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文天祥?

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


對文天祥,特別是對文天祥及其家人的評價,這幾年相關的文章、書籍已經不少了。因此,基本上大家都能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了。

我的看法和主流的看法差不多:文天祥在個人層面,無論對於祖國、家族都盡到了一個儒家士大夫的責任,是君子的典範。特別是他對弟弟向元朝的投降的寬容,才真正使得文天祥這個人可親可近,更加符合儒家的標準。

先說一下歷史:文天祥的事蹟,我們都知道,就不說了。他還有兩個弟弟,兩個弟弟在南宋朝廷滅亡後,也投降了元朝。最後,其中一個弟弟文壁,當了元朝的臨江路總管兼府尹;另一個弟弟文璋,則在投降後馬上隱居。三兄弟一死一降一隱,也成為了歷史上頗為值得玩味的現象。

不必說歷史了,即使在元朝,就有人對文天祥弟弟的行為表示不滿,還寫詩嘲諷:“江南見說好溪山,兄也難時弟也難;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這首詩的意思很明顯了。

但是,對待弟弟的投降並在元朝做官,文天祥並沒有反對,更沒有太多指責,甚至表示出了一種寬慰、感懷。這就頗值得我們深思了。

要知道,在南宋滅亡時,包括後來明朝滅亡時,有大批士大夫不僅自己自殺殉國,有不少是全家自盡,甚至有的士大夫親手殺死家裡的女眷。這種忠烈我們當然要肯定,因為元朝和清朝不同於歷史上的王朝更替,更帶著一種”亡天下“的意味。所以,士大夫採取激烈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是不是一定要這樣做?不這樣做就不對呢?

有的人,就是這樣認為的;有的人,則認為這種一種道德綁架。其實,儒家對這種事情的理解並沒有固定的答案。儒家根本沒有說過要全家殉葬這樣的話。儒家最根本的倫理起源是孝道,而如果全家殉葬,所謂的”全其名節“,未必就是孝道的唯一體現。

事實上,文天祥首肯弟弟的投降,確實有這種考慮。

第一,文氏家族,有我一個人去死,足以全了名節,達到了儒家賦予的使命。我既然一定要死,所以,任何人,哪怕是已經投降的南宋的皇帝來勸我,我都不答應。我如果不死,文氏家族就會蒙羞。

第二,家族的命脈祭祀要傳承。誰來傳承呢?當然是弟弟了。

第三,家族的使命也要繼續。儒家士大夫的使命,是要為百姓盡責。所以,一方面,弟弟如果不投降,那麼全城百姓都會被屠殺。另一方面,我是宋朝的宰相,我必須死。但我的子孫後代,他們已經是元朝的子民,他們不僅沒有必要死,而且還有必要去做官。

第四,兄弟三人三種命運,我死最簡單;兩個弟弟卻最難,隱居的弟弟,需要長久的當亡國奴,精神上受折磨;投降的弟弟,要養活整個家族,還要蒙受世人的辱罵,甚至後人還要罵他,他是最最難的。

我之所以敢做這樣的猜測,都是基於歷史的事實:

1、文天祥的兒子文陞也投降了元朝,後出任元朝的集賢直學士,死後封為蜀郡侯;文陞之子文富,也就是文天祥的孫子,出仕為元朝湖廣行省檢校官。

2、文璧在當臨江路總管時,因為戰亂,他忙於安置戰後流民,看來對升官發財沒有興趣;

3、文天祥在寫給三弟文璋的信裡說得很清楚,“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隱。”老二雖然 投降,但負責的是照料家族的重任。


danyboy


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三是南宋未年南宋朝廷抗擊元軍的主要領導人。三人被稱為宋末三傑。

先談文天祥。

文天祥,南宋末年吉洲廬陵人,現在江西吉安人,他中進士後在南宋朝廷做官,後來元軍大舉進攻南宋,他變賣家產,獲得資金,招兵五萬,抵抗元軍,保護南宋朝廷。1275年他抗元兵敗被捕,押往元朝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忽必烈誘降文天祥,如他投降,叫他當右丞相。只要他說服陸秀夫,張世傑,被文天祥,文天祥寧死不屈,在臨死前寫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獨留丹心照汗青。最後被元朝處死。英勇就義。文天祥宋未傑出軍事家,中華民族的英雄,愛國詩人,以忠烈聞名。他抵抗外族入侵,寧死不屈,正是我們漢民族精神所在。

二,再說張世傑,陸秀夫。

張世傑,今河北省涿縣人,南宋未年將,他和文天祥兩人帶兵抵抗元兵。最後在涯山一戰時,在陸上和海上同元軍作戰時殉海而死,這一仗南宋最後一個皇帝,太后全部死亡,張世傑是南宋未年有名的軍事家。

陸秀夫,今江蘇建陽縣人。南宋末年丞相,文官,他積極支持文天祥,張世傑抵抗元軍。陸秀夫在涯山一戰,看到宋兵敗亡,為防止幼小七歲宋皇帝被捕受蒙古人侮辱,陸秀夫抱著小皇帝從船上跳入大海,以身殉國,寧死不投降。陸秀夫是宋未政治家,很有民族氣節。

南宋末三傑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他們抵抗外敵元軍雖然失敗了。這種節烈之氣,那怕弱小,但是敢幹的面對外族入侵,拼死抵抗,為了爭取中華民族生存,寧死不投降的民族氣節,英勇地犧牲自己,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粱,是中民族的英雄,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中華民族正因為有千千萬萬個這種不屈不繞,寧死不屈的人,所以在多次外族入侵 者被趕出中國。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蔡哥談


文天祥,忠君愛國以死殉道,但又不失人性。

文天祥兵敗被浮三年不降,元朝許諾了高官厚祿都沒有打動他,最後面南而死。他做到了取義成仁,忠君愛國。但是他最人性的就是沒有要求家人選擇陪自己殉葬,他讓弟弟和兒子投降。元朝統一天下已經勢不可擋,自己為國而死是對國家忠,讓弟弟和兒子投降保存血脈這是對家族孝,對親人的愛,忠孝兩全文天祥。

張世傑,愛國英雄為宋續命,但又難當重任。

文天祥評價張世傑:擁眾兵厚資,惟務遠遁……又咎其崖山之戰,不守山門而作一字陣……惜乎其不知變而徒守法。確實崖山之戰,作戰方式存在問題。宋末軍隊的最後指揮權都交給了張世傑,但是他也沒有逆天改命的能力!張世傑造海船出海,其實未嘗不是保存趙氏血脈的最好方法,可惜他沒有決斷早點實行下去。當然最後也為宋王朝殉葬了。

陸秀夫,愛國衛道矢志不渝,但又刻薄古板。


陸秀夫最後揹著小皇帝跳海。可以說陸秀夫是標準的封建禮教衛道士,他忠的不是國家和皇帝,他忠的是是心中儒家信仰。小皇帝根本沒有人生觀世界觀不可能有想自殺的心,陸秀夫這樣做只是為了他心中儒家的思想罷了。


漢徵西大將軍




從古至今,歷史的長河中湧現的愛國志士不在少數。“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的陸游;“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岳飛;“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的戴叔倫;“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

當然,還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他們在面對國家危亡之際,挺身而出,不較得失,不計生死,捨身取義,殺身成仁,赤忱丹心,讓人動容。

今天要說的是便是南宋愛國詩人,被稱作民族英雄,“宋末三傑”之一的文天祥。

縱觀文天祥的一生,何其短暫又何其精彩,二十出頭金科登第享盡榮光,不到四十歲遭彈劾提前退休,40歲時家國臨難,毅然散盡家財舉兵抗敵,敵軍有意勸降招納,他寧死不屈,在牢獄內高唱《正氣歌》表明丹心。

直到1283年1月9日,這一天寒風凜冽,文天祥從容不迫的走向刑場,對著臨安的方向,他決絕地行了最後一次跪拜禮,隨後為生命劃上了句號。這一年,文天祥僅47歲。

據說在文天祥的衣帶中,有這樣一則遺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何等正氣浩然,何等大義凜然,大明景泰帝為他追諡"忠烈";乾隆甚贊他:忠誠之心不徒出於一時之激,久而彌勵,浩然之氣,與日月爭光;

可另外一說,文天祥一介文士,40歲後領兵行武職之能,行軍打仗皆是外行,外有蒙古鐵騎,內無驍勇武將,屢戰屢敗彷彿是既定的結局,而文天祥又何嘗不清楚,我們能想到的是,文天祥在最後的歲月裡,早已不顧生死,一心成就千古大義,追求不朽功名,事實上,他成功了。



才貌雙全,年少立下宏志

1236年,文天祥出生于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市)的一個書香門第,祖上是“富田文氏”,家族之中,多是“儒士”,正因濃厚的家庭教育氛圍,文天祥自幼便接受儒家傳統教育,遍讀四書五經,小小年紀,對孝義二字理解的格外深刻。

在年少之時,文天祥在學宮祠堂裡學習,見祠堂內供奉的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忠臣畫像,羨慕不已,感慨道:如果不能成為其中的一員,則不能算是真正的男子漢。

從小便立下宏志的文天祥在學習上尤為勤苦,成年後更是才情出眾,再看長相,史料記載: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溢美之詞毫不吝嗇,可見文天祥才貌雙全,並非虛言。

金科及第,數年宦海沉浮

1256年,文天祥剛滿20歲便高中進士,在殿試時,面對宋理宗登基以來年歲日久、荒於政事的局面,他以法天不息為題寫了對策,一氣呵成,洋洋灑灑一萬多字。

面對皇帝,毫不留情面,句句懇切,忠肝義膽,可見一斑。

考官王應麟也欣喜道:這份試卷以古為鑑,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朝廷得此人才,微臣特向陛下祝賀!

宋理宗讀罷,為文天祥的真情和文采征服,讚賞不已,當即欽點其為狀元。

自從隋朝開創科舉至1905年廢除,1300年間出現了無數的狀元,最有名、成就最大的,當屬文天祥。

不幸的是,文天祥考取狀元的四天後父親就去世了。按照舊制,他需要守喪三年。

三年後,二十四歲的文天祥入仕擔任了寧海軍節度判官一職,正式踏上仕途。

此時的南宋,外有元軍虎視眈眈,內有奸相賈似道弄權,忠貞之士很受排擠,已處於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艱難處境。

性格剛直的文天祥屢次上書彈劾權臣、針砭時弊,故不為賈似道所容。在此後的十數年時間內,文天祥宦海沉浮,始終不受重用。

可仕途失意,在生活上,文天祥卻過的十分舒服。

南宋的暖風燻得遊人醉,早把杭州做汴梁。和當時很多官員一樣,典型的奢靡生活,文天祥一過就是17年。南宋苛捐雜稅是唐朝數倍之多,文天祥在內的文武百官自然俸祿優厚,文天祥“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奢靡之風可窺一二。

直到他三十七歲時,由於多次得罪賈似道,為其迫害,被勒令致仕。

也正是這一年,蒙古大軍已將遼、金、西夏、花剌子模、波斯等國逐一滅亡,西至裡海、東至大興安嶺、北達西伯利亞,南抵黃河,都成為蒙古人的牧場,數萬鐵騎,劍指襄陽城。

第二年,襄陽城破。那年沒有郭靖、黃蓉守護襄陽,也沒有楊過燒燬20萬大軍的糧草,更沒有郭襄16歲的煙花。

內憂外患,迫於朝野和士林的壓力,賈似道重新啟用文天祥。

不過,此時的文天祥也只是個遠離朝廷的外官,位微言輕,卻也過的逍遙,絲毫不知風雨將至,家國將傾。



國家危亡,散盡家財勤王

1275年,文天祥的命運迎來轉變。

這一年,蒙古攻破安慶,兵鋒直指建康。

權臣賈似道率領的十三萬水軍、數千艘戰船在丁家洲(今安徽銅陵東北)遭遇元軍炮火的猛烈攻擊,損失慘重。賈似道率殘部僥倖逃脫,自此威望大跌,很快在朝廷中失勢。臨安危急,大宋王朝危在旦夕,宋廷只得向各地發出勤王詔書。(所謂勤王,則是指君王有難,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當時擔任江西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接到詔文,痛哭流涕,“痛自貶損,盡以家貲為軍費。”想想以前的奢靡生活,就像是一種犯罪。他把良田、豪宅、香車統統變賣,連同家中的存款和現金,全部做為勤王的軍費,聚集了萬餘名士兵準備赴臨安勤王。

他放下了手中的筆和酒杯,拿起殺人的劍、穿起生鏽的鐵甲,迎著蒙古人的鐵騎走向戰場。

40歲的文天祥開啟了新的人生,走上一條最悲壯也最光輝的路。

前面說到,文天祥本是文士,如今卻領兵打仗,自然是應付不及。

軍皆烏合,兒戲無益,有人稱文天祥之部為烏合之眾,拋開其他感情色彩不說,或許也有幾分根據。

1275年十月,文天祥進入平江,派部將朱華、尹玉、麻士龍救援常州,文天祥遠離前線,三員部將全軍覆沒。文天祥一心以身殉國,到了有機會殉國時,卻置身戰場之外,而只命三員部將前往,結果一敗塗地,而朝廷派來的張全則醜態百出一箭未發不戰而逃。呂思勉《白話本國史》岳飛諸將罪狀的其中一條說“每出兵必身在數百里之外,遠離戰場,謂之持重”,看來文天祥雖然以書生形象示人,實際上卻和岳飛諸將類似,到了戰場上,也有同樣的“身在百里之外”的醜態。

在蒙古鐵騎如泰山壓頂般南下的時候,文天祥最終沒能力挽狂瀾。

他帶著殘兵一路戰火一路敗退,蘇州、臨安、溫州、江西,最終在廣東汕頭潮陽縣被元軍千戶王惟義俘虜。

短暫的勤王之路,算是走到盡頭了。



屢勸不降,留取丹心一片

元軍雖攻下臨安,可仍有很多地方勢力沒有統一,文天祥變成了與眾多地方勢力談判的砝碼。

1278年11月,文天祥被押解至元軍張弘範的大營中,不久,張弘範帶著文天祥進攻崖山,當時崖山由宋將張世傑鎮守,張弘範讓文天祥寫信勸降。

文天祥自然是百般不從,拿出此前寫的一首詩明志: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國勢飄零如雨打浮萍,文天祥對形勢判斷的尤為準確,不能挽救社稷和百姓,卻也要不愧對祖先英名,死有何懼,赤誠之心足可光照青史。

這首詩讓張弘範都心生敬意,文天祥並未被處死,如此忠肝義膽之人,元軍有意招納。

於是,一波又一波的勸降開始了。

首先隆重登場的是故宋宰相留夢炎,他是浙江衢州人,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的狀元,也是投降的第一位宰相級高官。

文天祥一身宋朝衣冠,面南而坐,冷冷的打量著留夢炎。一身元朝高官華服的留夢炎渾身不自在,他還沒開口,文天祥的話已如刀槍劍戟般刺入他的胸膛:堂堂狀元宰相,甘為異族鷹犬,飽讀聖賢書,卻毫無禮義廉恥,你有何面目去見兩浙父老?

當然,第一輪勸說無果。

第二個出場勸降的人是投降後被元廷降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面對舊主,文天祥行臣子之禮,隨即站起身來,強忍心酸說:君臣緣分已盡,請聖駕速回!

為其忠誠所感,宋恭帝如鯁在喉,黯然離場。

第二輪依然無果。

隨後,元朝重臣、丞相相繼登場,久經牢獄之苦的文天祥早已不復當年氣色,面容枯槁,面對威逼利誘,始終不為所動,鐵骨錚言,不改絲毫。

此時的文天祥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以身殉國,並作《正氣歌》自勉: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

元朝廷不願放棄文天祥,依然在做最後的嘗試。

這一次,登場的是妻女,元朝廷讓文天祥的長女給文天祥寫信,她們所承受的悽慘和屈辱讓文天祥痛不欲生。

他隨即寫了決絕的回信,一滴滴眼淚落在紙上:誰人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至此,於義當死。可令柳女、環女好做百姓,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認準了大義,其餘他都能拋棄。

最後一次登場勸降的是元世祖忽必烈,他以宰相之位許之,只願文天祥另投新主。三年的牢獄生活已經讓文天祥的身體羸弱不堪,但是他依然朗聲道:天祥既受宋恩,忝為宰相,如何能再事新主,唯願一死!

至此,勸降已然無望,忽必烈雖有不忍,但面對這樣忠貞之士,也別無他法,只好選擇成全他。



捨身成仁,一縷英魂永存

公元1283年,被押赴刑場的文天祥面色凝重,整了整已經破舊發白的衣冠,從容的面南而拜。那裡有他的百姓,他的故國,他心中的千秋忠義!

隨後在元人的刑刀下,英勇就義。

南宋最後一縷忠魂飄散在天地之間,化作山川河嶽,永遠的守護著這片土地。

文天祥一生,雖安逸逍遙幾十年,卻在時代的大潮來臨時,勇於放棄一切,為了構建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和完美品德,並願意為此拋卻世俗中的一切牽絆,直至最終付出生命的代價。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追求的是不朽的功名,這與名利之徒所圖謀的虛名大不相同,這是在他的時空中實現自我價值、踐行聖賢之道的最高形式,以身殉道,捨身成仁!

當然,也有人說,文天祥的忠有愚忠之嫌,他忠的是宋王朝統治者,心裡只有南宋統治階級,卻從來不管南宋老百姓的死活,南宋苛捐雜稅是唐朝十倍之多,他心安理得的享受優厚俸祿,卻不為百姓謀取福祉,因此文天祥只實現了效忠統治者的半仁半義,其主張的“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可謂是雲泥之別。

其功過是非,自在人心。

不管怎樣,文天祥所留下的精神和氣節足以穿越千古,最終不朽!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感受到文天祥身上的那股浩然正氣,直至貫通全身,呼之欲出。


沐陽說


南宋末年,面對歷史的必然,面對無力迴天的大宋王朝,面對忽必烈的利誘,文天祥做出了最決絕的選擇,讓所有人都膽戰心驚的選擇,在旁人仰視的目光中,完成自己生來的使命。“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他此生最準確的註解。

假設文天祥若變節,覆巢完卵,大可自保,在“時務”面前,他視而不見,正因如此,中國的歷史才多了幾分慷慨淋漓,多了幾分浩然正氣,多了幾分不朽的尊嚴。蒙古人征戰南宋初始時是侵略者和屠殺者,後來才融合成為統治者。古人在當時是看不到後世的發展的,處於文天祥的角度奮起抗戰,保家衛國是應該值得肯定的。在現代人眼裡這是改朝換代,但在他們眼裡卻是民族戰爭,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去強求文天祥的民族理念。現代社會的政治環境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根本就是兩回事,所以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正是有了很多個像文天祥這樣的英烈先賢,才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樑。


文天祥雕像


農夫三拳有點疼23333


宋亡三傑: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


文天祥(1236-1282年),祖籍是今天的江西吉安,1256年與陸秀夫是同科進士。他年前有為,才學突出,期間卻是仕途坎坷,到了德祐元年(1275年)奉詔勤王,組織隊伍抗擊元軍,1278年被俘,1282年就義。其品行數百年來一直為人所敬仰,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詩文《過零丁洋》《正氣歌》也是中小學教科書內容。此後,歷代君王和地方都對其忠義之名大加褒獎,


張世傑(?—公元1279年),祖籍是今天河北范陽。曾任太傅,樞密副使,封越國公。崖山一戰失敗後,率十餘艘船隻突圍後,不慎遭遇颶風,溺水而亡


陸秀夫(1236-1279年),祖籍是今天的江蘇建湖,曾任南宋左丞相。崖山海戰失敗後,揹負九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而死,卒年四十二歲。元朝追諡"忠貞",明朝改諡為"忠烈"。

南宋朝廷流亡於閩廣一帶時,文天祥、張世傑二人在領導各地義軍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文天祥主張以積極的態度去聯絡各地義軍,他認為地方起義義軍是宋正規軍的補充,應該予以團結來恢復宋室;而張世傑則雖然忠誠,但是缺乏軍事眼光,主張沿海流亡忽略地方義軍,這直接導致了各地起義軍如同一盤散沙,相繼潰敗,最終導致了宋朝的覆亡。


經過:公元1276年,南宋德祐二年,宋廷在襄樊大敗之後,向元求和不成,5歲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楊淑妃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趙昰、趙昺出逃,在浙江金華和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匯合,繼續往福州方向逃亡。1277年,眾人擁立趙昺為帝,陸秀夫任左丞相。

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文天祥兵敗五坡嶺,被囚於元軍營中。二月,宋元對陣崖山,此役宋軍大小艦船三百餘艘,而宋軍的佈陣也十分糟糕,單純的防禦被動挨打,張世傑部署出了前鋒對敵、小皇帝和百官居中、精銳斷後的奇怪陣勢。崖山之戰中,宋軍大敗,丞相陸秀夫背帝堅決不上張世傑派來的小舟,投海而死,餘下張世傑部奮力突圍,不幸在今陽江海陵島平章山一帶遇颶風舟覆溺死。1282年,文天祥於元大都就義。


史說新傳


Twr 1文天祥抗元 元兵乘勝南下, 眼看就四 要打 的望帝越是自然無法處理朝政, 他祖用 四 和大臣們一商量,趕緊下語書, 安名) 甘謝大店 歐列臨安救駕。詔書發到各地, 電將領帶 無兒, 只有贛州的州官文天祥 和常州 制定的人家室 鍾樣) 守將張世傑兩人立刻起兵教柳(今期北 文天得是我風歷史上著名的抗術集館, 州廬陵 (這個江西南安)人。他自動愛費防電, 中臣烈士的傳記,立志要為同建功。 20歲那年, 他到臨安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裡表明他的 主張,很受主考官的賞識,中了狀元,臨物 江西去擔任賴州的州官時,南宋正值快要滅個 的危急時刻。 文天祥接到朝廷詔書,立刻招募了3萬人 馬,排除種種干擾,領兵到了臨安。右承相陳 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蘇蘇州)防守。這時候, 元鋼統帥伯顏已經渡過長江,三路進兵攻取臨 安。其中一路從建康出發,越過平江,直取獨 松關(今浙江餘杭)。陳宜中得到消息,馬上命 令文天祥退守獨松關。文天祥剛離開平江, 獨 松關已經被元軍佔領,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在 這時陷落了。 謝太后和陳宜中驚慌失措,趕緊派了一名 官員帶著國璽和求降表到伯顏大營求和。伯顏 卻指定要南宋承相親自去談判。陳宜中害怕被 扣留,不敢到元營 去,偷偷地逃往了 南方:張世傑不願 投降,一氣之下, 帶兵出海去了。 謝太后無可奈 何,只好宣佈文天祥 接替陳宜中做右承 相,讓他到伯顏大營 去談判投降事宜。 文天祥答應到 元營去,但是他心裡 卻另有打算。他帶著 ◎文天祥像 大臣吳堅、賈餘慶等 到了元營,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面義正辭嚴 地責問伯顏說:“你們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 還是想存心消滅我朝?” 伯顏說:“我們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 青楚,沒有消滅宋朝的打算” 文天祥說:“既然是這樣,那麼請你們立刻 巴軍隊撤回。如果你們硬要消滅我朝,南方軍 民定會跟你們打到底, 那樣對你們也不會有 子處的。” 伯顏把臉一沉,用威脅的口氣說:“你們再不老實投降,就饒不了你們。” 文天祥也氣憤地說:“我是意售 現在朝廷危急。我已經準備拼死極物 南宋零機 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畏懼” 等制徒, 文天樣的氣勢把伯顏的威脅頂了阿務 圍的元將個個都驚呆了。之後, 伯顏讓別 者先回臨安去跟謝太后商量, 卻把 別的使 了下來。 文天祥扣宿 隨同文天祥到元營的吳堅。 賈餘慶同 到臨 安把文天祥拒絕投降的事向謝太后奏數手能 香謝太后一心想投降,便改任賈餘慶做石凍相 到元耆去求降,伯顏!接受降表後,把文天得諧 進營帳,告訴他宋朝廷已另外派人來投降專 天祥氣得痛罵了賈餘慶一頓,但是投降的事已 無法挽回了。 1276年,伯顏帶兵進人了臨安,謝太后和 趙懸出宮投降。元軍把趙晶當作俘虜押往大都 (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一同押走。-路上, 他一直在考慮怎樣逃脫。路過鎮江時,他和幾 個隨從人員商量好,趁元軍沒防備之機,逸出 了元營。 後來,揚州的宋軍主帥李庭芝聽信誠言, 以為文天祥已經投降,便懸賞緝拿他。不得已, 文天祥等人日行夜宿,歷盡千難萬險,從海口 乘船到了溫州。在那裡,他聽說張世傑和陳宜 中在福州擁立新皇帝即位,就決定去福州。


潔身自好棲守道德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千古名句,感染了無數熱血男兒,這是中國古代鐵血漢子的楷模,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想要勸降他,文天祥寧死不屈,最後英勇赴義,以忠烈名傳於後世。

文天祥是南宋的宰相,臨危受命,讓奄奄一息的南宋得意苟延殘喘數年,期間文天祥帶領軍隊收復失地無數,被南宋人民稱之為英雄,名氣大漲!

1278年文天祥被俘,並在零丁洋看見南宋無數將士身死,痛心疾首之下寫下了流芳千古的《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詩句慷慨激昂,同時又顯得無盡的絕望,山河破碎國破家亡,作為南宋臨危受命的宰相,他只能留下熱淚!

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就義的日子,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消息都守在街道旁,來送文天祥最後一程,從監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自若,舉止安詳。臨死前文天祥向南方叩拜,寓意自己為南宋鞠躬盡瘁了,隨身死仍不降!

大家都知道文天祥是個文人,寫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忠義詩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文天祥是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將軍,帶兵打仗他毫不遜色與岳飛、司馬懿之類的名將,文天祥曾說道:“若南宋早用我十年,國何以滅亡!”

所麼自信的一句話,忽必烈之能在華夏曆史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元的鐵騎踏曾讓無數國家山河破碎,可文天祥竟然能自信滿滿的說出那樣的話,足以說明他對自己才能的肯定。

試問如果文天祥真的被早用十年,那麼他能否守住南宋的大門?雖然這已經無法驗證了,但是我仍相信他能創造奇蹟,就算不能避免南宋的滅亡,但是我相信文天祥絕對能給元軍一個慘痛的教訓。

歷史無法從演,但是文天祥不畏生死的民族氣概卻深入每一個人的心,時至今日,文天祥的祠堂仍有無數人拜祭,祭奠這個民族英雄!


魚丸談野史


文天祥是民族英雄,早已蓋棺定論,他過去是,現在也是,我們不能用現在民族大融合去否定評判古人的行為;以本民族去抵抗外民族的入侵,對於本民族來說,就是民族英雄。


文天祥20歲就取得狀元,1275年元軍渡江進攻南宋,作為學霸的文天祥積極投身抗元報國,他傾盡其家財購置兵器,組織義軍奮起反抗;哪怕南宋皇帝投降了,他任然率領義軍孤軍抵抗直到被俘,在過零丁洋時,看到無數的南宋子民、將士拒不投降,跳崖投海自盡時,心如刀絞,羞愧,開始絕食;在被關的幾年裡,拒絕了無數次的勸降,對高官厚祿不為所動,遭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精神和肉體折磨,面對忽必烈的親自勸降,文天祥大義凜然,只求為南宋子民而死,這就是文天祥的民族氣節。



文天祥抵禦外族入侵,捨身起義以犧牲生命來弘揚和傳遞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國破家亡之際,扛起反元大旗,抵抗“異族”入侵,一個民族沒了骨氣,沒了至尊,就沒有民族的脊樑,文天祥的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豪邁氣節就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文天祥就是民族英雄。


遺產君


回天乏術,聊盡人事。

南宋末期,唯一能打的軍隊是呂家軍,這是一支私軍,是安徽霍邱的土豪呂家為核心聚起的軍隊,本來應該起作用的朝廷軍隊早已腐朽不堪用。

然而這唯一能對抗蒙古人的軍隊,在困守襄陽六年後,窮途末路只能投降蒙古人。不是六個月,是六年,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六年都能上小學了。

之後的事,不過是聊盡人事,決定勝負的戰爭實際上已經結束。

宋人和後面的元明清有一點根本不同,宋人是文化民族主義的秉持者,華夷有別,就是說,雖然我們打不過契丹、女真、蒙古,但文化上我們比他們優越。

為了在思想上對抗宋人的文化民族主義,為蒙古人效力的漢人強調“大一統”思想,認為天下無論如何都要歸於統一,那樣才能沒有戰爭過上太平日子,而當時的情況下,顯然只能由蒙古人來統一。

既然是文化民族主義,那有一些不投降的人,也是應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