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公式該理解著記還是該死記硬背,有些公式是不是該死記硬背?

不卑不亢好嗎


隨便搜索一下,關於高中數學公式的圖片有很多,但看到密密麻麻的公式,還有看下去的慾望嗎?

基礎好一些的學生,公式不難,但對於基礎弱一點的學生,有時候卻苦惱於數學公式。對於公式應該如何看待呢?兩個方面,一方面,理解公式;另外一個方面,結合小題,反覆練習,而不是直接死記硬背公式,結合小題多練多做,自然而然就可以把公式記住了。

其實,初中的那一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已經無法適應高中的學習了。在高中階段,不是套公式那麼簡單,而是需要自己真正地理解公式定理,並且能夠利用這個公式定理,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果不能夠對公式有真正的透徹的理解,且不說死記硬背的困難,就算全背下來了,拿到問題,也仍然不會用。所以只有真正理解透徹,才能熟練運用。

數學公式,理解才是硬道!

數學運算還是離不開公式的,畢竟這是先輩們通過不斷探索,黑髮熬成了白髮才給我們總結出來的定理和法則,背還是要背的,但是要理解背默才更有效果啊。

⑴公式是怎麼來的,具體什麼時候用,如果公式記不住,是否可以自己推導出來?

例如三角函數倍角公式

這公式什麼時候要用到?

例如化簡函數

時需要用到

⑵理解公式的本質

例如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三角函數誘導公式有六個,除了利用週期的誘導公式外,還有五個,這五個誘導公式該如何記憶?誘導公式的本質是什麼?誘導公式的本質是看角的和與差,和為0為90或為180,差為90或180,這就概括了這五個類型,這就是誘導公式的本質。奇變偶不變,符號看像項。

⑶公式的另類看法

公式也需要活學活用,公式是死的,有時候也可以藉助公式找到更為簡單的

理由雙曲線關於漸進線有兩個類型,分別為兩個公式,可以不需要記公式,而直接邊看邊寫嗎?完全可以的。例如

形式部分相同,可直接寫出

結合小題,反覆練習

我們首先要去體會這個公式、定理、知識點是用來解決什麼問題的,解題的時候也是從問題出發,去想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哪些。所以,數學公式不能死記硬背,尤其是在高中,知識點很多、公式很多、定理很多,長得又很相似,要從每個知識點的作用去總結,才能恰當的解題。

以向量為例,公式如下

公式大致如此,訓練的小題如下

死記硬背為什麼要不得

在數學學習中,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數學是可以死記硬背的”這種觀念。的確,數學中有很多東西是需要記憶的,公理、定理、性質乃至習題的解法,都需要記憶,但這並不是數學的本質,所以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同學,各種基礎知識記得非常清楚,但是成績就是上不去,一旦遇到稍微難一點的題目就束手無策。

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學習思考,是提高一個人的邏輯判斷能力,使之能夠發現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

這才是數學學習的目標,通過這種精神層面的提高和養成,使你能夠有條理地去思考每一件事情,有著強大的邏輯判斷能力。

如果你養成了一看到什麼就想背下來的習慣,那麼這種習慣對你邏輯判斷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阻礙的,因為你有了依賴感,什麼都想去背,的確有些題目可以去背答案,但你背答案的時候,就失去了一個培養你思維能力的機會,長此以往,能力得不到提高,一旦遇到一個比較生疏的題型就會手足無措。

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學習一樣新知識的時候,儘量不要讓自己去刻意的死記硬背,而是要找出它們背後所蘊含的“原理”。不光是理解推導過程,也要理解知識的作用,是用來解決什麼問題的,從問題出發去關注知識點,才能真正的學好數學知識。

這也是我特別強調讓學生去讀課本的原因。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很多孩子有這樣一個毛病,學習新內容的時候,對於定理、公式的推導過程不屑一顧,直接去看結論,然後就去看例題。

看例題的時候,不去思考其解法背後所滲透的原理,而是直接去背解法。

這樣是真的掌握了嗎?

未必。

我們的知識其實是一張網絡,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就是將新的知識嫁接在舊的知識網絡上,形成一張新的網絡。

那麼這個時候,就一定要通過思考去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才可以,否則的話,就像是兩張皮,知識都是零散的。

舉個例子,比如說三角恆等變形中的倍角公式、半角公式、萬能公式、積化和差公式,我上學的時候從來都不記的,因為都可以通過和差公式推導。

甚至和差公式我忘了也不要緊,因為我知道它的推導過程,隨時可以推導。

但是有的同學,就會花大量的時間去死記硬背,但效果寥寥,需要運用的時候照樣非常生疏。

那麼如何來代替死記硬背呢?

首先可以多問幾個為什麼。

為什麼這個地方要做輔助線,為什麼方程要這樣變形,為什麼要選擇這種方法而不是另外一種?

要抱著不放過每一個疑問點的態度去發現問題,這樣才是發揮了主觀能動性。

但是會有同學說自己發現不了問題,那又該怎麼辦呢?

這就涉及到了第二種方法——去教別人。

當然如果同學們之間可以互相辯難印證,那是最好的事情。

但所謂的去教別人,更多的是指帶著去教別人的心態去審視自己的所學,當你要給別人講解的時候,你能否把每一個點都講清楚,在知識上不留死角,在邏輯上無懈可擊?

通過這種審視,你就會發現自己在掌握上其實還有不少漏洞,而你將之彌補的過程,其實也是提高的過程,而假如你真的能夠運用通俗的語言將某一個知識講解清楚,說的明白,那麼可以肯定的說,你是掌握了這些知識的。

結束語

很多同學會發現,公式記了很多,但是用的時候總是會差一點,這裡少了個符號,那個少了個平方什麼的。我一般這麼講:公式沒記住,就是沒理解。任何事記了個大概其而不準確,都是因為自己在死記硬背,而沒有去理解本質。

這就像我們背單詞——當然了,我英語很差,背單詞總會差那麼一兩個字母沒記住,這是怎麼回事?後來我的英語老師教育我,說我讀單詞的時候發音就不對,再死記硬背就背錯了,如果跟發音結合在一起,再加上適當的詞根詞綴構詞規則,就不會記錯了。連英語背單詞都是有方法有道理的,何況數學公式。

高中數學沒有捷徑,但是有方法。高中數學題型有限,解題方法有限,當然也有很多的技巧。高中數學會難一些,所以知道不代表懂,懂不代表會做,會做要追求熟練,做到自己的極致,自己的極限,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因為高考只給我們一次機會。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一開始時是需要死記硬背的,以後在使用多了,慢慢能夠理解,理解之後,會明白到底是甚麼意思,這個時候已經不存在背下來的東西了。


TonyDeng


數學公式應該怎麼樣對待呢?提問者提出兩種方式,第一種就是死記硬背,第二種就是理解記憶。

實際上,這兩種記憶都是需要的。我們首先要能夠記下一些基本的數學公式,數學定理等等。哪怕是死記硬背都要能夠背下來。

否則我們腦子裡面都沒有幾個公式,我們怎麼能好學好數學呢,就像我們腦子裡面沒有詞彙那樣,我們怎麼能一樣能夠學好語文和英語呢?這道理是一樣的。

當我們能夠把這些東西背下來之後,我們就要試圖去理解它們。

什麼叫理解呢?所謂理解就是能夠用自己的話把這些公式的意思說出來,公式中的每一個字母代表一個什麼樣的量,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到了這一步,那些公式才是我們的。我們還要進一步,那就是要用這些公式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者是用它們去獲得新的知識。這樣這些公式就是我們的了。

這種學習數學的方式,也適合於學習物理和化學,以及其它的學科。

祝大家學習進步。


許願城英漢教學群


作為一線老師的我,經常也為你所提出的問題感到困惑,每次推導完公式或定理,都會想方設法地讓學生記住,比如,採取聯想記憶法,圖形結合記憶法,甚至有時採取一些“土辦法”,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能有效地記住公式或定理。

當然,大部分公式或定理,我們需要理解記憶。課堂上,老師講這些公式或定理的時候,都會有一些推導或說理的過程,我們需要認真聽講,這樣才可以理解這些公式的內容,掌握了公式的特點,理解了公式的性質,自然就容易記住公式。對於一些概念型公式,我們可以採取死記硬背的方法記憶,比如,你所說的有理數的加減乘除法。但是,不管採取哪種記憶法,我們必須要經常應用公式或定理,多做一些習題,自然而然就會牢固地記住它們。

下面我分享一些平時教學中記憶公式法,希望對你記憶公式或定理有所幫助。

1.藉助口訣記憶:

如:兩個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組成的不等式組的解集的口訣: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間,大大小小解不了。

拋物線的平移的口訣是:“上加下減,左加右減”。

2.圖形結合記憶法:

總體來說,對於幾何的公式或定理,在記憶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圖形記憶,有時,我們也無須記住文字敘述的內容,能夠記住轉化為數學符號語言就行了。

比如,要記住切線長定理:從圓外一點引圓的兩條切線,它們的切線長相等,圓心和這一點的連線平分這兩條切線的夾角.

如果單純死記硬背文字內容,不但難以記住,而且難以理解,我們可以藉助圖形記憶。

基本圖形,如圖所示,則有下列結論:

①PA=PB,

②∠APO=∠BPO,

③AB⊥OP,

④AC=BC .

3.模型記憶法。

例如,要記住特角30°,45°,60°的三角函數值,可以通過兩模型來記憶。

4.聯想記憶法:

例如,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和正方形的定義,我們只要記住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和它們之間的差異特徵就可以了。


魅力符號


初中數學公式基本上都是可以推導的,不需要死記硬背。不過小學有些公式還是先要背住再去慢慢理解的,比如長方形面積公式之類的。

同號得正異號得負是由有理數乘法法則得到的,而有理數乘法法則也是通過實際情況推導出來的,所以一定要理解老師課上第一節課引入時的內容,那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私塾先生王凡


數學公式主要有兩種類型:有基本公式,有導出公式。對於基本公式,在弄清它的來源的基礎上應該以記憶為主,比如,圓的周長公式。要理解歐幾里德的《原本》中的公式,就應該先記住它的五條公設。對於導出公式,應該以理解為主。要深入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公式的實際應用,公式的變化方式等。可以畫出圖形,對照圖形進行數形結合著記憶。我認為,要記住公式,重點在於多應用公式去做題,在做題的過程當中更深刻的理解公式,不同類型的題做多了,公式自然也就記住了。

要明確,公式是在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當中,由數學家逐漸總結出來的,是有利於人類更好地解決問題的。比如解一元二次方程,直接用求根公式,就可以很方便地得出答案。公式在解決人類的實際活動當中,經常成對出現,可以比較著記憶。比如三角函數的和差化積公式,微積分當中的微分與積分公式等等。

總之,只要善於動腦,多觀察、多比較、多應用,公式是不難記住的。



漸清教育


數學公式該理解著背還是該死記硬背,有些公式是不是該死記硬背?

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便是好貓,理解著背也好,硬背也罷,能用來運用都是好招!

這裡有道小學數學題,90%以上的家長都做不對,來挑戰一下吧!

題:植樹節那天,小明和5個同學參加種樹,每人種了8棵樹,問一共種了幾棵樹?

這道題是非常簡單的小學乘法題,公式怎麼列,數字怎麼得是需要計算的。

做法很簡單,一是按照乘法口訣記憶式答題,另外一種是理解性的答題。

數學的學習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對有關公式的理解和記憶,學習數學最好的方法是通過理解去記憶。

解數學題就是分析理解題目,然後運用所學的知識點去解題的一個過程,這需要對所有的公式、知識點融會貫通。

只有理解性記憶,才能把知識點掌握得更加透徹,做到靈活運用,遇到題目時便能夠很快找準思路,快速給出正確答案。

我們在解數學題時,特別是幾何題,常常會因一個問題卡殼而導致做不出來,想破腦袋用了2個多小時找不到答案。

一旦這個卡殼的問題解決了,就會有一種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的感覺,這道題便迎刃而解。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學生做題快,而有的學生做題慢的原因。

有些公式必須死記硬背的。

能夠給出正確解答的學生,可以肯定對公式和知識點都記住了,掌握的比較熟悉。抄別人答案的學生,不在這個討論範圍中。

解決一些複雜的題目,必須要從基本的公式入手去分析研究,如果說連基本的公式都記不住的話,那這道題肯定無法解答。

而並不是所有學生,對所有的公式都能夠理解透徹,這個時候就必須用到死記硬背的辦法,先記住它,然後再去做題。

畢竟做題給出正確答案才是第一要務,不管如何記住公式才是最重要,記住公式,再去理解!

用記憶來理解或者記住了再理解,都是正確的。

對一般學生而言,這兩者是沒有先後順序的,而他們是相輔相成的一個過程。

為什麼我們要做大量的習題,就是為了讓所學的公式、知識點更好的運用到解題中去,這樣會加深對公式的理解。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6×7=42,我們都知道,但為什麼是6×7=42呢?

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但是這不影響我們去運用它,但在做小學應用題的時候,我們不理解的話,往往會列出錯誤:到底是6×7,還是7×6?

再比如,1+1=2,這個沒有人不會,但是有誰知道為什麼呢?

黑貓白貓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所以說不論是理解性記憶,還是死記硬背,只要會拿來運用,都是好招。

我是鬥金,關注我。在記憶公式中你有什麼好的辦法呢?歡迎分享。


鬥金


數學公式該理解記憶,還是死記硬背?

一說起數學公式,有的人可能就認為太枯燥無味了記不住,記住了不會用,該怎樣記呢?

首先,說一下公式,不論是數學公式,還是物理公式,或其它學科的公式,公式都是人類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具有特徵意義的規律。

其次,要記憶公式,你先要學會推導公式。公式是經得起驗證的,任何公式一接觸它,你先要通過推理,看能否得到公式,其實這就是理解公式的過程。理解了,記憶一些公式那就是分分鐘鐘的簡單事。

再次,記憶公式提倡理解記憶是最好的。但有些小學生對一些公式根本不理解,死記硬背記住了,用得還很好。再如工廠裡車間裡的一些工人師傅們對一些公式也是靠死記硬背運用。還有一些公式,拖沓冗長,繁索無味,根本不用記,拿過來會用就可以了,相信科學家也會這樣做。

最後,要說的是作為一名學生,學習用到的公式可都要記住,先採取理解記憶,實在不行死記硬背,相信過一段時間就理解了,因為學生,離不開考試,死記硬背也是萬全之策。

希望,我說的觀點對你有幫助!


么二四五六


理解和死記硬背都很重要,都不可偏廢。我很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主要就是通過死記硬背記住的,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則是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記住的。


松鼠快樂翁


數學這科很重要,無論小學、初中還是高中,是拉分較大的學科。

不過,數學中的公式實在太多了,有的需要死記硬背。比如基本的算三角形面積,正方形、圓形面積等,公式記不住等於零。

但大多數學公式需要理解,尤其是到了高中階級,公式多得數不清,這就需要理解記憶,搞得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和演變,並在實際解題過程中靈活運用。如tana•cota=1;sina•csca=1,等等,在題目中看見“1”就可以用前面的內容替換,有助於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