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歷來被人稱道?

江湖夜雨92


《漁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的一首邊塞豪放詞,而蘇軾和辛棄疾也有多篇膾炙人口的豪放詞,其詞格調不遜於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甚至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什麼這首詞一直被人們稱道和傳頌呢?


先從三人寫豪放詞的時間來說 。范仲淹(989年-1052年)和蘇軾(1037年-1101年)同為北宋人,《漁家傲·秋思》作於1040年-1043年,而蘇軾的第一首豪放詞---《江城子·密州出獵》作於1075年;辛棄疾(1140年-1207年)為南宋人,比范仲淹遲了一百多年。正是范仲淹繼唐代豪放詩之後,一掃花間派詩風,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創寫邊塞豪放詞,開啟豪放詞的先河,/實為蘇軾、辛棄疾豪放詞之導師先鋒。


再來欣賞這首詞的格調。閱讀全詞,深領其意,它不僅包含了沉雄開闊的意境,也抒發了蒼涼悲壯的氣概。范仲淹作為一階文人,親任陝西經路副使兼延州(今延安)知州,鎮守西北邊地,耳聞目睹,親身經歷了邊塞生活。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景抒懷,通過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充滿蕭殺之氣 ,勾勒出一幅壯闊而蒼涼的戰地畫面,委婉的表達了邊塞的艱苦生活和戍邊將士的英雄氣概,透漏出將士思鄉情切又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複雜心情。其中一句“千嶂裡, 長煙落日孤城閉”,頗具王維的“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神韻,既寫出了邊塞的壯闊,又寫出邊塞的淒涼。詞的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情景交融,意境雄壯,被奉為最早的豪放詞之典範。


一梅君


我是梅鶴讀書,現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漁家傲·秋思》是一首成功的邊塞詞,它的出現,開拓了宋詞的內容和意境,影響了後世豪放詞的出現,所以這首詞歷來被人稱道。

1、《漁家傲·秋思》全詞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2、這是一首成功的邊塞詞

這首詞上片寫景,描繪孤城的荒涼、邊地的苦寒,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下片抒情,刻畫邊關將士的報國情懷和思鄉之情。公元1040年至1043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他整頓軍備、修築城堡,對西夏採取積極防禦政策,為西夏所折服。正是這樣特殊的經歷,范仲淹寫出了這樣的邊塞詞。

3、這首詞開拓了宋詞的內容和意境

從晚唐五代開始一直到北宋初年,詞一直是歌筵酒席之間歌女演唱的歌詞。詞的內容也都是描寫美女和愛情。從溫庭筠、韋莊、南唐二主、馮延巳、晏殊、歐陽修直到柳永,莫不如此。這其中有兩個特例,一個是李煜,在破國亡家後,詞風為之一變,變為“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奔放;另一個特例是范仲淹,由於鎮守邊關的親身經歷,產生了“長煙落日孤城閉”的蒼涼。這是宋詞發展史上內容和意境的開拓,影響了後世豪放詞的出現。

綜上所述,《漁家傲·秋思》歷來被人稱道。


梅鶴讀書


【書文小品】詳解: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好在哪裡?


前言

對這首詞,宋代魏泰《東軒筆錄》錄其本事: “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闕,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公嘗呼為‘窮塞主之詞’。及王尚書素出守平涼,文忠亦作《漁家傲》一詞以送之,其斷章曰: ‘戰勝歸來飛捷奏,傾賀酒,玉階遙獻南山壽。’顧謂王曰:‘此真元帥之事也。’”

這就是著名的“窮塞主之詞”說。

其實,范仲淹當時作為朝廷任命的西北將帥,他抵禦外敵的策略是很有成效的,西夏人曾誇讚他“腹中有數萬甲兵”,可見他用兵之神。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三月,他任永興軍始,後來又出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經略安撫招討使等官職,他的戰功顯著,讓敵軍聞風喪膽,有傳言說“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朝廷對他的成績也是極讚賞的,後來升任他為樞密副使、拜參知政事,所以關於范仲淹是“窮塞主”的說法,是不可信的,相反,他是“真元帥”、“真英雄”。

那麼這首詞為什麼會有“窮塞主”的說法,我想大部分原因在於詞中的情感。古人想要讀懂一首詞,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知人論世,我們不妨也學習一下,先了解范仲淹仕途上的經歷。

一、以文易武的仕途際遇,是他詞中情感複雜的原因

北宋想進入仕途,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參加科舉,范仲淹參加科舉,以文臣的方式登上北宋政治舞臺。

儒生往往受儒家入仕思想的影響,范仲淹也是如此,他主張“絃歌始能治”,希望通過文治的方式來管理國家,他認為書生要報國,最好是用文字、文章,而不是使用暴力。

他進入官場後積極參政議政,秉承著文官以死相諫的為官原則,不惜被貶而直言進諫。但可惜的是,他的這種“文治”思想並沒有實現。

公元1042年,朝廷下詔任命范仲淹為范仲淹、韓琦等四路帥為觀察使,這是一個武官,而在宋朝,“文易武”身份的轉變以後是很難改回的,這與儒生出身的范仲淹的理想南轅北轍。

因此,范仲淹連上三書,列了很多理由,又找宰相呂夷簡說情,要堅決辭掉任命,可是他還是被送到邊塞去了。

范仲淹在邊疆,依然沒有放棄自己儒生的身份,他謹遵“得帶內朝職名節制邊事” 的任職方式,把自己當做文臣。

其實范仲淹一直糾結文臣的身份,與宋朝的文人政治體制是分不開的,從宋開國起,便重文輕武,文人士大夫待遇優厚、受到重用,而武官卻一直備受猜忌和防範,所以宋朝的武將無論是狄青、宗澤、還是岳飛,雖然戰功赫赫,最後都以悲劇收場。

除此之外,如果文官變成了武官,往往都仕途坎坷,想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基本已經不可能了。文尊武卑,輕視武官在當時非常普遍。

其實,范仲淹身為文臣時,也常常因為直言相諫而多次被貶,我們熟悉的《岳陽樓記》就是一個實例,而他作為武將時,也常遇兇險。

公元1041年,范仲淹燒燬了西夏皇帝元昊送來侮辱宋朝的書信,這件事遭到群臣的彈劾: “大臣以為不當輒通書,又不當輒焚之,宋庠請斬仲淹”。

“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是常識,鎮守邊關的將帥本來有依具體情況行事權利,但軍權極可能轉化成為君權的威脅,因此武職助他建功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

范仲淹當然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一面拒絕從武,一面又小心翼翼地履職。他儒士的心理和武將的職責際遇,正是形成他詞中豪邁又夾雜柔弱風格的原因之一。

一個人的生活經歷往往會影響他的詩詞創作,這在范仲淹的詞中體現得比較明顯。我們不妨用同時期的詞人歐陽修來做對比。

歐陽修也有邊塞詩詞,但他沒有武將的經歷,最多隻是作為使臣過境邊塞,所以他無法理解范仲淹作為文臣苦心孤詣抵禦外敵、維繫國家安全的心情,也難以感受到范仲淹個人理想與現實矛盾之間的複雜感情。

劉永濟評價二人情感的差異: “範詞乃自抒己情,歐詞乃送人出征,用意自然不同也。”

二、第一首文人邊塞詞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
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

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詞的內容很簡單,上片寫景為主,下片抒情為主,情景交融,通過景物描寫襯托人物的心理世界。

上片首句交代了時令、地點,戍邊戰士看到邊塞迥異的秋天,自然也會想到內地的秋天風景,詩人用邊塞秋景引出戍邊戰士的思歸之情。

第二句“衡陽雁去”其實是“燕去衡陽”的倒裝,衡陽有一座山,叫回雁峰,意思是大雁到了這裡就不能往南飛了。大雁南飛,又一次引發了征夫的思歸之情,鳥兒尚且能歸,可是人呢?只能在邊疆化為白骨。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 ,長煙落日孤城閉”的邊塞獨特景象,與首句“風景異”相呼應。“邊聲”是邊塞悲涼聲音的合集,包含了風雨聲、鳥獸聲、征夫的吁嘆聲、馬的嘶鳴聲、打仗的鼓聲和號角聲等等,這些聲音都會引發征夫的思想思歸之情。

在蕭颯秋景的襯托之下,在四面無數悲涼聲音的渲染之下,夕陽西下、黃沙漫漫中的孤城就顯得更加悲涼了。

下片首句中“濁酒”是渾酒的意思,也就是軍中將士常喝的烈酒,古人常有“借酒澆愁”的生活習慣,李清照在《聲聲慢》中用“三杯兩盞淡酒”來填補自己的苦痛,那麼戍邊戰士自然是也用酒來澆滅他們的思鄉愁情。

對於征夫來講,他們不想回去嗎?當然也想,但是敵人未退,家國不寧,怎麼能夠回去呢?而對范仲淹來說,不僅是歸家無望,他從文易武之後,歸朝廷也無望了,他的政治理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文臣理想也隨之成為泡影。

“羌管悠悠霜滿地”, 軍中酒宴的狂歡,其實是一群戍邊者的孤獨,悠揚的羌笛聲再也無心聽,不知不覺已經明月當空,滿地月色如冰霜一般,李白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也說“月是故鄉明”,同一輪明月之下,當然引發了征夫強烈的思鄉之情。

最後一句 “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些征夫都已經出來很久了,多年的邊疆的風霜,已經將他們的鬢髮染白徵人不禁潸然淚下。

詞中所寫既可以看作是詞人自己的真實寫照 ,也可以泛指某一位將軍或遠征之士卒 ,因為他們的情感是相通的,他們的經歷是相同的 。

後記

范仲淹《漁家傲》表現的是戍邊戰士的生活,情感以思鄉為主,它打破了詞專寫男歡女愛 、離懷別緒 、鏤玉雕瓊 、裁花剪葉、娛賓遣興、風花雪夜、男女之情的傳統,開拓了詞的內容。

從風格上看,它摒棄了晚唐五代的柔糜綺麗、纏綿悱惻、濃重的脂粉氣,變得沉雄悲壯, 質樸渾厚, 粗曠自然,為“蘇辛”豪放詞做了先導。


圖|網絡

文|清蕪

一家之言,請多多批評指正!喜歡的話點贊並關注,我們一起讀詩、寫詩、賞詩。


書文小品


我們知道,豪放派詞風,開創於蘇軾。蘇軾從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開始,逐漸發展出豪放派的詞風,南宋的辛棄疾,又將這種詞風發揚光大。

不過,在蘇軾開創豪放派的詞風之前,已經有人幫他探路,這個人就是范仲淹。范仲淹一生只留下了五首詞,但他對宋詞的影響卻很大,其中《漁家傲》一首,更是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風有著非常明顯的影響。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一、全詞解讀

這首詞寫於范仲淹作邊帥任上時。宋寶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公然叛宋。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經略陝西,擔任西北邊境的防禦工作。這首詩寫的就是邊境的風景和軍人的生活。

詞的上闕寫塞下邊境的風光。

秋天到來,塞下的風景與南方完全不一樣,大雁南飛,毫無留意。寫大雁南飛,便已經暗含著雁能南飛,而軍人卻不能南歸之意。雁無雁無留意,人豈有留意,但軍人有守土之責,所以不能南歸。

邊境四處的各種聲音,跟軍營的鼓角一同響起,綿延而峻峭的山峰中,長煙緲緲,落日煌煌,孤城緊閉。

詞的下片寫軍人的思鄉之情。

一杯濁酒下肚,燒上來的是對萬里之外的家鄉的思念,然而身為軍人,戰事未平,功名未立,何以歸家?羌管悠悠吹起,秋霜鋪上大地,這一夜,註定是難以入眠的夜晚,夜幕的軍營中,將軍跟士兵都流下了思念家鄉的淚水。

二、范仲淹這首《漁家傲》的影響

1、詞風影響

詞是誕生於酒筵歌席之間的文學體裁,所以風格難免穠豔綺麗。

而范仲淹的這首詞,一洗小詞穠豔綺麗的詞風,意境開闊沉雄,氣概蒼涼悲壯,氣象直追初初盛唐邊塞詩。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一句,與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片孤城萬仞山”意境相近,“羌管悠悠霜滿地”則與“羌笛何須怨楊柳”情感相似。

范仲淹顯然不是刻意模仿唐詩的,但他的這種寫法,很有可能啟發了後來的蘇軾,蘇軾正式自覺地用寫詩的方法來寫詞。

當然,這首詞中闊大蒼涼的詞風,對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風的影響更為明顯。

2、題材開拓

詞從晚唐誕生起,經五代至北宋,一直沒有誕生經典的邊塞詞。雖然敦煌詞中有《邊塞苦》、《龍沙塞》,以及韋應物、戴叔倫《調笑令》等少數邊塞詞,但這些詞的影響有限,也稱不上經典。

直到范仲淹的這首《漁家傲》出現,邊塞詞才開始在詞壇上佔有一席之地,並綿延成一個新的詞派。


謝小樓


范仲淹,北宋一代名臣,少時刻苦求學,立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志向,考中進士後,曾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他也做過陝西經略副使,即邊關軍隊的副元帥,兼延安知州。范仲淹鎮守邊關時,西夏不敢來犯,稱他胸中有數萬甲兵。這首《漁家傲》就是他在延州時創作的。

為什麼這首《漁家傲》歷來被人稱道呢?



首先,范仲淹創作了《漁家傲》這一譜式,創造了一個新的詞牌,全詞以仄韻收尾,風格獨特。

張志和作《漁歌子》,唐宋詞人多有《漁家樂》之作,主要是描寫漁人生活的。後有人記載,范仲淹守衛邊疆時,做《漁家傲》樂歌數曲,以描述邊疆生活之苦。歐陽修曾稱之為窮塞主之詞,意為,范仲淹居住在苦寒之地,有切身體驗,才寫出了這樣雄渾的邊塞詞作。原詞為: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其次,描繪了塞外荒涼,悲壯的秋景,這圖景與內地景物迥異,與平時景物迥異,是描寫塞外的千古壯觀之句。

上片,一個“異”字,統領全篇,大雁返回衡陽,毫不留戀,黃昏的塞外,牧馬悲鳴,號角嗚咽,邊聲四起。層層山巒環抱的一座小城,城門緊閉,一道烽煙,直上雲霄。秋天的傍晚正是出遊的好時節,可此地,卻因戰事吃緊,城門早早關閉。上片,用一幅蕭條的畫面,暗示了邊地生活的艱苦。

這首詞把殺敵報國的一腔熱忱,與無法排遣的思鄉之苦巧妙的交織在一起,字裡行間滲透著詞人的真摯情歌。

一杯濁酒,怎麼能派遣不盡的思鄉之情呢?可是,有家,卻不能回。因為還沒有象東漢的竇固,竇憲兄弟兩人一樣,能擊潰敵軍,在燕然山刻石記功。歸無計,含蓄表達了詞人不破西夏終不還的英雄氣概。然而,時光易逝,將軍已兩鬢斑白,仍功業未立,雙眼噙淚,慨嘆不已,久久難以入睡。



結束語:范仲淹以軍旅生活入詞,大大拓寬了詞的領域,突破了詞寫男女感情的藩籬,開蘇軾詞作之先風。范仲淹也因《漁家傲》等寥寥幾首而飲譽詞壇,看來,創作不在多,而在精。


江湖夜雨92


我天涯浪人的這首《唐多令》,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稱叨稱叨?[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唐多令:春三月》

2020..3..2..於海南澄邁

[耶][耶][耶][耶][耶][耶]

春暖柳色新,水漾荷香甜。

這江南,一派歡欣。

吸口清風好送酒,花也豔,草也青。

年年勤三月,戶戶閒庭春。

姑嫂鬧,叟煩孺歡。

最妙一夜沾花雨,剪櫞燕,啼新天。


用戶51182697922李思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全文如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也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這首詞反映的是邊寒戍客的艱苦生活及思歸無期人不寐的慢慢長夜,只能借酒澆愁。可白髮已生戰事何時休,只有無言而淚流。


一葉孤帆行萬舟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可能在有些人的印象裡,范文正公只是一個大文學家,或者是一個有作為的名相,但實際上他還是一個有著英雄氣概、能鎮守一方的戍邊將才,這首詩就是最好的證明。

他絕不是一個文弱書生的形象,而是一個文能當朝主政,武能定國安邦的全才,所以蘇軾讚美范文正公有經天緯地之才。

就像王安石說的那樣,從始至終,范仲淹都是一個毫無瑕疵的人,很難相信這個世上會有完人,但在范仲淹身上,真的挑不出毛病。


北宋書生耶律蕭


詞同書法。書有神彩,詞貴魂魄!


李世安水墨軒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是寫: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號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著號角聲從四面八方迴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群山裡,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難以入睡,無論將軍還是士兵都白了鬢髮,淚滿衣襟。

漁家傲·秋思

宋代: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 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