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轉載自新華財經 趙海倫 牛濤 張子陽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金融科技的價值凸顯。同時,金融科技的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機遇與挑戰。如何從此次“抗疫之戰”中發現行業普遍問題,制定相關的產業發展政策建議,推動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賦能實體經濟,是本次問卷的初心所在。本次問卷由新華財經國家金融信息平臺和灣區國際金融科技實驗室發起設計,並聯閤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共同發佈。問卷參與金融機構數量多,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託、融資擔保及小貸、租賃公司及金融科技公司均有覆蓋。問卷聚焦金融機構、金融基礎設施運營商及金融科技公司三類金融科技行業企業。我們希望,通過問卷檢驗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困境及根源,為推動金融科技行業健康發展,高效賦能實體經濟提供相應的政策建議。


 新華財經北京3月24日電


 “抗擊疫情,金融科技價值凸顯”問卷發放背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金融服務中大量的“面對面”服務受到衝擊,線上服務及遠程服務能力經受了檢驗:大量湧入的超出平均服務能力的呼叫服務使得人工語音識別及智能服務價值凸顯;遠程人臉識別及電子簽章、電子合同,使到期的貸款續貸成為可能;產品電子化及業務流程線上化使定向保險產品,消費貸產品上線得以實現;風險監控,遠程辦公及系統維護功能使業務不間斷得到保證……金融科技在抗擊疫情中的價值得以體現。正是由於金融科技的持續開發投入,業務流程的電子化、線上化成為了行業的普遍標準,使得金融服務業在特殊的環境下能夠發揮對經濟發展、物資調配、生產調度及進出口貿易的重要支持作用,尤其在抗擊疫情期間,保險產品創新、信貸與債券產品的創新與落地都依賴於金融科技的快速響應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金融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主動作為,確保金融服務暢通,支持各地疫情防控,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及外匯局聯合發佈30條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強金融工作對抗擊疫情的支持。具體的工作內容包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貨幣信貸支持力度;合理調度金融資源,保障人民群眾日常金融服務;保障金融基礎設施安全,維護金融市場平穩有序運行;建立“綠色通道”,切實提高外匯及跨境人民幣業務辦理效率。各大金融機構、金融基礎設施運營商及金融科技公司積極響應,銳意創新,金融行業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湧現了大量可圈可點的案例。


金融科技發展有其特殊的內在規律,體現出技術驅動、需求驅動及政策驅動特徵。從全球範圍看,金融科技發展的大勢正加速改變著金融行業的業態及核心競爭力,技術、需求及政策面的驅動因素正加速改變。


技術層面: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身份識別及5G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不斷推動著金融科技的創新。


需求層面:個人金融、普惠金融、跨境支付、供應鏈融資、貿易融資等服務環節客戶體驗的提升,效率與風險的平衡,金融精準投放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各種業務場景下的需求;智慧政務、智慧稅務、通關貿易流程便利化等一系列政務處理流程的電子化、線上化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更廣泛的數據及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了融科技的需求場景。

政策層面: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進入立法進程,行業規範及標準賦予了金融科技行業發展的新動能。


值得注意的是,高速發展的背後也有一系列需要進一步通過行業調研來解答的問題:科技對金融行業的重塑,從線上服務到數據驅動的產品與風險管理,整體進程如何?除了服務渠道的轉型,決定行業整體效率的核心業務是否得到有效改進,是否從以人為風控主體向場景及數據驅動轉化?在獲客與業務生態構成方面,傳統的金融機構是否能夠轉“危”為“機”,拓展更多服務形式,從而增加戶數量及收入?經過疫情檢驗,哪些是真正創造價值的金融科技投入,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判斷決策?


疫情對經濟帶來的影響是暫時的,但在復工復產中需要金融機構提供更多創新的產品來支持經濟的恢復。在這其中,金融科技的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機遇與挑戰,如何從此次“抗疫之戰”中發現行業普遍問題,制定相關的產業發展政策建議,推動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賦能實體經濟,是本次問卷的初心所在。


“抗擊疫情,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查問卷聚焦於三類金融科技行業企業:金融機構、金融基礎設施運營商及金融科技公司。


我們關心在此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金融科技的具體應用案例,疫情對於金融科技行業發展的影響,以及復工復產過程中金融科技是否會得到更大的投入和具體的投入方向。同時,我們也希望在這次價值檢驗中探尋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困境及根源,為推動金融科技行業健康發展,高效賦能實體經濟提供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問卷發放及樣本情況分析

此次問卷由新華財經國家金融信息平臺和灣區國際金融科技實驗室發起設計,並聯閤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共同發佈。


本次調查問卷覆蓋範圍廣,金融機構參與數量多,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託、融資擔保及小貸、租賃公司及金融科技公司均有覆蓋:


1.調研共回收144份有效問卷,覆蓋內地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共計29個城市。調研對象所佔地Top5地區為上海、北京、貴州、廣東、江蘇,共計120份問卷,佔全部調研對象的83.3%。


2. 調研企業以金融機構、金融科技企業為主。


3. 金融科技技術在企業內部不同業務條線發揮的作用不盡相同,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也蒐集了同一企業不同部門的反饋(每家企業參與調研人數不超過5人),144份有效問卷共來自107家企業。其中,金融機構79家,佔比73.8%;金融科技(類)公司27家,佔比25.3%;金融基礎設施系統運營商1家,佔比0.9%。


4. 金融機構中,私募基金31家;銀行29家,包括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以及多數股份制商業銀行;證券公司6家,保險公司3家,期貨公司3家,信託、融資擔保、小貸、租賃等其他金融機構7家。


5. 參與調研人員所屬部門分佈:144位參與調研的人員中,19%為高級管理層,24%來自技術部門,22%來自投資、零售業務、對公業務、金融市場業務等一線業務部門,26%來自行政部門,9%為風險管理部門,部門分佈較為均衡。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二、金融科技在抗擊疫情期間的價值體現

(一)金融科技在多業務條線得到廣泛應用,疫情期間多功能開發上線


此次疫情中,金融科技在金融市場、對公業務及零售業務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提供不間斷服務、線上線下聯動、產品創新及金融基礎設施穩定運行方面體現了突出的價值。另外,在疫情期間,金融機構加大了對金融科技的開發並且實現了更多產品功能上線。


1. 金融科技技術主要服務於金融業務各條線,其中金融市場業務、對公業務(含中小企業業務)、零售業務位居前三,支付業務、投融資業務、同業業務等其他業務次之。


2.根據問卷參與者所提供的金融科技應用案例,金融科技主要的價值體現在提供不間斷金融服務、線上線下業務聯動、金融產品快速創新、利用電子渠道及線上服務為公眾提供抗擊疫情延展服務及提供金融基礎設施服務等方面:


不間斷金融服務:金融服務渠道電子化、貸款展期等;


線上線下聯動:遠程面籤雙錄、人臉識別、電子簽章等;


金融產品創新:信貸/保險理賠等金融服務綠色通道、針對疫情設計的定向產品等;


利用電子渠道及線上服務為群眾提供抗疫情延展服務:疫情監測、線上問診、發熱門診地圖、口罩發放、健康申報、線上捐助、便民生活服務、市政服務等;


基礎設施服務

:跨境支付及維護金融交易正常開展的運營服務。


其中,金融科技對提供不間斷服務的價值最大,線上線下聯動次之,金融產品創新、延展服務、基礎設施類服務等領域作用明顯。


3. 應對疫情對業務影響,金融機構在抗擊疫情期間加大了金融科技開發的力度,增加了更多的線上處理功能。根據本次問卷調研,抗擊疫情應用的金融科技技術中,41%在疫情前已上線,且已得到大規模普及和使用;28%疫情前已上線,但並非業務開展主要模式,針對疫情增加了新的功能;19%目前仍在研發過程中;12%在疫情期間開發上線。


4. 調查結果顯示,上述業務中,大數據、移動應用開發、網絡身份認證、人工智能、雲計算、分佈式數據庫、物聯網等技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5. 手機APP為最主要的服務提供方式,其次是公眾號、小程序及其他服務渠道。36%通過手機APP形式提供;27%通過金融運營、服務系統提供;23%通過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入口提供;14%通過其他方式提供。


6. 金融科技技術與服務以自主研發為主,但第三方支持開發也較為普遍,具有較高的比例:50%的金融科技技術既有企業自主研發,又有第三方提供支持;25%為企業自主研發;25%為第三方提供。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二)金融科技應用的具體案例分析


1. 抗擊疫情期間,金融機構及金融科技公司在金融科技助力下通過金融服務渠道電子化為C端客戶提供正常的金融服務,保障業務正常開展,為用戶提供不間斷金融服務。


參與調研的金融機構中,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機構的不間斷服務主要體現在為C端客戶提供正常的金融服務,保障其線上操作的便利性。


銀行主要通過手機銀行、小程序等形式,將傳統櫃面渠道延伸至線上,為零售端客戶提供基礎的金融服務,主要包括存取款、轉賬、貸款、理財等服務。此外,受疫情影響客戶不能臨櫃,貸款線上展期、定存自動延期、線上徵信查詢、線上社保等服務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客戶提供了較大便利。


對於證券公司而言,線上開戶、交易、在線業務辦理等均已較為成熟,疫情期間經紀業務的開展整體受到的影響較小。如光大證券藉助大數據分析技術,賦能光大證券精準營銷平臺對線上線下客戶服務,疫情期間向分支機構發送服務任務提醒近100萬條,向客戶發送資訊提醒近60萬條;藉助人工智能服務,為客戶提供在線的智能客戶服務,疫情期間累計服務客戶數近20萬人,回答次數近40萬次,回答完成率近96%。


參與調研的保險機構中,大家保險在承保層面,通過人臉識別與公安核心來確保客戶的真實身份,通過OCR識別提高客戶在移動端的投保效率,減少客戶線上操作路徑。為了更好地實現疫情期間的快速理賠,大家保險開通了快賠通道,以OCR識別做支撐,簡化理賠流程,縮短理賠週期。


參與調研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也通過線上門戶平臺、管理系統等保障業務的開展。如金浦投資上線efront基金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為基金管理公司提供了業務審批、數據保密、風險防控、行業研究、價值評估、預警提示等全方位的業務支持,保障了疫情期間私募股權投資全週期的業務延續。弘毅投資開發了面向投資者的門戶平臺。該平臺可以在線上完成投資者認證,及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測評,向投資者提供基金和公司的常規信息。通過該平臺,可以建立投資者適當性信息數據庫,對投資者信息進行動態管理。該門戶平臺通過線上化、系統化方式,既避免了疫情期間人群聚集,又減輕了投資者和管理人的工作負擔,提高了信息傳播和數據管理效率。


參與調研的金融科技類公司中,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為疫情期間銀行業務的開展提供了保障,其他金融科技類公司也為金融業務的開展提供了技術輸出。如,建信金融科技推出了應對疫情的特色產品服務,上線抗疫匯款免收手續費功能,在微信小程序及手機銀行、個人網銀的貸款欄目中增加“疫情防控個人貸款綠色通道”功能等;針對企業端客戶,推出了“企業線上經營工具箱”,集成“建門戶、找客戶、管經營、發薪酬、雲客服、快融資、管園區”七類線上服務,為企業提供全面的在線經營管理服務,幫助企業迅速恢復生產。釩鈦智能在為中國人壽提供的健康險智能營銷展業平臺1期產品的基礎上,針對疫情期間一線需求,從“線上配合線下”的產品策略,切換到“線上完整服務”的產品策略,研發出直播互動、線上985技能包等急需功能,提高了健康險的線上展業效率。


2. 抗擊疫情期間,金融機構通過遠程人臉識別、遠程面籤雙錄等金融科技助力下開展線上線下聯動。

如在對公業務辦理中,通過遠程面審,完成疫情期間一些無法進行現場盡調、面審的工作。又如在信託產品的銷售簽約環節,通過遠程面籤雙錄技術讓客戶在線完成相關合同簽訂,合格投資者認定,產品風險提示等流程。


3. 抗擊疫情期間,在金融科技技術助力下,金融機構針對抗擊疫情的金融產品創新凸顯,在不間斷抗疫情綠色通道、產品創新及疫情特殊優惠等方面效果明顯。


(1)運用金融科技的線上渠道,開始開通綠色通道,對業務流程進行調整優化:保險業相繼推出疫情期間快速理賠通道,簡化理賠流程,縮短理賠週期。

(2)針對疫情進行產品創新及產品快速上線:

銀行產品創新及上線:例如光大銀行江門分行針對疫情,為小微企業設計了特色產品,提供專項信貸規模,增加醫療相關行業普惠金融業務信貸規模等;新希望金服在疫情發生後,聯合上海浦發銀行為生豬養殖戶線上發放貸款幫助養殖戶復工復產。


證券產品創新:例如華金證券針對疫情及醫護行業發行了創新型資管產品及創新型債券。


保險產品創新:保險業紛紛擴展已售產品可保範圍,並提供針對新冠肺炎的贈險產品;車車科技聯合滴滴、途虎、頭條等上百家合作伙伴,推出“車險投保0接觸”服務等。


消費金融:提供遠程數字化設備如無人支付收銀機等。


(3)針對疫情進行產品及服務調整:

光大銀行江門分行在疫情期間主動推出貸款利率優惠活動,幫助企業恢復生產經營;針對存量客戶主動緩解企業壓力,不盲目抽帶、斷貸、壓貸,通過展期、調整結息方式、無還本續貸、變更還款計劃等措施,對因疫情導致還本還息困難企業予以支持,加大線上服務力度。


4. 金融機構通過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提供疫情監測、在線問診、生活繳費、捐助等社區市民服務。這些服務非日常金融服務,但應用科技快速開發能力及電子渠道在疫情期間為社會提供了額外的重要增值服務。據中銀協提供的數據,2019年,銀行業離櫃交易達3236.43億筆,同比增長16.34%;離櫃交易金額達2057.71萬億元,同比增長6.26%。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六家大型銀行手機銀行客戶數已超13億戶,股份行手機銀行客戶數4億戶。得益於移動覆蓋及用戶使用習慣,此次疫情表明銀行對社區的服務及覆蓋也可以成為社會應急系統中強有力的貢獻部分。例如,光大銀行貴州分行通過其雲繳費服務2020年1-2月為貴州省內水、電、燃氣、有線電視等公共事業單位提供了1200餘萬次繳費服務,惠及全省500餘萬家庭,保障200餘家收費單位收費業務正常運營。


5. 抗擊疫情期間,銀行業在跨境支付上開闢綠色通道,簡化業務流程與審核資料,為防疫物資進口及資金入賬、結匯和使用提供便利。


三、疫情期間,金融機構受到的影響分析


本次調研金融機構被調查人員共計113人,涉及銀行、基金、保險、證券、信託、消費金融、租賃、第三方支付、小貸等,其中銀行57人,基金35人。


(一)疫情對金融機構的業務影響


疫情對金融機構的主要影響來自於兩個方面:


1. 經濟受到疫情影響所帶來的業務風險及業務量的變化。


2. 目前無論是零售業務、對公業務,還是投融資業務,在業務開展、客戶獲取及維護上,依然依賴於線下服務,這與金融服務的複雜性有關,金融服務業務需要人與人的交互、判斷和溝通交流來獲得信任,開展業務。但此組數據也顯示了金融科技可以繼續發揮的潛力及線上業務開展的具體方向。


(二)疫情對金融機構業務影響分析


和往年相比,疫情對金融機構的業務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根據此次問卷,59%以上的問卷參與者認為1-2月份業務減少在20%以下;也有少數參與者認為影響在50%左右。由於無法營銷、推廣、盡調和響應風險的上升,對投行、零售和對公業務帶來較大影響。60%參與者認為影響為短期,但也有17%參與者認為將帶來中長期影響。


1. 和往年同期對比,金融機構1-2月份業務收入受疫情影響,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認為1-2月份業務收入減少10%以下佔比33%;收入減少10%-20%佔比26%;收入減少20%-50%佔比11%;收入減少50%以上佔比5%;不確定25%。


2. 受疫情影響,金融機構業務收入受影響的原因包括業務量下降、業務停止無法辦理、業務處理速度慢、業務風險上升等。被調查者認為,各類影響因素中對收入影響的比重分別為:業務量下降佔38%、業務停止無法辦理佔19%、業務處理速度慢佔12%、業務風險上升佔6%、客戶流失佔4%、其他佔21%。


3. 疫情期間,金融機構各業務類型(含零售業務、對公業務、投融資業務、支付業務、金融市場業務、同業業務、其他業務)中,受影響最大的前三項業務分別是零售業務、對公業務、投融資業務。


(1)零售業務受疫情影響分析


1)銀行負債類業務,零售負債類業務餘額下降,交易量下降,主要原因包括:營業網點數量減少、網點客流量急劇下降、無法進行線下渠道產品推廣;部分個人客戶暫時失去部分收入來源,外加活動受限等原因,個人客戶資金流轉速度變緩。貴州一家被調查機構表示,春節後17天內分行個人客戶注入資金與去年同期減少40%,流出資金同比減少37%。


2)銀行資產類業務,住房貸款、消費貸款等業務量下降,盡調受限,業務風險上升。


3)其他零售業務:無法進行線下渠道產品推廣。


(2)對公業務受疫情影響分析


1)客戶營銷方面,疫情期間因社區管控嚴格,復工復產時間不確定等因素導致無法開拓新客戶。


2)貸後管理方面,受疫情影響,企業可能出現經營困難導致現金流不足進而無法正常還款。


3)線下支付結算業務,受商戶停業,人員流動影響線下支付結算,交易基本停滯。


(3)投融資業務受疫情影響主要表現在:


1)企業盡調、線下商務洽談無法開展,無法有效開發客戶。


2)受疫情影響,LP出資意願減弱,投資業務開展受限。


3)已開展的投資業務受疫情影響停滯。


4)被投企業(如餐飲)受疫情影響無法正常經營或需改變經營模式,影響退出計劃。


4. 本次疫情對金融機構造成的影響預期時間,60%的被調查者認為以短期影響為主;23%的被調查者不確定;17%的被調查者認為有中長期影響。17%的調查者對中期及長期影響的擔憂需要引起警惕,並在後續業務開展過程中進行追蹤判斷以進行相應的政策調整。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四、疫情期間,金融科技類公司受到的影響分析


本次調研金融科技類公司被調查人員共計28人,分別就服務對象、應用技術、技術需求與使用及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1.金融科技類公司服務的金融機構中,銀行、保險、消費金融位居前三,證券、第三方支付、小貸、基金、信託、租賃等次之。


2. 金融科技類公司服務金融機構,主要運用的金融科技技術中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三項技術位居前三,網絡身份認證、移動應用開發、分佈式數據庫、物聯網也受到高度重視。


3. 疫情期間,68%的被調查者表示金融機構對於金融科技需求明顯提升且使用度大幅提高;32%的被調查者表示金融機構對於金融科技需求略有提升,使用度略有提高;不存在疫情發生前無明顯變化的情況。


4. 金融科技類公司在開發金融機構支持技術過程中,當前面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金融科技如何形成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佔比36%;政策扶持次之,佔比21%;人才佔比18%;監管政策佔比14%;資金支持佔比4%;其他佔比7%。


5. 金融科技類公司在與金融機構等的合作過程中,金融科技技術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進一步刺激了用戶對線上服務的需求,金融機構的數據運用能力和對疫情的響應速度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就金融科技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問題,被調查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1)中小型銀行需進一步全面提升線上服務能力。


(2)金融機構應建立和完善內部遠程辦公及研發協作平臺,一方面提升自身的線上研發集成能力;另一方面具備為客戶提供遠程、全天候、不間斷服務的快速響應能力,支持疫情期間產品服務快速上線。


(3)金融機構應繼續增加科技投入,加強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傳統業務領域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人工替代率和業務智能化水平,從而增強應對各類突發經營風險的能力。


(4)加速金融監管沙箱的落地,降低合規不確定性帶來的成本,加速金融科技的綠色應用。


(5)金融機構應加強災備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在異常情況下系統安全穩定運維能力。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五、復工復產階段金融科技發展的預判及政策建議


(一)對金融科技資源投入意願強烈


鑑於金融科技在抗擊疫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參與調研人員對疫情結束後的金融科技投入意願強烈。在144位參與調研人員中,有79位從業者表示疫情結束後一定會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佔比54%。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針對金融機構,結合參與調研人員對1-2月份業務收入影響預估,受疫情影響最小(業務收入同比降幅低於10%)及最大(業務收入同比降幅高於20%)的機構對於金融科技的投入意願相對更加強烈。兩類機構中,表示疫情結束後一定會加大金融科技投入的從業者佔比分別為58%和56%。一方面,金融科技在不間斷服務、遠程辦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極大降低了疫情對部分金融機構正常開展業務的影響,受益最多的金融機構仍會持續加大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另一方面,疫情對業務影響最大的金融機構將更加重視金融科技對優化業務模式的重視程度,提升自身對不可預知風險的應對能力。


(二)金融科技投入將聚焦於客戶服務及維護、風險管理、信貸精準投放及貸後管理;重點技術領域為移動互聯技術、遠程辦公系統、打造互聯網生態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


未來對於金融科技的投入,將重點聚焦於四類業務領域:(1)客戶服務及維護;(2)風險管理;(3)信貸的精準投放;(4)貸後管理。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在參與調研的三類金融科技行業企業中,金融機構屬於金融科技的需求方,金融基礎設施運營商及金融科技公司屬於金融科技的供給方。調研結果表明,金融科技重點服務業務領域的需求和供給是匹配的。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同時,未來重點投入的金融科技技術領域,與其重點服務的業務領域也是匹配的。為了實現對業務領域需求的支撐,五類技術將會得到重點投入:(1)移動互聯技術;(2)遠程辦公系統;(3)互聯網生態;(4)大數據技術;(5)人工智能。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三)金融科技發展的政策建議


為了實現金融科技的良性可持續發展,參與調研人員同時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與支持需求,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1)企業內部政策

加大科研力度及人員投入,加快推進金融科技發展。通過高校或研究機構同企業合作等方式,促進技術研發和應用;加強線上業務發展與創新,提升大數據分析能力,提高客戶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水平;實現業務智能化轉型,重視遠程辦公能力及工具建設,提高極端情況下的風險應對能力。


(2)監管政策

制定行業標準,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給予適當的試錯空間,促進金融科技發展。完善線上業務的安全規範和應用規範;加快推進各地監管沙盒落地,引入金融科技力量,促進產品創新;加快數據安全立法,促進全社會數據要素共享流通,在合規的前提下實現金融數據、非金融數據的開放共享。


(3)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幫助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減輕疫情影響,具體需要有:稅收優惠,鼓勵股權投資的相關舉措,研發項目補貼,貸款貼息資助等。

千山資訊|抗擊疫情 金融科技價值凸顯調研報告

六、報告總結


金融科技已經成為了金融行業發展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推動了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的移動化、數字化及在線化。無論是金融科技的投入,還是線下金融服務網點數量的減少都標誌著以移動互聯為主要服務渠道方式的轉變。


本次調查問卷覆蓋範圍廣,金融機構參與數量多,私募基金管理公司、銀行、信託、證券、保險、融資擔保及小貸、租賃公司及金融科技公司均有覆蓋。


根據問卷反饋金融科技技術廣泛服務於各業務條線,其中金融市場業務、對公業務(含中小企業業務)、零售業務位居前三,支付業務、投融資業務、同業業務等其他業務等。


得益於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的投入與持續的技術應用的廣泛滲透,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看到金融科技在提供不間斷服務的價值。根據問卷參與者所提供的金融科技應用案例,金融科技主要的價值體現在提供不間斷金融服務、線上線下業務聯動、金融產品快速創新、利用電子渠道及線上服務為公眾提供抗擊疫情延展服務及提供金融基礎設施服務等方面。


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網絡身份認證、移動應用開發、分佈式數據庫、物聯網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在金融行業應用得到了高度認可及價值體現。在金融科技的有力支持下,保險、銀行及證券行業有效落實了國家金融優惠政策,進行了一系列的產品服務創新,以保證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沒有金融科技的支撐,這些產業與服務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設計及上線。


受到疫情影響,線上線下聯動、遠程辦公及業務處理流程的線上化凸顯了價值。很多金融機構藉助移動APP、微信公眾號及小程序為社區、客戶提供了延展性的抗擊疫情服務,例如疫情監測、在線問診、生活繳費、捐助等社區市民服務,成為了抗擊疫情應急系統的有力補充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對金融行業的業務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63%以上的問卷參與者認為1-2月份業務減少在10%-20%以下;也有少數參與者認為影響在50%左右。由於無法營銷、推廣、盡調和響應風險的上升,對投行、零售與對公業務帶來較大影響。金融行業的業務影響來源於經濟受到疫情影響所帶來的業務下降和風險上升,也有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展業,客戶流失的因素。目前,無論是零售業務、對公業務,還是投融資業務,在業務開展、客戶獲取及維護上,依然依賴於線下服務,這與金融服務的複雜性有關,金融服務業務需要人與人的交互、判斷、溝通交流來獲得信任,開展業務。


儘管金融科技的價值普遍得到了行業的高度認可,但在業務實際開展過程中依然依賴線下業務。但此次疫情促使很多金融機構進一步認識了金融科技的價值,對於未來最能為客戶提供價值的金融科技需求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對於疫情對金融行業影響期限的判斷,60%參與者認為影響為短期,但也有17%參與者認為將帶來中長期影響,還有23%的參與者認為無法判斷。具體的影響會體現在業務端,需要進一步追蹤以判斷實際產生的影響及政策調整安排。


金融科技公司為金融持牌機構提供開發及運維服務。根據問卷反饋,金融科技技術與服務以金融機構自主研發為主,但第三方支持開發也是行業內普遍慣例,具有較高的比例:50%的金融科技技術既有企業自主研發,又有第三方提供支持;25%為企業自主研發;25%為第三方提供。疫情期間,68%的被金融科技公司調查者表示,金融機構對於金融科技需求明顯提升,且使用度大幅提高;32%的被調查者表示,金融機構對於金融科技需求略有提升,使用度略有提高;不存在疫情發生前無明顯變化的情況。


金融科技類公司在開發金融機構支持技術過程中,當前面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金融科技如何形成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佔比36%;政策扶持次之,佔比21%;人才佔比18%;監管政策佔比14%;資金支持佔比4%;其他佔比7%。


鑑於金融科技在疫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參與調研人員對疫情結束後的金融科技投入意願強烈。在144位參與調研人員中,有79位從業者表示疫情結束後一定會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佔比54%。


受疫情影響最小(業務收入同比降幅低於10%)及最大(業務收入同比降幅高於20%)的機構對於金融科技的投入意願相對更加強烈。兩類機構中,表示疫情結束後一定會加大金融科技投入的從業者佔比分別為57%、56%。一方面,金融科技在不間斷服務、遠程辦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極大降低了疫情對部分金融機構正常開展業務的影響,受益最多的金融機構仍會持續加大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另一方面,疫情對業務影響最大的金融機構將更加重視金融科技對優化業務模式的重視程度,提升自身對不可預知風險的應對能力。


未來對於金融科技的投入,將重點聚焦於四類業務領域:(1)客戶服務及維護;(2)風險管理;(3)信貸的精準投放;(4)貸後管理。為了實現對業務領域需求的支撐,五類技術將會得到重點投入:(1)移動互聯技術;(2)遠程辦公系統;(3)互聯網生態;(4)大數據技術;(5)人工智能。


金融科技行業發展的自身特點來自於技術驅動,需求驅動及監管驅動。此次疫情檢驗了金融科技的價值,參與者也從多方面為推動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1)中小型銀行需進一步全面提升線上服務能力;加大科研力度及人員投入,加快推進金融科技發展。通過高校或研究機構同企業合作等方式,促進技術研發和應用;加強線上業務發展與創新,提升大數據分析能力,提高客戶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水平;實現業務智能化轉型,重視遠程辦公能力及工具建設,提高極端情況下的風險應對能力。

(2)金融機構應建立和完善內部遠程辦公及研發協作平臺,一方面提升自身的線上研發集成能力;另一方面具備為客戶提供遠程、全天候、不間斷服務的快速響應能力,支持疫情期間產品服務快速上線。


(3)金融機構應繼續增加科技投入,加強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傳統業務領域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人工替代率和業務智能化水平,從而增強應對各類突發經營風險的能力。


(4)監管政策方面,加速金融監管沙箱的落地,降低合規不確定性帶來的成本,加速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制定行業標準,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明確監管要求,促進金融科技發展。完善線上業務的安全規範和應用規範;加快推進各地監管沙盒落地,引入金融科技力量,促進產品創新;加快數據安全立法,促進全社會數據要素共享流通,在合規的前提下實現金融數據、非金融數據的開放共享。


(5)金融機構應加強災備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在異常情況下系統安全穩定運維能力。


(6)政策層面需要密切關注疫情對實體經濟影響對金融業務的傳導,幫助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減輕疫情影響建議考慮的政策包括稅收優惠,國家進行股權投資,研發項目補貼,定向利率優惠等。


*本文轉自(新華財經)由千山資本整理編輯,僅供交流學習,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