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大國重器123


1. 寫作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諡文正,亦稱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這首詞作於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

2. 詞的大意

邊塞上秋天已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大雁沒有一點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號角聲、大風聲響起。綿延而峻峭的山峰裡,孤煙直上落日斜照,孤獨的城門緊閉。

喝一杯濁酒思念著遠方的故鄉,可是戰事未平,功名未立,回家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悠,寒霜撒滿大地。在外征戰的人們不能入睡,將軍頭髮花白,戰士灑下淚水。


3. 想家又不能歸家的矛盾心理

秋天總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樹葉凋零,天氣漸涼。邊塞的秋天更是悽苦,漫天黃沙,人煙稀少,連大雁都不想待的地方更何況人類。“長煙落日”,讓我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范仲淹祖籍在陝西,後遷居蘇州,現在邊塞的場景和南方蘇州相比天壤之別。離家鄉那麼的遙遠,只能喝一杯悶酒來派遣心中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因為戰事未平,功名未立,所以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由自己聯想到了在外征戰的將軍士兵,都是爹媽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在這裡擔驚受怕,吃苦受累,作者心中更不是滋味。


這讓我想起這十幾年漂泊在外的自己,每當遇到困難,受到委屈時,總會想起遠方的親人;每當月圓之日,就會情不自禁的問,家鄉的父母親還好嗎?


4. 歌頌邊防軍人,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愛國的,愛家的,這些可愛的人們為了國家的安危,舍小家為大家。面對著艱苦的,朝不保夕的,背井離鄉的生活,毅然守護著祖國的邊疆,無私的奉獻著自己的青春與生命。


安妮夜讀


瀅月齋,以女性視角解讀古今文化,為你詮釋不一樣的世界。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具體來說有兩層含義:一是描繪邊塞的秋景;二是描寫邊塞將士們的辛苦;三是想到范仲淹見到此情此景,聯想到自己人生經歷,而產生了諸多感慨。下面將圍繞這三點逐一進行分析。

一、《漁家傲·秋思》如何描繪了邊塞的秋季景色?

范仲淹的這首漁家傲,前半闕描繪的就是邊塞的秋季景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這首詩詞創作於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至慶曆三年(1042年)這段時間,此時范仲淹被宋仁宗派往北宋與西夏的邊關。每逢秋季,夕陽西下之時,當邊關的號角響起,居住在北方的大雁成群結隊地飛向南方,更襯托出邊塞孤城的淒涼寂寞。生於南方的范仲淹,鮮有見過北方的秋季,但他依然以最簡潔的文筆,勾勒出這一景象。

二、《漁家傲·秋思》如何體現邊關將士的辛苦?

《漁家傲·秋思》的下半闕,描寫的是邊關將士的辛苦: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宋朝建立之初,就面臨著來自北方遼國的威脅,邊疆的防禦尤為重要。此時党項族人李元昊又在寧夏起兵,建立西夏國,直接威脅著宋朝的邊境安全,因此邊境防守尤為重要,每年都需要大量的駐軍和相關經費。

除了邊關吃緊,宋朝的將士們同樣面臨著另一個問題:社會地位不高。由於宋朝對武將的打壓,他們的待遇和所能得到的關懷屈指可數,將領也不能同時間帶領同一只軍隊,因此戰鬥力堪憂,又要面臨與親人長期分離之苦,將士們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他們的遭遇,范仲淹可以感同身受,還由此引發了很多的感懷。

三、《漁家傲·秋思》中如何表現了范仲淹自己的人生感慨?

要解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從范仲淹本人說起。范仲淹生於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父親範墉去世得早,只留下他和謝氏孤兒寡母獨自生活。好在范仲淹是個爭氣的孩子,懂得勤學苦讀,最終在27歲那年考上了進士,成為一位官員。從小就立志於兼濟天下的他,為官更是一直為百姓著想,為此他曾在興化縣重修堤壩。

但就是這樣一位一心為公的好官員,卻不幸捲入了當時的黨爭。

范仲淹與呂夷簡曾因郭皇后的廢立而結下樑子,此後兩人又因為政見不合而相互誣衊,最終宋仁宗將范仲淹貶黜到饒州,他的朋友們也因此受到牽連,也都被降官貶黜。直到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宋朝與西夏之間的戰事告急,范仲淹才被朝廷召回,戍守北方邊境。

宋朝開國之初,趙匡胤為了避免此前朝代的藩鎮割據,確定了“重文輕武”的國策,因此宋朝的文人地位特別高。但由於文人之間歷來有相輕的痼疾,因此宋朝的黨爭也十分嚴重,范仲淹發起的慶曆新政和王安石發起的變法之所以會失敗,新舊兩黨的相互碾壓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生於黨爭嚴重的宋朝,范仲淹也因和呂夷簡之間的矛盾而仕途不順。在他來到邊關時,他已經是一位50多歲的官員,此時的他早已不再年輕,離家20多年,自己的頭髮早已花白,卻沒有建立多少功業。所以當他見到這些常年駐守邊關的將士時,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因此感到分外感慨,因此才寫下了這首《漁家傲·秋思》,借“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句話,表達自己的感慨。

回答完畢,請採納!


瀅月齋


《漁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創作,是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市)時寫的一首抒懷詞。整首詞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和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

原詞:

《漁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雖然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情調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但是詞中開頭兩句“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是描述了這裡的山川之美,風景是獨特的是與內地不同的!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熱愛的思想感情!

詞中“風景異”指“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故稱“塞下”。“秋來”,點明瞭季節。“風景異”,描述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描述出了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

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 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漢江博覽


范仲淹其人其詞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范仲淹文能寫盡天下文章,武能鎮關戍邊。在位期間,針對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力行改革,推行“慶曆新政”,可惜以失敗告終。

他的文章,最為人知的就是慶曆四年寫的《岳陽樓記》,文中的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他一生的為人準則。他的詞現在僅存5首,首首都是經典,這首《漁家傲·秋思》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漁家傲·秋思》的感情

這首詞分為上下兩片,上片側重寫景,下片重在抒情。

上片寫景,寫的是邊塞荒涼寥廓、悲涼蕭瑟之景。“塞下”點名地點,“秋來”交代時間。邊塞到了秋天,到處一片荒涼蕭瑟,沒有生機活力,而詞人只用了一個“異”字來概括。這個“異”字,是總起,也奠定了整首詞的氛圍。

秋天到了,大雁就向南方飛去了,對於“塞下”是一點留戀也沒有。這一句從側面反映出塞下實在是苦寒之地,連禽鳥都毫無留戀之意,更何況人呢?可事實呢?大雁飛走了,人卻不能走啊!人不但不能走,還要做好戍邊的各項工作。角聲吹起,一天的生活又開始了,操練、巡邏……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裡“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寫的就是那種戍邊生活的艱難。

“千嶂裡”,給我們的是一幅空曠的畫面,面對茫茫無邊的邊塞,有什麼可以相伴呢,只有不捨晝夜的河流,日復一日的落日和孤獨無依的城池。沒有生機,也沒有活力。

下片抒情,抒發思鄉之情。身為心懷天下的有志之士,他的心裡想的是報效國家,即使環境惡劣一點也能忍受。只是這麼久了,沒有立下戰功,不能榮歸故里,思鄉之情,便油然而生。

壯志難酬,心思故里。這難言的情懷,只能澆注在一杯一杯的濁酒裡。那悠悠的羌笛,哀婉纏綿,更是激起了滿腹憂思。

總之,整首詞低徊哀婉、慷慨悲昂,表現了詞人久居邊塞的鄉思之情。


冷齋伴生


范仲淹,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一生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的詞作存世雖然只有五首,但首首膾炙人口,在宋詞的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兼延州知州,鎮守西北邊疆。他既號令嚴明,又愛兵如子,深受邊民、士兵愛戴,也使西夏的敵人不敢輕易來犯,被稱為“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漁家傲· 秋思》原文:塞下①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②無留意。四面邊聲③連角起。千嶂④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⑤歸無計。羌管⑥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註釋】

①塞下:邊界要塞之地,這裡指宋朝西北邊疆。

②衡陽雁去:傳說雁自北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就不再南飛。

③邊聲:指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羌笛、號角和馬嘯的聲音等。

④千嶂:連綿峻峭又像屏障的山峰,崇山峻嶺。

⑤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燕然山,即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後漢時,東漢將軍竇憲追擊匈奴單于,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

⑥羌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白話譯文:秋天到了,邊塞的風光自有獨特之處。每到這時節,大雁又飛回南方衡陽去了,一點也沒有停留意思。周圍響起了塞上特有的邊聲一一風嘯聲、馬嘶聲、士兵吟唱、草木繁響拿聲音,還有悲涼的號角也隨之而起。連綿峻峭的疊嶂裡,暮靄沉沉,山銜落日,一座城門緊閉的孤城更顯得伶仃孤立。

解愁的濁酒也抵擋不了思念萬里之外的家鄉,思鄉之念陣陣襲來。然而,眼下外患未平,守邊責任重大,功名未成,又怎能回鄉呢?慢悠悠的羌笛聲在曠野中迴盪,天氣寒冷,軍營裡早已結滿寒霜。夜深了,將軍撫摸著白髮久久難以成眠。夜幕裡,有的將士偷偷拭去思鄉的眼淚。

 

這首詞上闋重在寫景。起句點明瞭地點、時間,“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塞外秋天與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這裡面更含有驚異之意。之後,作者揮動他那杆善於捕捉形象的大筆,先寫天上的大雁,雁群正在結隊匆匆飛,“無留意”三字更顯出作者的遒勁筆力一一雁群毫無留戀之意向南而去,襯托出塞外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來續寫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隨著號角聲而起,世一步加重了這個特定環境中濃厚的悲涼氣氛。然後,作者才將焦點落在那座"孤城“上面。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黃昏日落,暮煙橫帶,一片寂寥淒冷。而在這樣一座孤城裡,駐紮著艱苦守衛著邊疆的將士們。

下闋著重抒情。但同時,作者仍未忘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濁酒一杯家萬里”,一杯濁酒,又怎能銷得了濃郁的思鄉愁緒,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用語雄渾有力。但戰爭還沒結束,功名還未建立,仍未知何日是歸期。夜深了,悠揚的羌笛聲從遠處傳來,大地上鋪滿了秋霜。將軍徹夜未眠,發為之白和徵天落淚的原因,顯然都是“燕然未勒歸無計”聽造成的。只有深知士兵甘苦哀樂的統帥,才有與士兵同樣親切的感受,才能寫出如此動人的詩篇。

 

這首《漁家傲·秋思》,反映了邊塞自然環境的惡劣及生活的艱苦,抒發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表達了作者反對外敵入侵的決心和鞏固邊防和意願,以及渴望建立功業、懷念家鄉的複雜心情。





好歌老哥


大家一定知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古代名言吧!但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誰嗎?讓我來告訴你,作者是北宋的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少時貧困好學,自小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入仕後奉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做人準則。那兩句名言出自范仲淹的名篇《岳陽樓記》,一直被選錄在中學教材中,我們當年人人都能背誦。今天我要賞析的是他的一首著名的詞《漁家傲·秋思》,看看詞裡到底寄託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漁家傲·秋思》的創作背景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駕崩,宋仁宗開始親政,召在外地任職的范仲淹入京,拜為右司諫。這年冬天,郭皇后誤傷仁宗,宰相呂夷簡因與皇后有隙,力主廢后。范仲淹率眾人與呂諫爭,第二日他被外放知睦州,後又輾轉多地任職。

寶元元年(1038年),党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係遂破裂。次年,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北宋邊境,於三川口大敗宋軍,集兵於延州城下,準備攻城。消息傳到京師,朝野震驚。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邊事吃緊,仁宗以范仲淹眾望所歸,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州軍。七月,升為龍圖閣直學士,擔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八月,范仲淹請求知延州。

到任後,他更改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同時修築青澗、鄜城,作為軍事基地,節省邊境開支。仁宗詔命這支軍隊為康定軍。在他鎮守西邊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秋家傲·秋思》這首詞就是當時范仲淹身處軍中的感慨之作。下面我們來賞析一下詞意。

《漁家傲·秋思》的詞意。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詞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著重寫景,“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秋來”則點明瞭季節。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風光自然大不相同,頭頂的大雁又飛回南方衡陽去了,一點也沒有停留的意思。

黃昏時分,軍中號角催收,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裡,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清代積洪《詞法》評曰:一幅絕塞圖,已包括於“長河落日”十字中,唐人塞下詩最工、最多,不意詞中復有此奇境。

河的下片著重抒情。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領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返。羌管即羌笛。

飲一杯濁酒,我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廢。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軍營裡早已結滿寒霜。夜深了,我還不能安睡,為操持軍計,我的鬚髮都變白了。戍邊人思念親人,也久久難以成眠,多少次夢裡流淚。

范仲淹所作詞不多,這首詞表現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悲壯,形象生動鮮明,對後期的蘇軾、辛棄疾等有著深刻的影響。

《漁家傲·秋思》的思想感情。

1、思念家鄉之情。

“衡陽雁去無留意”,詞人的家在南方,大雁這時頭也不回地飛回南方去了,此時此景,不禁勾起了戍邊人思鄉的情緒。

“濁酒一杯家萬里”,詞人自抒情懷,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一杯濁酒”解不了濃重的鄉愁,戰事未停,還鄉之計無從談起。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戰局長期沒有進展,詞人徹底未眠,徘徊於庭,不免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妻子兒女,魂牽夢縈,老淚簌簌而下。濃重的鄉思都在詞人的詞句描寫裡,委婉地表達了出來。

2、強烈的愛國憂國之情。

如果僅僅是思念家鄉、親人,就不是范仲淹了,他可是北宋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聞名海內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老夫子。《漁家傲·秋思》除了表現詞人的鄉思,還有更深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強烈的愛國憂國之情。

詞人在描寫“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四個意象時,加上耳邊聽到的“邊聲、號角聲”,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孤城閉”三字,隱隱地透露出宋朝的不利的軍事形勢。

宋從建立之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採取重內輕外政策,對內加緊控制,而在邊疆長期武備松馳,警戒不強。詞人這次知延州,到任後,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一方面在延州周圍構築防禦工事,面對西夏,始終居於守勢,不敢輕易出擊,雖局勢暫時有所穩定,但就整個形勢來說,延州仍處於孤立狀態。所以“孤城閉”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軍事情況,反映出宋朝守軍力量很薄弱,邊境形勢非常嚴峻,國家堪憂啊?大宋的美好河山何時安寧啊?!

“燕然未勒歸無計”,“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邊境的秋夜悽清、悲涼,濃重的鄉思何時了?戰爭何時能結束?“古來征戰幾人還?”為了保家衛國,長期駐於邊塞之地,兒女情長怎能先顧?戍邊人的責任如何不知?國家、天下又讓人憂心忡忡。此時詞人慷慨激昂,詞句間盡現著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堪稱大手筆,豪邁雄壯,一反低沉婉轉之氣。

結語:

詞人寫將軍與征夫的情感,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和氣氛的渲染,委婉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和婉約詞風格完全不同。

近代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此詞寫邊塞徵人思歸之情與邊地蒼涼之意,雖有思歸之情而無怨尤之意,蓋抵禦侵略,義不容辭,然征夫久戍,亦非所宜,故詞旨雖雄壯而取境卻蒼涼也。


長之安兮


武哥說文,從歷史的宏大視角,講述不一樣的《漁家傲·秋思》。


《漁家傲· 秋思》是一首邊塞詞,有邊塞作品的共同特徵:大開大合、慷慨勁健、蒼涼悲壯。

作為宋人最早的邊塞詞,范仲淹可謂給宋的豪放詞開了一個精彩的頭。因為這首詞,豪放而富有深情,悲壯而不哀傷,與大唐的邊塞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邊塞秋思,最易感傷。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卻是一首表達愛國並矢志衛國的戰歌。

只是,公元1042年前後,在與西夏較量中,北宋總體是處於下風,只能守,這對於志向遠大的范仲淹來說,是比較鬱悶的,所以,詞的感情基調沒有一般戰歌的慷慨激昂,略有沉鬱頓挫之感。

寫這首詞時,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就是任西北戰區副司令員兼延州市委書記,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主要任務就是防禦西北王李元昊的進攻。

范仲淹駐守延州後,大力整頓軍務,嚴格訓練,制定賞罰制度,一時間,士氣大振,范仲淹還採取了靈活的戰術,多有些小勝利,西夏畏憚不已,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

但是即使如此,在和西夏的整個對抗中,大宋依舊處於劣勢。雙方都不敢輕易發動戰略決戰,戰事就這樣耗著。

又是一年秋到,秋風蕭瑟,西北的秋天,寒氣逼人,范仲淹一直駐守在前線指揮大營。

憑欄遠眺,這塞下的風景與中原大地大不相同,四周孤寂,大雁等候鳥都飛回去了,沒有一隻願意留下來。側耳遠聽,風號聲聲、羌笛悠悠,牧馬悲鳴,讓人熱血澎湃。

大雁可歸,駐軍是必須要留下的。

千里之外,山,層巒疊嶂,落日下,城門緊閉。長煙嫋嫋升起,將士們都在生火做飯了。

有煙火氣息,就有家的溫暖,十萬將士朝夕相處,早有家人般的關懷。

副手好像也知道範仲淹的心情,端來一杯大西北的米酒。

夜幕下的米酒,沉濁得倒像此刻的心境,更如同這平定西北邊塞的大計,渾濁難料。

夜已經深了,不喝了。

聽!是誰?沒有睡覺,還在吹著悲壯的羌笛,引來這滿地寒霜,讓年輕的兵士思鄉留淚,讓年過半百的將軍再添白髮幾根。

范仲淹淺淺吟唱,記錄下了此刻的心情: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從對這首詞產生的背景和過程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這悲壯和感傷中,還有一股浩然之氣在迴盪,它承載了范仲淹複雜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寄託了平定西北邊塞的願望。在當時情況下,遼國虎視眈眈,躍躍欲試,西夏也是兵精將強,要一舉滅西夏不僅勞民傷財,而且也非常不現實。范仲淹的偶像是寇準,寇準爭取下了《澶淵之盟》,謀得了宋遼百年和平,范仲淹的目標就是爭取和西夏和議。

其次是寄託了迫切建功立業的願望。范仲淹是典型的儒家士大夫,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深入骨髓。鎮守邊關不是他的最高追求,他渴望的是改變北宋的整個政治生態,他胸中有丘壑,希望通過改革挽救國家的危難,走出“積貧積弱”的困境。所以,西北戰事的“燕然未勒歸無計”困境,讓年過半百的范仲淹他心緒萬千,有些迫不及待,卻又無能為力。他想盡快完成這個使命,回朝廷建立更大的功勳。

最後是寄託了思鄉之情。

范仲淹不是一個兒女情長的人,在他心裡,守一方國土不丟失,保一方邊境平安,是首要的任務。只是,在緊張的戰事中,得一閒暇,再加上眼下的塞下秋景:四面邊聲,長煙落日,孤城緊閉,羌管悠悠,寒霜滿地,種種“異”景,讓老成持重的範將軍也忍不住發思鄉之情了。

范仲淹寄託在《漁家傲· 秋思》中的思想感情後來實現了嗎?

范仲淹寄託在《漁家傲· 秋思》裡的思想感情,像是一條線,把范仲淹政治人生髮展的大事件巧妙的鏈接在一起,豐富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更用鮮活的實例詮釋了中國傳統士大夫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

我們簡單瞭解一下,也算是對這首詞的註解: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 1043年,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即副宰相,提出“十事疏”,開始主持變法,史稱“慶曆新政”。
  • 公元1044年,宋夏和議達成,大宋和西夏邊境終於戰火消停,互市重開。
  • 1045年,范仲淹被排斥出朝廷到,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
  • 1052年,改知潁州,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武哥說文”為您以史說文,期待點、批、評,圖片來自網絡,如侵請刪。


武哥說文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

. 漁家傲

秋思

.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

《漁家傲.秋思》是北宋詞人范仲淹的一首名作。范仲淹北宋文學家、詞人、傑出思想家和政治家。此詞作於康定元年[1O4O年]8月至慶曆三年[1042年]這段時間。此時范仲淹被宋仁宗派往西夏的邊關。每逢夕陽西下之時,當邊關的烏烏號角響起,北方的大雁成群結隊地飛往南方衡陽,更襯托出邊塞孤城的淒涼寂寞。生於南方的范仲淹,憂國思鄉,關心戍邊將士之情流露於詞的字裡行間。

全詞分上下兩闕。

上闕寫景,下闕抒情。

先概述全詞上闕與下闕的大致意思。

上闕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疆的自然風光與南方的大不相同。一群群大雁南飛衡陽,絲毫沒有停留的意思。天近黃昏,軍營中號角連連,四面朔風陣陣。連綿徒峭的山峰裡,暮靄沉沉,炊煙裊裊,夕陽漸落,只剩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下闕譯文:

.喝一杯渾濁的酒,時而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然而戰事未平,功勳未建,怎能歸鄉呢?羌笛悠悠,寒霜厚厚,夜色茫茫,但我難以安睡。由於常年戎馬操勞,鬚髮漸漸白了,戍守邊關的將士們都偷偷落淚思念親人。

.上闕寫景,下闕抒情,全詞采用白描手法,形象描繪出了一幅荒涼蕭瑟的邊塞圖,同時,借景抒情,淋漓盡致地抒發了戍關將士壯志難酬、懷國思鄉的情懷,也表達了對邊關將士的關懷、體貼、愛護之情。


袁君保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詞約寫於宋仁宗康定元年至慶曆五年(一O四O一一o四五)間。當時,作者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省延安市)防禦西夏。詞的上片扣準"異"字極寫秋日邊塞的風光景物"雁去"緊承"秋來"。"邊聲""連角起"寫四處迴盪的音響,"千嶂裡"點明"孤城"的位置,座落於群山之中"長煙"寫"孤域"的景色一個"閉"宇寫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氣氛。這三句圍繞著"孤城"描繪了一幅迥異於中原鄉土的"塞下秋來"的荒涼畫面。下片由"濁酒一杯家萬里"句轉入即景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滿地的邊塞,人們夜不成寐,將軍頭髮白了,戰士流下了眼淚。作者細膩地描繪了邊塞的軍旅生話和戰士久戍不歸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一位守邊將軍的責任感。全篇蒼涼悲壯真摯感人。


秋閣一憑欄


漁家傲 · 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漁家傲·秋思》是由範文正創作,是範文正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市)時寫的一首抒懷詞。整首詞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上闋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下闋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範文正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裡,可謂大手筆。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東坡、辛稼軒等也有影響。

詞是範文正守邊願望和複雜心態的真實袒露。詞中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和詞人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在有著濃郁思鄉情緒的將士們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寬廣的氣魄、歡愉的氣氛,畫面上籠罩著一種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氣氛。在邊塞熬白黑髮,滴盡思鄉淚,卻又不能拋開國事不顧,將士們的心理是矛盾複雜的。詞中亦有止戰的思想,但是寸功未立,大丈夫白首而涕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