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副部级高官曾国藩是如何解决住房问题的?


曾国藩从外地来到北京生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当然是住房。和今天不同,清代京官不但没有分房,在住房问题上也不享有任何补贴。因此,除了个别人享有皇帝的殊恩赐予宅第之外,京官解决住房问题的方式和今天大部分人一样,一是买房,二是租房。曾国藩也不例外。


清朝副部级高官曾国藩是如何解决住房问题的?



租房更适合大多数汉族京官

清代实行满汉分居,满族京官多定居于北京内城,汉族京官基本上都居于外城或者叫南城。京官中有一些人在外城有自己的宅邸。比如康熙年间,昆山人徐乾学显贵一时,在宣南购买和自建了多处房产。乾隆年间官至礼部尚书的董邦达,在米市胡同拥有一套很大的宅院,花园"花木竞秀,丘壑多姿"。然而这种情况在汉族京官中并不多见。因为北京地价昂贵,一般外地来京的京官很难拥有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

因此租房更适合大多数汉族京官。一方面京官生活流动性很大,他们或者因为升迁调转频繁更换工作部门,或者外放为地方官,或者因父母去世要回老家守制,在北京一个地方一住几十年的不多。另外,北京有大量的会馆和民居常年专门出租。从供需两方面来看,租房都是最佳的选择。

当然,京官租房和平民租房还是不同。官员租房的第一个特点是要求体面。身为朝廷命官,住宅须配得上官制威仪,因此自然不能蜗居斗室,更不可能与平头百姓混居在一个大杂院里。所以京官们虽然穷困潦倒,却多租住大宅,至少要一套像样的四合院,讲求宽敞气派。如果条件许可,带花园的宅子最受欢迎。稍晚于曾国藩的李慈铭在京为官期间,租居位于保安寺街故闽浙总督旧邸,有屋二十余楹,有轩有圃,花木葱郁。这是当时京官的常态。

京官租房的第二个特点是周转率高。随着仕途迁转,官员经常更换办公地点,收入水平也会随官位升迁而水涨船高,因此对住房的要求当然也越来越高。这在清代京官的诗句中屡有反映。康熙年间的大学士陈廷敬曾说自己"五春三度移居日"。五年搬了三次家。乾隆年间的钱大昕则说:"客居燕台两寒暑,有似泽雉游樊笼。虎坊菜市三易寓,去住踪迹风转蓬。"两年搬了三次。嘉庆进士、后来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的祁寯藻亦说:"自我官京师,十年四徙宅。"十年搬了四次。钱大昕于乾隆十七年(1752)六月入京,数年内在神仙胡同、潘家河沿、横街、珠巢街、宣外大街等处搬来搬去,因此写诗叹息说:"劳如车轴无停转,拙比林鸠未 定巢。"


清朝副部级高官曾国藩是如何解决住房问题的?


京官租房的第三个特点是集中于宣南即宣武门外地区,特别是宣武门外大街两侧以及菜市口的南部。这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清代中央六部均设在正阳门内,宣武门外离正阳门不远,住在这儿上朝方便。二是北京位于国家版图东北部,中原及南方士子通常由西南方进入北京城,故落脚宣南最为便利。三是明代宣南地广人稀,又有树有水,风景不恶,许多明代显宦在此遗有花园别业,同时又有陶然亭、窑台以及古刹名寺等吟咏集会胜地,很对文人习气严重的京官们的胃口。官员多住在外城的西部,本地富户多住在外城的东 部,所以说"东富西贵"。四是传统时代官员多迷信,选择住房时多讲究风水。考察京官居住史,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位于菜市口大街的绳匠胡同,居然住过清 代史上三十余位重要人物。

这么多人选择这里,是因为人们传说这里是北京最有"旺气"、最能出主考的胡同。



曾国藩租房血泪史

曾国藩在北京的租房历程,正符合以上四个特点。 如同大多数湖南来京做官的人一样,最初几天他暂住在宣武区椿树胡同的长沙会馆(长郡会馆),三天后在宣外的菜市口附近的南横街千佛庵(位于南横街与贾家胡同交口,民国年间北京内外城详图上标为"增寿寺")赁了四间屋子,每月租金四千文,折成白银全年需33.47两。他此时没带家眷,孤身一人,不需要居住大宅,但又不可能和平民混居,所以住在庵寺是较为经济的选择。

不久,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由湖南护送曾国藩的妻小来京,曾国藩接到家书后开始四处看房。十二月十二日,他到琉璃厂看房子。看好了一处院子后,却听人说这个屋子里死过人,因此打消了租这套房子的念头。

后来他在骡马市大街北的棉花六条胡同看定一处住宅,十二月十七日搬入,每月房租八千文,全年需银 66.95 两,已占薪俸之半。


清朝副部级高官曾国藩是如何解决住房问题的?


曾国藩的众多搬迁过程中,有一次明显是出于风水方面的考虑。道光二十一年七月,朋友王继贤到曾国藩所住的棉花六条胡同拜访。王继贤字翰城,是曾国藩的湖南老乡,与曾国藩同为京官,在朋友圈中是著名的"风水大师"。王氏一进曾宅,就连说此地风水不好。曾国藩在家书中汇报说:"王翰城言冬间极不吉,且言重庆下者不宜住三面悬空之屋。"曾国藩因为他"言之成理,不免为所动摇",问他怎么办。王氏说八九两月不利搬家,因此必须当月就要搬家。曾国藩因此坐卧不安,放下手中所有事务,数日东奔西走找房子:"找房屋甚急,而讫无当意者,心则行坐不定。"最后, 经"邀同翰城走绳匠胡同看风水",终于在这条前述最有"旺气"、最能出主考的胡同北头选定了一处风水上佳的新住所,才安下心来。 巧合的是,两年后的道光二十三 年,住在这里的曾国藩果然获得四川乡试主考的任命。

绳匠胡同的住宅有房十八间,比棉花六条胡同的房子宽敞很多。曾国藩在八月十七日家书中说,"屋甚好,共十八间,每月房租京钱二十千文。前在棉花胡同,房甚逼仄,此时房屋爽垲,气象轩敞"。不过在账簿中,曾国藩记载的实际房租数是十千文,合成银两,房租一年要 83.68 两。


清朝副部级高官曾国藩是如何解决住房问题的?


更多时候,搬家的原因是官越做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对排场的要求也越来越 高。道光二十四年曾国藩升翰林院侍讲后,不得不再次搬家。盖因入京以来,添了三个女儿,儿子纪泽也到了读书年纪,要立家塾,仆妇也随之增多,"寓中用度浩繁,共二十口吃饭",于是又搬到上朝更为方便的前门内碾儿胡同西头路北。有房屋二十八间,月租三十千文,"极为宽敞"。这是曾国藩首度搬到内城居住,如果按他家书中汇报的这个数字,年租金需 251.05 两。道光二十七年三月,曾国藩又一次搬家,移寓南横街路北,这次租住的宅院共有四十几间房,更为宏敞气派,价格应该也更高。

十三年间,曾国藩共计搬家八次,其中仅道光二十年就换了五次住处。总的趋势是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租金也从月租四千文到八千文、十千文直至三十千文,不断上涨。具体在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一至七月,住在棉花六条胡同,月租八千文。八月搬至绳匠胡同,月租十千文。全年房租和搬家装修费用,共花去白银97.87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