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坐怀不乱”,一个“盗亦有道”,一段旷古奇案果真如此吗?

坐怀不乱传佳礼,

盗亦有道惹人议。

世间安有如实笔,

孰是孰非有谁知?

时间倒回到那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时代,话说大家都是思想比较活跃的,尽管想法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交流啊,反而会在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坐怀不乱”,一个“盗亦有道”,一段旷古奇案果真如此吗?

作为“百世之师”的柳下惠先生,想来大家并不陌生,“坐怀不乱”就是他本人的光辉事迹。人家没当回事,轻描淡写地一个条件反射,反而成为彪炳史册的标签,真是始料未及啊?!

“坐怀不乱”的传说有好几个版本,其中一个是长这样的: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在一个深秋的漆黑夜晚,一场倾盆大雨带来了一场旷古艳遇。他在一座破庙躲雨的时候,说来也巧,正正好好,没有早一分钟,也没有晚一分钟,恰巧遇到来此躲雨的女子。相对而坐,气氛在当时看来有点尴尬。夜深时分,女子被冻醒,便有了一个在其怀中温身驱寒的请求。柳下惠一开始肯定不同意啊,这还了得,不是开大玩笑了嘛,于是急忙推辞。女子却是深不以为然,怼回去:“大家都晓得你是贤达的大丈夫,品德高尚。我一介弱女子,你只要不生邪念,那又有何关系呢?假若我因寒而病,无法服侍家中老母亲,你岂不成了见死不救?” 柳下惠遂罢,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任凭大雨慢慢下,任凭时光慢慢走。就这样在这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动不动地这么坐了一夜,竟无感软玉在怀,温香扑鼻。

就这么个僻静地儿,就这么俩人,就是这么个情势下,这个故事就像长了翅膀,越过千山万水,穿过人山人海,飞过市井闹市,抵达了所有人的耳朵,让他成为当时乃至后世的闪耀名人,在今天看来绝对一枚妥妥的网红啊。这事可信吗?

有记载称,秦攻打齐国,需要路过鲁国。当时秦军统帅下令,要切实保护柳下惠在鲁国的墓地,如果胆敢有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之内砍柴者,不可原谅,要判死刑。当然他之所以这么受人敬重,除了这个故事,还是靠的他高尚的人格、通达的智慧。


一个“坐怀不乱”,一个“盗亦有道”,一段旷古奇案果真如此吗?


下面再来说说盗跖先生。盗跖何许人也,庄子也给我们介绍到了,说他是柳下季(即柳下惠)的弟弟,名叫盗跖。盗跖部下有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扰诸侯;穿墙破门、掠夺牛马、抢劫妇女、没大没小,简直无恶不作。所经之地,大国避守城池,小国退入城堡,百姓苦不堪言。可正是这么一位主儿,在庄子笔下那可是威风凛凛,百辩不及其一,就连孔子都被他辩得语竭词穷,实力可见一斑。

人家不但口才好,干“事业”还有一套,自己做得好也就罢了,还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暂且叫它《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盗贼》,这就是著名的“圣、勇、义、知、仁”五备论。到一间屋子里搭眼一瞧,有啥宝贝心里早就有数了,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屋,不惧危险,这就是勇敢;晓得能否进去偷,能预判到成功几率,如何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最后走出屋子,你们先走我断后,这就是义气;关键是分赃讲求公平,这就是仁爱。如果不具备这五者,想成为盗中翘楚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盗亦有道"由此而来。


一个“坐怀不乱”,一个“盗亦有道”,一段旷古奇案果真如此吗?


据说孔子作为柳下季的朋友,看到朋友有这么一位不让人省心的弟弟,眼看着他祸害苍生,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就自告奋勇的前去收服。柳下季深知自己弟弟的脾性,对他有这么一个定位,说他:“盗跖为人做事,太机敏,他层出不穷的坏想法如喷涌的泉水,跟苏轼写文章一样,不择地皆可出,情感变化万千,时常暴风骤起,让人防不胜防啊!而且果敢强悍,巧言善变,秽语污人,你就别去碰一鼻子灰了。”

孔子当然没死心,自然结果可想而知。等他出来,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光呆滞,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这是何等地耻辱。

历史真是如此吗?很多文史学家均认为这是秦汉时期的伪作,想想亦可知。孔子约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之间,而柳下惠约生活在公元前720—公元前62,根本不是同时人,又谈何在一起交流话闲呀。至于盗跖,这个人到底是否存在尚不能下断论,即使确有其人,其人其事又一定是真实写照吗?既然不得而知,又怎去评判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