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翻看我實時疫情古潁州新阜陽枕頭饃,又能吃、又能當枕頭的饃中之王

大圖模式

一個枕頭饃,一個成功的社交工具

每次開車回老家阜陽,後備箱都會裝滿枕頭饃,回京後分給左右鄰居、同事朋友、嘉賓客戶。

大家都沒見過,歎為觀止,吃完之後,又被枕頭饃的美味歎服,紛紛點贊。

有的還拍照發朋友圈,引得更多朋友圍觀稱讚。

在吸引大家的眼球之餘,也傳播了家鄉的美食文化。

刷新翻看我實時疫情古潁州新阜陽枕頭饃,又能吃、又能當枕頭的饃中之王

大圖模式

枕頭饃的自我吹噓:

俺,枕頭饃,又叫阜陽大饃或大卷子饃,是安徽阜陽頗具特色的傳統小吃。

俺的身材,長約1-1.5市尺,寬約0.5-0.8市尺,厚約0.3-0.5市尺,重約2-6斤。

牛不牛?堪稱饃中之王。

俺可是講究人——

做工甚細,選用精細白麵揉和百遍,用鐵鍋以文火蒸制而成。

俺貌美如花——

饃焦金黃,厚達半寸;饃瓣潔白,層層相包,嬌滴滴的白富美。

俺香甜可口——

吃在口中,香酥柔潤,雖幹不燥,耐嚼而又鬆軟。

俺經久不壞——

存數日之久,不黴不硬,實為居家和旅行的食用佳品。

俺神通廣大——

強身健體,保護腸胃,婦孺都吃,老幼皆宜。

刷新翻看我實時疫情古潁州新阜陽枕頭饃,又能吃、又能當枕頭的饃中之王

大圖模式

枕頭饃的歷史傳說:

阜陽的枕頭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相傳,南宋初年“順昌之戰”(阜陽古時又稱順昌),正值新麥登場,一來為了堅壁清野,二來為了支持宋軍抗金,順昌府百姓使用新麥做成大饃帶入城內,宋軍每人發一個,餓時削一片充飢,困時枕頭而臥,因此又稱枕頭饃。

民間更為具體的傳說:

在順昌之戰時,劉錡率領的八字軍有兩萬多人,城內存糧雖有數萬斛,但石磨加工有限,麵粉供應不及,有些部隊只得烀麥粒子吃,以致疾病流行,連足智多謀的劉錡也束手無策,深為憂慮。

一日晚,傳說金軍已到白沙窩。劉錡與陳規一道,到城牆上巡察,看看防禦工事,看看守城的崗哨,不讓人驚動躺在地上睡覺的士兵。

正在走著,見一位士兵臉朝下啃枕頭,好生詫異。

便俯身悄問:“你吃什麼?”

那士兵翻身坐起,把一個形如枕頭的東西遞給劉錡,道:“這是我爹送來的寶物,既能枕著它睡,又能啃著吃。”

劉錡接過來湊近燈亮一看,原來是個大饃,掰一小塊嚐嚐,味道甚佳,連道:“好、好、好!”那士兵見將軍如此稱讚,隨道:“將軍若不嫌棄,我讓俺爹也給你蒸兩個送來。”

劉錡大笑:“兩個怎夠用的?”

笑罷他與陳規便同那士兵小聲攀談起來。

這個士兵名喚劉柱,家住在城東劉家寨,聽說金兵要打順昌城,便參加了民軍。

離家時,他爹怕兒子受餓,即蒸上了這種枕頭饃,讓他捲進被包裡,沒想真的派上用場。

劉錡和陳順聽他這麼一說,心中大喜,當即派人到城外各村通知,每戶都連夜蒸制枕頭饃,送進城內勞軍。

四鄉為了支援宋軍抗金,都用剛收的新麥磨面,蒸成枕頭饃,肩挑手提送至宋軍營盤,劉錡見此光景,滿心歡喜,與陳規道:“百姓如此助我,金兵必敗無疑矣!”

於是傳令,每日一人一饃,餓時解飢,睡時作枕,從此士氣大增。

順昌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劉錡率領的八字軍以不滿二萬人的兵力,擊敗金軍十餘萬。

枕頭饃成就了劉錡抗金的勝利,成就了阜陽曆史的輝煌,也註冊了自己光榮的“身世”。

從那以後,做枕頭饃便成了阜陽人一樁獨特的手藝,流傳至今。

刷新翻看我實時疫情古潁州新阜陽枕頭饃,又能吃、又能當枕頭的饃中之王

大圖模式

枕頭饃的營養價值:

枕頭饃的材料是麵粉和水,主要成分為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補充能量的基礎食物,是一款老少皆宜的小吃。

枕頭饃系選用精細麵粉,精工蒸制(主要以麵粉經發酵)而成,營養成分和饅頭近似,主要營養素是碳水化合物,是人們補充能量的基礎食物。

另外,有利於保護胃腸道,胃酸過多、脹肚、消化不良而致腹瀉的人吃烤饅頭,會感到舒服並減輕症狀。

刷新翻看我實時疫情古潁州新阜陽枕頭饃,又能吃、又能當枕頭的饃中之王

大圖模式

愛心貼士:枕頭饃的N種吃法:

生猛版:生掰,生吃,急速解決溫飽問題。

農家版:切片,塗抹上豆瓣醬後食用。

土豪版:切片,夾上肉後食用。

紳士版:切成薄片,微波爐或電烤箱加熱食用(與西餐中麵包的吃法相同)。

刷新翻看我實時疫情古潁州新阜陽枕頭饃,又能吃、又能當枕頭的饃中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