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害怕"婴儿真的能看到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科学解释来了

"孩子的眼睛是最干净的,他们能看到大人看不见的东西。"

相信很多人也听到过这样类似的坊间传言。"孩子到底是否看见了?"

这在古代的时候不容易去考证,因此很多人对孩子这一"特性"深信不疑,便流传下来了一些关于孩子有灵性的传说。

那么,现在这样的说法是否可信呢?

现在都2020年了,当然还是得用科学依据来解释。

正好,去年小周女士的孩子身上就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整个经过大概如下:

小周女士去年5月份才生下花花(化名),在今年春节前,外省的二舅和舅妈来家里拜年,花花一见到二舅就开始哭闹不止。

刚开始大家都以为是几个月没见了,孩子认生,但孩子见到舅妈却不会这样,让她抱着也不哭不闹的。

由于疫情影响,二舅他们回程受阻,就决定在这边多住一段时间,可是几天过去了,花花还是非常"害怕"二舅。

这时候奶奶就和小周说;"他可能在外面工作的时候带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几个月的小孩眼睛有灵性,可以看到这些东西,所以花花才哭闹。按照我说的做,在屋外有纸钱和蜡烛送走这些'不干净'的东西就好了。"

小周并不相信这个,她还是决定问问自己的医生朋友,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发现原因居然是二舅在上次见过花花之后,因为工作原因晒黑了,而花花正处于视力"可塑期",知觉恒常性不够稳定,把二舅误认成了陌生人。

科学证明,婴儿只是看不懂成人看得懂的视觉差异而已,并非如坊间传言所说的灵异。那么,婴儿为什么看不懂这些视觉差异呢?

心理学家罗伯特·范茨进行了一个称为"注视小屋"的实验来研究婴儿的视觉发展。

通过观察发现,出生几天和几个月大的婴儿都会对人脸或者有颜色的东西进行10~40秒的注视,时间的长短和屋内亮度以及物体背景有一定联系。

这说明婴儿一出生就有了简单的视觉以及知觉。

事实上,1周岁的婴儿看到成人看不见的东西

,都是因为他们视觉以及知觉没有发育完全造成的,

具体原因有以下三个:

1、视觉敏度发育不成熟

视觉敏度其实就是"视力",是指婴儿对所看到的物体的体积和形状的差别辨别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靠晶状体的变化调节的。

美国学者阿斯林等人的研究表明,婴儿的晶状体调节能力是随着年龄成长的,出生1天的婴儿大约只有视力表0.01~0.02的视力;

到了4个月婴儿开始建立立体视觉,对物体的形状差别的辨别能力加强

到了6个月的婴儿,开始双眼同时看物体,视觉敏度相当于正常成人的20%,到达婴儿视力的"可塑期"。

由于婴儿视力没有发育成熟,在看到物体时,可能会完全无法辨别,从而出现哭闹等反应,表达自己对未知事物的"害怕"。

2、颜色视觉发育不完全

婴儿的颜色视觉体现在颜色差异的辨别与掌控,显然,刚出生的婴儿并不能辨别颜色,颜色视觉是逐渐发育成熟的。

根据权威学者研究证明,出生10周左右的婴儿开始识别颜色,4个月左右的婴儿颜色知觉接近成人。

但是对于颜色细微差别的掌控却远远不如成人,因此,对混合色还不具备区分能力。

由于婴儿颜色视觉发育不完全,对物体的颜色辨别能力不够,在某些时候看到相同颜色的物体会形成辨别差异,从而导致婴儿看到成人看不见的东西。

3、知觉恒常性不够稳定

知觉恒常性,是指知觉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知觉形象并不会跟着发生变化。

例如,前文的二舅虽然变黑了,但是小周她们还是能认出他和晒黑前是同一个人,而几个月大的花花却认不出二舅了,这正是成人知觉恒常性与婴儿的差别。

西方学者普莱尔《幼儿的感觉和意志》一书中表明,婴儿的知觉恒常性还与视觉适应、视觉对比和视觉后效有关。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暗适应",即婴儿对物体在不同亮度情况下的辨别能力;

视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即婴儿同时看到或者先后看到不同物体的辨别反应;

视觉后效是指婴儿在看到一个物体之后,脑海中这个图像并不会立刻消失,而是能保留一段短暂的时间,也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大多数婴儿正是因为上述因素的知觉恒常性不足,才会经常看到大人看不见的东西。

其实,这个东西大人也可以看见,这是大人的视觉系统会直接过滤掉这个差别,而婴儿直接就确认了这个差别,从而产生不良的反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