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聽懂”孩子了嗎?

你真的“聽懂”孩子了嗎?

兩個寶貝

不知有多少父母曾經和我有過類似的想法?在每一個寒暑假快要結束時,我都恨不得趕快把家裡的兩寶塞回學校。

捫心而問,我是很喜歡和孩子們待在一起的。可凡是家有多寶的父母都知道,兄弟姐妹似乎生來就是用來打架的,歌舞昇平的時間真是少之又少。打架還不算,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兩個人同時出現在你的面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說不當包公,讓他們自己解決,得到的卻是一百個不樂意。每當這個時候,我都覺得自己血壓上升,只想把他們塞到自己看不見的地方去。

即使兩個人不打架,也免不了出現某位小朋友生氣了、傷心了,抱著媽媽又哭又鬧的情況。雖然不斷地和自己說“要冷靜、要共情”,可是,總有堅持不住,被孩子們的情緒帶入火坑的狀況發生。事後,自己又會一千個後悔,後悔自己又衝孩子發火了,後悔又沒能從孩子的情緒中抽離出來。

你真的“聽懂”孩子了嗎?

雖然讀了很多育兒書,雖然掌握了很多方法,可這個“孩子發脾氣、自己試圖共情、共情失敗、自己發脾氣”的怪圈卻似乎永遠也跳不出去。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在每個衝孩子發過脾氣的夜晚,我都在問自己。

有一天,經過朋友的推薦,我打開了由帕蒂·惠芙樂和塔莎·肖爾共著的《傾聽·五種簡單的方法助你應對日常育兒挑戰》這本書。

在書中,作者指出:“你是否瞭解孩子衝你發脾氣、哭鬧的真正原因?孩子的種種反常行為,都是在向你發出一個信號:我覺得受到了傷害,我需要把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我需要你的幫助與愛。”

如同嬰兒飢餓時啼哭一樣,兒童生而具有的本能會讓他們在感覺受到傷害時,使用發脾氣、哭鬧等方式來釋放自己的情緒。雖然大多數父母都很頭疼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但是,這個釋放情緒的過程對孩子而言其實非常重要。

有情緒並不可怕,可是如果情緒沒有找到合適的出口釋放出來,而是壓抑在內心,那麼這個情緒或者在被壓抑了一段時間後像火山噴發似的爆發出來,或者內化成孩子的隱形記憶,影響孩子的一生。

可是,我們在這個時候往往只注意到事情的表面,往往會竭盡全力來幫助孩子解決導致孩子情緒失控的問題。卻不知孩子此時需要的根本不是“解決問題”,而是“釋放情緒,並與父母重建聯結”。孩子此時需要的,只是父母能夠陪在他的身邊,去傾聽、去體會他當下的情緒。有了父母的傾聽與陪伴,孩子不僅能夠順利釋放掉情緒,還能夠認識到有情緒並不可怕,自己需要做的只是尋找合適的方式來放空它。

作者在書中傳達的這個觀點猶如一根魔杖,撥開了一直困擾在我頭腦中的迷霧。原來,自己學習了這麼久的育兒知識,卻從沒有真正“聽懂”過自己的孩子。每次孩子因為某種原因向我釋放他們的情緒時,我想到的只是:如何幫他解決問題,如何快點讓他不再有情緒。殊不知,這其實是孩子在向我傳達“我需要你的幫助”的信號。

你真的“聽懂”孩子了嗎?


說也奇怪,自從我轉變了看待孩子發脾氣、哭鬧的態度後,從前一直困擾我的問題似乎都不再存在。

我不用在孩子發脾氣時努力抽離自己的情緒,因為那本來就只是孩子向我求助的信號。如同一個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生了病,心中只會想如何幫孩子減輕痛苦,怎會再去責備孩子。

我也不用在孩子哭鬧時努力尋找共情的語句,因為我知道他此時需要的只是我的傾聽與陪伴。我只需坐在他身邊、陪著他,用自己的身體語言傳達給他媽媽的愛。

當然,孩子的發脾氣哭鬧不會消失,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刻也依然存在。只是,當我自己的心態發生了轉變時,從前這些讓我覺得難熬的問題時刻,現在都變成了孩子的一聲聲呼喊:“媽媽,快來幫幫我”。當我不再關注表面的問題,而是關注當下孩子內心的情緒時,不僅我的內心變得平靜,孩子從情緒失控到恢復理智腦需要的時間也變得越來越短。

與此同時,在傾聽孩子、陪伴孩子走出情緒洪水的過程中,我自己也一次次地體會到了愛與被愛的幸福。我自己並不是一個情緒外露的人,因此經常深藏自己的情緒,不知如何表達出來。而在陪伴孩子釋放情緒的過程中,不僅讓我體會到了情緒釋放後的淋漓暢快,也讓我感受到了當孩子把情緒倒空的那一剎那,自己與孩子心中充盈的滿滿的愛。

你真的“聽懂”孩子了嗎?

傾聽,本是人類生而具有的一種能力。在這一點上,每個孩子都算得上是傾聽高手。每次,當我身體不舒服,或者情緒低落時,只要我能坦白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當下的感受,都能得到來自孩子的關切的安慰與陪伴。而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卻往往會輕易陷入別人的情緒大坑,把本來不屬於自己的煩惱嫁接到自己身上。

所以,下一次,當你的孩子又衝你發脾氣、哭鬧時,記得提醒自己:這不是孩子在給自己找麻煩,這是孩子在尋求他最愛的人的幫助。當下,你需要做的,不是解決問題,不是說教,只是傾聽與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