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那些國家能存在七八百年,後面的王朝只有三百年?

沈靜軒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縱觀我國曆史,從秦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一直到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退位。在這長達兩千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中國共經歷九個大朝代,他們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而這些王朝都沒有逃過三百年的魔咒,王朝一旦持續三百年左右,就必然被推翻。有人就說,為什麼春秋戰國為什麼可以持續七百多年,而以後的卻是三百年呢?我們就來看一下。

一、經濟發展情況不同

古代土地承載都有一個極限,歷代中國的人口一直都集中黃河流域,耕地總量有限,而人口一直在增長,如果有天災,再加上官員搜刮嚴重。那麼百姓就會不滿,自然就會起義反抗。戰亂人數變少,土地肥力回來了,天災也沒了,新朝代剛開始官員也對百姓好,自然就國泰民安了。在那之後,一直這麼重複到清朝滅亡。而有研究表明,這種規律的週期確實是在三百年左右。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剛剛得到解放,耕種機器還是初始階段,人數也少,土地還能撐。所以,百姓基本沒啥意見。所以持續的時期比較長,幾個國家一直對立存在。

而在往後的朝代,人數一直乘增長趨勢,上述的幾個問題同一時期出現,這個王朝也就基本到了盡頭。

二、政治制度不同

所謂,現實決定意識,經濟決定政治和文化等其他因素的發展。就上述來看,春秋戰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周國剛滅絕,而這個國家當初用的還是奴隸制度,封建制度都還沒建成。所以,大家對權力集中、統一掌權等都沒有具體概念,覺得自己管好自己的小地方就可以了。對拓展領域等沒啥想法。都還沒從部落、奴隸時代脫離多久,沒啥偉大理想。因此各個國家僵持了那麼長時間,不過也挺好的,那個時候的人都比較容易知足。

而之後的王朝都是封建王朝,而且權力的集中程度隨著時間推進越來越高。也隨著各種制度的落實和發展,封建制度有了他的模板,也因為這個制度的弊端,王朝不斷更替。

三、文化思想不同

當時大家基本就是吃了睡、睡了吃,覺得這就是生活。都沒啥書可以讀,可以說是原始人。所以大家需要一些思想的指導,因為人們當時“無知”,所以戰爭也不多,人禍也少。也為各種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契機。就是大家熟知的孔子、墨子、荀子等等大家都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並且傳播了自己的思想。

人們才對處事、生活逐漸有了自己的觀點。百家開始了爭鳴,大家也知道了富國強兵、要建立統一的國家等觀點。可以說是我們國家的“文藝復興”。於是,一些國家伺機而動,開始了吞併戰爭,最後秦統一了六國。

在這之後的歷朝歷代,大家思想可謂是越來越發達,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在發展的,農業耕種機器、商業的發展等等,可以誇張的說是個人就想當皇上,都知道權力和財富的重要性以及誘人的程度。所以,朝代更替也變得頻繁了。

四、封建制度弊端

當時科技不發達,沒有無線電通訊的時代,地方與中央的權力分配是個難題,當地方的權力過大,中央就有危險。而如果地方權力過小,面對外敵就會有點虛。這個可以說是個典型弊端,而春秋戰國沒有這種顧慮,都是小國。

之後的朝代為了這個問題,發明了不少制度政策,但依然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決,反而有些朝代就是因為地方反叛被推翻。

總的來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是一切的根源,而制度和思想也是造成了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


仰望歷史長河,尋覓一份純淨。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