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饑荒災民吃不上飯, 河裡魚蝦氾濫, 他們為何寧吃樹皮也不捕魚

西晉惠帝時期,有一年發生災荒,當地官員就立刻上報給晉惠帝,“善良”的晉惠帝想要為百姓做點事情,經過冥思苦想,終於想要到了一個辦法,他說: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古代饑荒災民吃不上飯, 河裡魚蝦氾濫, 他們為何寧吃樹皮也不捕魚


因為這句話,晉惠帝被當成了傻子皇帝,不過很多人確實同樣也有類似的疑問,既然災荒來了,為什麼不下河抓魚吃呢?

我們都知道古代是以農耕為主,中國農耕文化也是推動著文化的進程,最早期的飲食文明,出自《三皇本紀》,伏羲氏,將結網打漁、馴養家畜的方法都交給了人民。神農氏又教他們播撒五穀。

古代饑荒災民吃不上飯, 河裡魚蝦氾濫, 他們為何寧吃樹皮也不捕魚


在《周易》有:“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記載,而在《白虎通》也有類似的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其實《白虎通》已經講了一點,古人為何會發展農耕,大約在1萬多年以前,全球發生了一次氣候變遷,動物在這次氣候異變當中,逐漸死去,先民能夠打獵到的動物越來越少,這種變遷也是推動了農耕的發展。

古代饑荒災民吃不上飯, 河裡魚蝦氾濫, 他們為何寧吃樹皮也不捕魚


但由於古代生產力低下,一次災荒,就會造成全年無收,而乾旱又往往伴隨著的蝗災,因此也有“旱極而蝗”一說,在《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就有:蝗蟲起,百姓大餓, 布 糧食亦盡,各引去。

大旱加蝗災,糧食肯定都會被吃光,而且古代又要徵稅,一場大災,足以家破人亡,明末時期,崇禎元年(1628年),北方就大旱不斷,在《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

古代饑荒災民吃不上飯, 河裡魚蝦氾濫, 他們為何寧吃樹皮也不捕魚


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飢疏》也是寫了百姓不斷在山中爭搶蓬草,蓬草吃完,就吃樹皮,吃完樹皮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崇禎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崇禎七年,兵部尚書呂維祺又上書朝廷,寫到災荒之後的現狀:村無吠犬,尚敲催徵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

在這些文獻記載當中,都沒有提到百姓去吃魚蝦,按照常人的理解,古代時期,水源沒有被汙染,魚蝦肯定非常豐富,但是古人對蝗災認知不全,古人認為蝗蟲都是魚蝦變化而成,宋代陸佃在《埤雅》就有說:或曰蝗即魚卵所化。

古代饑荒災民吃不上飯, 河裡魚蝦氾濫, 他們為何寧吃樹皮也不捕魚


因此古人叫蝗蟲也稱為“蝗神”,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既然是大旱,連田地都沒有水澆灌,河水肯定也居民周邊的河流肯定也出現了斷流,又怎麼打漁呢?既然不能打漁,總可以到山上去捕獵吧!

前文也說了,農耕文化的推動就是因為野獸漸少的情況,根據調查,從秦朝到清,饑荒爆發是愈加頻發,秦朝時期大概是12年左右,而明清兩代已經縮減到3至4年,這也是因為大力開荒所致。

古代饑荒災民吃不上飯, 河裡魚蝦氾濫, 他們為何寧吃樹皮也不捕魚


不過隨著經濟逐漸發展,國家也是大力扶持農業種植,災荒年早已經遠離,所以許多人都難以理解為何饑荒時不下河捕魚,因為根本就不可能捕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