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萬元信貸資金,撬動農產品釋放脫貧“大招”

470萬元信貸資金,撬動農產品釋放脫貧“大招”

從普通大地玉米到種植甜糯玉米

天鎮縣同興源果蔬開發有限公司

產業鏈條在不斷擴大

從脫皮清洗、切頭分級、再到速凍軟包

玉米加工產業“鏈”起了貧困戶的脫貧路

讓農民實現了從冬閒變冬忙的增收致富

470万元信贷资金,撬动农产品释放脱贫“大招”

近日,記者走進同興源熱氣騰騰的車間,看到糯玉米在這裡清洗、軟包、封口到最後套袋、裝車出口韓國的過程。“我們公司創辦14年,是天鎮縣農信社見證了我們的發展壯大。好產業還得有好金融政策才行,不然單憑我們企業自身力量,很難實現現在這樣的規模。”同興源果蔬公司負責人高俊華站在新生產線旁感慨萬千。

2006年,高俊華開始接觸玉米加工,依靠天鎮縣玉米種植的天然優勢,憑著自己的經驗,他籌集資金建起廠房、採購玉米、僱傭工人……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農產品加工事業。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機器設備要更新換代,新建的生產線要開始運轉,然後面對資金的巨大缺口,看著偌大的廠房和辛苦勞作的農民,高俊華急得團團轉。

正在他犯愁之際,天鎮縣信用社的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在經過資產、經營、信譽等方面的充分調研後,該社為企業量身定製了貸款產品,創新推出並推廣了“惠農貸”,一次性注入470萬元信貸資金,有效解決了企業發展資金瓶頸,打通了整條生產鏈條,企業趁熱打鐵增加了高品質甜糯玉米收購,上市後很快搶購一空,當年實現營業收入590萬元。

470万元信贷资金,撬动农产品释放脱贫“大招”

金融創新“貸”動產業扶貧,一定要配對“血型”才能實現“輸血+造血”並舉,天鎮縣農信社建立“1+N”工作機制,利用金融貸款政策工具,匯聚外部扶貧、財政、產業等配套優惠措施,以金融推動產業扶貧,形成農信社、企業、農戶同步發展的良性循環,把農產品加工從過去的“小院經濟”發展成“銀企經濟”,撬動信貸資金釋放脫貧“大招”。

近兩年,為了支持企業及時完成源源不斷的訂單和“貧困群眾產業項目選擇難、不會幹”的問題,天鎮縣信用社的工作人員們和企業負責人一起摸索出“金融+特色產業”“金融+產業扶貧基地”的產融結合模式,同時在原有土地基礎上又流轉承包了5000畝土地,種植糯玉米5300餘畝、紅芸豆近2400畝,累計帶動600多戶農戶(其中貧困戶373戶)增收致富。

隨著目前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同興源果蔬公司打起了復工復產“反攻戰”,目前生產能力已恢復至往年同期的80%以上,一幅企業搭平臺、農信“貸”動力、農民忙就業的共同致富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大同日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監製:劉雙英

審核:鄧琳

記者:張世敬

但是一定要註明出處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