典故“床頭捉刀”中,曹操為何要追殺匈奴使者?

蘇軾吾師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匈奴使者“知道的太多了”


曹操在後世人眼中,或是奸雄,或是梟雄,總之英明神武、氣質不凡。不過,曹操骨子裡還是有一種自卑心理的,這倒也不能怪他,年輕時,他總跟袁紹、袁術兩兄弟這樣的人物一起玩,一個個不但比他帥,還比他家底厚,想不自卑都難。

後來,有一次曹操接見匈奴來的使節,本應該親自出馬,可他怎麼看自己都覺得不夠自信,於是就把手下謀士當中長得最帥的崔琰(崔季珪)找了出來,讓他當自己的替身去接待匈奴使節,而他自己則站在崔琰身後,做個捉刀人。

結果,沒想到,匈奴使節走了以後,反倒傳出來一句話:“魏王確實儀容不凡,但是後面那個拿刀的人看起來才更像個真英雄。”

曹操一聽,這不露餡了麼?趕緊派人去追殺這個匈奴使節。


曹操好歹也當了這麼多年的軍閥領袖,氣質上自然與眾不同,也難怪匈奴使節會看出來這裡面的貓膩,可不自信的曹操又怎麼能容忍這種事兒傳到番邦外國去呢,只好殺之而後快了。


水一白聊歷史


床頭捉刀是南朝宋劉義慶主編的《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中的故事。“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匈奴派來使者,曹操長得不好看,對自己的顏值他也有自知之明,不願意讓匈奴看到自己的真面目。於是靈機一動,就讓崔季珪喬裝打扮坐在位子上。自己則拿著一把刀站在“魏王”後面裝成侍衛,暗中觀察接見情形。

接見完匈奴使者以後,曹操又派屬下去問那位使者:“你認為我們魏王怎麼樣?”,匈奴使者倒乾脆,不假思索地回答:“魏王(其實是崔季珪)氣度非凡,但,依我看,在魏王旁邊站著的那個持刀侍衛才是真英雄。”。屬下回去向曹操彙報後,曹操立刻派人趕去館譯殺了那個使者。

曹操為何要追殺匈奴使者?

以曹操多年的識人經驗,他判斷那位匈奴使者也不是一般人,短暫的會面,就能看出拿刀的人才是真英雄。也就是說,這位使者只見一面就已經看出曹操的足智多謀、狡猾多疑、胸懷大志和心狠手辣了。

曹操苦心孤詣地讓相貌俊美,生有一部虯髯,威風凜凜的崔季珪當“魏王”是要樹立國家形象,以征服遠國。他是梟雄,是人中豪傑,他當然知道他和自己手下臣子在外人眼中,於氣度和風度上是有差別的。而匈奴使者是因為發現並識破互換身份才招來殺身之禍的。也就是說曹操此舉類似於秦朝趙高的指鹿為馬,他在試探匈奴使者的臣服度與忠誠度。

遺憾的是匈奴使者不能把識人之明上升到政治高度,他沒達到這個境界。再則這匈奴使者絕對是個人才,留下他,對曹魏來說是個禍害。所以,曹操也當即立斷了。

正是由於這個典故,後來人們常用“捉刀”形容假冒某人身份去做事的人。如某領導發言稿都寫不好,讓秘書代筆,我就就說領導沒有水平,請秘書“捉刀”。比如請人冒名頂替為我做事,做事人就是為我"捉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床”不是指我們現在睡覺的工具,這裡指古人的座位。

透過歷史的煙霾,我們發現這則 故事體現出曹操作為政治家的作派與品格。


希望星晨58298869


歷史書上寫的是匈奴單于仰慕魏王,想看看曹操真人,曹操答應了,他覺得自己個子不高也不太帥,就讓風度翩翩鬍鬚又長又漂亮的崔炎假裝他(古人非常看中胡須)他自己拿刀站在崔炎旁邊做護衛,單于看見崔炎非常威武,當時只是說了一些禮儀仰慕之類的話。回到住處後跟隨從說,魏王果然英氣過人,不過旁邊那個捉刀的更像英雄,這話曹操知道了,說匈奴單于眼力不錯,很欣賞他,根本就沒有殺單于,反倒英雄惜英雄,禮送出境。


58度烈酒251


殺人滅口


haizeiwang321


怕使者回去說曹操捉刀在後,是個狹隘者的性格!使曹操在世人中的印度極度惡化!


小樓聽雨71514


防敗漏。


用戶趙仲林


你不是匈奴使者也會殺之。


錦繡江山43


筆記瞎寫,無追殺情節[靈光一閃]


祿和書話


怕使者回去說有英豪,必不會久居人下,中原會大亂,匈奴會趁機造反,擾亂中原的,魏國當時沒有能力的,所以殺之才會不生事。


面朝大海1225


典故

“床頭捉刀人”語出南北朝時期劉義慶寫的《世說新語·容止》,原文是這樣的: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翻譯

故事內容大抵就是:魏武帝曹操將要見匈奴的使者,自己覺得自己長的不好看,不能夠威震到匈奴,就讓崔琰代替自己,而曹操自己拿著刀站在床榻旁。見完面之後,就派人去問匈奴使者:“你覺得魏王怎麼樣?”匈奴使者回答說:“魏王氣質高雅,不同於尋常人;但是床邊那個拿刀的人,這才是英雄啊。”曹操聽說後,就派人追殺了這個使者。

原因

一般人們認為曹操追殺匈奴使者,有兩個原因:

1、曹操心胸狹隘,妒賢嫉能。

2、曹操害怕使者對自己不利。

這兩種看法,都有一個基礎,那就是匈奴使者能夠看出誰才是真英雄,說明他眼光獨到,一定是個有才能的人。而這樣的人才不為自己所用,卻在對手手裡,所以才會去追殺他。

我覺得這兩種看法是有問題的。

首先,曹操並非一個妒賢嫉能的人,而是一個愛才如命的人。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劉備來投奔曹操時,程昱勸曹操殺掉劉備,而曹操說:

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了另一個故事,曹操擒獲關羽後,特別厚待關羽。後來關羽辭曹操而奔劉備,身邊人都要去追殺他,曹操卻說:

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從這兩件事情可以看出,曹操並非一個妒賢嫉能的人。曹操能夠從小做到大,由弱變成強,其中一點就是對人才的重視。此外,曹操為了追求人才,曾經發了三道求才法令。這些都足以看出曹操對人才的重視,又怎麼可能因為別人有才能而殺掉別人呢?

其次,兩個相交,怎麼可能殺掉來使呢?匈奴的使者來出使魏國,結果被殺掉,此事匈奴必然知道,那麼,一場戰爭隨時可能會爆發。這個故事不知具體的時間,但無論何時,曹操在國內還有很多對手沒有解決,又怎麼可能因為一個使者而惹來前後夾擊的局面呢?《世說新語》說到底是一部文學作品,他的史實可靠性是不確定的。

所以,這個典故很大程度上是假的,那去討論曹操殺掉使者的原因,也就成了無本之木,沒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