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與斯拉夫數百年恩怨地理分界線:納爾瓦河(1917-1939)

對二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未來這個小小的頭條號會成為頭條裡面二戰資料最詳細的資料庫。

上一期文章鏈接

《 》

1917年,持續的戰爭最終讓帶有濃厚軍事封建色彩的沙皇俄國,在內部爆發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狗咬狗的戰爭,為了能夠讓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得到寶貴的喘息時間,1918年3月3日,蘇維埃政權同德意志帝國簽訂了條件苛刻的《佈列斯特條約》,將包括納爾瓦河流域附近的大片區域割讓給了德意志帝國。獲取了巨大利益的德意志帝國,還未來得及在波羅的海地區鞏固自的統治,就經歷了和沙皇俄國一樣的命運,從內部爆發了革命,匆匆退出了戰爭。

日耳曼與斯拉夫數百年恩怨地理分界線:納爾瓦河(1917-1939)

佈列斯特條約蘇俄所割接受的邊界

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宣佈投降,11月29日,德國軍隊由波羅的海地區撤退,而愛沙尼亞地區,則在英法等對蘇維埃政權極度仇視的國家支持之下,直接獲得了獨立的地位。一直處於斯拉夫人與日耳曼人爭鬥漩渦中心的納爾瓦河地區被併入到了愛沙尼亞的國土之中。獨立後的愛沙尼亞並沒有為納爾瓦河地區帶來和平,為了進一步削弱納爾瓦河右岸蘇俄這個新生的蘇維埃國家,流亡在這一帶的白軍,英國干涉軍、與波羅的海地區產生獨立意識已久的各個團體,再一次在納爾瓦河流域與蘇維埃政權展開激戰,戰爭最終以愛沙尼亞的獨立獲得承認為結束,根據1920年蘇俄政府與愛沙尼亞所簽訂的《塔爾圖和約》,雙方的邊界位於納爾瓦河以東10公里的地區,而專門為了防範納爾瓦河左岸威脅而建立的軍事要塞伊萬哥羅德,也被劃給了愛沙尼亞。

日耳曼與斯拉夫數百年恩怨地理分界線:納爾瓦河(1917-1939)

對波蘭展開突襲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戰列艦

1939年9月1日凌晨4點45分,伴隨著停留在維斯特布拉德半島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戰列艦隆隆的炮聲,歐洲戰事戰事再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極力禍水東引的英法等國,無情的拋棄了自己的盟友,眼睜睜的看著德國迅速的消滅了波蘭。而此時被西方國家極度孤立和敵視的蘇聯,出於為自己爭取儘量多戰略空間的目的,也走上了向外擴張的道路。波羅的海的局勢也驟然緊張了起來。

日耳曼與斯拉夫數百年恩怨地理分界線:納爾瓦河(1917-1939)

二戰中經由愛沙尼亞港口塔林逃往英國的波蘭鷹號潛艇

1939年9月28日,面對著邊境地區十餘萬蘇聯軍隊,壓力巨大的愛沙尼亞與蘇聯簽訂了為期10年的互助條約,蘇聯取得了在愛沙尼亞重要戰略地點駐軍的權利,一年之後,愛沙尼亞被正式併入蘇聯,成為了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納爾瓦河成為了蘇聯的內河。


引申文章

《 》

《 》

《 》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二戰資料局的頭條號,更多二戰資料持續歸納、整理和放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