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蓮峰村:鄉愁,是那條長長的“土路”

閩侯蓮峰村:鄉愁,是那條長長的“土路”

閩侯蓮峰村:鄉愁,是那條長長的“土路”
閩侯蓮峰村:鄉愁,是那條長長的“土路”

我的家鄉在閩侯縣青口鎮蓮峰村,舊時隸屬傅築大隊,史稱“傅築鄉”。當時傅築大隊轄青林、聯光、梅溪、梅嶺、嶽亭、蓮峰六個聯隊。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六個聯隊分別獨立成行政村,除嶽亭保留原傅築名稱並簡寫成“付竹”外,其他五個行政村均延續之前聯隊名稱不變。

也許是年紀大了的緣故,近些年來我越發眷戀故鄉,每逢週末與節假日,便雷打不動地驅車回去。或許這就是 “鄉愁”,那裡是生我養我的地方,那裡有我的父老鄉親……

闽侯莲峰村:乡愁,是那条长长的“土路”闽侯莲峰村:乡愁,是那条长长的“土路”
闽侯莲峰村:乡愁,是那条长长的“土路”

家鄉有一條出村大道,每天清晨與傍晚,鄉親們不約而同地在這裡散步,彼此照面打個招呼,然後又悠然地漫步在朝霞與夕陽裡。

而我只有週末和節假日的晚餐後,才能享受到這種“待遇”。四十年前,我從這裡走出去求學、工作。由於呆在家鄉的時間不多,所以,散步路上遇到鄉親,他們便格外熱情:“飯吃了嗎?”“什麼時候回來的?”。

這條路一直是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從前,路很小,沒有柏油、水泥鋪設,我們稱之為“土路”。改革開放後,臺資企業“青山鞋廠”進駐,因此命名為“青山路”。去年,這條路在原先六米寬的水泥路西側又拓寬了十餘米,並增加了綠化帶與步行道。

我對這條“土路”有著極深的感情,小時候便經常在路上和兩旁田園裡玩耍。春天剛到,紫雲英、油菜花競相開放,香飄四溢,引來無數辛勞的蜜蜂;進入夏季和金秋時節,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稻穗,輕風一拂,一浪接著一浪,宛如海上波濤;村中的孩童時常在田野裡拔兔草、釣青蛙、撿稻穗、捉泥鰍、掏鼠洞……開心極了!

闽侯莲峰村:乡愁,是那条长长的“土路”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父親以踩三輪車載客為生,這條“土路”是他出入的必經之路。童年的我,傍晚時分,便早早地來到村口外候著父親收工。當我躍上父親三輪車上的那一剎那,是我最幸福的時刻!

闽侯莲峰村:乡愁,是那条长长的“土路”

這條土路見證了村子的歷史變遷,也見證了每個家庭的興衰與榮辱。改革開放前,村民沿著這條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偶有做小生意的,也是從這裡進出。那時候,這條路便成了人們的“謀生路”。

闽侯莲峰村:乡愁,是那条长长的“土路”

當改革開放春風吹拂神州大地後,我們村亦不缺時代的弄潮兒,多少有識之士懷揣“愛拼才會贏”的信念,從這裡走出去,搏驚濤、鬥駭浪,終得滿載而歸。永輝集團的成功,便是典型的例子。

這還是一條求學求知求功名之路。古往今來,眾多莘莘學子從這條路走出去,學知識、求功名、入仕途,最後衣錦還鄉、光宗耀祖。據保守統計,傅築大村,民國時期,黃浦軍校生有三位以上;解放後,至少五位學子考入清華北大,考入其他高校的更是不勝枚舉!

如今,改革開放已取得累累碩果,村民們在走向富裕的同時,鄉村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蓮峰村被列入“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項目也正在審批。日前,村口豎起了一塊25噸重的大青石,村民們比較一致的意見是題刻上 “傅築”。一旁,準備恢復重建一座 “傅築亭”;臨近村口100米處,計劃年內新修一條長約350米、寬8米的大道,連接付竹村;村口還計劃拆遷幾幢房子,並在此基礎上修建 “石馬廣場”……

兩三年後,人們走在這條“土路”上,一定會感嘆村莊的巨大變化!無論是遊子的我,還是偶爾來這裡的外村人,一定會為我們家鄉變得美麗而自豪!

我愛我的家鄉,愛家鄉的這條“土路”,愛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闽侯莲峰村:乡愁,是那条长长的“土路”

鼓勵消費!今日閩侯書記縣長帶頭“下館子”抓緊抓實抓到位!今日閩侯召開視頻會議貫徹落實防輸入等重點任務復工忙!閩侯將再添一所中學

校對:陳秀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