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提出归还琉球的时候,为什么李鸿章拒绝了?

笫一心理


琉球也就是现在日本的冲绳县,在清朝末期的时候被日本吞并,成为日本的领土,日本吞并以后就在这里设置了管理机构,把琉球改为冲绳县。

琉球在12世纪的时候就有独立的国家了,当时有三个国家,在明朝的时候在三个国家都是大明的藩属国,给大明纳贡。即使到了后来第一尚氏王朝建立之后,统一了琉球当时也是给继续给大明纳贡的,后来内乱建立起了第二尚氏王朝也是继续给大明纳贡,当时都是由中国政府给他们册封的。

但是到了1609年,日本开始入侵琉球,让琉球成为了日本的附属国而且还割地给日本,当时就是日本萨摩一个很小的政权。到了清朝入关之后,琉球又和清朝确立了朝贡关系,琉球成为了大清的藩属国。到了清朝后期1872年日本正式宣布琉球是日本的内藩,属于日本的领土。1875年日本武力进入琉球,强行解除了琉球和中国的藩属关系。

但是清政府也是极力的反对的,到了1879年的时候大清联合美国等国家,让日本做出了让步,中日开始谈判琉球问题,当时日本提出了吧琉球分成了两部分,南部大概占了三分之一归属清朝,但是南部地区都是一些贫瘠之地,北部归属日本。大清当时当然不答应了,当时大清正在进行洋务运动,有了大量的西洋武器,有北洋舰队,当时号称是亚洲第一的舰队。所以当时大清并没有答应日本的要求,所以当时大清并没有承认日本拥有琉球的主权。就这样一直拖到了甲午战争,甲午战败以后大清不光是把琉球丢了,而且更是把澎湖列岛还有台湾都丢了,此后琉球基本上也就和中国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到了1880年的时候,日本和清朝签订了一个协议,包括宫古、石垣、八重山群岛在内的先岛群岛属于中国,其他地区则属于日本。当时虽然签订了协议,但是大清根本没有在这些地区设置管理机构,而这里也基本上就是日本占领着。

到了后来日本开始在琉球禁止说琉球语,也开始在琉球征兵,也就标志着这里真正的成为了日本的领土,二战之后当时中华民国想依靠美国,虽然中英美苏四国当时谈及到了琉球问题,但是基本上就是美国代主管的。1947年的时候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把北纬29度以南的琉球群岛和钓鱼岛交给美国“托管”。到了1951年的时候日美当时在中国代表的局面下签订了《旧金山和约》确认日本拥有琉球全部的主权,但是由美国代管。1971年的时候美国把琉球还给日本。日本在这里正史设置冲绳县。


中国历史研究所


当初李鸿章之所以拒绝日本提出归还琉球是日本提出的附加条件,日本在给清政府的照会中明确说明归还琉球首先要满足日本在中国的特权,所有特权效法西方。这个条件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李鸿章他们都不会同意,清政府之所以出卖国家特权给西方是因为西方的武力强大,而日本数千年以来都是中国的学生,对这个学生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李鸿章都没有把它放在眼里。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与之相伴随的则是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明治维新仅仅十几年之后日本先后入侵了琉球和台湾,琉球被日本吞并的消息传到北京之后,清政府对这件事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同时命令驻日公使何如璋照会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日本吞并琉球还是非常重视的。

李鸿章对于日本吞并琉球的事件则是利用他的专长积极请求洋人居中调停解决琉球事件,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向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共同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建议将琉球一分为三,将琉球北部的五个岛屿让与日本,中部的琉球本岛归属琉球王国,南部划归中国。对于这个建议李鸿章表示十分赞同,但是遭到日本的拒绝。

日本只同意将琉球南部的八重山岛和宫古岛让与中国,其余的全部划入日本的版图之内,同时要求中国对日本打开国门,让日本商人可以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经商,并取得和欧洲列强相同的权益。清政府并没有同意,而是接受了李鸿章的建议选择拖延的策略,李鸿章认为日本弹丸小国一旦中国海军建成日本就会乖乖的归还琉球,但是甲午战争之后北洋海军惨败,清政府也就失去了收复琉球的机会。


李帅领


刚刚读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便心生出两个疑惑:①日本竟然会主动提出归还已经霸占了的琉球(日本冲绳县),简直不敢相信!②日本好不容易主动退步,提出向清朝归还琉球,身为大清“裱糊匠”的李鸿章居然严词拒绝。但其实在我对其背景展开搜寻之后便发现:其实当时李鸿章建议清政府放弃收回对琉球群岛的主权时,实情的确令人扼腕叹息,在这件事情上,李鸿章也许当初自我认为的不错,但是此举却“一失足成千古恨”。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东海的东部外围海域,其主要包括60个已命名海岛和400多个未命名海岛。历史上的琉球王国是清朝的附属国。19世纪70年代的明治维新之后,公元1879年,琉球国被日本占领,同年设冲绳县。二战后,根据《波茨坦公告》的条约内容,日本主权代由美国全权支配,于是琉球群岛便于此暂时托管于美国。1970年,美日签定《美日旧金山和约》,美国同意将琉球连同钓鱼岛的施政权转给日本。至此,琉球群岛便划入日本版图。

第一阶段:“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强行霸占琉球国

上边提到早在公元1879年的时候,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后,便通过强硬手段逼迫清政府让出对琉球国的藩国保护权,并且将其强行占据。对于日本此举,清政府可以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凭借当时清朝实力,清政府也只能默默低头、唉声叹气。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在慈禧太后看来,琉球国只是大清朝的藩属国,并不是清朝从一而终的领土,只要能够使得日本安宁,琉球国的从属问题不值一提。但是李鸿章当时面对日本此举却说出了“恐西人踞之,运营垦辟,扼我安定洋咽喉”的话,由此可知,李鸿章对于“日本强占琉球国”的态度则是强硬的。

第二阶段:“洋务运动”中的中国,日本主动归还琉球国

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其实是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沙俄的“农奴改革”并驾齐驱所进行的。公元1888年,中国的北洋水师首次成立。伴随着洋务运动的进行和北洋水师军事实力的增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传闻逐渐被日本政府所知晓,毕竟当时的日本还未曾与中国有过一战,于是日本便先行主动提出将琉球群岛南部的先岛群岛归还清朝,剩余的地区仍由暂为管理。

第三阶段:李鸿章直言拒绝,一失足成千古恨

面对着日本政府的意见,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听闻之后便闻之色变、直言拒绝。当时李鸿章的强硬态度,其实是被清政府所认可的,并且李鸿章此举也赢得了慈禧太后的同意。李鸿章当时之所以敢于直言拒绝,他是这样认为的:待我中华水师有朝一日倍强于东瀛倭寇,到时就不只是先岛群岛这一部分主权归属我大清了。李鸿章此举很明显,那就是想等到北洋水师强大之后,完全将日本击败之时,彻底将琉球群岛主权尽数收回。

公元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一方面标志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另一方面自然而然也就打了李鸿章的脸,此时此刻的琉球群岛,清政府莫想寸土可占了,不过谁又能料想到,假如当时清政府接收了日本主动归还的部分琉球主权,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政府会不会再次乘机将其收回。


历史课课代表


需要纠正一点,当时日本从未提出要归还琉球群岛,只是向清政府提出了一项关于琉球群岛的“分岛方案”。方案是这么写的:

琉球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岛屿属日本管理;琉球群岛的南部诸岛如宫古岛、八重山,则归清政府管辖。作为交换条件,清国应修改日清通商条约使得日本享有最惠国待遇。


我想任何一个人看到这么一个分岛方案都肯定不会答应吧?本来琉球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历代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要还就全部归还,哪有一分为二的道理?况且日本将土地最肥沃,资源最丰富的北部岛屿划归己有,将生存条件最差的南部诸岛划给清政府,这让清政府如何答应?

再就是,提出分岛方案的时间是在1880年,此时的李鸿章正奉命组建北洋水师,就在这一年,李鸿章向德国定购了“定远”,“镇远”两大北洋水师主力舰,李鸿章正信心满满的打造一支亚洲最强大的水师,在向德国下了订单后,他还意气风发的说下“日本闻我有利器,当亦稍戢狡谋”的豪言,反观日本,虽然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的改革,但国力依旧无法比肩清朝,尤其是海军。

还有就是,很多原琉球国的官员都纷纷来到清国,请求清朝“尽逐日兵出境”,甚至原琉球国陈情通事林世功还在北京壮烈自杀,以死抗议日本侵略,请求清政府出兵,虽然清政府没有出兵但他们的行为促使了清政府对日本侵占琉球一事一直持反对的态度。


所以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李鸿章断然拒绝了日本提出的“分岛方案”。 虽然李鸿章拒绝了分岛方案,但此时的琉球国早已被日本人占领,曾经的琉球王国被日本人改为“冲绳县”,琉球王国最后一任国王尚泰也被迫去了日本,最终客死他乡,琉球亡国覆灭已经成为事实。所以,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再如何抗议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后来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被歼,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割地,由此清政府更无力向日本讨要琉球群岛了。虽然琉球国灭亡了,但曾经的琉球国人民依然不忘复国,很多心怀复国的有志之士纷纷逃到清朝,谋求复国,他们希望清政府将来能帮助他们复国,但腐朽的清王朝最终带给他们的只会是失望。


更令琉球人难以忘记的是日本人占领琉球后对琉球人民展开的血腥镇压,受害的琉球人达26万之多,日本战败后,琉球群岛被美国托管,1970年美国将琉球群岛转给日本,由此日本重新恢复了对琉球群岛的行政管理权,但我国以及俄罗斯均不承认。 如今谋求复国的琉球人依然不在少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复国的理想能得以实现吧!


咸鱼闲聊


琉球在历史上和日本一样,都是拥有主权的岛国。

不过,琉球由于建国得到了明朝的很大帮助,所以,在明清两朝,琉球都是最忠心的藩属国。

可是到了清朝末年,琉球国却被日本占领。此后,琉球曾多次向清廷求援。迫于国际压力,日本政府曾一度打算将琉球南部岛屿归还。然而,身为清廷外交大臣的李鸿章,却拒绝了这个提议,这是怎么回事呢?

(琉球岛区位图)

琉球岛位于台湾和日本九州之间,最早在这片岛屿上分布着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小国。

1429年,中山国的大臣巴志发动政变,颠覆了小朝廷,自立为中山王,随后率领国民先后灭掉了南山和北山两个小国,琉球国因此初具雏形。

巴志随后派使者从福建登陆,向国力强盛的明朝纳贡称臣。

作为宗主国,明朝对巴志建国在财力和物力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赐给他王姓为“尚”。同时,要求凡是继任的国王必须呈报明廷。被明廷册封后,方为正朔。从此琉球岛和明廷就形成了藩属关系。

由于琉球岛地理位置在几国之间,又是东南亚和东北亚的海上枢纽,所以在琉球国建成后,经济贸易得到飞速发展,国家也随之繁荣富强。

然而,琉球国的王位之争,却从未平静过。由于第7任尚德王得位不正,再加上他暴虐好战,最终引发内乱,导致被杀。

随后,在朝中威信极高的内间金丸被推举为王。他以尚德王世子的身份向明朝报丧,并得到册封。

内间金丸为了巩固王权,在进行了一系列行政改革和赋税改革后,又颁布了一条私人禁止拥有兵器的律法。

如此,内乱的威胁得到解除。可是,军队建设却因此废弛衰弱。

(琉球国王画像)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国时期。各大名之间你争我夺,互相争利,大家都想做大做强,然后吞并对方。因此,靠商贸经济发达的琉球岛,便成为大名争夺的一块大肥肉。

起先,一度想攻占朝鲜的丰臣秀吉曾要求琉球国王负责他的远征提供粮草补给。琉球国王不仅拒绝了他的要求,还立刻就将这一情况向明廷奏报。

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后,琉球国王依然对日本不理不睬,根本不前往致贺。德川家康对琉球国王深为恼恨,派出萨摩大名攻打琉球国。

琉球国王赶紧派使者前往明朝,希望明廷能派兵增援。

可是此时的明廷,因农民起义和关外后金的不断侵扰,已经疲于应付,根本无力解琉球国的危难。

更为糟糕的是,琉球国由于不注重军队建设,所以面对日本萨摩大名强有力的进攻,他们简直是不堪一击。很快,琉球国王便做了萨摩大名的俘虏。在萨摩大名的逼迫下,琉球国王不得不承认日本对琉球国具有管制权。

清廷建立后,不愿意受萨摩大名指手画脚的琉球国王,见到了希望。他们暗中派使者带着贡品前往清朝国都,并向当时的皇帝顺治表达了纳贡称臣的愿望。经过多次恳请,终于得到清廷的同意,建立了藩属关系。

琉球国王为了表达忠心和亲热,年年都不远千里向清廷纳贡。哪怕到了咸丰年间,清朝由于太平天国起义,社会极为动荡,琉球国王还是派使者前来纳贡。

(咸丰帝画像)

咸丰帝考虑到琉球国使者的安全,曾向琉球国王下谕,表示他们不用来京,直接调转船头回去得了。但一向忠于清廷的琉球国王却坚决要求使者必须完成使命,否则予以问罪。

1871年,日本单方面将琉球国化归日本鹿儿岛县,并宣布拥有琉球岛的主权,并强迫琉球国王与清廷断交。这意味着,琉球国将成为过去式。国王和国民自然百般不愿,所以他们再次将希望寄托在清廷,并暗中遣人到京师知会消息,并请求清廷派兵增援。

此时正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藩国被占,这在身为宗主国的清廷来说,自然有损天子之国威严的,所以慈禧派驻日大使何如璋办理此事。

何如璋向日本做出了抗议,然而,仅仅是抗议而已,再无下文。

这番轻描淡写,自然让琉球国旧臣不满意。所以他们为了能得到清廷重视,一再在朝臣上朝的东华门外哭泣不止。甚至还有人为能引起清廷的重视,达到救国目的,竟在宫外自杀殉国。

既然到了出人命的地步,慈禧觉得继续装聋作哑已经不是办法了,所以她便让李鸿章操办此事。

李鸿章还是一直再三向日本抗议,就这样抗议了两三年。

1879年,正好美国总统来中国表示建交,李鸿章便请他向日本斡旋此事。

在美国总统的斡旋下,日本终于同意归还岛屿。不过并不是全部,而是南部一带的宫古和八重山等岛屿。日本的意思是,要和中国“分岛而治”。

(李鸿章画像)

李鸿章认为这个办法可行,只要给块地,就能让琉球国王重新建国。作为宗主国的面子也就找补回来了,于是他便和日本政府就琉球的问题准备进行接洽。

可是在北京请愿的琉球大臣们却极力反对。据他们说,南部岛屿极度贫瘠,根本不适合生存,所以千万不能接受这个条件。

1880年,李鸿章在和日本政府谈琉球问题的时候,便要求日本不仅归还琉球南部,还应该将中部各岛归还琉球,以让他们建国。

日本当然不同意李鸿章的条件,所以双方谈到最后,不欢而散。

这样又拖到1894年中日开战前夕。琉球国民听闻消息后,纷纷到寺庙里乞求神灵,希望清廷能打败日本,帮他们夺回琉球各岛。

然而,随着清廷战败的消息传来后,琉球国民才明白,想靠清廷复国,简直是痴人说梦,自此才接受了现实的残酷。

(参考史料:《明史·琉球传》《中山世谱》)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问题的开头,俺就要申明一点,琉球是俺们的,是俺们大华夏的地。您要是搁法理上讲,咱大华夏《隋书》中就开始有记载,至少搁明朝开始,这琉球上的原住民那血管里就开始流淌上咱大华夏的血(其实您要往根子上数,这时间更早)。

所以俺再强调一次,琉球是俺们大华夏的地,满清懦弱的时候,被那不要脸的小鬼子整过去的,早早晚晚咱的整回来。

拉拉肚肚扯这么大一段,那么有些小伙伴就要问了:“看把你着急忙慌的,这琉球有这么重要?那这琉球在那?”

那咱先把题主的问题先搁一边,说说这琉球的重要性,打个底然后回答题主的问题。

琉球多重要

这琉球就是现在小鬼子的那冲绳县,这地很重要(重申一遍)。

他位于小鬼子那破九州岛和咱台湾省之间,其中有六十多个有名字的岛,外加四百多个没名字的岛。这就是五百个多个小岛,一股脑的就形成了一条弧形带,是美国佬那没脸没皮的所建设第一岛链很关键的一环。

要不然那美国佬为啥死皮赖脸的货,非要在冲绳这地驻军呢?这就是原因,卡住这里,这就相当于给咱大华夏上了一股子眼药水,天天能掐着你的出海口瞅你,瞅的你真想揍他。

也许有小伙伴要问了:“咋瞅呢?”

你比方说,咱整个训练,弄几条潜水艇出太平洋遛个弯,那美国佬没脸没皮的就整一条科考船,追着你的屁股放雷达,收集你的数据资料,汇总这些个资料,天天的想办法怎么整你。

当然这还算是小意思,你要是整艘船要从这里通过,他脑袋瓜一晃悠就像个拨浪鼓,就是不同意,眼跟前的和你一顿扯皮。

这要是赶上战争支援,这花瓜菜都凉了;这要是赶上货船,得,您这运输成本刷刷的往上长,您还和别人拼啥价格优势,拉倒吧!

有人说:“咱用外国人的船拉货也是可以的!”

脑子没坑吧,用他们的船,等你大华夏的船都垮了,齐活,别人运输费一块,到您大华夏咱来个一百块,就是欺负你咋的啦,有本事你自己个拉去,弄不死你就算俺没说。

那么这么重要的地,在小鬼子的那些个破岛上,这面积应该大吧?大?占了小鬼子那总体面积的0.6%,瞅着真心不大是不?

您别忘记了,这可是有二百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嘛意思?只要海面上有指头大那么一点礁石存在,国际上认可的话,得咧,围绕这礁石周围二百海里都是这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外国人不得插手。

琉球五百多个岛子啊,那就是五百多个专属经济区,肥不?大海里的资源可比陆地上的资源多。

写到这里,俺就想到了,几年前有哪些个所谓的专家吵吵,咱大华夏不要海上的岛子,美其名曰让他一两个岛子又何妨。这脑子得起多少坑,灌了多少水才能整这话,要是您敢站在渔民的面前整这话,大耳瓜子抽不死你。崽卖爷田不心疼啊,说不了大话显不出你个高啊!

好了,咱重要性了解了。接下来咱了解一下为啥俺说这琉球是咱们的。

依据

开头俺就说了,这琉球在咱《隋书》上就有记载,几千年前,咱那隋炀帝派大臣就到过这地,人家琉球国那国史《中山世鉴》有着同样的记载,不过那时候,咱《隋书》叫琉求,同一时间其他的书叫琉虬,同音不同字而已,指的都是同一个地。

到了唐朝和元朝,这都有记载,他就没有断过。

眼跟前的这就到了大明朝,咱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还让使臣带着诏书去了一趟,打这时候起,这就正式的叫做琉球。所以这地的名字都是咱大华夏的老祖宗给起的,您能说没有法理吗?

就为了这,小鬼子那心眼坏透了,这不把好端端的琉球就给改成了冲绳,这就是想要从法理上去割断这种联系,这不哄人玩吗?这是说割断就能割断的事。

就这老朱家派使臣的事,都记载在了人家琉球用汉语写的第二部国史《中山世谱》。瞅见没汉语写国史,这又从法理上说明这就是咱的地。

还有一件事,其中有段时间琉球有三王,这三人相互看对方不顺眼,这就打起来了,这家伙打的昏天黑地的,咱大明老朱知道了这事,用那诏书劝解了一通,你还别说真管用,三方罢兵,过上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幸福生活。咋样,不用俺再掰扯一句吧!

到了最后,咱老朱又派遣闽人三十六姓入驻琉球,这就是说咱大华夏的移民去了这地,话说咱可不是侵略,是人家琉球王主动请求赐人的,那琉球王还请求给自己册封。

所以琉球人有咱大华夏的血脉,俺可不是瞎说,有理有据的。

这到了满清那会,人家还是年年的纳贡朝拜,就当是自己人一样。

满清的事

大家伙也知道,满清就是个扯大腿的朝代,小三百年的光阴,您别扯啥进步了,原地踏步走就不错了,这一家伙就倒退了好多年,人家大鼻子迈着大步往前窜,您倒好迈着大步往后躲。

这国力可就一日不如一日,对外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那小鬼子的萨摩藩,对琉球就开始侵略。

话说这时候,其实就是小鬼子地方割据势力对琉球的一个强盗行为,但到了明治时期,那明治小子八岐大蛇附体,这就开启了工业化,一家伙把个小鬼子从钻木取火时代,这就进化成了用抹布当裤头的时代,这家伙这就开始对外侵略。

小鬼子这辈子都想甩开那破岛子爬上岸,这不就瞅着朝鲜不错,于是这就想把琉球当做跳板来使唤。

这不,1972年的时候,琉球使者到了小鬼子地头来拜访,这不要脸的小鬼子,这就往自己个脸上贴金,非要册封琉球国王为他们家的藩王,还像模像样的给整到了所谓“华族”的行列。

当然这都是在暗箱中操作,咱大华夏不知道,从这时间点起,琉球就成了小鬼子和满清两个国家的属国。

这到了1874年,小鬼子那不要脸的扛着个保护琉球人民的名义,跑咱台湾省祸祸台湾人。您都不知道这满清搞笑的认为这是保民之举,转过脸来笑嘻嘻的给人家小鬼子赔钱。

得,小鬼子这下可就吃了定心丸,更加要占领琉球。

小鬼子这就开始蹬鼻子上脸,1875年这就要求琉球停止对咱大华夏的朝贡,这事琉球国王不乐意了,转头就向满清求援。

得,咱大华夏地头上的满清,那膝盖他就是软趴趴的,无能俩字他都不配,咱李鸿章李大人居然就同意小鬼子的要求,原因就是不想失和。

啊!人家大耳光糊你脸上,一边打你,还一边骂你,您可到好转过脸来说:“俺是怕伤了邻里邻居的面子,伤了和气,以后走大街上,俺不好意思和您打招呼,呵呵!咱就这点小心思,你可劲抽,左脸蛋子不够,咱还有右脸蛋子不是!”

得,打这起,小鬼子就把那琉球改成了冲绳,当然这个时候,咱在舆论上还是不承认小鬼子对琉球有主权。

后来到了1880年,这事一直拖着,小鬼子一直想在法理上咱有琉球,满清被小鬼子逼的没法子了,这就找美国佬调停。

美国佬很干脆,把这琉球一分为三,北边的归小鬼子,中间的归人家琉球,南边的归满清。

李鸿章一听,咱多少还占了一点,可以啦,这就要同意。结果琉球人不同意,咋了,好端端的一个国家您一句话就整成了三份,这那成啊,于是琉球流亡大臣林世功就到北京总理衙门口自杀。(请大家伙记住这林世功就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

于是这事让李鸿章感觉面子上过不去,这就反对,主张琉球复国。

这事就这么黄了,可小鬼子他就不死心,这时间就到了1882年,小鬼子鬼迷溜眼的这就提议将南边俩岛子给琉球国,让他呆那地当国王,其他的地都归小鬼子。

我去,这李鸿章又准备答应,可总理衙门口的大臣不同意,为嘛那?就那俩破岛子别说住人了,连鸟都不愿意在哪里呆,你还当国王呢?这不就耍着人玩呢?得,这事又黄了。

这时间到了1894年,甲午海战开打了,结果大家伙都知道,满清败了个稀里哗啦,原本朝堂上支持收回琉球,面对这个结局,这事就搁浅了。

收复琉球拉倒吧!一个《马关条约》别说琉球了,台湾都整没了。

到了现在,琉球人一直都有脱离小鬼子的意愿。

事就是这么个事,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呦!


梁老师说历史


中国在古代就是亚洲国家的中心,由于国力雄厚,周围的许多小国都曾向我国称臣纳贡,也正是与中国的友好交往,才使得一些国家得以发展起来,甚至成为强大的地区大国,拥有55个岛屿的琉球王国便是其中之一。


琉球王国在明朝的时候就是其附属国,朱元璋很早就意识到琉球的特殊地理位置,因此在看到琉球国忠心耿耿的向他纳贡时也深受感动,派遣福建周边的许多汉人和不少工匠前往琉球,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文化。

公元1429年,中山国统一整个琉球群岛,明朝政府册封中山王为琉球王,从此琉球王国的国王继位都需要中国的册封。

随着琉球国家的不断发展,两国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琉球甚至一年间向明朝纳贡近200次。


这样的友好关系持续了100多年,在明末,日本萨摩藩兵入侵琉球王国,强迫琉球向日本纳贡,此后琉球成为了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属国。

清朝建立后,琉球主动向清朝纳贡,请求清朝册封,使用清朝年号,也一直是清朝的附属国。


直到清朝晚期,日本明治维新后,琉球王国的局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1872年,日本强行将琉球王国废止,变更为日本的琉球藩,甚至还将琉球王室挟持到日本,之后威胁琉球向日本运输粮食,将这种威胁称为朝贡,以此证明琉球是自己感觉的附属国,甚至威胁琉球不得再向清朝进贡。日本人为了让琉球人忘掉他们的国王及对大清的念想,就将琉球改名为冲绳,正式将琉球纳入它的版图。
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曾主动向清政府归还琉球一部分地区,却遭到了李鸿章的拒绝,这是为什么呢?

从日本强行攻占琉球开始,清政府就一直在反抗, 琉球国王多次向清政府求援,此时俄国正在新疆,日本人在福建频频制造事端,清政府顾及不下,无能为力,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日本对于中国的抗议根本没放在心上,照样我行我素。


直到北洋水师的成立,在李鸿章的操办之下,北洋舰队发展迅速,拥有了亚洲第一的船舰,再加上当时李鸿章与美国总统私交甚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日本压力,面对这样的情形,日本也识时务写了一份合约,称愿意将琉球的一部分归还给清政府,日本保留一部分。

但日本的这个提议遭到了李鸿章的严厉拒绝,李鸿章认为只要自己的舰队不断发展,之后定能完全收复琉球。


不料在之后的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收复琉球也成了泡影,这也成了李鸿章的一块心病。

或许李鸿章的作法是正确的,琉球本来就是大清的,是日本强行并吞的,不是归还一部分的问题,而是应该从琉球全部撤走军队,还小家子气,归还一部分打发叫花子。


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贪婪而又卑鄙的国家,到嘴的肉根本不会吐出来,它早就对台湾及整个中国虎视眈眈,日本的狼子之心我们要永远提防。




遗产君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岁月里中国与周边邻国形成了一种宗藩朝贡体系:古代的东亚世界是以中国为核心的,而周边邻国则通过一套册封朝贡机制确立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宗藩关系形成的历史是极为悠久的:中国古人很早就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正是在这种意识指引下秦始皇嬴政得以构建起大一统的华夏帝国。张骞通使西域后使中原王朝发现原来在中原之外还有着广袤的世界,而在大一统思想的体系中天无二日,那么人间自然也只能有一个天子,然而现实和理念是存在差距的——号称受命于天的中原天子实际上是无法完全控制当时已逐渐被国人所知晓的普天之下的全部土地的,而解决之道就是与这些处于实际控制之外的地区确立一种册封朝贡机制。在这套机制下只有中原王朝的君主才有资格称帝,才是真正受命于天的天子,而周边各国的君主只能称王,在理论上他们都是天子的藩属。由于在相当漫长的古代历史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都具备对周边邻国压倒性的优势,于是这种宗藩朝贡体系就得以构建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东亚世界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不同于近代西方列强构建的殖民体系——尽管两者都存在将国与国分为核心国家和附属国家的不平等性,但古代中国并不试图干预藩属国的内政,也从不掠夺藩属国的财富,恰恰相反当时的中国秉承的是厚往薄来的理念,事实上中国皇帝回赠藩属国的礼物的价值远远大于藩属国的贡品。其实朝贡体系对很多藩属国而言实际上是一条贸易生财之道,与此同时身为宗主国的中国还对藩属国负有保障其国防安全的义务——明王朝的抗倭援朝战争实际上就是在履行与李氏朝鲜的宗藩义务。正因为与中国确立宗藩关系可以获得贸易和国防安全上的诸多好处,所以当时中国的周边邻国基本上对与中国确立宗藩关系是持积极主动的态度的。

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传统的东亚宗藩朝贡体系受到了破坏,最终东亚宗藩朝贡体系被以西方模式构建的近现代国际条约体系彻底取代。在这一过程中朝鲜、越南、缅甸等昔日的中华藩属尽管曾一度遭遇殖民主义的统治,然而最终都成为了独立主权国家,相比之下有一个藩属国的命运就大为迥异了——这个国家就是琉球。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羽骑尉朱宽奉隋炀帝之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当朱宽一行途径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今钓鱼岛西南170公里)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将此地更名为琉球。需要注意的是:这时还没有琉球国的概念,这时的琉球其实是对包括我国台湾岛和琉球群岛在内的东海诸岛屿的统称,后来为了将属于我国领土的台湾岛与琉球群岛进行区别而将台湾称为大琉球,而琉球群岛则称为小琉球。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历史上的琉球国系指小琉球。关于琉球国的起源问题在《中山世鉴》、《中山世谱》和《球阳》三部著作均有记载:天神阿摩美久下凡,用天帝所赐予的草木土石做成岛屿,然后又求上天赐予人口,于是天帝将其子女二人赐予阿摩美久,此二人结合生三男二女,长男天孙氏建立了天孙王朝。天孙王朝共有二十五位国王,历时17802年,传至第二十五代王思金松兼王时为重臣利勇杀害,天孙王朝遂告灭亡。后来一个叫尊敦的人起兵诛灭了利勇,于是百姓拥立尊敦为君,号称舜天王。这一事件大约相当于我国宋代时期。公元1253年—1259年据称是天孙王朝后裔的英祖担任舜天王朝义本王的摄政,公元1260年义本王禅位于英祖,由此开创了琉球历史上的英祖王朝。事实上直到此时的琉球仍处于一种近似于神话传说的混沌迷蒙状态,英祖王朝末期琉球分裂为山南、中山、山北三国,三国之间时不时会爆发战争。

这一时期琉球的历史记载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明王朝的《明实录》和李氏朝鲜王朝的《李朝实录》中也出现了对琉球的记载,因此可以实现多方印证。综合琉球人自己的史书以及《明实录》和《李朝实录》的记载:南山王国以大里按司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头、东风平、岛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丰见,大致疆域相当于今日冲绳岛南端国场川—与那原一线以南的地域;中山王国以首里按司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北谷、读谷、越来、中城、胜连、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为南至国场川—与那原一线,北至仲泊地峡;北山王国以今归仁按司为中心,包括今归仁、羽地、名护、国头、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为冲绳岛仲泊地峡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岛和伊平屋岛。1372年(明洪武五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遣行人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这是明代第一次遣使琉球。同年十二月琉球中山国国王察度派遣自己的弟弟泰期等人随杨载入朝贡献方物。1373年(洪武六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继向明朝进贡。至此北山、中山、南山三国开始向明政府朝贡,使用明朝年号,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派遣福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支援琉球的造船航海事业。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中山国国王察度去世。1403年(明永乐元年)世子武宁遣侄三吾良叠讣告中国。1404年(永乐二年)2月中山王世子武宁来朝告父丧,明成祖朱棣即遣行人时中赴琉球祭吊,“赙以市帛”,继而颁诏宣布世子武宁“袭爵位”。从此琉球新王登基必须经明朝册封成为惯例。频繁往来琉球的明朝使者甚至根据出使路线写成《顺风相送》一书,此书明确记载了当时明朝使者出使琉球的路线:由福州出发途经台湾海峡,趁着东南季风顺着黑潮流向,经过钓鱼岛等岛屿之后进入琉球国境。目前此书已成为我国对钓鱼岛主权的一大佐证。1429年中山国王尚巴志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统一了琉球群岛。1430年明宣宗正式赐姓琉球统治者“尚”姓,在之前琉球人只有名,从此以后琉球人才有了姓,这时的琉球王朝因此被称为第一尚氏王朝。

琉球王国的统一使其具备了对外开拓的能力:1440年琉球国北上与日本九州地区的诸侯大名岛津氏争夺奄美群岛并成功攻克了奄美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奄美大岛。1466年琉球国王尚德率2000人马和50艘战舰御驾亲征喜界岛。然而琉球王国并没能控制住整个奄美群岛:在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琉球王国一直与日本萨摩藩的岛津家族就奄美群岛展开争夺。日本在古代东亚世界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国家:当时东亚各国几乎都与中国确立了宗藩朝贡体系,然而日本却始终是游离于这一体系边缘的一个例外。在当时的宗藩朝贡体系下藩属国的君主只能称王而不能称帝,日本君主却独树一帜自称天皇。日本圣德太子曾致书于隋炀帝声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由此可见日本很早就将自己置于和中国平起平坐的地位。日本很早就效法中国的宗藩朝贡体系试图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天下秩序:从公元4世纪起日本就不断对朝鲜半岛展开行动,直到公元663年日本势力在白江口之战中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彻底逐出朝鲜半岛。白江口之战后日本按捺下试图和中国平起平坐的野心,开始不断向中国唐朝遣使学习更为先进的治国之术,然而随着李唐王朝的日渐没落使日本逐渐终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在征服喜界岛3年后尚德王撒手人寰,迄今为止关于尚德王的死因仍众说纷纭,不过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他应该是死于权臣的阴谋暗杀。尚德王死后琉球随即爆发内乱,尚德王的两个儿子均在内乱中被杀死。1470年伊是名岛出身的宫中御锁侧官(管理财务的宫廷官员)内间金丸(一称金圆)被群臣推举为君,金丸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对外宣称自己是尚氏王朝的后裔并改名为尚圆。1471年尚圆以尚氏王朝世子的身份向宗主国明朝报告“父丧”,次年明朝使臣抵达琉球并册封尚圆为琉球国王。至此琉球国名义上仍处于尚氏王朝的统治下,但实际上这时的琉球王室与之前的尚氏王族并无直接的血缘传承关系,因此后世一般将其称为第二尚氏王朝以与第一尚氏王朝区别。1500年琉球王国出兵迫使距离琉球本岛西南方向303公里外的宫古岛称臣纳贡。1507年久米岛主动臣服于琉球国。1509年琉球派遣46艘战船和3000人马进攻八重山群岛并相继占领了西表岛、石垣岛和与那国岛。明嘉靖元年(1522年)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的尚真王将势力扩张到宫古岛、八重山群岛,基本确定了琉球南部的版图。1537年尚清王率军北伐攻取奄美群岛。

至此琉球王国横亘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疆域北起奄美大岛、东到喜界岛、南止波照间岛、西界与那国岛,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琉球王国的政治典章制度、衣冠服饰、法律法规几乎都仿照明王朝而创设,和当时的朝鲜、越南等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一样的是:琉球王国尽管有自己的口语,但在书面文字上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琉球王国的国都首里城仿北京紫禁城而建,在其王宫之前以中国的牌坊为原型混合中国唐代建筑的风格和琉球的传统手法而建的守礼门至今被视为琉球建筑的典型代表,守礼门上挂有以汉字书写的“守礼之邦”匾额。整个有明一代琉球始终作为一个恭顺的藩属国的存在,明清易代后琉球继续称臣于清王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琉球王尚真曾获得康熙皇帝御笔钦赐的“中山世土”匾额并将其悬挂于王宫正殿。琉球王国不仅通过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从中国获得大量的物资供应,还发展成为锁国状态下中国的海上对外贸易“总代理”。琉球的船只不仅往来于那霸与福州之间,还北上日本、朝鲜,南下安南、吕宋、暹罗、亚齐、爪哇、满剌加等,足迹遍布整个南洋群岛,琉球也因为海外贸易的发达而被誉为“万国津梁”。明天顺二年(1458年)琉球国以汉字铸造长154.9公分、直径93.1公分、重约721公斤的万国津梁钟,将其国都首里城的正殿内。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琉球很快发展成为明王朝同朝鲜、日本、东南亚乃至此时东来西洋势力之间的贸易中转站并因此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也正因为如此使琉球招来了恶邻的觊觎之心:15至16世纪琉球就不断遭到大量倭寇海盗的骚扰,这对琉球国的海外贸易造成了很大损失。事实上觊觎琉球的并非只有作为乌合之众的倭寇海盗,此时日本九州地区的诸侯大名们也纷纷打起了琉球的主意。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向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重新发起了挑战,这导致明王朝被迫在朝鲜半岛和日军展开了长达七年的战争。事实上丰臣秀吉在对朝鲜展开军事行动的同时也向琉球、老挝等国遣使要求称臣纳贡。1590年丰臣秀吉向琉球方面透露了自己即将进攻朝鲜和明朝的消息并要求琉球方面提供可供7000兵马食用10个月的粮草,同时还要求琉球方面提供一部分劳力参与侵朝大本营名护屋城的建造。一向与明朝保持亲密关系的琉球面对日本方面的咄咄逼人进行了两手准备:一方面象征性地提供了一小部分粮草,同时紧急派人前往明朝通报丰臣秀吉的企图。当日本方面进一步催讨粮草时琉球以国力贫弱为由而加以拒绝。这一事件加深了琉球同日本九州地区的岛津家族的矛盾:从1440年起琉球王国就同岛津氏展开了对奄美群岛的争夺,而在丰臣秀吉与琉球的交往中一直是由岛津家担任中间人,在这一过程中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日本萨摩藩领主岛津家入侵琉球,在萨摩入侵的过程中琉球人民进行了自发的抵抗并诞生了琉球历史上一位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郑迥:他是福建长乐移民郑肇祚的后裔,1540年出生于琉球国久米村的郑氏湖城殿内家族里,1606年57岁的郑迵被任命为三司官。当萨摩军队进犯那霸港时郑迵据守那霸港附近的三重城,然而最终寡不敌众——郑迵和琉球国王尚宁王等人都成为了萨摩军队的俘虏并被虏至鹿儿岛。1611年萨摩藩主岛津忠恒强迫尚宁王签署了《掟十五条》:承认萨摩藩对琉球的控制。同时将奄美五岛(即喜界岛、德之岛、奄美大岛、冲永良部岛和与论岛)划归萨摩藩直辖。此外琉球还必须遣使谒见日本幕府将军。对此郑迵给予了严词拒绝和厉声斥骂,恼羞成怒的岛津忠恒下令将郑迵投入油锅烹煮。琉球人为纪念郑迵而将这一事件记载在了他们的国旗上——这是一面类似太极图的旗帜,在琉球叫做“三巴纹”——所代表的正是郑迥和将其投入油锅的两名狱卒。

在签署《掟十五条》之后无论是当时实际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或是作为半独立政权的萨摩藩尽管将自己的势力成功扩张到琉球,但还是默许了琉球作为独立国家存在的事实——这主要是考虑到琉球同中国的特殊关系,如果日本方面执意吞并势必将再次引发像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类似之事。从此琉球进入到同时向中国明朝和日本萨摩藩称臣进贡的两属时期,每当接待中国使者时琉球总是要将同日本相关的一切藏起来。就这样忙于内部问题的中国方面竟一直对萨摩已迫使琉球称臣一事蒙在鼓里。当中国发生了明清易代之后琉球作为之前明朝的藩属国仍向清朝称臣朝贡,中国和琉球之间的宗藩关系仍继续维持着。这时的日本还无力挑战中国作为东亚第一大国的地位,所以对中国和琉球之间的宗藩关系也并没试图抵制。尽管如此,日本仍暗中加强了对琉球的控制力度:1632年(日本宽永九年)萨摩岛津氏在琉球那霸设立“在番奉行”,以监视琉球内政和监督贸易和进贡。1853年5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的舰队首次到达琉球。1854年3月佩里又到达了日本江户(今东京),在美国炮舰的威胁下日本被迫签订《神奈川条约》,在签汀过程中佩里要求日本开放疏球的那霸港。对此日方表示:琉球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日方无权决定其港口开放权。这表明至少在1853年日本仍承认琉球系独立自主的国家,而不是隶属于日本。于是1854年7月11日佩里又与琉球政府以中英文两种文字签订了开放那霸港口的《琉美修好条约》。

1872年日本政府借明治天皇亲政之机,削琉球国号设为“琉球藩”。1875年7月日本强令琉球王国停止对清政府的朝贡并改用日本年号。1877年10月日本政府又将琉球的司法权纳入大阪高等法院的管辖之内。1879年日本宣布琉球废藩置县,完成所谓的“琉球处分”,将琉球强行并入日本,改为“冲绳”县。在日本吞并琉球的过程中自身实力有限的琉球只得寄希望于身为宗主国的清政府:1875年日本派内务大丞松田道之出使琉球,强迫琉球断绝与中国的宗藩关系,琉球国王在日本方面的压力下只好派官员赴东京请愿。然而与此同时琉球也开始暗中积极联络清政府以避免被日本吞并的命运:紫巾官向德宏奉琉球国王之命以前往伊平屋岛祈祷作为幌子掩护自己秘密出使中国的行动,琉球在中国的留学生林世功等一行19人也随同前往。1877年4月12日秘密出访中国的琉球使团抵达福州,向德宏、林世功等人将国王尚泰的密信呈给闽浙总督何璟并提出直赴京师请愿。这时的清政府尽管已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国门,然而闭关锁国的心态却没多少改变,以致于当何璟的上书送达京城后朝廷大员们才知道琉球所发生的一切。恰逢此时沙俄正在新疆制造事端,因此中国一时无暇顾及琉球局势,日本也就趁此时机完成了对琉球的实际吞并。尽管此时琉球国实际上已然被日本吞并,然而包括林世功等人在内的大量流亡在中国的琉球人士展开了复国运动:他们以福州、北京、天津为据点,向清朝总理衙门、礼部和李鸿章、左宗棠等朝廷重臣递呈请愿书,要求清政府就琉球问题向日本交涉。日本对琉球的吞并行为从未得到清政府的承认,这就使琉球问题仍是摆在中日外交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日本公然吞并琉球的行为使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日本的巨大战略压力,实际上这时日本已然开始将中国的台湾锁定为下一个目标,而中国的北洋舰队实际上从成军伊始就是以日本为假想敌的。

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以来中日之间围绕琉球问题不断展开交涉:1879年6月12日美国前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在天津会晤中国政府代表李鸿章时被邀请就琉球问题进行调停,而格兰特也慷慨答应。7月3日格兰特一行乘坐“里奇蒙德号”抵达横滨,7月22日格兰特与日本政府要员伊藤博文、西乡从道等人就琉球问题举行会谈。在听取了日本方面的意见后格兰特认为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了清国的海上贸易利益并将对中国的台湾构成巨大的战略压力,为此他提出只有和平谈判才是解决琉球问题的方法。8月10日格兰特会见明治天皇时指出若是日本吞并琉球将“断绝清国与太平洋之通道”,建议日本“予彼以太平洋之广阔通路,如至此议彼将应承之”。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发电报通知总理衙门称格兰特提出“琉球三分方案”:包括琉球本岛在内的中部各岛归还琉球,恢复琉球国,将宫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岛划归中国,将包括奄美大岛在内的五岛划归日本。总理衙门表示赞成这一方案,但事后美国方面不承认这是格兰特提议的。这时的日本羽翼尚不丰满,对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还是有所忌惮的,加之有美国方面的调停,最终日本方面为避免过分刺激清政府从而使自己在尚未做好战争准备之前被动卷入与清政府的冲突中决定在琉球问题上采取一定”让步“:1880年3月日本方面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分岛、改约”案:琉球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岛屿归日本管理;宫古岛、八重山等南部诸岛则归清政府管辖。这就是题目中所谓日本主动提出归还琉球一事。在日本方面看来:这已是他们做出的重大让步。这时的日本在琉球问题上秉承的是强盗逻辑:既然琉球实际上已被自己吞并,那么日本也就理所当然将琉球视为自己领土的一部分,如今主动提出将琉球南部诸岛交给中国,至于中国在得到琉球南部诸岛后是恢复原有的琉球国作为藩属或是直接将其纳入中国直接管辖则由中国自行决定。

不得不说日本人的如意算盘打得精:琉球本来就不是日本领土,如今日本用吞并得来的领土与中国交易,那么即使在让出南部诸岛后日本仍是净赚。然而作为当时中国方面谈判代表的李鸿章却不能接受日本的这一提议,因为在他看来:琉球国本就是中国的藩属国,是被日本强行吞并的,只有日本完全从琉球撤军才能算琉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如果就日本方面的方案进行谈判,那么实际上相当于中日合谋瓜分琉球,这不符合中国对待藩属的兴亡继绝之道。况且在日本的方案中琉球北部和中部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日方控制下,而中国只得到土地贫瘠的南部诸岛,中国通往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仍受到日本的遏制,台湾仍将面临来自日本的巨大战略压力。可以说中国尽管在表面上看似得到琉球南部的几个岛屿且可以将其并入自己直接管辖的领土,然而却无助于改善中国东南海疆的战略态势,反而还要背负与日本合谋瓜分藩邦的恶名。与此同时日本方面的方案是附带交换条件的:中国应修改日清通商条约,允日享有最惠国待遇。有鉴于此的李鸿章也担心日本会利用这一条款趁机向中国索要更多政治经济利益,从而为将来埋下隐患。日本提出的方案公布后流亡在中国的琉球人士再三向清政府情愿表示宫古、八重山二岛土地贫瘠,无法生存,万不可接受。林世功甚至在北京总理衙门前自杀以示抗议。林世功自杀后清政府拒绝在谈判条约上签字,于是中日之间围绕琉球问题的谈判就此搁置。也许当时李鸿章等人还想着暂时搁置争议以待日后解决,然而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缔结《马关条约》。至此清政府连自己的领土台湾都割让了,至于早已被日本实际吞并的琉球就无力声索了。

纵观中日之间围绕琉球问题的博弈全过程不难发现:所谓日本主动归还琉球而李鸿章拒不接受一事的真相其实是日本以让出宫古岛、八重山等琉球南部诸岛换取中国承认日本吞并琉球的既成事实。尽管清政府是一个丧权辱国的腐朽政府,然而在琉球问题上就事论事其实并无不妥——拒绝接受日本提出的将宫古岛、八重山等琉球南部诸岛交给中国的方案实际上就是拒绝承认日本对琉球的吞并行为。尽管腐朽的清政府无力惩罚日本公然吞并自己属国的行为,最终只得以拒不承认的方式作为一种无声的抗议。然而今天我们回头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可以说这种无声的抗议并非是毫无意义的:如今的国际体系是由西方式的条约关系为主基调的,而东亚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早已成为历史,条约体系在东亚取代宗藩体系是经历了一段相对漫长的历史时期的。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及其藩属国的过程中一开始是承认在东亚已维持数千年之久的宗藩朝贡体系的,所以中国近代相当一部分不平等条约中都包含有废除宗藩关系的条款:1885年的《中法新约》中清政府宣布废止与越南的宗藩关系,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1886年的《中英会议缅甸条款》中清政府承认英国取得缅甸主权;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宣布废止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正是通过这一个个条约使中国及其藩属国由传统的宗藩体系过渡为西方式的条约关系。这样就形成一种惯例:中国与藩属国关系的转型是通过条约确立的,尽管今天我们认为这些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但当时的中国政府的确声明放弃对越南、缅甸、朝鲜等国的宗主权,然而在东亚世界由宗藩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型的过程中琉球成为了一个例外:琉球是被日本强行吞并的,尽管事后中日之间围绕琉球问题展开过谈判,但并未达成任何协议。甲午战争后日本是有机会迫使清政府以条约形式承认日本对琉球的占领的,然而也许是当时的日本醉心于战胜的喜悦之中竟忘了完善这样一道手续。这意味着什么呢?越南、缅甸、朝鲜等国脱离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关系都是通过条约形式得到确认的,然而从清政府到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再到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未有任何一届中国政府在承认日本吞并琉球的条约上签字(哪怕是不平等条约),也就是说作为琉球原宗主国的中国从未声明放弃过对琉球的宗主权。尽管宗藩体系在今天看来似乎早已成为历史,然而如今的国际法体系是由西方国家所主导的,而在此之前东亚的宗藩体系早已运作了数千年之久,在东亚地区被动纳入到西方式的国际体系过程中实际上缔结的各种条约实际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惯例:中国与藩属国关系的转型是以中国通过条约形式承认放弃宗主权而实现的,偏偏在琉球问题上却没形成类似的条约,那么至少在国际法层面中国实际上还保留有在琉球问题上发声的法理依据。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琉球本是东海之外的一个王国,明清两朝均为中原藩属,近代被在明治维新中崛起的日本所覆,变成了如今的冲绳县。19世纪后期,日本迫于外力,曾经提出有条件归还琉球群岛的一部分给清朝,然而最终却并没有成功。

当时日本提出将琉球一分为二,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归清,余下归日本,同时日本还提出了一系列附加条件。最终清朝李鸿章思忖再三拒绝了分岛方案:一来,清朝当时忧患不断,琉球的利益相对不大;二来,日本的条件太多苛刻可能引发后患;三来,李鸿章是准备暂时搁置以待来日。


早在隋朝,隋炀帝就遣使出海到达过琉球,明朝建立以后,琉球三国合并为完整的琉球王国,接受明廷册封进行朝贡,成为中原藩属;清朝入关以后,琉球继续向清廷称臣纳贡。明清两代五百年,琉球对中原一直都恪守臣礼忠心不渝,关系也非常紧密不逊与当时的半岛。

然而琉球另一边的日本也没闲着,从明后斯开始,日本趁着明朝无暇顾及的空闲入侵琉球,强占琉球的岛屿,并且要求琉球纳贡。琉球实力薄弱无力反抗只能顺从,所以很长时间里,琉球是“一藩两属”,同时对中原与日本称臣纳贡。近代,日本也凭着这段过去进行各种篡更,为日本占据琉球提供所谓的依据。


琉球被日本所灭以后,琉球的王族贵胄大量前往清朝,请求清朝担负起宗主的责任与日本交涉,恢复琉球的宗庙国祚。于清朝而言,琉球终究是自家藩属,也不能不管,可如何管就是个问题了。李鸿章与美国公使格兰特商议之下,觉得还是请列强介入比较合适。最初的方案是将琉球一分为三,北部归日本,南部归清朝,中部留给琉球恢复自家山河,结果被日本给拒绝了。

直到1880年日本再次提出“分岛协议”,将琉球一分为二,中部与北部还属日本,西南的先岛列岛交给清朝,清朝可以留给琉球王室重建家园。然而李鸿章经过综合考虑,加上琉球旧族反对,并没有同意。


首先,交给清朝的先岛列岛面积狭小土地贫瘠,根本不足以恢复琉球;而且日本交出这一“鸡肋之地”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允许日本进入清朝腹地通商,享有与欧美列强同等的权益。这一旦同意,势必引起西方更多贪欲群起而攻之,到时候清廷根本无力招架。

何况当时北方的沙俄一直虎视眈眈,还派了舰队游弋于东北,琉球作为清朝藩属,一旦清朝同意了日本的方案恐怕会让沙俄有例可循,势必也会有样学样占据朝鲜半岛,进而染指东北。按全局考虑,清朝也不能同意日本提出的所谓“交还琉球”的方案。

清朝晚期内忧外患不断,所有的心思都在洋务运动与北洋水师的建设之上,认为琉球的问题暂且搁一搁也没什么问题。待到将来实力强大起来,再与日本进行交涉也不迟。只不过清朝怎么也想不到,后来北洋水师在甲午一役覆没,更加无力与日本来处理琉球。


澹奕


日本提出归还琉球?这个小岛国可没这么好心。他们是想霸占琉球相对富庶的北方岛屿,而将比较贫瘠的南方两岛归还中国。当时的琉球国人不同意,大清朝当然也不会同意了。而代表大清的李鸿章只能拒绝了。

琉球群岛是被日本武力占领的中国领土,不管是从历史渊源上,还是被各国所广泛认可的世界级公约上,都是可以找到可靠证据的。从更有说服力的法理上,中国拥有琉球的主权,这是不容置疑的。琉球迟早是要回归中国的。

琉球即现代的日本冲绳县,美国驻军的地方。

中国关于琉球的史料记载,最早出现在《隋书》中,有专门的“流求传”,记载此地有“流求国”。

在14世纪,琉球出现了南山、中山、北山三国,分别位于琉球主岛的南、中和北部,这个时期被称为“三山时代”。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曾派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三国在接到诏书之后,相继向明朝进贡,表示臣服,正式成为了明王朝的藩属国。朱元璋还派遣了福建善于造船航海的匠人前往琉球,帮助他们建造船只,教授他们航海术。

根据史料记载,琉球臣服明朝后,日本的一些土著酋长还曾入贡琉球中山国,向琉球偷学明朝的造船术。

琉球此后经历了“第一尚氏王朝”、“第二尚氏王朝”,并将琉球发展到了“三省并三十六岛”的强盛时期。

1609年,日本萨摩藩进攻琉球,并将琉球划入了管辖范围。但是,萨摩藩不敢得罪明朝,琉球王国继续存在,作为大明的藩属国,继续向明朝入贡。即使是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之后,琉球还是中国的藩属国。

1872年,日本单方面宣布琉球王国是日本的“内藩”,并于1873年兵临琉球,废除了原国王。1874年,日本还以保护琉球人民为由,派兵登录台湾东岸,屠杀当地土著。无能的清朝却认为此举是“保民之举”,还向日本赔款,这让日本霸占琉球的野心进一步增强。

1875年,日本大举入侵琉球,要求琉球停止向中国朝贡,禁止琉球接受清朝的册封,并册封琉球国王为“琉球藩王”。自然,日本的举动遭到了琉球国王的拒绝,琉球国向清朝求援,软弱的李鸿章不想因琉球与日本失和,竟然拒绝了。

1879年,日本将琉球国王尚泰绑到了东京,并将琉球改置为冲绳县。但中国和流落在外的琉球人均拒绝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主权。

1880年,满清和日本多次谈判,在美国的调停下,准备将琉球分为三部分,北方岛屿归日本,南部岛屿归中国,而冲绳岛归琉球王国,保持琉球王国的存在。

关键点来了,原本李鸿章代表满清,是准备同意这一提案的,但是遭到了流亡到清朝的琉球国人的强烈反对。琉球国大臣林世功在北京总理衙门前,以自杀明志,阻止协议的签订。李鸿章受到震撼,开始反对对日议和,主张琉球国复国,恢复国王尚泰王位。

1882年,日本曾提议将琉球南部两岛割让给清朝,然后册封琉球王,让尚氏世袭冲绳县令。但是,除了两岛之外的其他岛屿,实际上被日本篡夺了。李鸿章竟然还准备答应,但是没有得到总理衙门其他大臣的支持,只能作罢。

李鸿章作为一个确确实实的卖国贼,是有才能,但他主要是靠出卖国家利益,才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1894年,清朝向日本宣战,揭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原本琉球流亡清朝的大臣向德宏提议清朝收复琉球,也得到了众多官员的支持。但是,在慈禧、李鸿章治理下的清朝,已经烂透了。甲午战争,清朝惨败,靠清朝收复琉球已经无望。

甲午战败的第二年,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琉球都割让给了日本。李鸿章还收复琉球,在李鸿章的手下,不要说琉球,台湾都被日本割走了。

还好,满清很快灭亡了,民国政府在1941年正式向日本宣战,加入了同盟国,并宣布废除《马关条约》。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抗战胜利,成为了二战战胜国。

战后所签订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明确规定了对日本的处置,日本领土仅限于日本四岛,当时的日本昭和天皇接受了这些规定。随即,台湾、澎湖列岛相继归还中国,而琉球群岛暂时被美国托管。

1953年,中美交恶,美国将琉球群岛中的萨南诸岛交给日本。1961年,美国准许琉球人悬挂日本国旗。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完全主权。1972年,美国又将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交给日本。至此,日本完全控制了琉球群岛。

但是,在二战后的宣言和公告中,明确指明了,日本领土仅限本土四岛,其他的地方都不属于日本。所以,琉球群岛已经明确了并非日本领土。

在历史上,中国作为琉球长期的宗主国,在琉球国灭亡后,从法理上讲,中国将拥有琉球的领土。日本之所以拥有琉球,完全是靠武力抢占的。如果以此为原则,那中国也可以用同样方式收复琉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