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降、禅让、崩盘——《三国演义》中蜀汉、曹魏、孙吴的灭亡

三国灭亡的方式,与他们得国的手段遥相呼应,出奇地一致:刘备受降刘璋得蜀汉,邓艾受降刘禅灭蜀汉;曹丕篡位献帝得曹魏,司马炎篡位曹奂灭曹魏;孙策强夺刘繇扬州得孙吴。晋国六军攻破孙皓长江防线灭孙吴。所谓天道好还,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并世而立的大英雄,用非常手段得国于乱世,其后人却非英雄之辈,必然会失国于巧取豪夺之手段。三国归晋,最后由司马一家来做个了结,结束曹、刘、孙三家近百年的恩怨。

一、蜀汉:归降

1、痛失荆州,三巨头离世

蜀汉的衰落始于关羽失荆州。


归降、禅让、崩盘——《三国演义》中蜀汉、曹魏、孙吴的灭亡

黄忠定军山斩夏侯渊

刘备主动出击,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之后,形势开始转而有利于蜀汉。于是,刘备命令关羽北击襄樊,准备一举拿下黄河南岸之地。

关羽作为一个攻城拔寨的帐下大将是超一流的,但作为盘踞一方的统帅来说,却缺乏相应的大局观,对形势的发展缺乏预估能力,对人性的复杂性缺乏足够了解。


归降、禅让、崩盘——《三国演义》中蜀汉、曹魏、孙吴的灭亡

关羽失荆州前后形势对比图

刘备在得到益州后,以湘水为界将荆州分为左右两半,左荆州(东边)归孙权,右荆州(西边)归刘备,划江而治。有次,曹操急攻孙权,孙权尽遣主力迎战,荆湘防线空虚。但关羽坚守君子约定,并没有乘虚偷袭。所以,他这次北伐,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并没有针对孙权制定专门的防守策略。


归降、禅让、崩盘——《三国演义》中蜀汉、曹魏、孙吴的灭亡

吕蒙白衣渡江袭荆州

但是,却发生了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的事件,导致关羽兵败被杀,荆州全失。

随后,张飞被部下杀死,刘备伐吴惨败,病逝白帝城。


归降、禅让、崩盘——《三国演义》中蜀汉、曹魏、孙吴的灭亡

刘、关、张相继离世

荆州失陷,关羽、张飞、刘备的相继离世,给蜀汉带来了重大损失,正在上升曲线中的蜀汉从顶点跌落,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2、连年征战,国力难支

益州号称天府之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但这样的优势仅限于成都平原,其物产和人口容量十分有限,即使诸葛亮善理国政,也无法将蜀汉经营成一个强国。长此以往,被曹魏吞并是迟早的事。于是,联合孙吴,击败曹魏,是蜀汉生存唯一的出路。


归降、禅让、崩盘——《三国演义》中蜀汉、曹魏、孙吴的灭亡

诸葛亮七擒孟获

北伐之前,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

但南中之地广大,直达今天的越南、缅甸,崇山峻岭,蛮夷散居其中,治理成本极高,并不能增强蜀汉实力。


归降、禅让、崩盘——《三国演义》中蜀汉、曹魏、孙吴的灭亡

诸葛亮六出祁山

当时蜀汉经济状况已经不太理想了。诸葛亮《出师表》称:“益州疲弊”,经济政治都遭遇空前危机,但诸葛亮坚持北伐,六出祁山,他的继承者姜维数次北伐,但都无功而返。战争的耗费让蜀汉国库空虚,百姓负担加剧,民生凋敝,遭到益州本土官僚强烈抵触。谯周在《仇国论》中,论述了战争给小国带来的灾难,反对穷兵黩武的国策。这篇文章未能阻止姜维北伐,但刘禅却升了谯周的官,这反映了蜀汉当时内外不和的局面:姜维拥兵在外,希望通过战争打开局面;但国内大部分官员,包括皇帝刘禅,早已厌倦了战争,希望停止北伐。

蜀汉走入了一个死局:不战,迟早被吞并;战,经济民生面临崩溃,将死得更难看。


归降、禅让、崩盘——《三国演义》中蜀汉、曹魏、孙吴的灭亡

刘禅向邓艾投降

于是,当邓艾只带了两万军队来到成都时,刘禅听从了谯周的建议,选择了投降。这是刘禅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国虽然亡了,但蜀汉上下都得到了保全,刘禅、谯周等都得到了司马昭的优待,益州百姓也免受屠戮。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当时,成都城内尚有数万兵力,如果死守的话胜算仍然较大,但刘禅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远在剑阁坚持战斗的姜维:你要战即战,我选择不战而降。这反映了蜀汉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渴望。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因此,笔者认为蜀汉的灭亡,是主动归顺。

二、曹魏:禅让


归降、禅让、崩盘——《三国演义》中蜀汉、曹魏、孙吴的灭亡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夺取大权

曹魏的衰弱,肇始于曹操立储。曹丕、曹植兄弟的储位之争,使得曹丕即位后就对各个王子采取了限制、监视、褫夺实权的政策,曹氏政权失去宗亲的拱卫,为后来司马氏篡权提供了便利。魏明帝早亡,曹芳年幼,曹爽、司马懿辅政,但曹爽兄弟才能拙劣、见识短浅,被司马氏夺权,最终曹魏被迫禅让。得之不正,失之亦速,乃万事共有之理,毋庸多言。

三、孙吴:崩盘


归降、禅让、崩盘——《三国演义》中蜀汉、曹魏、孙吴的灭亡

暴君孙皓

孙吴的衰弱,也直接源自孙权在立储问题上的昏聩。长子孙登早亡,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却又给予四子孙霸以实权,形成两个皇子相争的局面。围绕在两皇子周围的多个地主集团,相互斗争碾压,导致了诸葛恪、陆逊等德高望重的股肱之臣被杀,以前团结在孙氏周围一致对外的和谐局面一去不返。最后,孙和被废,孙霸被杀,孙权被迫立幼子孙亮为太子。于是,孙吴又上演了一场临终托孤的剧目,导致权臣逆主,朝纲不振,历孙休、孙皓二帝,最终在晋国强大军事压力前一触即溃。

有孙权在,江东的大地主们不敢造次;孙权去世,后面三代皇帝要么年幼被废(孙亮),要么短命(孙休),要么残暴(孙皓),无法形成围绕皇权的向心力,下面的地主们各怀异心,在政治斗争中剧烈内耗,导致了孙吴政权最终崩盘。


归降、禅让、崩盘——《三国演义》中蜀汉、曹魏、孙吴的灭亡

三国演义

三国的故事开启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军起义,三个主角分别是贵族曹操、地主孙权和平民刘备。曹操依仗贵族身份,利用国家名义四处征讨,实现了快速扩张;孙策团结江东地主,凭借武力抢夺地盘,占有了江东之地。刘备虽无所依靠,从东北(幽州公孙瓒处)一路流窜到西南(益州刘璋处),但他避强就弱,淘汰了乱世中的弱者如陶谦、刘表、刘璋等人,在西南落脚。赤壁之战以及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天下三分的格局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已失去价值,于是曹丕篡汉于公元220年,刘备以“皇叔”身份延续汉朝统治于公元221年,孙权隐忍多年称帝于公元229年,割据江南。这种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的形势在量变着积累着质变,实力最弱的蜀汉率先支撑不住多年的征战,归降于公元263年;由于功臣坐大,曹魏被逼禅让于公元265年;内耗严重的孙吴崩盘于280年。自此,三国归晋,天下一统,从184年到280年,一段近百年的传奇大剧落下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