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此话有无道理?我们来讨论一下。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此话有无道理?我们来讨论一下。

最近看了几本书,都是关于药量与疗效的关系描述,激动的给家人朋友试了一试,结果……

先说说理论,从单味药言,量变超出一定限度,必然会引起质变,故剂量不同,功效有别。如附子小量可温补脾肾,中量能祛寒止痛,大量则回阳救逆;红花小量可生血,中量能活血,大量则破血;大黄小量可健胃,中量清湿热,大量则泻下;黄芪小量无利尿效应,中量能显著利尿,大量则反使尿量减少;川芎小量能升高血压、大量反使血压下降等等。处方遣药,切莫一概认为量大则功胜,而盲目追求大剂应用,要因病、因人、因药制宜,力求做到既对症,又适中,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其二,从组方配伍言,一方中药有主次,各药间又相互影响,彼此制约,故临证施治除,依法准确选择方药外,还要恰当处理好药物之间的量的关系。须知,适应不同病证的不同方剂,其主药间或主次药间各具一定的相对有效的剂量比例,倘此比例失调,势必导致全方功效重心的改变。如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等量,才能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若倍用桂枝,则变为温阳降逆的桂枝加桂汤;若倍用白芍,就成了解表和里的桂枝加芍药汤。再如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用量应是三比二;枳术丸中的白术与枳实的用量应是二比一;白虎汤中的石膏用量宜三倍于知母;当归补血汤中的黄芪用量宜五倍于当归;麦门汤中的半夏用量应为麦冬的六分之一左右;一贯煎中的川楝子用量应为生地的五分之一左右。

如果不明这些行之有效的不传之秘(当然也可酌情调整或探索更佳比例),动辄药量相平,主次不分,甚或比例颠倒,喧宾夺主,虽方与证合,其效难求。

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

生地-------凉营,极量800克;

枣仁-------安眠,最大180克;

人参-------强心,救急30克;人参的常用剂量是3~9克,当用于脱证时,其用量高达30克以上上。

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

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

茯苓-------渗顽水500克,

猪苓-------消浮肿120克;

土茯苓----解毒240克,

赤芍-------疗急黄120克起;

芦根-------降温120克无虑,

葛根-------降糖3两无毒;

桔梗-------治咽1两安全。

鱼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之有?(注:本段所提“两”为旧制,折合今为30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丹参-------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

茯苓-------研究结果发现,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此话有无道理?我们来讨论一下。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薏苡仁----药食两用,常用剂量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夏枯草----常用剂量的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

升麻-------当代名医方药中教授深得《金匮要略》用升麻之真谛,临床重用升麻治疗病毒性肝炎,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

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甜病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降糖迅速.

益母草----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90~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

代赭石----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24~30 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 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大黄------1~5 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 , 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 二两--癫狂其脉。

然而我个人在临证中,却不是这样,脾虚之人,黄芪量大之后,胃胀恶心明显,血压更高了,脾虚之人吃了大黄3克,依旧明显拉肚子,而身体阳热壮实之人有时吃了10克,依旧听不到腹中雷鸣!所以,药量更重要,但是辩证才是用量的依据,不能生搬硬套,机械学习中医!至于少量的苍耳子,黄芪,桂枝升,大量则降,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上焦如雾非轻不举嘛,量大上不去自然下降,或者从升降学说来说,量大则左升得很快,还没给机体反应,已经右降,以上看法仅代表作者师仲景的个人看法,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