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语文如何学?

清风流月


课内如何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它使语文的工具性充满了活力和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内涵。

明确了语文的性质,那在课内如何学语文呢?语文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孩子具有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评话语,即用听觉去辨别世界的能力。说,就是能正确使用语言,有效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同时能运用姿势、表情、手势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读,就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它既包括对语言文字表层意义的理解,更指对句子深刻含义的把握。写,就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把自已的思想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得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通过课堂上大量的积累以及课外的学习,明确每个字词的含义,用法,进而能够读懂一篇文章,一类文章。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已的思想,还能够领略文章所传达的人文价值观素养,从而对学生的人生有所指引。





TS梅胜雪


对于“课内语文如何学”我想是否应该改为“语文教材改革后,语文应该如何学”更为恰当呢?

目前语文教材的版本都统一改为了部编版,此次的语文教材改革增加很多以前就版本没有的知识,和以往的课本不同,它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课文阅读培养,知识的难度比以往的教材可以说是上升了一个大的台阶。以前我们上语文课,注重的更多的是基础性知识的教学,例如:拼音、生字、语句、修辞手法等等。

现在则不然,现在的课文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语文要素(可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即“要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同时部编教材为凸现语文素养,明晰教学目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教材里面有大量的古文诗歌,课外阅读的教学(例如快乐读书吧)内容,这些都以前的语文教材所不具备的。

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学生除了要学会基本的语文知识、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要还要形成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积累知识的能力。

那么学习语文怎么学呢?

应该分为这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内学习基本语文知识(拼音、生字、病句、修辞方法、诗歌鉴赏方法、阅读方法等等)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另一部分是,注重课外阅读与课外知识的积累,在广泛的阅读学会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积累课本上所没有的课文知识,而第二部才是最为重要的,也是这次教材改革的目的所在。


Luo老师爱上课


大语文背景下如何学好语文呢?总结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语文课上和课下高效的学习方法,仅供参考。

一、课前预习法

预习很重要,你只有课前预习了,才能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1、预习之前准备一本字典,先把生字词过关。这样方便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标自然段。

3、 熟读课文三遍以上。

4、概述课文大致内容,了解中心思想。

5、课后题试着做一做,最好不用参考书,这样能提高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课后在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解决。

二、上课听讲法

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学会倾听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别人的赞赏,培养听力首先从听课开始。

1、老师讲课时,不要东张西望,要集中精神这是培养听力的第一步。

2、耳朵边听要边记重点,这样方便回家、考试前的复习(笔记最好记书上)。

3、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要插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改善自己的不足。即使同学回答得不够完美,也等同学说完再补充。

三、课后复习法

我个人观点认为复习没预习重要,你预习做好了,复习起来就自然跟着容易。

1、复习也要拿笔,第二次看要又有收获,把第二次的收获和看法另外写下来。

2、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要“一目十行”,要同时记重点、生字等知识内容。

四、课外阅读法(文言文和现代文)

阅读是学习的重点,多阅读能提高我们自身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1、选书。选一本好书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关键是能弥补自己的不足的书籍。

2、阅读时拿一支笔,在读的过程中把好词好句画出来,不一定要背下来,只要了解一些句型,恰当的运用到作文中去。

3、摘抄就是把你画的那些好词好句摘抄下来,用于作文,专门找一个本子。摘抄和阅读又不一样,它要更深一层。摘抄的内容,语言优美是不够的,有时一些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能写下来、记下来。

4、课外积累的多,课内阅读你自然得心应手。

下边我把同学们认为最难学习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给大家交流一下,也希望同学们能坚持一段时间看看学习的质量,一定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教育感悟与自主学习


语文,囊括万千,既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亦是“登峰造极,非一时之功”。唯有恒久的坚韧与毅力,方能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后,再“蓦然回首”,见伊人于“灯火阑珊处”。

平常心不等于麻木

许多老师会说“平常练似高考,高考练当平常”,要求我们日常的周练或月考应严格要求自己。

进入高三,面对纷至沓来的考试,我曾一度陷入“麻木”的考试状态——重复性、机械性的训练,事后意识到这是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扼杀,极度危险。对语文而言,每一个题目都是一个微型故事,为自己创设一个整体性的情景模式,感受每一道题目背后所折射的价值,通过这种“有灵魂的刷题”方式,心平气和地接受每一道题,收获一个更加宽广的思想天地。

作文日常积累与能力提升

名言警句的摘抄

摘抄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式,首先,在做摘抄时学会分类,如摘录的名句/段落是关于奋斗类、报国类或是哲理类等。其次,在分好的大类下继续分小类,如名言名句与具体化的人物/事件素材。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文学化、哲理化表达可与具体性、生活性语言结合,确保语言的层次更为丰富。

思维的深广度与逻辑性训练

语文能力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可加入个性化阅读内容,建议选择一本有一定难度与深度的书籍,每周抽出一定时间阅读,规定阅读量并梳理章节内容。这是一个既考验专注度、语言的连贯性,又涉及逻辑思维、思考深度以及整理归纳能力的过程。尤其对任务性文本阅读以及作文而言,是非常好的训练方法。

切合社会热点

可以下载人民日报客户端等新闻APP,每日定时阅读新闻和时评以丰富自己对社会热点的理解。在这些素材当中选取自己比较感兴趣且适用面较广的内容,整理出一段精辟的文字,为作文做准备。

应试技巧

用好正式作答前的五分钟

用作答前五分钟的时间通览试卷,但并非走马观花,而是在思考中让自己进入考试状态。在通览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是目的性,明确“考什么”。比如非连续性文本,看题目,明确考查内容;看问题,明确答题思路。二是整体性,不拘泥于某一题。把所有题目的考查内容以及答题方式先在脑中过一遍,如果考查内容是熟识的,则无需花费过多时间,闭上眼睛,自己思考;反之,在脑海进行一次短暂的Brainstorm,若仍无思路,也无需担忧,放下顾虑,准备开始从第1题作答。

专注度与灵活度的调整

所有题目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对于任何一道题目,我们都应该专注于这道题目本身,从问题本身入手,字斟句酌、加强思考并迅速作答。但若实在没有思路,也一定不要留白。还可尝试思考通性通法——这道题目的问法、题目类型,一定与你曾接触到的有所联系,把你能想到的点写在试卷上。后期如果要修改,千万不要急躁地删去先前的答案,因为第一反应非常重要。


高考知多少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知识内涵丰富,深邃。学习语文,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是因人而已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方法。但无论学习方法如何相异,有一点则是相通的,那就是学习语文的兴趣,只不过有的人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有的人则兴趣不大。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语文学科的前题,是提高语文知识能力的基础。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是缺乏推动力的。可以说,兴趣是学习的良好开端,做事有了良好的开端,便等于事情成功了一半,这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好语文也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学习语文,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即是一种心里准备的过程,又是新知识的储备过程。对于课程的预习,学生可以这样进行: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本课知识,了解本课重点难点,做好有侧重点的听课准备工作。

细心观察的习惯:我们总是在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才会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感情更加丰富。

勤于动笔的习惯:在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无论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要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阅读的时候,让学生准备一支笔和一个本子,边度边记,把自己感兴趣的标出来,也可以把一些优美的词句画出来,这就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性,学生可有重点地记忆。随后,学生可以对自己阅读的文章进行批注,一开始可以只写一些简单的词语,比如“好极了”“精彩”等词语,然后逐渐标注一句完整的话,再然后可以锻炼他们试着用几句话来表示自己的读后感。

敢于质疑的习惯:学生获得知识的动力就是对于位置事物的好奇心理。因此,要取得语文学习的进步,首先就要让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对于不明白的问题,一定要大胆提出来,不能放人这些问题不管不问。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适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问题的提出者要给予适当的鼓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背诵的好习惯: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书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期,多读,多背是青少年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我并不是单纯提倡地死记硬背。

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会说话的老师,没有老师的帮助,学生也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来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复习整理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复习整理的能力。这样做是有很多好处的:第一,复习和整理能够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因为旧知识是学好新知识的基础。第二,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知识可以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网,使语文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在每天做完作业后,可把每天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及时的总结和回顾,等到每周末,再将这些知识梳理一遍,并用表格或其他形式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准确地把握知识点了。


悦享生活的小刘


语文是个大课题,包罗万象,课内语文学习也是学无定法,先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

第一 课前准备。语文教学,以文本为抓手的。一般在上课之前,最好把文章读个三遍,了解文章作者 出处 背景 ,浏览文章大致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句子用的好,文章思路基本清楚之后,无需花太多时间,留有的问题等老师课堂解决。

第二、听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课,带着自己的思考 与老师,与课文交流,老师提问时,自己应主动举手积极发言,如果其他同学发言,带着自己的思考,细听同学的观点,这样不仅学的知识,还能够做到集思广益,扩大自己的内涵和知识面。

第三、学会简洁而有重点的做课堂笔记,做旁批,切记面面俱到,影响听课效果。

第四、对于课文中有关思想,人文精神等,如果有自己的思考,与老师同学不一致时,除了讨论问题时可以随意发表,其他情况请学会尊重他人,不可随意打乱课堂秩序与老师的计划,留待课后与同学老师交流。





悉心倾听


课内语文学习也是建立在课外语文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语文真正来源于对生活的积累。总之要想将语文学好,尤其是课内语文学好,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课内语文的构成,课内语文分为几个部分,我们首先要了解清楚,首先是基础部分,就是我们所谓的字词句,那么这一块主要是依靠我们的识记能力,其二就是阅读训练,这一部分依靠的是我们的理解能力,其三是口语交际,这需要依靠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是我们的作文,这需要依靠的是我们对待语文的综合能力。

我们首先来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语文基础知识是我们学习课内语文的一个重点,但这没有特别的学习方法,需要靠我们平时在看书之时多去积累字词,每天都在做量的积累,时间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在字词方面还要尤为注意的是要重视易错字,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规范写字,规范用字,不能出错。其次我们在阅读理解方面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做一个课外阅读量的提升,采取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再之,还要采取与之对应的阅读技巧,这样才能使孩子在阅读这部分有显著地提高。接着是口语交际这部分,这部分的内容我们不唯分数论,但要想将这部分的内容学好,我们还得从生活层面上取经,比如说从小就锻炼孩子,和孩子多说话,多鼓励孩子在公众场合发言,多让孩子体验生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就上去了,我们纵观学校里语文的一个学习,在口语交际这部分的所有题,是绝对的生活场景化,因此要想将语文成绩提高,孩子绝对不能完全和生活脱离。最后我们谈的是作文,课内语文无论再怎样变化,也是离不开作文的,作文要想写好,除了老师教授的写作方法之外,我们的素材除了从书上积累的好词好句之外,还有一大部分也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来,需要我们平时善于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把这些所感所想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一篇好的作文了。

所谓语文的学习,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学习语文,都是需要一颗识记的心和一只会记的笔,只有二者为之,关于语文的学习,无论是哪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飞速的发展。



莫念浪子


抓“根”和“本”!

课内语文有一个“课本”,什么是“本”?一棵树的树干的部分!薄薄的课本,教师家长学生都要重视和研究它的重要性,它内在的本质规律的东西,它在孩子“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方面需要训练我们的孩子达到的阶段性的目标和标准是什么……

有些家长甚至年轻老师觉得课本内容少,就把目光投向课外书和大量布置作业,恰恰是本末倒置,对课本钻研不够!

另外,课本绝不是只有知识!

尤其是小学课内语文,孩子的语文好不好,是要从知识、技能、能力多个维度去训练以及评判的。而课内语文,一本课本足够培养好孩子的语文素质。在此基础上家长再考虑课外学习课外书去拓宽。

如果把孩子比做一棵树,课内语文老师管“根”和“本”,课外语文家长们管“树冠”更大,这样配合,长成一棵“根深而叶茂”的参天大树。



轻松国文校长刘青松


过去课内语文更多倾向知识点教学,比如读音、字词拼写、近义词、病句、诗词及鉴赏、文体常识等等,现在应试指挥棒向阅读和写作倾斜。所以课内语文教学自然会从知识导向转为能力导向。不过,说起来容易,能力导向难以系统组织,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同时尽可能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比如阅读内容的指导、语言积累、细节理解等,比如写作素材积累、各个环节及各种文体的训练,比如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等等。重视过程,落脚到能力。


君子兰教育


语文学习首先是基础,拼音,字,词,句,都需要了解,理解和记忆。在此基础上就是加大阅读,大量的阅读,提升语感,又能回馈语文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