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痛苦根源:應該如此、寄望他人和我沒辦法

1、電影《無問東西》許伯常老師的妻子劉淑芬,對許伯常用情至深,為了許伯常的前途可以說是掏心掏肺地奉獻了自己,她本想著自己的這份真情應該能收穫一個美好的結果,許伯常應該對她投桃報李、加倍報答。可是世事無常、人心易變,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愛情尤其如此。當他在未婚妻劉淑芳的幫助下讀完了大學,許伯常卻意欲悔婚。劉淑芬覺得許伯常現在應該履行承諾娶她過門,可是許伯常卻覺得自己應該尊重自己內心的想法拒絕這門婚事。

我覺得許伯常可能一開始確實是愛過劉淑芬的,只是後來他接觸更大的世界之後慢慢地不再愛她也是事實。劉淑芬在“應該如此”的執念下,最後用提刀逼婚的方式得到了她想要的結果,但她沒想到的是她此舉只是得到了許伯常的人卻根本走不進他的心。婚後不論劉淑芬怎樣做,許伯常都是一副冷若冰霜、拒人千里的姿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這種冷暴力讓劉淑芬被折磨得生不如死,而許伯常卻覺得這是你自找的。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男人只有在完全對你喪失興趣的時候,才會坦白地告訴你,人心本來就是容易變化的,愛情是最靠不住的東西。 否則當你還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他只會毫不猶疑地哄騙你說“我會永遠愛你”。而女人心中“應該如此”的美夢,一旦破碎常常都非常致命。她對“應該如此”的執念越深信不疑,她在發現男人的另一面時,就越痛苦,就越拒絕接受和麵對真相,然後她就越不能放下。劉淑芬一輩子不能接受許伯常已經不再愛她的事實,所以她一輩子糾結在其中,一輩子沒有放下這個已經不再值得她付出的人,最後更為此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人生三大痛苦根源:應該如此、寄望他人和我沒辦法

2、《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所犯的最大的錯誤,不是她選擇做了全職太太,選擇迴歸家庭相夫教子,重點在於她在陳俊生要跟他離婚後,面對閨蜜哭著反問的那句“是他說要養我一輩子的呀”。社會中有些言論對女生非常具有迷惑性,比如嫁閨女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說為她找一個好人託付終生。這其實是細思極恐的一句話,一個結婚後就把自己的整個人生寄託在一個男人身上的女人,一個主動放棄自己人生掌控權的女人,一個讓別人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女人,結果會怎樣?

一個總是寄望於父母的孩子是長不大的,一個總是寄望於男人的女人也是註定要失望的。該是多麼不自信的人,才會寧可相信別人的嘴,卻不去相信自己的腿。路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不論想去哪裡,找對方向,堅持不懈,總有期望可以到達。但很多女人像羅子君一樣,在遇到屬於自己的“陳俊生”之後,就開始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的人生寄託在男人身上,結果當男人有一天無力負擔或者不想再承擔這份本來並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時,女人就傻眼了,“你不是發誓要一輩子對我好的嗎”?

一個清醒的女人,一定懂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不論她是選擇單身還是結婚,做全職媽媽還是做職場媽媽,她一定不會放棄自我成長,也不會將自己的責任推卸給別人,因為她知道每個人都終歸要自我負責。如果有人願意幫我暫時分擔那我很感激,但當對方不想繼續這樣做的時候,我也能夠很好地承擔自己。我們看到當羅子君重整旗鼓、接受離婚、放下過去,將自己和事業經營得風生水起的時候,負心漢陳俊生重新在她身上找了那份久違的心動,為什麼呢?因為越是一個在任何境遇裡都能自我負責的人,他在別人眼裡的魅力就越大。

人生三大痛苦根源:應該如此、寄望他人和我沒辦法

3、在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裡安迪得到了一份人人趨之若鶩的工作,如果將這一經歷寫進簡歷裡她將可以輕鬆收穫任何公司的橄欖枝。儘管老闆十分刻薄,她還是硬著頭皮接下了這份工作。為此她逐漸疏忽了愛人和朋友,每當工作和愛情、友情發生衝突的時候,安迪雖然深感抱歉,但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先去搞定工作,並且她給出的理由總是“我沒有辦法”。

有位女士在網上傾訴自己的婚姻不幸,結婚十多年老公對她不聞不問,偶爾還對她拳打腳踢,想跟老公好好交流老公從來不給她機會,也很少給她生活費,這場婚姻讓她太痛苦太壓抑,她一直想離婚,大家也都認為她可以考慮離婚了,但不論大家怎麼給她提建議,她都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想離婚也離不了,因為想到孩子會沒有一個完整的家,想過也過不好,因為老公從來不會改變自己,最痛苦的時候也想過帶孩子離開,可是想想自己又沒有工作沒有存款,便只好一忍再忍。

“我沒有辦法”,其實只是人們用來合理化自己行為的藉口。就像那位女士本可以選擇離婚,選擇暫停對男人的付出,可是她多年來一直都是選擇一邊繼續一邊抱怨。

不論多麼相愛的男女,在關係中也是會存在利益爭奪的,當被剝奪利益的一方一面痛苦一面接受卻沒有改變時,那既得利益的一方便會心安理得地認為自己並不需要改變。不要寄望於人的善良,因為人性就是我這樣舒服我就希望一直保持下去,人只有在痛苦中才會想要改變自己然後好讓自己更舒服。所以得益的那一方舒服的那一方是不會輕易去改變的,誰痛苦誰就應該主動改變。只有這位女士改變了,比如她停止了付出或者選擇了離開,對方如果覺得自己的利益受損之後才有可能會重新想起她的好。

人生三大痛苦根源:應該如此、寄望他人和我沒辦法

4、

李中瑩老師在《簡快》一書中說,應該如此、託付心態和沒有辦法,是當今社會三個妨礙性的思想框架。“這三個思想框架之間是有關聯的,往往也會一併出現,最妨礙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因為存在即合理,所以當你用‘應該如此’去對抗不如意的現實時,我們就會痛苦;因為我們忘記為自己負責寄望他人,所以當別人轉身離開時我們才會迷茫;因為我們不敢選擇害怕承擔,所以才會覺得走投無路陷入兩難。我們頭腦裡錯誤的思想和信念,就像我們拿著錯誤的地圖去尋找位置,結果必然也是錯的。

馬雲說過,“我們對人性的把握是因為我們碰上了太多太多倒黴的事情,而碰到倒黴的事情一定是檢查自己問題的人才會成功,絕大部分人是埋怨,都是他沒有他我不會這樣的,碰上事情說我那時候這些地方沒有做好,檢查自己的人靠譜。”

所以,如果能夠換位思考,那麼所有的人都可以被看作是來渡你的,尤其那些給你帶來痛苦的人,每一個都在為你揭示你自身存在的一項弱點。所有的困難、磨難和倒黴事也都是可以用來反觀你自身能力修行的檢測題。因為你有弱點,你才會在那個地方栽跟頭;因為你有不足,所以才會被人利用;因為你有迷惑,所以才會被障礙。有時候所有問題的突破口,不在外面,恰恰在我們自身。人生是一場修行,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人才能走得更遠。謝謝關注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