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老家是合川,這裡兩江交匯,人們多是打醬油的,還有造輪船的

合川位於嘉陵江下游。在這裡,嘉陵江接納了最大的兩條分支流,渠江和涪江。

之所以稱為合川,正是因為這座城有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

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這裡就是巴人定居之地。

巴人老家是合川,這裡兩江交匯,人們多是打醬油的,還有造輪船的

春秋末期,楚匡犯進,巴國曾遷都於此,故合川有巴國別都之稱。

其後又有濮人在此休養生息,濮巖、濮湖、濮子墓等地名流傳至今。

秦滅巴、蜀後置墊江縣,南朝宋文帝時改置東宕渠郡。

西魏恭帝三年(556)改置為州,因其地三江匯合,起名合州。

民國2年(1913),改為合川縣。

新中國以後,於1952年設合川市,1958年改為縣。舊時的合川城,在涪江和嘉陵江的交匯口形成的。沿著兩江都建有很長的碼頭,停靠著幾百條躉船和木船。

碼頭附近密集客棧,無例外地在門上掛著紅燈籠。沿嘉陵江邊南北走向的—條街最長,兩公里有多,沿涪江方向街市綿延也有一公里餘。

城裡有街道二三十條,小巷一百多條。現在的合川已經是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現代化中等城市,是重慶六大衛星城市。

巴人老家是合川,這裡兩江交匯,人們多是打醬油的,還有造輪船的

夏夜的嘉陵江邊,邀約幾個好友上一條漁家小船,幾兩老白乾,幾斤剛剛從江裡打撈上來的各種鮮魚,讓船老闆親手給你做上幾道佳餚,杯盞之間,帶點微醺對著江風做幾次深呼吸,那才一個“爽”字了得。

合川有個淶灘古鎮,這個首批“中國最美村鎮”,中國十大古鎮之一,可以看到白雲青山和嫋嫋的炊煙,感受巴渝風情和千年禪韻的石刻藝術。

“合川牌”醬油創始於光緒年間,最初由合川人戴大成開辦大成醬園作坊,生產“口茉醬油”。

接著江北人鄒甫臣開設民利權醬園作坊,生產“珍品醬油”。民國21年,民利權的珍品醬油,在四川省物展會上榮獲優質醬油銀質獎章和獎狀。

1956年,合川三傢俬營醬國廠合併成立合川市公私合營醬園廠。

合川自古人傑地靈,城東嘉陵江岸學士山上,有北宋理學家周敦頤講學之所養心堂。

1939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草街古聖寺,創辦了蜚聲中外的育才學校。建校一個多世紀的合川中學,其前身更可上溯到明嘉靖十年的合宗書院。

合川有個名人叫盧作孚,此人1893年生於合川肖家鄉,年少因家境貧寒僅是小學畢業。

迫於生計,堪稱奇才的他卻在家鄉當上了民辦老師,邊教書邊自學,編著有中等代數、三角、幾何學等講義,青年時期就著《應用數題新解》一書,由重慶中西書局出版發行。

1925年,盧作孚在合川市創辦民生公司,開始僅有一隻僅70噸的小客輪“民生”號,終日行駛在嘉陵江上,短短几年間,發展為擁有輪船一百多艘、總噸位5萬多的江海船隊。

1929年其航線從嘉陵江渝——合線擴大到長江渝——涪、渝——滬線。

一個盧作孚,幾乎是改變了長江上游的航運的歷史。抗日戰爭爆發後,盧作孚全力投身於抗日工作,不計報酬運送軍隊和物資出川抗日。

僅抗戰前三年,民生公司共運了各種人員150餘萬,物資逾100萬噸,為了抗戰自己損失了16艘船舶,犧牲了員工100餘人,上演了中國版“敦刻爾克”。

巴人老家是合川,這裡兩江交匯,人們多是打醬油的,還有造輪船的

戰後,盧作孚把長江航線的重點移至上海,並在臺灣、廣州、香港等地設立民生公司分公司或辦事處。

後來,盧作孚又創辦“太平洋輪船公司”,購入海輪3艘,把航線延伸到越南、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和日本。

1949年,盧作孚擁有各種船舶150餘隻,噸位72000噸,職工9000餘人。

新中國成立後,盧作孚於1950年6月由香港回到北京。毛澤東主席稱讚盧作孚是我國“四個不能忘記的實業家之一”。

另外三個實業家是,搞重工業的張之洞,搞化學工業的範旭東和搞紡織工業的張謇。

這座城擁有著讓人驕傲的豐富自然資源,煤炭、岩鹽、天然氣、鍶礦和石灰石儲量驚人。

或許這就是傳說中的“家裡有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