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張鬆這個人你從情義和其它方面,如何去看這個人?

熱愛祖國熱愛母親


“亂世出英雄”,三國就是這樣一個英雄倍出的歷史時期,群英之中,大智、大勇、大忠者或集才識和人品於一體的人才能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小人物的螢燭之光則往往被一代梟雄的日月之光掩蓋。

張松就是這樣一位被掩蓋的小人物,相比於那些呼風喚雨的謀士,他在歷史上的著墨只有寥寥幾筆。


先說說《三國演義》中對張松的刻畫。《三國演義》中張松差不多有三次重要的出場:

第一次是漢中張魯得馬超,為防止張魯犯境,劉璋派張松以益州別駕的身份前往曹營講和。於私,張松也是想向曹操獻川蜀地圖,另尋明主。此時的張松是一個其貌不揚、恃才傲物的人物形象。他才識超群,主簿楊修給他看曹操的大作《孟德新書》,他能過目成誦,以才華征服了一向以聰明自居的楊修;他有氣節,曹操故意示之以軍威,嘲笑蜀中無人時,他發表了那番著名的罵人不帶髒字的演講:

“丞相驅兵到處,戰必勝,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此皆無敵於天下也。”

他有膽有識,罵過曹操後,面對曹操的屠刀毫無懼色。所幸有楊修求情,免於一死,被曹操亂棍打出。

第二次是大家熟知的“背主求榮”形象出現。張松被曹操怠慢,灰溜溜地回川蜀,途中正擔憂自己此行無獲,回去招人嘲笑,突然就遇上了劉備派來迎客的隊伍。在劉備軍營,劉備極盡他籠絡人心的本領,與曹操形成鮮明反差,這一辱一禮之中,張松就乖乖被降伏了,向劉備獻上了川蜀地圖和裡應外合奪西蜀之計。

第三次就是張松最後一次在歷史上現身了。之前張松勾結劉備,沒有告訴其兄張肅,後來此事敗露,張松被劉璋殺害。至於張松之事為什麼敗露?一說是張松自己行事不密,另一說是劉備方面陷害,逼劉備下決心奪劉璋基業。


再說正史。《三國演義》其意在“擁劉反曹”,張松在曹營罵曹操不過是作者借其口罷了,可信性不足。所以放在三國真實的舞臺上,張松確實曾向劉璋建議劉備引軍入蜀。謀士良將擇明主而侍在三國裡本不是新鮮事,但是張松在心裡選擇劉備後,仍回蜀中做劉備耳目,還不惜出謀加害舊主,論情義忠智,張松之行為與許攸無異,稱不上光明磊落;論歷史貢獻,張松也無改朝換代之功勞。

說到底,在三國裡,有才之人無不想在亂世中建立功勳,但才疏德薄智短者終究被大智大謀者利用,淪為他人爭權奪利的政治工具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