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0年全民征兵制才被接受,明治政府的这项政策为何难以落实?

在武装倒幕的整个革命中,维新派总计有7700人战死,而1877年的西南战争,一次性为国捐躯者就达7000人,可见,若不是当年

胜海舟"和平起义",献出江户城,以及德川庆喜主动放弃内战,不然死亡人数会更多,在此情形下明治政府能否成立也未可知。

另外,针对幕府晚期所面临的危机,明治政府也清楚地意识到,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做后盾,国家主权和利益就得不到保障,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是一句空话。鉴于此,军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过去仅靠武士来建制军队的做法明显存在局限性,事实上1865年高杉晋作的奇兵队允许农民参军入伍,他们在战场上令人钦佩的表现,足以表明军人来源多样化何其重要。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实行全民征兵制刻不容缓。

1871年4月,为强行推进废藩置县政策的落实,新政府从当年倒幕战士中精挑细选了近万名武士兵,有效地震慑了大名的反抗。两年后,从欧洲考察返回的山县有朋力荐全民征兵制,在他看来,实行无差别征兵,一来对增加军事力量大有好处,二来对增强政府的向心力大有裨益。他的看法获得新政府一致通过,于是全民征兵制开始作为一项政策向全国推行,要求凡年满20岁及以上男性务必服兵役3年,退役后再服4年预备役。然而该政策虽然下达却到20年后才得到有效贯彻,这是为什么呢?

历经20年全民征兵制才被接受,明治政府的这项政策为何难以落实?

德川幕府二百年无战事,广大民众对参军入伍的概念淡薄

纵观两个多世纪的幕府统治,除了1600年关原大战以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武装倒幕,广大民众一直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他们对行军打仗没有丝毫概念。

就算对关原之战有所了解,那也是非常遥远的事。而对于幕府晚期的武士革命,也仅仅发生在个别雄藩和京都一带,其他很多地方都没有发生战事。

再说从织田信长起,农民武器就被没收,只规定武士可以佩带武器。到了丰臣秀吉时代,依然采取严格限制措施,还出台"刀狩令",要求农民必须交出武器。德川家康夺取政权后,同样不准农民拥有武器,而广大武士倒可以拥有佩戴两把剑的特权。

既然幕府禁止农民拥有武器,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还不准他们参军,农民也就对参军毫不奢望。1637-1638年,受西方传教士影响,不少信徒因为经济不景气斗胆称兵作乱,未曾想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被杀掉3.7万多人,要是他们有兵器,也不会坐以待毙。

历经20年全民征兵制才被接受,明治政府的这项政策为何难以落实?

为什么进入18世纪后灾荒连连,农民宁愿饿死、逃荒或杀婴也不发动起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武器,农民根本没办法造反。

到了1864年,长州志士高杉晋作忽发奇想,开始招募农民参加奇兵队,而农民之所以参加,无非是受到思想蛊惑,就是为天皇而战,毕竟天皇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政治象征。除了长州军队以武士-农民的合作模式展开,其他基本不存在,同为雄藩的萨摩,由于武士人数占总人口的20%,1869年12月该藩武士直接对倡导全民征兵的大村益次郎实施了暗杀,在他们看来,百姓大都愚昧无知且有着很强的反叛性,要求在明治政府中强化武士的地位。

可见,由于德川时代长期和平、严禁农民参军和携带武器、武士拥有佩剑特权且自视甚高等因素,百姓对参军入伍意识淡薄,提不起兴趣,积极性自然不高,再者,农民占有全国80%的人口,多年来受到的多是愚民化教育,在他们的思维里,保家卫国都是武士的事,与他们不相干,尽管西方列强对日本虎视眈眈,但也没有产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故而对维新政府的全民征兵制反应冷淡。

历经20年全民征兵制才被接受,明治政府的这项政策为何难以落实?

长期生活在藩国,民众只知道为藩国和藩主效忠,至于日本,他们还缺乏国家认同感

德川家康建立的幕府统治,完全是以幕藩体制为依托,要求所有大名对将军效忠。为控制大名,以防他们兴兵作乱,家康严禁诸藩间结盟,大名要联姻必须事先征得幕府批准。为确保所有大名遵守规则,家康不惜派员巡视,加强监管。

家光即位后,还依照亲疏程度,将大名分为谱代大名、亲藩大名和外样大名,等级制不言自明。不仅如此,他还出台"参觐交代制",规定所有大名必须以一年为期,奔走于江户和藩地之间,住在江户时,必须参拜将军,回到藩地时,亲属不能同往,大名在江户的藩邸如同人质集中营。

在此情况下,大名的藩地如同一个个半独立的王国,"老死不相往来"。各藩武士只认同自己的主人,百姓脑海里只有自己的藩国。曾经名噪一时的赤穗藩47名武士,为替藩主报仇,根本不顾幕府制定的国家法律,他们宁愿剖腹自尽,也要将主人的政敌置于死地。

这种将藩国当成日本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故而当维新政府推行全民征兵制度时,普通民众并不认为制度可行,小小的藩国何须兴师动众,招兵买马,草木皆兵?他们全然不知自身所处的藩国乃是日本的一员,即便维新派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政府,他们的思想依然停留在过往,认为没必要为其他藩国流血牺牲。

鉴于此,全民征兵制在日本的国家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时,很难在广大民众中产生热效应,虽然日本的主权遭到西方列强践踏,但何为主权,普通民众还是一头雾水,一知半解,也就无法上升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相反,只有唤起全民族保家卫国的意识,让民众感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唇亡齿寒,他们才会对所面临的危机深有体会,并挺身而出,踊跃参军,报效国家。

历经20年全民征兵制才被接受,明治政府的这项政策为何难以落实?

全民征兵制推行遇冷,百姓千方百计逃役,甚至采取暴力手段对抗

1873年,维新政府出台全民征兵制后,很多民众漠不关心,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根本无所谓。对此,维新政府开始列出免役条件,规定只有户主、罪案在身者、残疾人、部分在校师生、国家公务人员以及按规定缴纳一定款项者可以不用服兵役。

对于纳款免役,政府开出的金额为大约270日元,看起来这个数字并不高,但放在当时对无数家庭而言,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要知道这比普通工人的一年收入还要多,大部分人难以承受。

但即便如此,百姓还是像躲瘟疫一样东挪西凑,想尽办法凑足钱款以付钱消灾,或者对照其他免役规定大做文章,千方百计逃役。

鉴于此,征兵工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兵源总是不足,这使得政府大为不满,认为这是"血税",任何人只要不在免役条件范围之内必须服兵役,这是不可推卸的义务。

于是政府逐渐加大力度,而这也更加激起民众的强烈反抗,他们仅在1873-1974年间就发起16次暴动,各地捣毁征兵站事件屡见不鲜。

但政府毫不手软,对于肇事者一概缉拿归案,据统计当时被捕者竟有10万人之多。

由武士建立起来的明治政府,带有一定的暴力倾向,他们出台的改革举措虽然有利于国家,但对民众缺乏必要的理解,很少倾听他们的心声,凡事以强力推进,这势必引起反弹。领导也是一门艺术,如何说服社会大众响应政府的号召,拥护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法令,这考验政府领导层的政治智慧。以全民征兵制而言,要想赢得各阶层民众的广泛支持,宣传、说服、鼓励非常重要,强制手段只会激化矛盾。

历经20年全民征兵制才被接受,明治政府的这项政策为何难以落实?

以天皇名义大力宣传爱国思想,在学校大肆推行忠君教育,经过不懈努力,全民征兵制硕果累累

千百年来,天皇一直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政治象征,故而天皇常常被强大势力所利用,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目的。

德川家康取得政权后,及时向天皇拜赐征夷大将军封号,以求得幕府统治合法性。幕府晚期,各地勤王志士为开展武士革命,先是打着"尊王攘夷"旗号,接着又以尊王倒幕名义,由此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和支持,胜海舟作为幕府旧将,并不维护德川幕府,反而主动献出江户城,一定程度上是天皇的影响使然。最终武士仅牺牲七千多人便轻松推翻幕府统治,天皇在革命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而今要推行全民征兵制度,必须将全民意志统一起来,这样天皇的角色自然不可或缺。1877年,为镇压以西乡隆盛为首的武士叛乱,新政府派出天皇亲兵队前往征剿,终将4万武士击得一败涂地。

可见天皇就是国家的象征,统一的象征,谁与天皇过不去,谁就是众矢之的,遭到千夫所指。

历经20年全民征兵制才被接受,明治政府的这项政策为何难以落实?

1882年,天皇亲自下达谕旨,对海陆军军人谆谆教诲,要求广大青年军人务必以忠勇报答君主的殷切期望,这让每一位军人热血沸腾,他们以实际行动影响着国民。

而后,政府又在教科书上做文章,以忠君教育为编写指南,要求各学校老师加强学生的忠君爱国教育。1891年,东京第一高等中学英语老师内村鉴三因拒绝向天皇御笔行礼而受到校内外不满者的抗议和鞭挞,人言可畏,反对声浪此起彼伏,内村不得已辞去教师职务。

随着忠君爱国思想的普及,人们对国家的概念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对服兵役的重要性也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到1895年前后,参军入伍得到了许多家庭的支持,更多壮丁将其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自觉自愿地投身于军营。

理解、接受任何新事物都有一个过程,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很难。全民征兵制也一样,从幕府长期封建割据状态中走出来的民众要让他们短时间内遵照执行并非易事,毕竟人们的思想觉悟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而天皇在日本有着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可以没有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但天皇决不能缺少,天皇代表着国家,天皇在,国家就在。于是维新政府以忠君爱国思想教育军人、学生及全体民众,最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初极力仇视、抵制全民征兵制的人,到后来已经变得积极配合,日本军队由是壮大并逐渐强大起来,但过分强调忠君爱国,也让日本走向了帝国扩张的不归路。

历经20年全民征兵制才被接受,明治政府的这项政策为何难以落实?

结语

明治政府成立后,维新派痛感国家军事力量的薄弱,如果幕府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日本也不至于陷入半殖民地而任人宰割,这样全民征兵制便提上议事日程。

然而由于幕府统治两个多世纪里日本都处于和平安宁的环境,人们对军队建设的必要性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加上藩国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彼此间很少互动,对日本国家的概念模糊不清,以及平民百姓受到歧视,他们在整个幕府时期不准拥有武器和参军,所以占日本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阶层很难对全民征兵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而武士总以先天背景和后天学养自负,对农民表现出不屑一顾,并以刺杀提出征兵制构想的领导人相威胁,要求在中央政府中强化武士的地位,这让农民的态度更加消极。

于是广大民众想尽一切办法拒绝履行义务服兵役,他们宁愿举债凑齐钱款以换取不服兵役,或发起暴动,捣毁征兵站,结果遭到政府大肆逮捕。

但强扭的瓜不甜,明治政府越是强硬民众的逆反心理越重。于是接下来开始注重思想灌输,以忠君爱国思想进行教育,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民征兵制才被民众广泛接受。但与此同时,随着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日本军国主义也在悄然产生,为日后发动法西斯战争创造了前提和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