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東晉勢微,卻不乏一心為“晉”的臣子。就像庾亮、庾翼兩兄弟都想要“滅胡平蜀”,但從當時的形式來看,都知道“胡強蜀弱”,可他們卻偏偏先選擇“滅胡”最終卻一事無成。到了桓溫擔任荊州刺史後決定先從蜀地下手,此時蜀地的政權就是李氏所建的漢政權。

穆帝永和三年(347年)一舉滅蜀,自晉王朝南遷之後,這是第一次大面積收復土地。今天搜史君就帶大家來看看“成漢”是怎麼被滅的。

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東晉時期各國分佈圖

一、為何都說平蜀不難?

我們都知道“八王之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就是出現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八方之亂結束後十六國中就已經有兩個建立了,其中之一就是巴氐的成漢李氏。

李雄建立成國後,蜀中在和中原相比,曾是一片相對安定的地區。李雄的堂弟李壽即位後把國號改為了“漢”,這個國家就是在李雄死後開始變得混亂。


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李雄

李雄這個人,說起來還是比較“忠”的。在給涼州張駿的書信中寫道:“進思為晉室元功之臣,退思共為守藩之將。”還說“晉室陵遲,德聲不振。”說明他在“忠晉”的同時對晉朝也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節在裡面。

但是就搜史君來看,李雄歸根結底和門閥士族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何呢?

因為李雄只能算是一個“流民首領”,所接觸到的“朝政”也是十分有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李氏家族的發家史。

魏武帝克漢中,李氏將五百餘家歸之,拜為將軍,遷於略陽北土,號曰巴氐。其孫特,庠、流,皆有材武,善騎射,性任俠,州黨多附之。——《資治通鑑·卷八十二》

從這段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巴氐”族是被創造出來的,巴氐人最早就是“漢中李氏”,又因為李氏後人李特等人出眾,性格豪爽而被推到前臺做了“首領”。所以說,“李氏”是流民政權,並沒有直接接觸晉朝的“核心權力圈子”。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流民政權”如果建立起來,但是卻沒有一個“封建貴族”長期積攢的權力體系,即使組建起一個政權,但一定不會長久。


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如果說除了這個原因以外還有什麼?

那搜史君最先想到的就是“開國之主”李雄的心思根本就沒再“稱王稱霸”上。

雄以西山範長生巖居穴處,求道養志,欲迎立為君而臣之。長生固辭。……諸將固請雄即尊位,以永興元年僭稱成都王。——《晉書·載記第二十一·李雄》

雖然李氏在當地很有影響力,但是這李雄卻是“被迫”上位的,李雄的心思是“一心向道”根本沒想過要稱王,稱王怎麼是被迫的呢?

大家看看這一段史料就知道了,“母羅氏,夢雙虹自門昇天,一虹中斷,既而生蕩。後羅氏因汲水,忽然如寐,又夢大蛇繞其身,遂有孕,十四月而生雄。

也就是說這李雄的母親在生李蕩、李雄兄弟倆的時候,都是有過異象的。哥哥李盪出生的時候,母親羅氏夢見兩道長虹從家門飛上天,其中有一道飛了一半斷了;生李雄的時候更誇張了,簡直跟“漢高祖”劉邦的出生是一個橋段。母親在草地裡睡著了,然後夢見一隻大蛇“繞身”然後就有了李雄。

最後還有傳言說:“吾二子若有先亡,在者必大貴。”當然了最後李蕩英年早逝,所以也就是李雄大貴了,這裡說的“大貴”自然就是指建立政權了。

在搜史君眼裡,《晉書》中記載的異象其實是每個建立政權建立之前,統治者必須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造勢。但是在這件事中搜史君還有一個疑問:李雄的志向並不是稱王,他完全沒有必要為自己造勢,不過這稱霸既然不是李雄之志,那麼“滅蜀”自然也就變得簡單了。

二、成漢滅亡的內部原因


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劍閣險峻

“李特至劍閣,太息曰:"劉禪有如此地,面縛於人,豈非庸才邪!"聞者異之。”——《資治通鑑·卷八十二》

李特在世時,成漢政權還沒有建立,但是我們都知道“巴蜀之地”自古就是“天府之國”氣候宜人,適合農作物耕種,而且北有劍閣天險,東有大江,西面南面全被高原佔據,可以說是一片“寶地”了。

要是想攻打巴蜀之地,說不上很難,但也不是很簡單,但是政權要是內部出了問題呢?

(1)成漢“繼承人”問題

李雄雖然建立了政權,但是他對權利體系的瞭解畢竟沒有門閥士族一般,於是就在立太子一事上犯下了很大的錯誤。

“其後將立蕩子班為太子。雄有子十餘人,群臣鹹欲立雄所生。”——《晉書·載記第二十一·李雄》

皇帝一般立太子都是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這李特卻是一反常態,李特自己有十多個兒子,卻硬要將自己哥哥李蕩的兒子李班立為太子。這就要和上面搜史君提到的“李雄的志向”聯繫在一起了。

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李班

李雄的志向並不是稱霸,對於什麼皇位也是沒興趣,剛好前面有人傳言:“吾二子若有先亡,在者必大貴。”李雄就覺得自己的位置應該是哥哥李蕩的,所以就將太子之位傳給了自己的侄子李班。

自己是皇帝,卻將位子傳給了侄子,他那十多個兒子能願意嗎?

晉咸和九年(334年)李雄死後,李班即位,李壽以遺詔輔政。

李雄的兒子李越從江陽趕回成都奔喪,就和自己的兄弟李期商量從李班手裡奪權,說起來這個李班真的是一個有“大德”的人,對於前來奔喪的李越兄弟是一絲也不懷疑,一點也不防備。當時的太史令韓豹看天上有白氣兩道就對李班說:“宮中有陰謀兵氣,戒在親戚。”意思就是你那幾個堂兄弟想要謀反。可是李班呢?還是一點也沒防備,最終被李越殺死在了殯宮中。


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李壽

李越立李期為皇帝,把李壽打發到涪城做梁州太守。

班謙虛博納,敬愛儒賢;班以古者墾田均平,貧富獲所,今貴者廣佔荒田,貧者種殖無地,富者以己所餘而賣之。——《晉書·載記第二十一·李班》

期字世運,雄第四子也。聰慧好學,弱冠能屬文,輕財好施,虛心招納。——《晉書·載記第二十一·李期》

李越殺了李班後,自己並沒有即位,而是讓位給李期,這一點搜史君很疑惑,而李越自己是這麼解釋的:“越以期雄妻任氏所養。”難道說李越和李期是同父異母?而且李期的母親是正室。

如果事實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搜史君就看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李氏宗族裡的“宗族意識”很強,而李雄之所以傳位李班完全是一個例外。不過從史料中看不管是李班,還是後來即位的李期,在歷史上的風評都是極好的,但是李雄立太子這件事的確影響了成漢內部的團結。

(2)兄弟之間相互猜忌


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成漢皇室世系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李壽和李期、李越雖然同為李氏宗族,卻並不是“親兄弟”,在古代親兄弟直接都相互猜忌,勾心鬥角,更何況“堂兄弟”呢?

“壽威名遠振,深為李越、景騫等所憚,壽深憂之。”——《晉書·載記第二十一·李壽》

前面說到過,李壽被李越、李期兄弟倆給擠到涪城當了個梁州刺史,可是這兄弟二人依舊對李壽不放心,經常派人到涪城打探李壽的動向。

李壽向巴西名士龔壯請教 如何做才能保全自己。龔壯本身就不贊成李氏一族割據巴蜀之地,就勸說李壽推翻李期,向東晉稱,而剛好身邊也有人贊成李壽向東晉稱臣。


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搜史君覺得,此時的李壽也早有推翻李期的心思,只是不好自己說出口,找一個有名氣的人給自己一個推翻李期的恰當藉口罷了。

晉鹹康四年(338年),李壽帶兵,襲擊成都,廢李期,放縱士兵在成都城內劫掠,成都城亂了好幾天才安定下來,李期被幽禁沒多長時間就自縊了。

這麼看來,這個李壽和李班、李期相比還真是差了很多,說是“兄弟之間相互猜忌”倒不如說是大家都覬覦著皇位,相互爭奪。

(3)背棄誓言,不得人心

思明曰:“數年天子,孰與百世諸侯!”壽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任侯之言,策之上也。”——《晉書·載記第二十一·李壽》

李壽在起兵之前,歃血起誓,跟自己的部下都說要向東晉稱臣,可是等打下成都後,就又想著稱帝了。


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李壽稱帝

在稱帝之前,李壽特意讓人起了一卦,占卜之人說李壽可以做幾年皇帝,解思明就說:“幾年的皇帝,怎麼比得上百世的諸侯!”意思就是說讓李壽向東晉稱臣,而李壽卻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就是我寧可當一天皇帝,我都滿足了。

看來這李壽已經著魔了,鐵了心要背棄誓言當皇帝,之後就把國號改成了“漢”。

李雄在世時,為人寬厚儉約,但是李氏的很多子弟已經養成奢靡之風,古代人打天下,大都是為了享福,很少有當權者真正為百姓著想。

“發州郡工巧以充之,廣修宮室,引水入城,務於奢侈。又廣太學,起宴殿。百姓疲於使役,呼嗟滿道,思亂者十室而九矣。”——《晉書·載記第二十一·李壽》

李壽打下成都後沒有選擇向東晉稱臣,所以說成漢和東晉這條路就算是斷了,所以要和東晉建交是不可能了,於是李壽便和後趙石虎通使。


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後趙宮殿

使者到了鄴城後,回來就跟沒見過世面一樣,把鄴城描述的富麗堂皇,聽得李壽心裡癢癢;還說在石虎嚴苛的律法統治之下,沒有人敢不服從命令。

李壽不向東晉稱臣也就罷了,卻還去學習石虎蹩腳的“政策”把落後當成先進去學習。從各地徵發壯丁,充實成都,大興土木造宮殿,引水為護城河,而且生活越發的奢靡,百姓們都十分疲憊,民間怨聲載道,十戶人就有九戶想要推翻李壽。

李壽當了五年皇帝后,就去世了,而李壽的繼任者——李勢,比之李壽有過之無不及。

李勢不理國政,而且荒淫無道,對於朝中大臣沒有一個信任的,本來李勢無後,弟弟李廣就想著,哥哥李勢能不能立自己為“皇太弟”,這不問還好,一問李勢就對自己的弟弟起了殺心,派李奕前去捉拿,就這樣李廣被自己的哥哥給逼死了。


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李勢無能,李奕自然就想取而代之。

“李奕自晉壽舉兵反之,蜀人多有從奕者,眾至數萬。”——《晉書·載記第二十一·李勢》

李奕領兵攻打成都,百姓在受到李壽壓迫後,這新上位的皇帝不但不為民著想,反倒變本加厲,蜀地的百姓們都跟著李奕一起,不過著李奕卻是沒有當皇帝的命,帶領大軍衝鋒的時候,被小卒給一箭射死了。

綜合以上種種,再看此時蜀地的局勢,就李氏自己已經亂成一堆了,所以在此時選擇滅蜀,自然容易很多,桓溫也是在這個時候選擇“滅蜀”的。

三、桓溫滅蜀

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成漢當時的地理位置

從圖中地理位置上看,東晉在長江下游,如果要尋求安穩,那就必須要拿下巴蜀之地,因為巴蜀之地地處上游。只有上游在東晉手中,東晉的日子才能過的相對安穩一點,所以說巴蜀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消滅成漢也就是必然的趨勢了。

“時李勢微弱,溫志在立勳於蜀,永和二年,率眾西伐。”——《晉書·列傳第六十八·桓溫》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溫出兵伐蜀,當時東晉朝堂之上,反對的聲音很多,大多是說蜀地地形險峻,路途遙遠,桓溫的兵力又不足,很難取勝。可是這一眾大臣都不知道,桓溫的性格說的好聽點就像是一名老謀深算的高人,其實也就是感覺很準的“賭徒”,除非有必勝的信念,否則絕不會輕易出兵。

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成漢、東晉勢力分佈圖

李勢仗著蜀地的地勢險峻,根本一點也不擔心。桓溫領兵長驅直入,等快打到成都李勢才如夢初醒,派自己的叔父李福、堂兄李權等人出兵。

“溫又擊權等,三戰三捷,賊眾散,自間道歸成都。”——《晉書·列傳第六十八·桓溫》

李福攻打彭模,卻被孫盛給打了回去。李權碰到了桓溫,結果可想而知“三戰三敗”,成漢軍隊一路潰散逃回了成都。等到桓溫兵臨城下,李勢這下急了,親自帶兵出城在“笮橋”於桓溫作戰。

這“笮橋之戰”就是成漢的滅國之戰。

桓溫帶領的晉軍一路暢通的打到了成都城下,而此時對晉軍來說卻也是一場硬仗,參軍龔護陣亡,晉軍軍心大亂,幸好鼓吏在這時不小心敲了戰鼓,士兵們聽令行事,一舉打到成都城門口,放火燒了城門。李勢自知沒有翻盤的機會了,就交了降書成漢就此滅亡。

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但是搜史君認為成漢滅亡一路都很順利,唯獨“笮橋之戰”有一個疑點,就是鼓吏擂鼓事件。

《資治通鑑》與《晉書·載記第六十八·桓溫》史料對比:

《晉書·載記第六十八·桓溫》中:參軍龔護戰沒,眾懼欲退,而鼓吏誤鳴進鼓,於是攻之,勢眾大潰。

《資治通鑑·晉紀》:眾懼欲退,鼓吏誤鳴進鼓。

都是說晉軍在此戰中覺得艱難,軍心不穩,士兵想要退卻。但是在古代,難道是士兵想要退就能退的嗎?


成漢佔據巴蜀險地,卻輕易被滅?“賭徒”桓溫對時機的把握很準確

桓溫

這種原因只能出在主帥已死的情況下,所以在主帥沒有說“鳴金收兵”的情況下,士兵是不可能退的。

這“誤擂戰鼓”的情況很有可能是故意的,古人作戰時進退的信號十分明顯,擂鼓進軍,鳴金收兵。如此重要的位置,不可能將一個冒失的人安排到這裡,所以搜史君覺得應該這個鼓吏與桓玄的關係比較好,看情況緊急沒顧得上向桓溫請示,直接擂起戰鼓,鼓舞軍心。

從李雄稱王算起,到李勢上書表降,李氏的成漢政權僅僅存在了四十四年。

總評:

成漢政權佔據險地卻還沒有取得長久的國祚,完全印證了那句“德之不修, 險亦難恃。”,李氏宗族在李雄死後就一直內鬥不止,削弱了成漢的力量,李氏宗族之所以能在蜀地站穩腳跟完全是依靠百姓和當地大族,但是從李壽開始就不得民心,動搖了李氏政權能建立的根本,所以這種局面根本就不可能長久持續下去。

桓溫選擇在李勢在位期間滅蜀,也是把握了一個良好的時機,乘蜀漢勢弱之時,輕兵遠襲滅了成漢,這不僅表現出桓溫的果決與魄力,還有他行動之迅速,自東晉在建國以來,論將才除王敦、陶侃以外,沒有人比桓溫更加有將帥之才了,而他的“賭徒”心理,使他不管是在軍事還是政治上沒有絕對的把握,絕不出手,十分謹慎,這麼看來桓溫的這個性格也是滅蜀的一大因素。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卷八十二》、《晉書·載記第二十一·李雄》、《晉書·載記第二十一·李班》、《晉書·載記第二十一·李期》、《晉書·載記第二十一·李壽》、《晉書·載記第二十一·李勢》、《晉書·載記第六十八·桓溫》、《資治通鑑·晉紀》、《中國曆代戰爭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