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河北教育》一一刊發的卷首語兩篇

(最近幾年,撰寫的卷首語見於多家教育雜誌,包括《語文天地》《教育實踐與研究》《作文》《語文教學通訊》等,其中《河北教育》是較多的。)

感恩《河北教育》一一刊發的卷首語兩篇


探究是老師成長的第一發展力

我們的世界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如此豐富,如此多變;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問題層出不窮,矛盾相互扭結;也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令人難以把握,難以適應。“道可道,非常道”,“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什麼是世界的唯一?什麼是“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發展之“常”? 對這些問題的提問,用在我們教師發展上則是什麼是我們老師的第一發展力?第一推動力?我認為是探究。

真正的探究,是一種不懈的生命長旅,是耗盡心力的一種不息奮鬥。探究之“探”,即認準方向,用足力氣,撲下身子,擼起袖子;即意志堅定,堅持不懈;即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即心裡有火,烈烈燃燒。“究”,即在“探”的過程中揣摩、研究;即我們民族智慧中的“格物”,“窮至事物之理”,窮盡和我相關的事物之道。“究”是分析,是綜合,是對事物千絲萬縷、前前後後、左左右右的梳理和掌握。“探”了就明,就亮,就開闊;“究”了就深,就入,就精準。探究是一種深情,一種對萬物、自己所做之事的深情;探究是一種愛,愛的越深,探究的越深;愛的越烈,探究的越烈。探究的越徹底,收穫就越大、越自信、越滿足;探究是一種品格,一種精益求精,細緻入微,認認真真的品格;一種求深求透、質疑、批判、全面、思辨的品格。探究更多包含著責任的承擔,職業道德的堅守,所以,真正的探究者往往負重前行,往往不惜自身,敢於犧牲;往往“恆兀兀以窮年,焚膏油以繼晷”;往往能“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探究制淺,克浮,醫躁,馭傲,能使自己的人生走向真正的豐富和澄明。探究是生命的遼闊之路,深刻之路,創造之路,也即生命的正路,健康之路。真正的探究者,往往遇事能氣定神閒,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往往能儀容豐贍,使人望之而“山高水長”;往往懷瑾握瑜,亂雜中表現出山脈般的鎮定;往往手握金鑰匙,解決困難有四兩撥千斤的高妙。

感恩《河北教育》一一刊發的卷首語兩篇


作為老師,探究什麼?探究自然,以使自己豐富;探究社會,以使自己深刻;探究知識,以使自己豐厚;探究教與學的規律,以使自己智慧;探究教與學的方法,以使自己巧妙;探究差異,因材施教;探究源頭,紮根固本;探究心靈,建構心智;探究自己,走向高尚;探究他人,走向默契;探究活動,走向靈動等等。天下萬物,均需“探”,均需“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達其“致知”,達其明慧,達其新穎的創造;才會使我們的教育更有效,更高效;才能使我們自身更鮮亮,更具生命的光芒。

探究需要理想,理想是探究之母。沒有理想就沒有探究,探究是理想支配下的理性行動。有理想才有探究的動力,我們說,人沒有理想追求只能渾渾噩噩、醉生夢死;只能嘰嘰歪歪、一生無功;只能如無舵的小舟,或隨波逐流,或擱淺觸礁。強者與弱者、奮起和沉淪之間其實就是理想和信念的差別,一切堅定的探究者都為理想而奮起,一切軟弱的混世派都是因為失去了生活的目標而沉淪。因此,理想為探究的基礎。探究需要學習,一切深刻的探究,都是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來進行的,不學習,就不會有探究的視野,就找不到探究的方向,就會一葉障目;不學習,思維會鈍滯、思想會老化、情感會消沉,進而失去探究的熱情,進取的熱情;不學習,會因封閉而自大,會因狹隘而自傲,會因陳舊而固執,會因短視而停步。探究需要意志,真正的探究不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也沒有所謂的靈丹妙藥、“萬通筋骨貼”。由於其艱難所以需要時間,也需要定力,需要意志,需要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勇氣,需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韌,需要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強。探究,就要見山開山,見水架橋,就要孜孜不倦,就要奮鬥不息,就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就要茫茫人海我要見。探究需要方法,需要問題意識。問題是探究之始,精微的探究要在“無”處見出“有”,“有”出見出“異”,尺水能興波,淡處有至味。而一切的探究,不管多麼困難,多麼複雜,它總有規律可循,有路徑可達,因此,探究既要科學,又要藝術。沒有科學的探索是盲目,不講藝術的探究是蠻幹。科學追求的是規律,是大道;藝術追求的是方法,是巧技。而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就是成熟、智慧的探究。

記得有人說過,真正的生成是思考的問題,必須經過文字的表述。從教近40年來,集我的觀察和思考,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探究是老師成長的第一發展力,第一推動力。而探究的最終形式是寫作。而要想成為優秀、卓越的教師,那麼,就探究吧!

感恩《河北教育》一一刊發的卷首語兩篇


反思是一種優秀品質

——《論語》夜讀之五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陶志瓊指出:“教師擁有反思品質,就意味著有變得越來越聰明的可能,就意味著其有追求智慧境界的傾向。”反思是一種優秀品質,它對我們行為的檢視、矯正有著積極的作用。當我們有了反思的意識,也就打通了個人修養、學識上升的通道。反思,也是一種促使自身健康成長的生命智慧。深於解剖,嚴於克己,刮骨療毒,從來就是剛毅的智者對自身的要求。所以《論語》中便有上面的說法:

它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人謀事有沒有盡心盡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教授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從句子的內容看,它有兩個層次,一是說每天要進行多次的反省,二是說反省的具體內容;首先為人思謀事情盡不盡力。“人”在這裡是一種泛稱,應指一切的人,凡是遇到的人,不管是親戚朋友,單位同事,你給人家做事就要盡心盡力,是不是盡心盡力就要每天進行多次的反省。

盡心盡力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行為。盡心盡力、忠心不二便有責任在、擔當在、坦誠在。謀事盡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這是為人的基本德性,也是一種光明的人格特質。“心無私隱謂之忠”,做事為人達到此則是一種大境界、高境界。其次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古人曰“同門曰朋,同志曰友”,這裡是有內外之分,但不管內外,對於他們都要講誠信。不能虛假,不能矯飾,更不能玩陰的,弄邪的。“信”是狀態,是追求,是筋骨,是人格。“人無信則不立”,人無信則拘囚,信是通達人際關係的橋樑,是事業發展的翅膀。再次專指學生的學習。這裡的學生我感到不應單單指在校的或者在私塾中跟老師學習的學生,也應包括社會上跟老師學習的手藝的人。過去由於生產力低下,“巫醫樂師,百工之人”都需要師傅的言傳身教,其某種手藝的精工更需要反覆地“複習”。能夠把老師傳授的不管是知識,還是手藝,認真地加以溫習是一種正確的學習態度。知識在反覆中得以鞏固;技術在反覆中才能精工。大凡“運斤成風”的巨匠,莫不如此!

寫到這裡我好奇,強調“日三省”,為什麼僅僅強調這三項內容呢?其實如果我們把它聯繫起來看就清楚了。這三點是“忠”“信”“學”,這都是孔子特別強調的,我們說儒學就是成人之學,也可以說是“大人之學”“君子之學”,它追求的是一般人進階為“君子”的學問。君子首先的品質就是“忠信”,而要想進階為講忠信的君子,其“學”又是其基礎,而“省”則是關鍵。

不省不知錯,不省不知差距,不省不知發憤,不省不能超越。反省是人格修煉之始

反思對我們老師的思想進步,修養提升、學業的進階十分重要,但我們每天應做哪樣的反省呢?試模仿其言說如下:

吾(師)日三省吾身:德能為師乎?身正為範乎?教而盡力乎?行為懈怠乎?學問有進乎?方法求新乎?態度和藹乎?引導精準乎?知行結合乎?智慧增長乎?

2020年3月2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