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朝廷内为何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

历史上朝廷内为何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


明朝立国之初,明太祖鉴于以往朝代的教训,严格规定宦官和内庭之人不得干政,并挂牌公示。效果如何呢?

这个制度只能说有效,只是在当朝有效。他一死,明成祖就开始启用并逐渐重用宦官,一直到思宗作为大明的最后一代值守人为止。

事实说明,宦官这个群体的存在,在朝内有土壤,适者生存。

历览历史上有名的大宦官特征,均是绝顶聪明,智商情商双高。个个堪称高明的心理专家,能够准确不失分寸地把握皇帝的内心情感需求,和一些难以对外人言的苦衷和隐私。

更能恰如其分的安抚皇帝柔弱不安的内心,时时让皇帝感到自己高尚尊严无处不在。这群身边人成为皇帝精神和生活的依赖、不可须臾离开的朋友知己。

明朝后期的大宦官魏忠贤,就是熹宗朱由校身边最信赖的人,是唯一。

这个魏忠贤知道自己把持朝政,虽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狐假虎威,可以生杀随意或者指鹿为马,但是他觉得最不放心的是,只要皇帝一句话,照样可以把他打回原形甚至要他的命。

为了能够提成自己的安全系数,必须在军方有自己的门生或者代理人,表面上派去监军还不够,还要控制内部首脑,最好和他们结成命运共同体,已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境地。

他首先看上了熊廷弼的资历和人望,于是派出自己的手下视察去投石问路。如果熊廷弼言听计从,并且行贿派去的手下人,那就有和其结成统一战线的希望,结果希望落空,熊廷弼正道直行,不买他的账,得罪了他,在熊廷弼第二次被启用不久,在一次战争失败后和王化贞一起被送进大牢,这次其实根本没有熊廷弼的责任,熊廷弼是百分百的冤枉。

关了几年都没有杀,魏忠贤不放心,怕东山再起,于是在僖宗面前说他儿子不服要谋反,熹宗才下决心杀了他。

拉拢熊廷弼不成,接着拉拢熊廷弼的后任孙承宗,孙承宗无论人望、地位和军事才能均不输熊廷弼。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保定人,明末军事家、教育家、学者和诗人,明末的文坛领袖 。

孙承宗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历任兵部尚书、辽东督师、士东阁大学士等。在明朝边防形势危机的情况下,孙承宗赴任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收复失地,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将领。同时修筑城池,安置难民,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余里,功勋卓著。

而此时魏忠贤意欲扩张权利,见到孙承宗功劳非常高,想要攀附,于是派刘应坤向孙承宗表明自己的意思。

但孙承宗见到刘应坤之后与他一句话也不说,魏忠贤因此记恨孙承宗。魏忠贤迫害朝中大臣,将杨涟、赵南星、高攀龙等驱逐出京,孙承宗正在巡视蓟州一带,想到上反驳奏书皇上未必会亲自看到,于是就想打算以贺寿为由请求入朝面奏,借机弹劾魏忠贤。

历史上朝廷内为何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


消息传到了魏忠贤那里,说孙承宗打算以清君侧为由杀掉魏忠贤,魏忠贤于是跑到皇帝朱由校床前,哭着求情,顾秉谦也说没有圣旨私自离开防守的地方,不合法度。于是朱由校连夜召见兵部尚书,派三人骑快马阻止孙承宗。魏忠贤又假传圣旨给九门的宦官,若孙承宗到了齐化门,就将他绑了。孙承宗到达通州后,接到朱由校的旨意,只好返回辽东。魏忠贤又让党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上书诋毁孙承宗。

魏忠贤在熹宗面前反复陈说孙承宗兵权太重,将有异图,这正是皇帝最担心的事。孙承宗气愤至极屡次上书奏陈,皇帝根本看不到他的上奏,大半束诸高阁,一腔热血,无处发挥,孙承宗于是无奈请求罢官。

历史上朝廷内为何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


熹宗皇帝是非常信任他的曾经老师孙承宗,即使这样他仍然斗不过宦官魏忠贤。原因是他不在皇帝身边,他的声音皇帝听不到,魏忠贤日夕陪伴皇帝,皇帝能够的得到的信息都要经过魏忠贤筛选才能送达皇帝面前,这就难免造成皇帝判断失误、偏听偏信。

历史学家一般都是把朝政混乱的责任推给宦官,其实宦官没有皇帝的放手信任和授权,就是一个跑腿的仆人。

宦官能代表皇帝处理政务、军务,大都代表的是皇帝的意图,一个政权倾亡的最终承担责任的应当是皇帝,宦官只是一个皇帝的工具而已。对孙承宗魏忠贤拉拢不成,被排斥罢官回家。

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大举进攻,十一月,进攻高阳。

高阳县位于河北省保定东部,京、津、石、保、沧五个城市的黄金腹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战国时为燕之高阳邑。就是孙承宗的故乡。

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守城,城破被擒,自缢而死。

历史上朝廷内为何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


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孙承宗时年七十六岁。朱由检闻讯后哀伤悲叹,命有关官员从优抚恤。

明末另外两位大将熊廷弼和袁崇焕的死和他不同,此两位是皇帝下令处死。他们的死因背后多少都有宦官推动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