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魏滅國的原因分析

前言:

公元316年,前趙劉曜攻長安,俘虜晉愍帝,317年,愍帝被殺,西晉滅亡,開始了五胡十六國時代,各個胡人在中原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而漢族則在其中不停的反抗胡人的暴政統治,湧現了一批又一批的民族英雄,冉閔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冉閔創建魏國在中原對抗北方的燕國,以及原羯族創立的趙國的胡人,支撐著中原漢族的對抗的希望。

公元350年,趙國皇帝石鑑被殺,冉閔在司徒申鍾、司空郎闓等四十八人的簇擁下在鄴城稱帝,改元永興,國號大魏,大赦天下,複姓冉氏。“永興”,多麼美好的年號,對自己的大魏國寄予了厚望,並在同年大敗靳豚,擁兵三十餘萬,即使當初趙國也沒這般氣勢,境內據才授認官職,興儒學,一時境內安穩和平,欣欣向榮,比之魏晉之初都不逞多讓,可謂到達了魏國巔峰。

冉魏滅國的原因分析

魏國疆域圖


可惜冉閔建立魏國只存在了3年便滅亡了,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魏國在3年內便被滅了呢,筆者從“為帝”的角度認為有以下幾點主要原因:

1.嚴重缺少人才:

魏國建國之初,冉閔手下還是有很多人才的,比如李農,李農是誰呢,他原乞活軍統帥,後趙重要將領,曾幫助冉閔廢石遵,廢石鑑,斬孫伏都,討石祗,可以說,魏國的建立有一半的功勞要歸於李農,但是建國後不久,李農就被冉閔殺了。晉書載:閔誅李農及其三子,並尚書令王謨、侍中王衍、中常侍嚴震、趙升等。李農一死,就再無有能力的大將幫冉閔開疆拓土,魏國後期,還有一個重要的將領也被冉閔誅殺,他就是魏國衛將軍王泰,依漢制:衛將軍是統領京城各路軍馬,王泰能坐上這個位置還是有能力的,事實上也確實有能力,有一次姚弋仲和慕容俊接到石祗的求援,派兵攻打冉閔,冉閔派出抵擋的軍隊不敵,冉閔打算主動進攻,王泰就勸諫說:"目前四周都是敵人,他們就像想引誘我們出兵交戰,以便從腹背兩個方向攻打我們。我們應該加固營壘不出兵,靜觀其變。"從這可以看出王泰還是有兩把刷子,但不久之後,就因為有人告密而被殺了。因為缺少將才,每次出兵攻打,只能依靠冉閔。這樣就導致冉閔的安危和魏國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政治上更是缺乏那種打理朝政,能革除弊端的人才。而且魏國存在時間太短了,新辦儒學,據才授官的作用還沒有顯現出來,導致各種人才嚴重缺乏。

2. 剛愎自用,脾氣火爆,不聽諫言:

從王泰獻計退兵,冉閔未採納導致兵敗可以看出冉閔不聽諫言外,還有一事可以看出冉閔剛愎自用,那就是冉閔和的最後一戰,公元352年,在魏昌城與冉閔相遇,這時的已攻下幽、薊二州,兵鋒之盛,無人能及,大將軍董閏、車騎將軍張溫這時候就勸諫冉閔:"鮮卑乘勝氣勁,不可當也,請避之以溢其氣,然後濟師以擊之,可以捷也", 閔怒曰:"吾成師以出,將平幽州,斬慕容雋。今遇恪而避之,人將侮我矣。" 然後怒然攻打慕容恪,慕容恪就示敵以弱,讓冉閔十戰十捷,如果這時候他能發現慕容恪軍隊並未被打的丟盔棄甲,依舊軍隊有序,就該猜到這是誘敵之策,若及時調整,也不至於中慕容恪的之計,被圍俘虜,斬於遏陘山了。


冉魏滅國的原因分析

朱龍馬


3.未堅持政策,征伐過多:

冉閔登上皇位前,曾下令"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一日之中,斬首數萬。閔躬率趙人誅諸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沒錯,這就是殺胡令的由來,也是這件事給中原漢族百姓反抗胡人帶來了希望,但是沒過多久,冉閔拋棄了這一政策,在冉閔攻打石祗的時候,署其子太原王胤為大單于、驃騎大將軍,以降胡一千配為麾下,這讓追隨冉閔的漢人軍人和百姓有點心寒,所以當時光祿大夫韋謏(xiǎo)極力勸諫反對:“現在招降胡人數千,還待之如舊,固然是陛下寬容,但是羯族人已經是大敵,如果招降,一旦情況有變,他們必定是第一個背叛陛下的人。”可惜冉閔聽了大怒,還給下令殺了韋謏和他的子孫。最後冉閔兵敗的時候,降胡慄特康等執冉胤及左僕射劉琦等送於祗,盡殺之諸將士死者十餘萬人

!冉閔如果早點聽韋謏的話,不招降胡人,不封兒子為大單于,並堅持當初的殺胡政策,也不至於落得如此慘的結局,要知道當初下達了殺胡之令,高舉民族大義的旗幟的時候,也就徹底把胡人得罪了,怎麼可能會有緩和的餘地呢!想重新招降胡人為己用,未免有點天真了。還有一個,就是從胡人入侵中原開始,到現在征伐過多,史書記載: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者。過多的交戰,早讓百姓十不存一了,到處都是人禍,沒有安穩的日子,民間生活疾苦,如果冉閔採用之前曹操的軍屯制度,攻一地而囤地耕種,作為軍餉,減輕百姓負擔,我想魏國國力必定有所增強,人人都安居樂業,更加支持魏國,而不至於在短短3年後就徹底敗亡。


4.戰略短淺,國際環境複雜

冉閔建國的時候,面臨的環境異常複雜,東北是之前後趙大敵燕國,西北則是石祗的後趙殘存勢力,西面是佔據據枋頭的苻洪以及佔據混橋的姚弋仲,南面則是晉朝。冉閔的魏國只佔據原趙國一部分,可謂是四戰之地,而且還都是敵人,如果冉閔當初只稱王不稱帝,向晉朝稱臣,或者犧牲一部分利益去換取晉朝的支持,可以有效的緩解魏國在戰略上的壓力,也不至於當初派個使者去晉朝聯盟沒動靜來的好。而魏國西面是苻洪與姚弋仲,若許以利益穩定安撫,東北燕國則嚴防死守,再集中力量攻滅趙國殘存勢力,消滅襄國,就不會出現後面攻打襄國的時候,西面苻洪與姚弋仲出兵救援,燕國趁火打劫幽、薊二州的極端情況了。再者,冉閔不懂退讓,觀之每次遭別人聯盟進攻的時候,就必定背水一戰,若學習當初石勒創建趙國的方式,打不過就避其鋒芒,等敵人跑遠了,再收復失地的政策,總有一天可以大興魏國。

結束語:

從冉閔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上看來,冉閔確實是一位優秀的將軍,但冉閔立國之後沒有很好處理魏國的人才不足、百姓困苦、民族矛盾和複雜的國際環境的問題,沒有給到魏國這個新興的國家足夠的喘息的機會,導致過早的被強大的敵人包圍兵敗被殺滅國的結局。

冉魏滅國的原因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