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听懂”孩子了吗?

你真的“听懂”孩子了吗?

两个宝贝

不知有多少父母曾经和我有过类似的想法?在每一个寒暑假快要结束时,我都恨不得赶快把家里的两宝塞回学校。

扪心而问,我是很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的。可凡是家有多宝的父母都知道,兄弟姐妹似乎生来就是用来打架的,歌舞升平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打架还不算,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你的面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说不当包公,让他们自己解决,得到的却是一百个不乐意。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觉得自己血压上升,只想把他们塞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去。

即使两个人不打架,也免不了出现某位小朋友生气了、伤心了,抱着妈妈又哭又闹的情况。虽然不断地和自己说“要冷静、要共情”,可是,总有坚持不住,被孩子们的情绪带入火坑的状况发生。事后,自己又会一千个后悔,后悔自己又冲孩子发火了,后悔又没能从孩子的情绪中抽离出来。

你真的“听懂”孩子了吗?

虽然读了很多育儿书,虽然掌握了很多方法,可这个“孩子发脾气、自己试图共情、共情失败、自己发脾气”的怪圈却似乎永远也跳不出去。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在每个冲孩子发过脾气的夜晚,我都在问自己。

有一天,经过朋友的推荐,我打开了由帕蒂·惠芙乐和塔莎·肖尔共著的《倾听·五种简单的方法助你应对日常育儿挑战》这本书。

在书中,作者指出:“你是否了解孩子冲你发脾气、哭闹的真正原因?孩子的种种反常行为,都是在向你发出一个信号:我觉得受到了伤害,我需要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需要你的帮助与爱。”

如同婴儿饥饿时啼哭一样,儿童生而具有的本能会让他们在感觉受到伤害时,使用发脾气、哭闹等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绪。虽然大多数父母都很头疼面对情绪失控的孩子,但是,这个释放情绪的过程对孩子而言其实非常重要。

有情绪并不可怕,可是如果情绪没有找到合适的出口释放出来,而是压抑在内心,那么这个情绪或者在被压抑了一段时间后像火山喷发似的爆发出来,或者内化成孩子的隐形记忆,影响孩子的一生。

可是,我们在这个时候往往只注意到事情的表面,往往会竭尽全力来帮助孩子解决导致孩子情绪失控的问题。却不知孩子此时需要的根本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释放情绪,并与父母重建联结”。孩子此时需要的,只是父母能够陪在他的身边,去倾听、去体会他当下的情绪。有了父母的倾听与陪伴,孩子不仅能够顺利释放掉情绪,还能够认识到有情绪并不可怕,自己需要做的只是寻找合适的方式来放空它。

作者在书中传达的这个观点犹如一根魔杖,拨开了一直困扰在我头脑中的迷雾。原来,自己学习了这么久的育儿知识,却从没有真正“听懂”过自己的孩子。每次孩子因为某种原因向我释放他们的情绪时,我想到的只是:如何帮他解决问题,如何快点让他不再有情绪。殊不知,这其实是孩子在向我传达“我需要你的帮助”的信号。

你真的“听懂”孩子了吗?


说也奇怪,自从我转变了看待孩子发脾气、哭闹的态度后,从前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似乎都不再存在。

我不用在孩子发脾气时努力抽离自己的情绪,因为那本来就只是孩子向我求助的信号。如同一个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生了病,心中只会想如何帮孩子减轻痛苦,怎会再去责备孩子。

我也不用在孩子哭闹时努力寻找共情的语句,因为我知道他此时需要的只是我的倾听与陪伴。我只需坐在他身边、陪着他,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传达给他妈妈的爱。

当然,孩子的发脾气哭闹不会消失,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刻也依然存在。只是,当我自己的心态发生了转变时,从前这些让我觉得难熬的问题时刻,现在都变成了孩子的一声声呼喊:“妈妈,快来帮帮我”。当我不再关注表面的问题,而是关注当下孩子内心的情绪时,不仅我的内心变得平静,孩子从情绪失控到恢复理智脑需要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

与此同时,在倾听孩子、陪伴孩子走出情绪洪水的过程中,我自己也一次次地体会到了爱与被爱的幸福。我自己并不是一个情绪外露的人,因此经常深藏自己的情绪,不知如何表达出来。而在陪伴孩子释放情绪的过程中,不仅让我体会到了情绪释放后的淋漓畅快,也让我感受到了当孩子把情绪倒空的那一刹那,自己与孩子心中充盈的满满的爱。

你真的“听懂”孩子了吗?

倾听,本是人类生而具有的一种能力。在这一点上,每个孩子都算得上是倾听高手。每次,当我身体不舒服,或者情绪低落时,只要我能坦白地向孩子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都能得到来自孩子的关切的安慰与陪伴。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却往往会轻易陷入别人的情绪大坑,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烦恼嫁接到自己身上。

所以,下一次,当你的孩子又冲你发脾气、哭闹时,记得提醒自己:这不是孩子在给自己找麻烦,这是孩子在寻求他最爱的人的帮助。当下,你需要做的,不是解决问题,不是说教,只是倾听与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