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地理歷史資料彙編——納爾瓦河

對二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未來這個小小的頭條號會成為頭條裡面二戰資料最詳細的資料庫。

納爾瓦河發源於楚德湖東北角,注入波羅的海芬蘭灣,雖然其長度僅為77公里,但納爾瓦河卻是愛沙尼亞流量最大的河流和注入芬蘭灣的第二大河。早在維京時代,航運便捷的納爾瓦河就成為了維京人與斯拉夫人之間重要的貿易通道。但是這一時期的歐洲東北部,經濟文化還處於一個較為混沌的狀態,並沒有留存太多的文獻記載。

二戰地理歷史資料彙編——納爾瓦河

納爾瓦河的地理位置及重要地點標註

13世紀初,條頓騎士團的勢力已經逐漸延伸到了愛沙尼亞地區,為了征服自己口中的“野蠻人”,條頓騎士團不斷的對這一地區的城市和公國展開徵服,穩定的擴張著自己的領地。條頓騎士團向東擴張的歷史最終在1242年4月5日被斯拉夫人所終結,諾夫哥羅德公國在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涅夫斯基大公的領導之下,與條頓騎士團在楚德湖西北岸附近區域展開了激戰,並最終取得了這場對俄羅斯歷史影響巨大“冰湖之戰”的勝利。自此開始,人煙稀少,遍佈森林沼澤的納爾瓦上游地區,逐漸成為條頓騎士團和諾夫哥羅德公國的天然分界線和緩衝區。

二戰地理歷史資料彙編——納爾瓦河

納爾瓦河畔的赫爾曼城堡

為了鞏固和擴大自己在這一地區的統治,條頓騎士團於1346年從丹麥人手中購買了位於納爾瓦河下游,今天納爾瓦城附近的赫爾曼城堡。除此之外,而在納爾瓦河上游地區,條頓騎士團於1349年,在位於楚德湖東北角,今天愛沙尼亞的小村瓦斯科納爾瓦附近的河流源頭處,也開始著手修建城堡,但該城堡很快的就被諾夫哥羅德公國所獨立出來的普斯科夫公國的軍隊所摧毀,新的城堡在78年後在得以重新修建,整個工程一直持續了15年,一直到1442年才宣告完工。至此,條頓騎士團在納爾瓦河上游地區也建立了有效統治。

二戰地理歷史資料彙編——納爾瓦河

與赫爾曼晨報隔河相望的伊萬哥羅德城堡

作為應對,149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納爾瓦赫爾曼城堡對面的納爾瓦河右岸,開始修建伊萬哥羅德城堡,圍繞該城堡,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伊萬哥羅德城。1557年,在10年前將莫斯科大公國變為沙皇俄國的強力統治者伊凡四世,結束了與瑞典之間的戰爭,轉而將目光投向了納爾瓦和對岸的利沃尼亞,此時的騎士團早已不復當年悍勇,在對領土擴張極具慾望的強國環伺擠壓之下日漸衰落,1558年5月,沙皇的軍隊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完全控制了納爾瓦河的下游區域,將這一地區最為重要的貿易通道收入囊中。

二戰地理歷史資料彙編——納爾瓦河

位於納爾瓦河上游韋斯卡納爾瓦村附近的城堡遺蹟

為了避免自己被沙皇俄國所吞併,利沃尼亞內部各勢力紛紛向周邊諸強國乞援,對這一地區早有覬覦之心的丹麥、波蘭-立陶宛聯邦和瑞典紛紛捲入到戰爭之中,矛盾重重的各方在這一地區一直爭鬥到1583年才宣告結束,處於上升勢頭的沙皇俄國最終未能笑到最後,不僅丟失了已經吃到嘴裡的納爾瓦河附近區域,還被瑞典和波蘭攻入了本國領土。交戰各方最終在1582年簽訂休戰條約。而納爾瓦河流域,於1581年開始暫時被併入到瑞典的統治之下。

二戰地理歷史資料彙編——納爾瓦河

1558年圍困納爾瓦的沙皇軍隊

對土地的佔有近乎痴迷的沙皇俄國顯然對這樣的結果並不滿意,經過百餘年的國力積累,1700年,為了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俄羅斯帝國與瑞典帝國烽煙再起,大北方戰爭爆發,納爾瓦和流域再一次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區域之一。

二戰地理歷史資料彙編——納爾瓦河

1704年進入納爾瓦城的彼得大帝

結果沙皇俄國的軍隊在納爾瓦遭遇了慘敗,狼狽的退出了這一地區,一直到4年之後,才又捲土重來,迫使納爾瓦地區的居民宣誓效忠於沙皇俄國的統治,將這一地區併入到了沙皇俄國的疆域之中。


下其文章預告:《日耳曼與斯拉夫的分界線——納爾瓦河(1917——1945)》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二戰資料局的頭條號,更多二戰資料持續歸納、整理和放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