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要廢太子卻最終沒廢的原因是什麼?

吾史無終


說起漢宣帝為什麼要廢太子,卻最終沒有廢掉。那就要從根本說起來。為什麼漢宣帝有廢除太子這種想法呢?

皇帝與太子的治國方法不相同

漢宣帝重用法家,對於大臣們都重用刑法。漢宣帝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元帝。卻十分不贊同他老爹的做法。他主張用儒家的方法來治國,多實施仁政。堅信以德治國才能平定四方。要知道在當時漢宣帝時代,朝廷內外都有亂黨。國家還有一些混亂。如果這個時候實施仁政,那麼國家必定大亂。只有靠法家才能穩定政權操控人心。所以說漢宣帝的做法在當時是正確的。

後來漢宣帝傳位於太子,也就是漢元帝。漢元帝就不用他老爹的那一套。大力的提倡重用儒生後來大家都知道漢朝從此走向了衰亡。朝廷內部形成了三股勢力。外戚,儒臣,宦官這三股勢力一直延續到了西漢的滅亡。可以說西漢的滅亡漢元帝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既然看不起太子,為何還不廢除

心有不忍,終成大禍。太子劉奭是漢宣帝和許皇后的兒子,是漢宣帝的長子。漢宣帝辰與許皇后一起進監獄。有哪一種患難的感情,後來還兄弟當上皇帝以後離許皇后為皇后,霍光想讓自己的妹妹當皇后。卻一直不能得到漢宣帝的允許。於是在血皇后二次蠶子的時候,霍光設計毒死了血皇后,如願以償的讓自己的妹妹當上了皇后。正因如此,漢宣帝對於太子更是不忍廢除他的太子之位。


小胖的小日記


漢宣帝曾嘆息道:“亂我家者,太子也!”其實漢宣帝並沒有說錯。後來劉奭(漢元帝)上臺後,柔仁好儒,結果造成大臣們坐大,形成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勢力相互爭鬥廝殺,漢元帝卻控制不了局勢,漢朝因此從漢元帝開始走向衰敗,而外戚、儒臣、宦官的這種爭鬥,一直延續到整個西漢滅國。

漢宣帝特別寵幸張婕妤。這個張婕妤生了個兒子叫劉欽。劉欽在性格上非常像漢宣帝,史書記載:“憲王(劉欽)壯大,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材,帝甚愛之。”漢宣帝甚至直截了當地稱讚他道:“真我子也!”

那麼為何宣帝始終沒有廢太子?原因在於太子沒有犯什麼根本性的錯誤,再加上太子是嫡長子,如果廢長立幼,朝中勢力肯定會相互爭奪,圍繞立儲會形成大規模的血雨腥風,漢宣帝不想發生如此悲劇。加上太子是已故皇后許平君之子,宣帝對於許平君的感情非常深厚,自然不想如此對待太子。

按照身份來說的話,劉奭是沒有爭議的儲君,這點讓漢宣帝也非常難辦的。他知道自己的這個兒子沒有辦法把國家給弄好,可是出於私人的感情,他捨不得把他給廢掉,那麼出於正經的禮法來看的話,他也沒有什麼理由就把太子換了,同樣這個孩子不是不好,只是不適合。


Sylar弈


【我是浮生若淺,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

太子劉奭是漢宣帝與原配皇后許平君的兒子,亦是漢宣帝的嫡長子。在劉奭出生後不久,漢宣帝正式登基,八歲時,劉奭以嫡長子身份被正式冊立為太子。

漢宣帝成長於民間,對社會底層的黑暗看的很通透。於是在他親政後,主張要嚴明執法,懲治不法官吏和豪強,重用法家人物,下屬時有嚴懲。而這一切在太子劉奭眼中,便是過於嚴苛了,應多重用儒生。這讓漢宣帝十分不喜,他評價劉奭是:“柔仁好儒”、“亂我家者,太子也!”

儘管漢宣帝意識到了太子的問題,可是最終卻沒有將他廢黜,這其中有什麼因素改變了漢宣帝的想法呢?

1、劉奭雖然柔仁好儒,但卻沒有做過什麼錯事。更重要的是,他身後沒有強大的外戚勢力,許家是平民家庭,即便因為許皇后的原因有了封賞,勢力仍然比較薄弱,威脅不到皇權。

2、劉奭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是符合當時的繼承製度的。所以在太子劉奭沒有大過錯的前提下,廢長立幼不符合規矩,容易引發朝政不穩,社稷不安。

3、對許皇后的情誼。太子劉奭的生母許皇后,是陪著漢宣帝一起經歷磨難過來的,成為皇后不久後,更是被人下毒害死。宣帝對許皇后心中一直懷有愧疚和歉意。因此對兩人的獨子劉奭,宣帝心中難免多一絲寬容。

最後的事實證明,當初漢宣帝一語成箴,劉奭上位後,重用儒臣,外戚、儒臣、宦官三種勢力角逐,皇帝大權旁落,漢朝逐漸由盛轉衰。若是當初太子改立實現了,或許漢朝能有另一番景象。


若淺話史


漢宣帝說這個話的時候是這樣的,當時他立的太子劉奭,看到漢宣帝重用法家人物,用嚴厲的刑罰處置大臣。當時有兩個大臣楊惲、蓋寬饒對漢宣帝有“刺譏辭語”,因此漢宣帝就把他們殺害。劉奭很擔心,就勸他爹說:“陛下你的刑罰用得太重了,應該多重用儒生,實施仁政。”漢宣帝聽了大怒:“你懂什麼?咱們漢家的制度就是霸道與王道一起用,才能安天下。如果只實行周朝那樣的所謂‘德政’,怎麼行?(意思是周朝因此搞得四分五裂)。咱們也不能單純用儒生。那些儒生只曉得厚古薄今,連‘名實’都搞不清楚,如何能夠治理天下?”

漢宣帝說到激憤處,甚至嘆息道:“亂我家者,太子也!”

漢宣帝並沒有說錯。後來劉奭(漢元帝)上臺後,柔仁好儒,結果造成大臣們坐大,形成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勢力相互爭鬥廝殺,漢元帝卻控制不了局勢,漢朝因此從漢元帝開始走向衰敗,而外戚、儒臣、宦官的這種爭鬥,一直延續到整個西漢滅國。

既然漢宣帝已經很瞧不上他的太子了,為什麼不廢了他另立一個人,還要繼續把皇位傳給他呢?

其實,漢宣帝當時並不是沒有合適的人選。第一個皇后許平君被毒死,第二個皇后霍成君自殺以後,漢宣帝特別寵幸一個張婕妤。這個張婕妤生了個兒子叫劉欽。劉欽在性格上非常像漢宣帝,史書記載:“憲王(劉欽)壯大,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材,帝甚愛之。”漢宣帝甚至直截了當地稱讚他道:“真我子也!”

既然如此,漢宣帝為什麼不改立劉欽為繼承人呢?

其實,漢宣帝並不是沒有想過,他多次動了要改立劉欽為太子的念頭。最後沒有立,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太子起於微細,上少依倚許氏,及即位而許後以殺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

這段話說的是,漢宣帝不忍。

劉奭是漢宣帝的長子,是漢宣帝和許皇后生的。漢宣帝和許皇后(許平君)結婚的時候,漢宣帝還在監獄裡,兩人可以說是患難夫妻。當漢宣帝當了皇帝以後,霍光和他的老婆霍顯想立自己的女兒霍成君為皇后,但是漢宣帝不願意丟了患難夫妻,下詔說要尋找自己落難時期的那口舊寶劍。大臣們心領神會才推薦許平君為皇后。但是後來,當許皇后再度懷孕的時候,霍顯派醫生下毒把她毒死了,霍成君如願以償當了皇后。

正因為如此,漢宣帝才不忍心廢黜劉奭的太子之位。不廢黜劉奭,也就是對他患難夫妻許平君最大的紀念和安慰。


夏彤講故事


漢宣帝執政最大的特點是採用“漢家制度”,主張“王道”與“霸道”並用。其所任用的官吏,不僅有像丙吉、蕭望之、黃霸等精通儒家經典的人,也有像魏相、趙廣漢、鄭昌等精通律法的人,恩威並重,籠絡民心,駕馭群臣,從而開創了西漢的中興之路。

太子劉奭(即後來的漢元帝)“柔仁好儒”,對於漢宣帝任用精通律法的官吏、依靠刑法控制臣下的做法很不贊同,他甚至還直言不違地對漢宣帝說:“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漢宣帝聞言,臉色頓時變得十分難看,生氣地對劉奭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柰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過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劉奭果然如漢宣帝所言,成為漢家基業的敗家子。在其執政期間,先是重用蕭望之等腐儒,後又寵信外戚史丹、許嘉和佞臣石顯、弘恭等,導致外戚與宦官內外勾結,皇權式微,朝政混亂,西漢也由此走向衰落。

實際上,漢宣帝晚年更喜歡的兒子是淮陽王劉欽而不是太子劉奭,因為淮陽王劉欽“好法律,聰達有材”,他的母親張氏當時也特別受漢宣帝寵愛。換句話說,在漢宣帝看來,淮陽王劉欽比太子劉奭更適合做皇位的繼承人。

讀史至此,我們不禁要問,漢宣帝既然認為“亂我家者太子也”,認為淮陽王劉欽比太子劉奭更適合做皇位的繼承人,他後來為何不把太子劉奭廢了,立劉欽為太子呢?如果漢宣帝當時能夠一咬牙、一跺腳,廢長立幼,西漢或許就不會那麼快地走向衰敗,甚至還可能從此在中興之路上走得更遠。

史書說,漢宣帝之所以沒有下狠心廢了劉奭的太子之位,主要是因為劉奭是生於漢宣帝微賤之時,那時的漢宣帝,曾得到劉奭的母親許氏孃家的諸多照顧;而在漢宣帝即位後,劉奭的母親許皇后又慘遭毒害而死,所以漢宣帝不忍心。

這是從個人情感上來說明漢宣帝沒有廢掉劉奭太子之位的原因,我以為史書中的這種說法“合情”但“不合理”。

漢宣帝顧念許家及許皇后恩情,所以不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這是“合情”;但漢宣帝畢竟是一代很有作為的中興之主,為了鞏固西漢政權,他不僅提出了王霸並用的“漢家制度”,還不惜揹負罵名,剷除霍氏集團、掃除前任昌邑王餘孽、斬殺趙廣漢、韓延壽、楊惲等妨礙政權的人,在實踐中不斷地踐行著這樣的思想。可見,漢宣帝十分在意西漢政權,在意西漢政權的穩固和可持續發展。

總之,一方面,漢宣帝很在意西漢政權的穩固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漢宣帝明知劉奭將會是漢家的敗家子,卻仍然讓他當太子。這豈不是很矛盾?所以說,史書從個人情感上分析漢宣帝為何不廢除劉奭的太子之位的說法是合情卻不合理。







來電視頻秀


漢宣帝劉詢登基為帝時期朝政清明,國力空前,西漢王朝在劉詢的治理下出現了盛世景象,其歷史功績也甚至超過自己的曾祖父——漢武帝。堪稱西漢最偉大的帝王之一。然後,再偉大的君主也會遇到棘手的難題,犯下致命的錯誤。

劉詢的難題與太子劉奭有關,劉奭是漢宣帝的長子,為劉詢與許平君所生。而許平君則是漢宣帝發跡史上不可或缺的堅實後盾,劉奭天生性格柔仁好儒,舉手投足都顯示出一副儒生模樣。劉奭見父親喜歡用嚴酷刑法來維護政治穩定,便勸諫父親多用儒生,劉詢十分不悅。呵斥太子說:“漢家制度本就是霸道與王道並用,怎麼能只用儒教呢?”這也是第一次漢宣帝與自己的兒子在治國理念上產生分歧。而劉奭不能領會自己的治國方針這也讓漢宣帝有了“廢除太子”的想法。甚至發出了“亂我家著,太子也”的預言。

可每當看到劉奭,重情重義的劉詢便會想到故劍深情的許平君。另外,劉奭還有一子深受宣帝喜愛,從而無法下定決心。最終劉詢還是保留了劉奭的太子之位。由此上述,可以總結出三點劉奭沒有被廢的原因:

  1. 劉奭是嫡長子(嫡長子繼承製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正妻所生的長子)。如果廢除嫡長子的太子之位,按照宗法是於理不合的,同時也會遭到群臣的反對。再加上太子為立國之本,一旦太子被廢,很有可能會導致朝綱不穩,國家大亂

  2. 劉奭是漢宣帝與正妻許平君所生。(在漢宣帝還流落民間的時候就和許平君結為夫妻,忘不了與許平君一起度過的艱難歲月。)

  3. 劉奭的兒子劉驁深受漢宣帝喜愛。


小不點歷史


漢宣帝一生英武,卻沒能選好太子。他的太子劉奭上臺後,由於自身能力有限,魄力不夠,無法駕馭群臣,造成朝中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勢力之間激烈爭鬥。最終,西漢在這種爭鬥和內耗中走向了衰落。以至於後來皇權旁落,王莽竊奪皇位,滅亡西漢,建立新朝。

其實,漢宣帝在位的時候,就說過“亂我家者,太子也”,認為太子上臺後,必然使漢家天下走向混亂和衰落。

但是,劉奭是許平君的兒子!

許平君對於漢宣帝的一生來說,是意義重大的。由於受“巫蠱事件”的影響,漢宣帝從小就是一個囚徒的身份,遭人白眼,受盡欺凌。而且還有一次,差點就被漢武帝給殺掉。

也就是在這樣的艱難困苦中,許平君不嫌棄他的出身,嫁給了他,並且鼓勵他積極努力,勤學文化,廣泛交友。漢宣帝也正是這樣,才為他後來當皇帝后,成熟地處理政務事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出於對愛妻許平君的感激和愧疚,漢宣帝無論如何捨不得廢掉許平君兒子的太子之位。這也是漢宣帝不願意廢黜劉奭最重要的理由。

漢宣帝雖然並不太滿意他的太子,但是換太子所產生的風險則更大。就算不考慮許平君,劉奭也是自己的嫡長子。自古以來,“嫡長子繼承製”已經深入人心。如果選擇嫡長子繼承皇位,則不會出什麼問題。不選擇嫡長子,則朝中勢必將圍繞立儲的問題,引發一場腥風血雨。從漢高祖到漢景帝到漢武帝,無不是如此。漢宣帝自然不願意這樣的悲劇發生。



掌上歷史


漢宣帝劉詢,原名劉病已,他是漢武帝的廢太子劉據的親孫子。在霍光廢了劉賀之後,還流落民間的劉病已在丙吉的推薦下,被霍光擁立為大漢皇帝。

漢宣帝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卻又功勳卓著的。他在霍光死後親自執政,不但對內採取了一系列善政,令西漢實現了中興,而且對外又採取強硬政策,讓四夷俯首。

然而英明神武的漢宣帝,卻在選擇接班人這件事情上讓人詬病,因為在他之後,漢元帝信任宦官與外戚,導致西漢王朝迅速走向了覆滅之路。

誠如題主所言,漢宣帝曾經是想過要換掉太子劉奭的,只是最終他卻沒能下定決心。而這其中的波折與原因如下:

漢宣帝與太子劉奭理念不同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按理說漢宣帝如此沉穩、幹練的一代雄主,其兒子應該也是類似的性格。

但太子劉奭,卻是一個柔弱的爛好人。這種性格,讓漢宣帝很不喜歡。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太子劉奭在治國理念方面,與漢宣帝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漢宣帝的一生,執政思路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外儒內法。但是太子劉奭,從裡到外卻是徹頭徹尾地儒家至上。這種執政理念上的巨大差異,讓漢宣帝對於是否要將大漢江山交給太子劉奭,產生了猶豫。

這種猶豫,就像是埋藏於漢宣帝心中的一顆種子。而這顆種子在劉奭指責漢宣帝“持刑太深,宜用儒生。”之後,瞬間就變得枝繁葉茂。

於是,漢宣帝動了要換掉太子的念頭。因為,按照漢宣帝自己的說法,將來禍亂天下的必定會是劉奭這個親兒子。

皇帝之位,是天下重器。以漢宣帝的英明,自然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所以,太子個性柔弱又只認儒家的執政理念,是漢宣帝不想將天下重器交給劉奭的根本原因。

劉奭不行,漢宣帝要立誰。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太子劉奭雖然入不了漢宣帝的法眼,但是還是有能讓漢宣帝心裡滿意的太子人選的。而這個人就是張婕妤的兒子——淮陽王劉欽。

原本在漢宣帝廢掉了霍光的女兒霍成君的皇后封號之後,漢宣帝是要立張婕妤為皇后的。只是由於之前霍顯等人曾謀殺了太子劉奭的母親——皇后許平君。漢宣帝因此不忍太子劉奭缺失母愛,所以他放棄了冊立已經有了淮陽王的張婕妤為皇后,而選擇了沒有子嗣的王婕妤為皇后,為的就是能讓皇后一心一意地撫養太子劉奭長大成材。

而張婕妤雖然與皇后之位失之交臂,但是淮陽王劉欽卻深得漢宣帝寵愛。因為劉欽不僅聰明有幹才,而且他還對法律、和各種名家經典極為推崇。而這,則很合漢宣帝的胃口。

再加上劉欽的母親張婕妤,是前皇后許平君之後,漢宣帝最為寵愛的妃子。所以漢宣帝對於淮南王劉欽,更是有一種別樣的賞識。以至於漢宣帝曾多次說過劉欽這樣子的才是他真正的兒子的話。

所以,在當漢宣帝動了要換太子的念頭之後,淮陽王劉欽自然而然就成為了漢宣帝心目中,太子之位的第一人選。

漢宣帝最終為什麼沒換太子

太子不讓人滿意,而淮陽王深得寵溺,漢宣帝本身又產生了更換太子的想法。所以,淮陽王劉欽當新太子似乎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是,世間之事變幻無常,漢宣帝雖然一心想要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但最終還是決定繼續讓劉奭當大漢未來的主人。

為何會如此,大體上是有三個原因的:

其一,於情不忍。

太子劉奭的母親許平君,是漢宣帝還流落民間之時的結髮妻子。而且,許平君本身是一個善解人意且溫柔賢惠的人,所以漢宣帝對許平君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這從“南園遺夢”、“故劍情深”的典故中就可以得到印證。

而在許平君被霍顯謀害之後,漢宣帝對太子劉奭其實是有愧疚的。所以,念及與許平君相交於微末之中的感情,有有愧於讓太子劉奭失去了母愛的原因,漢宣帝不忍心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

其二,政治考量。

當初霍光死後,太子劉奭的舅家許氏在漢宣帝清剿霍光家族時是立了大功的。所以,在那之後,許家的勢力逐漸龐大,很多人都身處要職。

而太子劉奭,身為許家女人之後,自然會得到許家的鼎力支持。漢宣帝如果想要強行廢黜劉奭,對於朝局來講,會造成不穩定的因素。所以,漢宣帝對於更換太子一事會有猶豫。

其三,歷史慣例。

太子之位事關天下,中國古代歷來是立長不立賢。想當初漢高祖劉邦想要廢掉漢惠帝劉盈的太子之位時,尚且遭遇到了一干大臣的極力反對,那麼漢宣帝想要廢掉劉奭,也必然是困難重重。

況且,太子劉奭雖然在政見方面與漢宣帝有分歧,但是他本身卻從未犯過什麼不可饒恕的大罪過的。而一個沒有大過錯的太子,輕易被廢黜,會造成社稷不穩的隱患。

所以,結合以上這幾方面原因,漢宣帝想廢太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漢宣帝本身是一個比較重情的人,故而換太子一事最終不了了之了。

不知我的回答題主滿意與否,大家有什麼看法也歡迎交流!


青燈拂史


漢宣帝執政最大的特點是採用“漢家制度”,主張“王道”與“霸道”並用。其所任用的官吏,不僅有像丙吉、蕭望之、黃霸等精通儒家經典的人,也有像魏相、趙廣漢、鄭昌等精通律法的人,恩威並重,籠絡民心,駕馭群臣,從而開創了西漢的中興之路。

  太子劉奭(即後來的漢元帝)“柔仁好儒”,對於漢宣帝任用精通律法的官吏、依靠刑法控制臣下的做法很不贊同,他甚至還直言不違地對漢宣帝說:“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漢宣帝聞言,臉色頓時變得十分難看,生氣地對劉奭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柰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過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劉奭果然如漢宣帝所言,成為漢家基業的敗家子。在其執政期間,先是重用蕭望之等腐儒,後又寵信外戚史丹、許嘉和佞臣石顯、弘恭等,導致外戚與宦官內外勾結,皇權式微,朝政混亂,西漢也由此走向衰落。

  實際上,漢宣帝晚年更喜歡的兒子是淮陽王劉欽而不是太子劉奭,因為淮陽王劉欽“好法律,聰達有材”,他的母親張氏當時也特別受漢宣帝寵愛。換句話說,在漢宣帝看來,淮陽王劉欽比太子劉奭更適合做皇位的繼承人。

  讀史至此,我們不禁要問,漢宣帝既然認為“亂我家者太子也”,認為淮陽王劉欽比太子劉奭更適合做皇位的繼承人,他後來為何不把太子劉奭廢了,立劉欽為太子呢?如果漢宣帝當時能夠一咬牙、一跺腳,廢長立幼,西漢或許就不會那麼快地走向衰敗,甚至還可能從此在中興之路上走得更遠。

  史書說,漢宣帝之所以沒有下狠心廢了劉奭的太子之位,主要是因為劉奭是生於漢宣帝微賤之時,那時的漢宣帝,曾得到劉奭的母親許氏孃家的諸多照顧;而在漢宣帝即位後,劉奭的母親許皇后又慘遭毒害而死,所以漢宣帝不忍心。

  這是從個人情感上來說明漢宣帝沒有廢掉劉奭太子之位的原因,我以為史書中的這種說法“合情”但“不合理”。

  漢宣帝顧念許家及許皇后恩情,所以不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這是“合情”;但漢宣帝畢竟是一代很有作為的中興之主,為了鞏固西漢政權,他不僅提出了王霸並用的“漢家制度”,還不惜揹負罵名,剷除霍氏集團、掃除前任昌邑王餘孽、斬殺趙廣漢、韓延壽、楊惲等妨礙政權的人,在實踐中不斷地踐行著這樣的思想。可見,漢宣帝十分在意西漢政權,在意西漢政權的穩固和可持續發展。

  總之,一方面,漢宣帝很在意西漢政權的穩固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漢宣帝明知劉奭將會是漢家的敗家子,卻仍然讓他當太子。這豈不是很矛盾?所以說,史書從個人情感上分析漢宣帝為何不廢除劉奭的太子之位的說法是合情卻不合理。

  漢宣帝沒有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除了個人情感上的原因外,我認為他可能還有以下兩點考慮。

  其一、害怕廢長立幼引發政權不穩。

  古代帝王的更替,十分重視立嫡立長,然而廢長立幼的事,在歷史上並非沒有,只是廢長立幼大都沒有什麼好結果罷了。遠的不說,單說近的。秦始皇廢扶蘇立胡亥,結果二世而亡;漢高祖劉邦想要廢劉盈立劉如意,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慘案;漢武帝廢劉據立劉弗陵,同樣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漢宣帝對廢長立幼所帶來的巨大危害有充分認識,希望西漢的政權能夠平穩過度,所以才沒有冒然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改立劉欽。

  其二、過於寵信外戚,造成尾大不掉。

  大家都知道,西漢的外戚之所以能夠得勢,實際上漢宣帝一手造成的。因為漢宣帝繼承帝位的合法性一直倍受士大夫階層質疑,所以他即位以後,只好依靠扶持外戚勢力來制衡士大夫勢力。於是,外戚許氏、史氏、王氏三族的勢力便得以迅速膨脹,尤其是許家,一門三侯,掌控著西漢的軍政大權,實力更盛,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漢宣帝自作自受,卻又無可奈何。而劉奭是許皇后的兒子,許家當然要力挺他。所以,漢宣帝若要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就不得不考慮許家人的反應。漢武帝廢掉太子劉據,前後斬殺了數萬人,漢宣帝似乎還缺乏這樣的魄力。

  正因為以上兩點原因,所以漢宣帝投鼠忌器,沒有冒然廢掉太子劉奭,另立其他人為太子。但事與願違,由於漢宣帝在廢立太子這一決策上的優柔寡斷,缺乏魄力,終於把西漢推向了衰敗。







木林森Evan


漢宣帝沒有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除了個人情感上的原因外,我認為他可能還有以下兩點考慮。

  其一、害怕廢長立幼引發政權不穩。

  古代帝王的更替,十分重視立嫡立長,然而廢長立幼的事,在歷史上並非沒有,只是廢長立幼大都沒有什麼好結果罷了。遠的不說,單說近的。秦始皇廢扶蘇立胡亥,結果二世而亡;漢高祖劉邦想要廢劉盈立劉如意,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慘案;漢武帝廢劉據立劉弗陵,同樣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漢宣帝對廢長立幼所帶來的巨大危害有充分認識,希望西漢的政權能夠平穩過度,所以才沒有冒然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改立劉欽。

  其二、過於寵信外戚,造成尾大不掉。

  大家都知道,西漢的外戚之所以能夠得勢,實際上漢宣帝一手造成的。因為漢宣帝繼承帝位的合法性一直倍受士大夫階層質疑,所以他即位以後,只好依靠扶持外戚勢力來制衡士大夫勢力。於是,外戚許氏、史氏、王氏三族的勢力便得以迅速膨脹,尤其是許家,一門三侯,掌控著西漢的軍政大權,實力更盛,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漢宣帝自作自受,卻又無可奈何。而劉奭是許皇后的兒子,許家當然要力挺他。所以,漢宣帝若要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就不得不考慮許家人的反應。漢武帝廢掉太子劉據,前後斬殺了數萬人,漢宣帝似乎還缺乏這樣的魄力。

  正因為以上兩點原因,所以漢宣帝投鼠忌器,沒有冒然廢掉太子劉奭,另立其他人為太子。但事與願違,由於漢宣帝在廢立太子這一決策上的優柔寡斷,缺乏魄力,終於把西漢推向了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