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与斯拉夫数百年恩怨地理分界线:纳尔瓦河(1917-1939)

对二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未来这个小小的头条号会成为头条里面二战资料最详细的资料库。

上一期文章链接

《 》

1917年,持续的战争最终让带有浓厚军事封建色彩的沙皇俄国,在内部爆发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为了能够让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宝贵的喘息时间,1918年3月3日,苏维埃政权同德意志帝国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布列斯特条约》,将包括纳尔瓦河流域附近的大片区域割让给了德意志帝国。获取了巨大利益的德意志帝国,还未来得及在波罗的海地区巩固自的统治,就经历了和沙皇俄国一样的命运,从内部爆发了革命,匆匆退出了战争。

日耳曼与斯拉夫数百年恩怨地理分界线:纳尔瓦河(1917-1939)

布列斯特条约苏俄所割接受的边界

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宣布投降,11月29日,德国军队由波罗的海地区撤退,而爱沙尼亚地区,则在英法等对苏维埃政权极度仇视的国家支持之下,直接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一直处于斯拉夫人与日耳曼人争斗漩涡中心的纳尔瓦河地区被并入到了爱沙尼亚的国土之中。独立后的爱沙尼亚并没有为纳尔瓦河地区带来和平,为了进一步削弱纳尔瓦河右岸苏俄这个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流亡在这一带的白军,英国干涉军、与波罗的海地区产生独立意识已久的各个团体,再一次在纳尔瓦河流域与苏维埃政权展开激战,战争最终以爱沙尼亚的独立获得承认为结束,根据1920年苏俄政府与爱沙尼亚所签订的《塔尔图和约》,双方的边界位于纳尔瓦河以东10公里的地区,而专门为了防范纳尔瓦河左岸威胁而建立的军事要塞伊万哥罗德,也被划给了爱沙尼亚。

日耳曼与斯拉夫数百年恩怨地理分界线:纳尔瓦河(1917-1939)

对波兰展开突袭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

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45分,伴随着停留在维斯特布拉德半岛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隆隆的炮声,欧洲战事战事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极力祸水东引的英法等国,无情的抛弃了自己的盟友,眼睁睁的看着德国迅速的消灭了波兰。而此时被西方国家极度孤立和敌视的苏联,出于为自己争取尽量多战略空间的目的,也走上了向外扩张的道路。波罗的海的局势也骤然紧张了起来。

日耳曼与斯拉夫数百年恩怨地理分界线:纳尔瓦河(1917-1939)

二战中经由爱沙尼亚港口塔林逃往英国的波兰鹰号潜艇

1939年9月28日,面对着边境地区十余万苏联军队,压力巨大的爱沙尼亚与苏联签订了为期10年的互助条约,苏联取得了在爱沙尼亚重要战略地点驻军的权利,一年之后,爱沙尼亚被正式并入苏联,成为了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纳尔瓦河成为了苏联的内河。


引申文章

《 》

《 》

《 》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战资料局的头条号,更多二战资料持续归纳、整理和放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