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

慈禧太后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年約七十的慈禧太后,1905年由荷蘭畫家華士(Hubert Vos)所繪。 PHOTOGRAPH BY AKG/ALBUM


慈禧太后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咸豐年間的銅幣。 PHOTOGRAPH BY ALBUM

慈禧太后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北京頤和園(新夏宮)於1886年為慈禧太后重修;舊夏宮圓明園於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中燒燬。 PHOTOGRAPH BY JTB PHOTO/AGE FOTOSTOCK
慈禧太后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慈禧宮廷的宦官服。 PHOTOGRAPH BY WERNER FORMAN/GTRES

慈禧太后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中國的第一條鐵路由英國人於1876年興建,由上海至吳淞,長約二十公里。 PHOTOGRAPH BY SCALA, FLORENCE
慈禧太后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1900年的義和團之亂引來八國聯軍,此為德國刊物的繪圖。 PHOTOGRAPH BY ALBUM

據美國國家地理(撰文:Josep Maria Casals 編譯:王年愷):慈禧太后以無情又高明的手腕,同時對付外國勢力與光緒皇帝,也使中國走向現代化。
慈禧太后出生於1835年,早年生平完全看不出日後會多麼顯赫。這位葉赫那拉氏的女孩憑著運氣和毅力,慢慢掌握清朝的權力,成為皇太后後,自1861年掌權至1908年死亡為止。在這段中國史上最動盪的時期裡,她以堅定的意志和精明的頭腦帶中國走出舊社會,成為全球舞臺的新力量。
慈禧太后十六歲前的生平鮮為人知。她的滿族血統和身世使得她不必像漢族女性纏足;另外,她可能出身官宦世家,可能也學習琴棋書畫、女工針指。有些歷史學家說,她的父親會聽取她的建議,認為女兒的想法不比兒子遜色。
但是,慈禧就算在家族裡的地位重要,不代表外界也會等同視之。由於她是女性,男性不會把她當一回事,她在十六歲時與其他年輕女子一樣被送到宮廷選妃,咸豐皇帝挑她進後宮,後來封為懿貴人。
咸豐此時的皇后是貞貴妃(後來的慈安太后)。貞貴妃與懿貴人成為好友,這對兩人都有利,特別是懿貴人在1856年產下皇帝唯一存活的兒子後,㦤貴人被冊封為懿貴妃,地位更為顯赫。
慈禧太后生平年表

1852 離家進入咸豐皇帝后宮,於1856年產子,即日後的同治皇帝。
1861 咸豐皇帝駕崩,慈禧與慈安太后政變掌權,同治皇帝即位。
1875 同治皇帝駕崩,慈禧將年僅三歲的養子立為光緒皇帝,並以太后身分聽政。
1898 光緒皇帝與人共謀殺害慈禧被發現,慈禧太后將皇帝軟禁。
1908 慈禧以光緒皇帝意志不堅為由將他毒死,光緒駕崩一天之後,慈禧過世,並在死前立溥儀為帝。
太后政變
咸豐皇帝即位不久,中國就飽受內憂外患。他在1850年登基時年僅十八歲;同一年南方饑荒,太平天國興起,多達三分之一的國土淪陷。六年後,英國與法國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導致國庫幾乎消耗殆盡,也引發國內洋務派(親洋)與頑固派(反洋)之爭。
正當情勢動盪不安時,咸豐皇帝於1861年駕崩,懿貴妃五歲的兒子即位,為同治皇帝。咸豐死前曾任命八大臣聽政,年號祺祥,但懿妃不滿顧命八大臣,認為此時正是改革的契機,便與貞妃、恭親王(洋務派要臣)和醇親王(懿妃妹妹之夫)共謀政變,逮捕八大臣其中五人、處決一人、賜死二人。懿、貞二妃共同掌權,改元同治,並分別改稱慈禧、慈安太后。

太后手下的男性
兩千多年以來,宮廷內的宦官服侍皇帝,宦官在紫禁城內扮演要角。李連英是慈禧宮廷內的重要宦官,屬下包括廚師、園丁、畫匠等僕人上千人。
現代與傳統
中國長達半個世紀的命運都掌握在慈禧手中,即使宮廷的重重規矩讓女性地位卑微,她一樣有辦法落實權力。大臣照規矩不能看到她,所以她垂簾聽政,上朝時身在幕後;另外,紫禁城最前面的部分只有皇帝能進入,所以她從來沒進去過,而是透過親信(如軍機大臣恭親王)傳達命令。由於她在幕後執政,她的成就都歸到別人身上,政敵則將她刻畫成狡詐、兇殘又陰險。
少數族群領政的滿族人分為兩派:有些反對洋人,有些則像慈禧那樣,想要將中國現代化,來避免全然屈伏於西方和日本勢力之下。
慈禧提倡西化,但不是全面西化。舉例來說,她花了20年才同意全面興建一條鐵路,因為她不願干擾鐵路附近的祖墳。她不願推動紡織工廠,因為這會搶走中國女性的工作。另外,她也知道官員和百姓中有許多人痛恨野蠻的洋鬼子,反對任何改革。
興建鐵路
慈禧雖然想要現代化,但還是得顧慮老百姓。中國的第一條鐵路由英國人於1876年興建,但在居民抗議後被拆除。慈禧又花了13年才說服夠多人興建京漢鐵路(北京—漢口);她認為這條鐵路是強國方針的關鍵。

即使飽受批評,慈禧仍然讓中國和平、平衡財政、設立現代化的海軍,並推動清朝對外開放。她得到外國軍官的協助,平定了太平天國之亂。
同治皇帝在1873年成年後,慈禧照規矩必須退下;但皇帝兩年後死於天花,而且膝下無子。有人認為慈禧為了重想掌權故意毒死自己的兒子,但沒有相關的證據。關於慈禧的謠言開始流傳,永不間斷。
馴服皇帝
慈禧再次掌權,立醇親王之子為帝,年號光緒。新皇帝只有三歲,所以仍然由慈禧、慈安兩位太后聽政;慈安太后於1881年突然死亡後,慈禧太后便獨攬大權。她發起第二波的現代化運動,引入電力和現代採媒技術,並且為了阻止法國在中、越邊界擴張,對法國宣戰,最終以僵局收場。
光緒皇帝於1889年成年後,慈禧正式交出政權,但光緒皇帝受嚴格的傳統儒家教育,非常不信任對西方事物。他無法理解現代世界的全貌,中止了剛起步的海軍建軍計劃,導致1895年甲午戰爭大敗,慈禧又在危機中掌權。
慈禧與光緒的政爭,以及改革派與守舊派的競爭,又因學者康有為加劇。康有為的改革提案說服了光緒皇帝,但慈禧對他有所顧忌。康有為與光緒皇帝秘謀暗殺慈禧太后,但計劃於1898年曝光後,康有為逃到日本,光緒皇帝被慈禧軟禁,從此變成名存實亡的傀儡皇帝。

慈禧到臨終前一直掌權,經歷了諸多危機,其中包括義和團之亂,以及義和團在1901年引來的八國聯軍。清朝戰敗後,慈禧下罪己詔,將戰亂的責任歸諸於己,因而重獲統治階層的信任。 1902年1月,慈禧宣佈一連串震撼傳統社會的改革:允許滿人與漢人通婚、禁止纏足、開放言論自由;1906年更宣佈將帝制轉型為君主立憲,並舉行投票選舉。
慈禧太后於1908年過世,正好是光緒皇帝駕崩後一天;許多人相信光緒皇帝是刻意被慈禧毒死的,以確保這位懦弱的皇帝不會再掌權。慈禧指定她的姪孫為新帝,並指派新的皇太后主政,繼續治理由她帶進現代世界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