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上海便利店之爭”

1998年,上海平均4萬人擁有一家便利門店。

而到2005年,上海的便利店總數達到近5000家,平均約3200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與近些年上海的人均便利店數已基本持平。

同年美國與日本分佈密度分別為2940人/店和3045人/店。

“現在是上海便利店的戰國時代。”在日本NHK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上海便利店之爭》中,時任好德便利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建華這樣形容2005年的上海。

彼時,上海便利店的格局又經歷了一輪洗牌,湧現出一些新生力量。

以擁有大潤發賣場而知名的臺灣潤泰集團,於2001年投資創立了喜士多這一便利品牌。

15年前的“上海便利店之争”

■2002年,乳山路上的一家喜士多新店正在連夜裝修。/張春海 攝

由農工商超市集團創辦的好德公司,從2001年4月15日起步,創造了225天開出150家門店的紀錄。

2001年和2002年這兩年中,上海各大品牌的便利店以一年新增2000家的超高速瘋狂圈地。

為了避免門對門、肩並肩的惡性競爭,上海連鎖商業協會在2002年發起了“便利店選址公約”:

“在一般路段的同側或相對兩側新設便利店,店與店之間的距離不低於100米;交通要道、主要道路的交叉路口或拐角,不低於半徑50米;堅決做到不隔牆、相鄰開店……”

對此,聯華便利、可的、良友等上海老牌便利公司紛紛簽字為盟,但喜士多、好德、羅森等品牌則不願加入。

畢竟,所謂“便利店”,以便利為根本,誰離消費者更近一步,就更有可能贏得他們的錢包。

15年前的“上海便利店之争”

■2004年兩家門對門開著的便利店/邵劍平 攝

2004年,由中國臺灣頂新集團與臺灣全家及日本伊藤忠商社等合資的上海全家便利店(前身為“全佳”)成立,也隨即加入了“選址大戰”。

《上海便利店之爭》就記錄了幾家品牌之間白熱化的競爭。

作為剛加入“戰局”的後來者,全家調查了4000多家便利店的選址和銷售額等關鍵問題。

隨後提出的策略是:在黃金地段給出高於市場價的租金,到能切斷對手客源的地方開店,把客人奪過來。

比如在徐彙區蒲匯塘路上,全家把門店開在了好德旁邊,而且緊挨居民小區的大門,“截胡”好德的客流。

全家開業三週以後,好德的日銷售從原先的1萬元驟降至了1千元。

15年前的“上海便利店之争”

■全家把門店開在距離居民小區更近的位置/百度地圖全景截圖

除了選址要精準,特色產品也是便利店之間拉開差異的關鍵。

在紀錄片中,幾家品牌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了當時還是新鮮事物的便當上。

沈建華作為顧客探訪了開在自家品牌隔壁的全家,並且買了一盒便當,回到好德和店員們一起試吃。

好德的阿姨店員用上海話評價說:“色面可以,吃口也可以。”

這盒各方面都“可以”的便當僅售6元,還附送紙巾。

在核算成本後,好德放棄了正面競爭,把重點放在了社區居民的餐桌上。

依託背靠的農工商集團,好德把新鮮雞蛋和大米放在門口的醒目位置,還推出了送米上門服務。

而與此同時,羅森正在開發牛排便當,特意邀請了20位在日企工作的女性試吃。

這些年輕女性提出了一個抽象的要求:便當也要時尚,就像羅森一貫給人印象的那樣。

為此,羅森把黑椒牛排便當的菜餚品種增加到了8種,定價7.9元。

15年前的“上海便利店之争”

■羅森管理層考察新便當發售情況/NHK紀錄片《上海便利店之爭》截圖

日本NHK紀錄片《上海便利店之爭》

▼點擊觀看▼

發售第一天,在一家商務樓的門店裡,50份新便當40分鐘就銷售一空。

然而一週以後,新便當一天的銷量就下降到了35份。

根據羅森的統計,新便當發售第一天的總銷售量為2201份,一週後減少為1207份,一個月後減少為620份,兩個月後只賣了332份。

半年裡,羅森為迎合上海人口味而製作的便當多達70種,其中大部分便當在3個月內就被新便當所取代而退出市場。

15年前,上海便利店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已可見一斑。

15年前的“上海便利店之争”

1. 王欣,《本市喜添“便利店”》,新民晚報,1993年05月03日。

2. 陳啟甸,《小商品連鎖便利店應運而生》,解放日報,1993年07月10日。

3. 黃強,《黃浦區新開廿二家便利店》,解放日報,1993年12月23日。

4. 沈國芳,《糧油店改建成便利連鎖店 拆零供應細小商品受歡迎》,解放日報,1993年12月05日。

5. 顧國建、邱源昶,《上海已進入便利店規模發展期》,文匯報,1997年10月10日。

6. 蕭美瑾,《糧食便利店如今陷入困境》,新民晚報,1997年06月09日。

7. 王崇、黃維,《上海總部負責人首次透露 百式在上海一直沒贏利》,新聞晨報,1999年05月04日。

8. 傅賢偉,《上海便利店“五虎爭雄”》,解放日報,2000年07月26日。

9. 楊燕青,《連鎖便利店 市民得便利》,解放日報,1998年12月24日。

10. 季穎,《申城便利店相煎莫太急》,新民晚報,2002年03月25日。

11. 吳衛群、陳杰,《百米內不能有兩家便利店》,解放日報,2002年07月02日。

12. 錢鑫,《便利店扎堆開“選址公約”遭拒絕 前輩“守”新銳“搶”》,新聞晨報,2002年07月09日。

13. 紀錄片《上海便利店之爭》(捕捉13億人的慾望 中國超市之戰),日本NHK,2005年。

14. 周凱,《便利店百家爭鳴釀變局》,解放日報,2005年02月26日。

15. 王越,《假如非要離開上海,我只想帶走一間便利店》,DT財經,2017年09月25日。

16. 盧杉、張偲,《每3192人擁有一家店 未來上海便利店的機會在哪兒?》,21世紀經濟報道,2019年07月31日。

- END -

寫稿子:韓小妮 姜天涯/

編稿子:韓小妮/ 畫圖畫:二 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