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編修基礎知識

族譜編修基礎知識

1、修家譜的意義


(1)家譜是記載同宗共祖的血緣族人世系人物和事蹟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它與方誌、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家譜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民族學、教育學、人物傳記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進一步開展對中國家譜資源的開發利用,對海內外華人尋根認祖,增強民族凝聚力,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族譜編修基礎知識


(2)中國家譜中的有關科舉名錄、人口變遷、鄉里教育、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家規族訓、人物傳記、碑文墓表、天文氣象、詩文著作、水文地理、名勝古蹟等都是可以利用的珍貴史料。


2、家譜族譜的定義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宗譜等,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至明清,私家修譜盛行,成為宗族普遍關注的大事,一般是三四十年即重修一次,往往是一修再修甚至多次重修。


3、家譜製作記錄的主要內容與形式


現存家譜主要是宋代以後尤其是清代的私修家譜,其體例主要是融合歐陽修、蘇詢二體而形成的規範化的譜式,即“首世系,次諱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業、文章悉載於譜。故族遞衍而不亂,祖德常佳而不朽。”(《興化戎氏重修宗譜》序),其內容歸納起來,大致有:


族譜編修基礎知識


(1)譜名,有稱家譜、家乘、族譜、宗譜、世譜、會譜、統譜、房譜、支譜等的不同;

(2)譜序:包括達官貴人及儒學大師等撰修的序言,用以反映本族的歷史、族望、修譜簡況及修譜原則等;

(3)譜論,即論述修譜的意義、原則、方法等;

(4)恩榮錄,包括皇帝對家族成員中官員及家屬的敕書、誥命、賜字、賜匾、賜詩、御諡文、御製碑文及地方官府的增諭文字等;

(5)遺像及像贊,載有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的遺像,並配詩示贊;

(6)族規家訓,包括祖訓、家禮、家典、家範、家戒、家規、族規、族約,是約束族人的禮儀規定,它對於族長的特殊地位、族眾的行為準則、祭祀的禮儀、族產的管理等都有具體而又細緻的規定。

除此之外,在一些修譜代數比較多的宗族,也會有更加詳盡的族譜內容記載。在族譜的編修方式上也根據自家族人的需求進行了調整,各具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