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一門三傑

在科舉時代,一門三進士即視為殊,古龍筆下的小李飛刀出身在“一門七進士,父子三探花”的世家,倒是誇張了一些。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所謂的“一門三進士,父子五登科”,“一門三進士,父子雙翰林”之類的書香門弟並不罕見,也不乏“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佈政,九子十知州”的人文淵源之地,前者可能是“虎父無犬子”基因緣故,後者則可能是風水學裡面所說的風水問題了。

中國人歷來講究“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同時也十分注重家學、家庭教育,因此出現“一門三傑”甚至滿門皆賢的現象並不奇怪了。以下是中國歷史上一些著名的“一門三傑”。

一、蒙驁、蒙武、蒙恬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一門三傑

他們祖孫三代為秦國平定四方、吞併六國、鞏固邊疆,厥功甚偉。

蒙驁是秦國蒙氏家族開創者,為蒙氏家族在秦國的立足開創了非常好的基礎。其子蒙武、孫蒙恬、蒙毅等都相繼為將,顯然都是與蒙驁的戰功分不開的。

蒙驁在其僅被史書記載的九年時間裡,幾乎每次都作為主將帶兵出征,共攻克七十餘城,在秦國曆史上也是不多見的。蒙恬父蒙武也以副將身份隨王翦破楚並生擒楚王,也算是戰功赫赫。

蒙恬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秦統一六國後,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征戰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

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他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為太子。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藥自殺。

二、項燕、項梁、項羽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一門三傑

項燕,楚國下相人。戰國末期楚國大將軍,是抗秦將領項梁之父,西楚霸王項羽的祖父。項燕是在秦滅楚時代的抗戰英雄,在楚國半壁江山淪陷危機關頭,項燕曾經力挽狂瀾一度擊敗秦國大將李信,可惜在秦的傾國攻擊下,已經精疲力竭的楚國最終還是滅亡了。項燕也被秦將王翦所殺。

項梁為秦末著名起義軍首領之一,在反秦起義的戰爭中,因輕敵,在定陶被秦將章邯打敗,戰死。項羽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西楚霸王項羽以他傑出的軍事才幹和超人勇氣破釜沉舟,最終滅秦。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邊自刎而死。

三、王翦、王賁、王離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一門三傑

他們祖孫三代為秦國平定四方、吞併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一門三傑

王翦為王賁的父親,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王賁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他最終水淹大梁,破代滅齊,統一六國。王離被封為武城侯。繼其父為秦將,率兵戍邊備胡。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與章邯一起統率秦兵與起義軍作戰。鉅鹿之戰,兵敗被俘,後去向不明。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一門三傑

四、班固、班昭、班超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一門三傑

他們是東漢大文學家班彪的子女,班固和其妹班昭修訂了《前漢書》,這部書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正史中寫得較好的一部,人們稱讚它言賅事備,與《史記》齊名。班固和班昭還有一個兄弟是班超,我們現在常用的兩個成語“投筆從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語演化而成,反映出他的智勇過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遠侯,拜西域都護,揚漢威直至中亞細亞三十年之久。

五、曹操、曹丕、曹植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一門三傑

建安七子中,曹氏三父子獨佔三席。一門兩帝,文治武功領一代。

曹操,他是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中國北部。曹操精兵法,詩歌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曹丕乃曹操次子,三國魏國建立者、文學家。曹操死後,他襲位為魏王,不久代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他愛好文學,代表作《燕歌行》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一首七言詩,其所著《典論• 論文》,是我國較早的文學批評著作。

謝靈運:“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所說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就是曹植,他的《七步詩》早已婦孺皆知。他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突出功績,以《洛神賦》尤為著名。

六、孫堅、孫策、孫權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一門三傑

與曹操三父子同時的江東孫氏也是滿門英才。孫堅,春秋名將孫武之後,勇猛剛毅,膽略過人,曾大破黃巾軍和董卓軍。孫策是孫堅長子,英勇善戰,少年英雄。孫權兼父兄之烈,知人善任,終使江東集團獨霸一方,與魏蜀成鼎立之勢。曹操曾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堅,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東漢末期地方軍閥,著名將領,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建國後,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

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吳國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后,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孫權字仲謀,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出生。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七、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一門三傑

司馬懿,字仲達,史書雲他“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他是三國中唯一能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的能臣,也是魏國滅蜀的功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他的兩個兒子也都能征善戰。比起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三父子,司馬氏具有壓倒性優勢。

八、張載、張協、張亢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一門三傑

西晉太康、元康時期名作家有三張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之說,其中三張指的就是張載、張協、張亢。張亢是西晉著名文學家,並且精通音樂、伎藝。三張詩歌偏重技巧,講究詞藻,開創“太康體”。

九、蘇洵、蘇軾、蘇轍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一門三傑

蘇洵、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晏幾道和曾鞏,合稱七進士,而三探花說的正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他們個個才高八斗,唐宋八大家獨攬三席,以蘇軾成就最高,乃一代文豪。後人對其父子不吝讚美與羨慕之詞:“蘇洵、蘇軾、蘇轍,兩代三人,衣缽文采垂千古”,“一門父子三詞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其中,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蘇洵還在譜學領域貢獻巨大,他創造了現代修譜方法之一的蘇氏譜例,時至今日仍然是許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譜範例。除了在家庭教育上稱得上是天下父親的典範,在自學成材上,蘇洵也是後人的楷模。“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這是《三字經》裡對於蘇洵的描述。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一門三傑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同時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

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一門三傑

明代後期,文壇突兀誕生了一個新的文學派別,給文壇帶來了生機,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公安”派。這個文學派以提倡“性靈”著稱,其領袖是出生於今荊州市公安縣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稱“公安三袁”。他們都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繼唐宋古文運動之後,又樹起了一面文學革新運動的旗幟。他們的成就不僅是文學成果,也是思想成果,對以後幾百年的歷史乃至五四文化運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像三袁這樣的一母所生三兄弟能同時期躍登大雅之林,又在哲學思想、政治傾向、文學觀點、創作風格,以及性情、氣質方面高度的和諧一致,是絕無僅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