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提出歸還琉球的時候,為什麼李鴻章拒絕了?

笫一心理


琉球也就是現在日本的沖繩縣,在清朝末期的時候被日本吞併,成為日本的領土,日本吞併以後就在這裡設置了管理機構,把琉球改為沖繩縣。

琉球在12世紀的時候就有獨立的國家了,當時有三個國家,在明朝的時候在三個國家都是大明的藩屬國,給大明納貢。即使到了後來第一尚氏王朝建立之後,統一了琉球當時也是給繼續給大明納貢的,後來內亂建立起了第二尚氏王朝也是繼續給大明納貢,當時都是由中國政府給他們冊封的。

但是到了1609年,日本開始入侵琉球,讓琉球成為了日本的附屬國而且還割地給日本,當時就是日本薩摩一個很小的政權。到了清朝入關之後,琉球又和清朝確立了朝貢關係,琉球成為了大清的藩屬國。到了清朝後期1872年日本正式宣佈琉球是日本的內藩,屬於日本的領土。1875年日本武力進入琉球,強行解除了琉球和中國的藩屬關係。

但是清政府也是極力的反對的,到了1879年的時候大清聯合美國等國家,讓日本做出了讓步,中日開始談判琉球問題,當時日本提出了吧琉球分成了兩部分,南部大概佔了三分之一歸屬清朝,但是南部地區都是一些貧瘠之地,北部歸屬日本。大清當時當然不答應了,當時大清正在進行洋務運動,有了大量的西洋武器,有北洋艦隊,當時號稱是亞洲第一的艦隊。所以當時大清並沒有答應日本的要求,所以當時大清並沒有承認日本擁有琉球的主權。就這樣一直拖到了甲午戰爭,甲午戰敗以後大清不光是把琉球丟了,而且更是把澎湖列島還有臺灣都丟了,此後琉球基本上也就和中國沒有多大的關係了。

到了1880年的時候,日本和清朝簽訂了一個協議,包括宮古、石垣、八重山群島在內的先島群島屬於中國,其他地區則屬於日本。當時雖然簽訂了協議,但是大清根本沒有在這些地區設置管理機構,而這裡也基本上就是日本佔領著。

到了後來日本開始在琉球禁止說琉球語,也開始在琉球徵兵,也就標誌著這裡真正的成為了日本的領土,二戰之後當時中華民國想依靠美國,雖然中英美蘇四國當時談及到了琉球問題,但是基本上就是美國代主管的。1947年的時候聯合國通過了《關於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把北緯29度以南的琉球群島和釣魚島交給美國“託管”。到了1951年的時候日美當時在中國代表的局面下籤訂了《舊金山和約》確認日本擁有琉球全部的主權,但是由美國代管。1971年的時候美國把琉球還給日本。日本在這裡正史設置沖繩縣。


中國歷史研究所


當初李鴻章之所以拒絕日本提出歸還琉球是日本提出的附加條件,日本在給清政府的照會中明確說明歸還琉球首先要滿足日本在中國的特權,所有特權效法西方。這個條件無論是清政府還是李鴻章他們都不會同意,清政府之所以出賣國家特權給西方是因為西方的武力強大,而日本數千年以來都是中國的學生,對這個學生無論是清政府還是李鴻章都沒有把它放在眼裡。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力蒸蒸日上,與之相伴隨的則是日本侵略擴張的野心不斷膨脹,明治維新僅僅十幾年之後日本先後入侵了琉球和臺灣,琉球被日本吞併的消息傳到北京之後,清政府對這件事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討論,同時命令駐日公使何如璋照會日本政府,提出嚴正交涉,從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對日本吞併琉球還是非常重視的。

李鴻章對於日本吞併琉球的事件則是利用他的專長積極請求洋人居中調停解決琉球事件,美國前總統格蘭特向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共同提交了一份建議書,建議將琉球一分為三,將琉球北部的五個島嶼讓與日本,中部的琉球本島歸屬琉球王國,南部劃歸中國。對於這個建議李鴻章表示十分贊同,但是遭到日本的拒絕。

日本只同意將琉球南部的八重山島和宮古島讓與中國,其餘的全部劃入日本的版圖之內,同時要求中國對日本打開國門,讓日本商人可以在中國沿海和內地經商,並取得和歐洲列強相同的權益。清政府並沒有同意,而是接受了李鴻章的建議選擇拖延的策略,李鴻章認為日本彈丸小國一旦中國海軍建成日本就會乖乖的歸還琉球,但是甲午戰爭之後北洋海軍慘敗,清政府也就失去了收復琉球的機會。


李帥領


剛剛讀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便心生出兩個疑惑:①日本竟然會主動提出歸還已經霸佔了的琉球(日本沖繩縣),簡直不敢相信!②日本好不容易主動退步,提出向清朝歸還琉球,身為大清“裱糊匠”的李鴻章居然嚴詞拒絕。但其實在我對其背景展開搜尋之後便發現:其實當時李鴻章建議清政府放棄收回對琉球群島的主權時,實情的確令人扼腕嘆息,在這件事情上,李鴻章也許當初自我認為的不錯,但是此舉卻“一失足成千古恨”。

琉球群島位於中國東海的東部外圍海域,其主要包括60個已命名海島和400多個未命名海島。歷史上的琉球王國是清朝的附屬國。19世紀70年代的明治維新之後,公元1879年,琉球國被日本佔領,同年設沖繩縣。二戰後,根據《波茨坦公告》的條約內容,日本主權代由美國全權支配,於是琉球群島便於此暫時託管於美國。1970年,美日簽定《美日舊金山和約》,美國同意將琉球連同釣魚島的施政權轉給日本。至此,琉球群島便劃入日本版圖。

第一階段:“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強行霸佔琉球國

上邊提到早在公元1879年的時候,日本在經過“明治維新”後,便通過強硬手段逼迫清政府讓出對琉球國的藩國保護權,並且將其強行佔據。對於日本此舉,清政府可以說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但憑藉當時清朝實力,清政府也只能默默低頭、唉聲嘆氣。另外重要的一點是,在慈禧太后看來,琉球國只是大清朝的藩屬國,並不是清朝從一而終的領土,只要能夠使得日本安寧,琉球國的從屬問題不值一提。但是李鴻章當時面對日本此舉卻說出了“恐西人踞之,運營墾闢,扼我安定洋咽喉”的話,由此可知,李鴻章對於“日本強佔琉球國”的態度則是強硬的。

第二階段:“洋務運動”中的中國,日本主動歸還琉球國

中國近代的洋務運動其實是和日本的“明治維新”、沙俄的“農奴改革”並駕齊驅所進行的。公元1888年,中國的北洋水師首次成立。伴隨著洋務運動的進行和北洋水師軍事實力的增強,“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傳聞逐漸被日本政府所知曉,畢竟當時的日本還未曾與中國有過一戰,於是日本便先行主動提出將琉球群島南部的先島群島歸還清朝,剩餘的地區仍由暫為管理。

第三階段:李鴻章直言拒絕,一失足成千古恨

面對著日本政府的意見,身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聽聞之後便聞之色變、直言拒絕。當時李鴻章的強硬態度,其實是被清政府所認可的,並且李鴻章此舉也贏得了慈禧太后的同意。李鴻章當時之所以敢於直言拒絕,他是這樣認為的:待我中華水師有朝一日倍強於東瀛倭寇,到時就不只是先島群島這一部分主權歸屬我大清了。李鴻章此舉很明顯,那就是想等到北洋水師強大之後,完全將日本擊敗之時,徹底將琉球群島主權盡數收回。

公元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一方面標誌了洋務運動的破產,另一方面自然而然也就打了李鴻章的臉,此時此刻的琉球群島,清政府莫想寸土可佔了,不過誰又能料想到,假如當時清政府接收了日本主動歸還的部分琉球主權,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日本政府會不會再次乘機將其收回。


歷史課課代表


需要糾正一點,當時日本從未提出要歸還琉球群島,只是向清政府提出了一項關於琉球群島的“分島方案”。方案是這麼寫的:

琉球群島的北部和中部島嶼屬日本管理;琉球群島的南部諸島如宮古島、八重山,則歸清政府管轄。作為交換條件,清國應修改日清通商條約使得日本享有最惠國待遇。


我想任何一個人看到這麼一個分島方案都肯定不會答應吧?本來琉球就是一個獨立的王國,歷代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要還就全部歸還,哪有一分為二的道理?況且日本將土地最肥沃,資源最豐富的北部島嶼劃歸己有,將生存條件最差的南部諸島劃給清政府,這讓清政府如何答應?

再就是,提出分島方案的時間是在1880年,此時的李鴻章正奉命組建北洋水師,就在這一年,李鴻章向德國定購了“定遠”,“鎮遠”兩大北洋水師主力艦,李鴻章正信心滿滿的打造一支亞洲最強大的水師,在向德國下了訂單後,他還意氣風發的說下“日本聞我有利器,當亦稍戢狡謀”的豪言,反觀日本,雖然日本正在進行“明治維新”的改革,但國力依舊無法比肩清朝,尤其是海軍。

還有就是,很多原琉球國的官員都紛紛來到清國,請求清朝“盡逐日兵出境”,甚至原琉球國陳情通事林世功還在北京壯烈自殺,以死抗議日本侵略,請求清政府出兵,雖然清政府沒有出兵但他們的行為促使了清政府對日本侵佔琉球一事一直持反對的態度。


所以基於以上這些情況,李鴻章斷然拒絕了日本提出的“分島方案”。 雖然李鴻章拒絕了分島方案,但此時的琉球國早已被日本人佔領,曾經的琉球王國被日本人改為“沖繩縣”,琉球王國最後一任國王尚泰也被迫去了日本,最終客死他鄉,琉球亡國覆滅已經成為事實。所以,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清政府再如何抗議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後來中日爆發了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被殲,清政府慘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向日本賠款割地,由此清政府更無力向日本討要琉球群島了。雖然琉球國滅亡了,但曾經的琉球國人民依然不忘復國,很多心懷復國的有志之士紛紛逃到清朝,謀求復國,他們希望清政府將來能幫助他們復國,但腐朽的清王朝最終帶給他們的只會是失望。


更令琉球人難以忘記的是日本人佔領琉球后對琉球人民展開的血腥鎮壓,受害的琉球人達26萬之多,日本戰敗後,琉球群島被美國託管,1970年美國將琉球群島轉給日本,由此日本重新恢復了對琉球群島的行政管理權,但我國以及俄羅斯均不承認。 如今謀求復國的琉球人依然不在少數,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復國的理想能得以實現吧!


鹹魚閒聊


琉球在歷史上和日本一樣,都是擁有主權的島國。

不過,琉球由於建國得到了明朝的很大幫助,所以,在明清兩朝,琉球都是最忠心的藩屬國。

可是到了清朝末年,琉球國卻被日本佔領。此後,琉球曾多次向清廷求援。迫於國際壓力,日本政府曾一度打算將琉球南部島嶼歸還。然而,身為清廷外交大臣的李鴻章,卻拒絕了這個提議,這是怎麼回事呢?

(琉球島區位圖)

琉球島位於臺灣和日本九州之間,最早在這片島嶼上分佈著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小國。

1429年,中山國的大臣巴志發動政變,顛覆了小朝廷,自立為中山王,隨後率領國民先後滅掉了南山和北山兩個小國,琉球國因此初具雛形。

巴志隨後派使者從福建登陸,向國力強盛的明朝納貢稱臣。

作為宗主國,明朝對巴志建國在財力和物力上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並賜給他王姓為“尚”。同時,要求凡是繼任的國王必須呈報明廷。被明廷冊封后,方為正朔。從此琉球島和明廷就形成了藩屬關係。

由於琉球島地理位置在幾國之間,又是東南亞和東北亞的海上樞紐,所以在琉球國建成後,經濟貿易得到飛速發展,國家也隨之繁榮富強。

然而,琉球國的王位之爭,卻從未平靜過。由於第7任尚德王得位不正,再加上他暴虐好戰,最終引發內亂,導致被殺。

隨後,在朝中威信極高的內間金丸被推舉為王。他以尚德王世子的身份嚮明朝報喪,並得到冊封。

內間金丸為了鞏固王權,在進行了一系列行政改革和賦稅改革後,又頒佈了一條私人禁止擁有兵器的律法。

如此,內亂的威脅得到解除。可是,軍隊建設卻因此廢弛衰弱。

(琉球國王畫像)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戰國時期。各大名之間你爭我奪,互相爭利,大家都想做大做強,然後吞併對方。因此,靠商貿經濟發達的琉球島,便成為大名爭奪的一塊大肥肉。

起先,一度想攻佔朝鮮的豐臣秀吉曾要求琉球國王負責他的遠征提供糧草補給。琉球國王不僅拒絕了他的要求,還立刻就將這一情況嚮明廷奏報。

德川家康統一日本後,琉球國王依然對日本不理不睬,根本不前往致賀。德川家康對琉球國王深為惱恨,派出薩摩大名攻打琉球國。

琉球國王趕緊派使者前往明朝,希望明廷能派兵增援。

可是此時的明廷,因農民起義和關外後金的不斷侵擾,已經疲於應付,根本無力解琉球國的危難。

更為糟糕的是,琉球國由於不注重軍隊建設,所以面對日本薩摩大名強有力的進攻,他們簡直是不堪一擊。很快,琉球國王便做了薩摩大名的俘虜。在薩摩大名的逼迫下,琉球國王不得不承認日本對琉球國具有管制權。

清廷建立後,不願意受薩摩大名指手畫腳的琉球國王,見到了希望。他們暗中派使者帶著貢品前往清朝國都,並向當時的皇帝順治表達了納貢稱臣的願望。經過多次懇請,終於得到清廷的同意,建立了藩屬關係。

琉球國王為了表達忠心和親熱,年年都不遠千里向清廷納貢。哪怕到了咸豐年間,清朝由於太平天國起義,社會極為動盪,琉球國王還是派使者前來納貢。

(咸豐帝畫像)

咸豐帝考慮到琉球國使者的安全,曾向琉球國王下諭,表示他們不用來京,直接調轉船頭回去得了。但一向忠於清廷的琉球國王卻堅決要求使者必須完成使命,否則予以問罪。

1871年,日本單方面將琉球國化歸日本鹿兒島縣,並宣佈擁有琉球島的主權,並強迫琉球國王與清廷斷交。這意味著,琉球國將成為過去式。國王和國民自然百般不願,所以他們再次將希望寄託在清廷,並暗中遣人到京師知會消息,並請求清廷派兵增援。

此時正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藩國被佔,這在身為宗主國的清廷來說,自然有損天子之國威嚴的,所以慈禧派駐日大使何如璋辦理此事。

何如璋向日本做出了抗議,然而,僅僅是抗議而已,再無下文。

這番輕描淡寫,自然讓琉球國舊臣不滿意。所以他們為了能得到清廷重視,一再在朝臣上朝的東華門外哭泣不止。甚至還有人為能引起清廷的重視,達到救國目的,竟在宮外自殺殉國。

既然到了出人命的地步,慈禧覺得繼續裝聾作啞已經不是辦法了,所以她便讓李鴻章操辦此事。

李鴻章還是一直再三向日本抗議,就這樣抗議了兩三年。

1879年,正好美國總統來中國表示建交,李鴻章便請他向日本斡旋此事。

在美國總統的斡旋下,日本終於同意歸還島嶼。不過並不是全部,而是南部一帶的宮古和八重山等島嶼。日本的意思是,要和中國“分島而治”。

(李鴻章畫像)

李鴻章認為這個辦法可行,只要給塊地,就能讓琉球國王重新建國。作為宗主國的面子也就找補回來了,於是他便和日本政府就琉球的問題準備進行接洽。

可是在北京請願的琉球大臣們卻極力反對。據他們說,南部島嶼極度貧瘠,根本不適合生存,所以千萬不能接受這個條件。

1880年,李鴻章在和日本政府談琉球問題的時候,便要求日本不僅歸還琉球南部,還應該將中部各島歸還琉球,以讓他們建國。

日本當然不同意李鴻章的條件,所以雙方談到最後,不歡而散。

這樣又拖到1894年中日開戰前夕。琉球國民聽聞消息後,紛紛到寺廟裡乞求神靈,希望清廷能打敗日本,幫他們奪回琉球各島。

然而,隨著清廷戰敗的消息傳來後,琉球國民才明白,想靠清廷復國,簡直是痴人說夢,自此才接受了現實的殘酷。

(參考史料:《明史·琉球傳》《中山世譜》)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問題的開頭,俺就要申明一點,琉球是俺們的,是俺們大華夏的地。您要是擱法理上講,咱大華夏《隋書》中就開始有記載,至少擱明朝開始,這琉球上的原住民那血管裡就開始流淌上咱大華夏的血(其實您要往根子上數,這時間更早)。

所以俺再強調一次,琉球是俺們大華夏的地,滿清懦弱的時候,被那不要臉的小鬼子整過去的,早早晚晚咱的整回來。

拉拉肚肚扯這麼大一段,那麼有些小夥伴就要問了:“看把你著急忙慌的,這琉球有這麼重要?那這琉球在那?”

那咱先把題主的問題先擱一邊,說說這琉球的重要性,打個底然後回答題主的問題。

琉球多重要

這琉球就是現在小鬼子的那沖繩縣,這地很重要(重申一遍)。

他位於小鬼子那破九州島和咱臺灣省之間,其中有六十多個有名字的島,外加四百多個沒名字的島。這就是五百個多個小島,一股腦的就形成了一條弧形帶,是美國佬那沒臉沒皮的所建設第一島鏈很關鍵的一環。

要不然那美國佬為啥死皮賴臉的貨,非要在沖繩這地駐軍呢?這就是原因,卡住這裡,這就相當於給咱大華夏上了一股子眼藥水,天天能掐著你的出海口瞅你,瞅的你真想揍他。

也許有小夥伴要問了:“咋瞅呢?”

你比方說,咱整個訓練,弄幾條潛水艇出太平洋遛個彎,那美國佬沒臉沒皮的就整一條科考船,追著你的屁股放雷達,收集你的數據資料,彙總這些個資料,天天的想辦法怎麼整你。

當然這還算是小意思,你要是整艘船要從這裡通過,他腦袋瓜一晃悠就像個撥浪鼓,就是不同意,眼跟前的和你一頓扯皮。

這要是趕上戰爭支援,這花瓜菜都涼了;這要是趕上貨船,得,您這運輸成本刷刷的往上長,您還和別人拼啥價格優勢,拉倒吧!

有人說:“咱用外國人的船拉貨也是可以的!”

腦子沒坑吧,用他們的船,等你大華夏的船都垮了,齊活,別人運輸費一塊,到您大華夏咱來個一百塊,就是欺負你咋的啦,有本事你自己個拉去,弄不死你就算俺沒說。

那麼這麼重要的地,在小鬼子的那些個破島上,這面積應該大吧?大?佔了小鬼子那總體面積的0.6%,瞅著真心不大是不?

您別忘記了,這可是有二百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嘛意思?只要海面上有指頭大那麼一點礁石存在,國際上認可的話,得咧,圍繞這礁石周圍二百海里都是這國家的專屬經濟區,外國人不得插手。

琉球五百多個島子啊,那就是五百多個專屬經濟區,肥不?大海里的資源可比陸地上的資源多。

寫到這裡,俺就想到了,幾年前有哪些個所謂的專家吵吵,咱大華夏不要海上的島子,美其名曰讓他一兩個島子又何妨。這腦子得起多少坑,灌了多少水才能整這話,要是您敢站在漁民的面前整這話,大耳瓜子抽不死你。崽賣爺田不心疼啊,說不了大話顯不出你個高啊!

好了,咱重要性瞭解了。接下來咱瞭解一下為啥俺說這琉球是咱們的。

依據

開頭俺就說了,這琉球在咱《隋書》上就有記載,幾千年前,咱那隋煬帝派大臣就到過這地,人家琉球國那國史《中山世鑑》有著同樣的記載,不過那時候,咱《隋書》叫琉求,同一時間其他的書叫琉虯,同音不同字而已,指的都是同一個地。

到了唐朝和元朝,這都有記載,他就沒有斷過。

眼跟前的這就到了大明朝,咱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還讓使臣帶著詔書去了一趟,打這時候起,這就正式的叫做琉球。所以這地的名字都是咱大華夏的老祖宗給起的,您能說沒有法理嗎?

就為了這,小鬼子那心眼壞透了,這不把好端端的琉球就給改成了沖繩,這就是想要從法理上去割斷這種聯繫,這不哄人玩嗎?這是說割斷就能割斷的事。

就這老朱家派使臣的事,都記載在了人家琉球用漢語寫的第二部國史《中山世譜》。瞅見沒漢語寫國史,這又從法理上說明這就是咱的地。

還有一件事,其中有段時間琉球有三王,這三人相互看對方不順眼,這就打起來了,這傢伙打的昏天黑地的,咱大明老朱知道了這事,用那詔書勸解了一通,你還別說真管用,三方罷兵,過上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幸福生活。咋樣,不用俺再掰扯一句吧!

到了最後,咱老朱又派遣閩人三十六姓入駐琉球,這就是說咱大華夏的移民去了這地,話說咱可不是侵略,是人家琉球王主動請求賜人的,那琉球王還請求給自己冊封。

所以琉球人有咱大華夏的血脈,俺可不是瞎說,有理有據的。

這到了滿清那會,人家還是年年的納貢朝拜,就當是自己人一樣。

滿清的事

大傢伙也知道,滿清就是個扯大腿的朝代,小三百年的光陰,您別扯啥進步了,原地踏步走就不錯了,這一傢伙就倒退了好多年,人家大鼻子邁著大步往前竄,您倒好邁著大步往後躲。

這國力可就一日不如一日,對外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那小鬼子的薩摩藩,對琉球就開始侵略。

話說這時候,其實就是小鬼子地方割據勢力對琉球的一個強盜行為,但到了明治時期,那明治小子八岐大蛇附體,這就開啟了工業化,一傢伙把個小鬼子從鑽木取火時代,這就進化成了用抹布當褲頭的時代,這傢伙這就開始對外侵略。

小鬼子這輩子都想甩開那破島子爬上岸,這不就瞅著朝鮮不錯,於是這就想把琉球當做跳板來使喚。

這不,1972年的時候,琉球使者到了小鬼子地頭來拜訪,這不要臉的小鬼子,這就往自己個臉上貼金,非要冊封琉球國王為他們家的藩王,還像模像樣的給整到了所謂“華族”的行列。

當然這都是在暗箱中操作,咱大華夏不知道,從這時間點起,琉球就成了小鬼子和滿清兩個國家的屬國。

這到了1874年,小鬼子那不要臉的扛著個保護琉球人民的名義,跑咱臺灣省禍禍臺灣人。您都不知道這滿清搞笑的認為這是保民之舉,轉過臉來笑嘻嘻的給人家小鬼子賠錢。

得,小鬼子這下可就吃了定心丸,更加要佔領琉球。

小鬼子這就開始蹬鼻子上臉,1875年這就要求琉球停止對咱大華夏的朝貢,這事琉球國王不樂意了,轉頭就向滿清求援。

得,咱大華夏地頭上的滿清,那膝蓋他就是軟趴趴的,無能倆字他都不配,咱李鴻章李大人居然就同意小鬼子的要求,原因就是不想失和。

啊!人家大耳光糊你臉上,一邊打你,還一邊罵你,您可到好轉過臉來說:“俺是怕傷了鄰里鄰居的面子,傷了和氣,以後走大街上,俺不好意思和您打招呼,呵呵!咱就這點小心思,你可勁抽,左臉蛋子不夠,咱還有右臉蛋子不是!”

得,打這起,小鬼子就把那琉球改成了沖繩,當然這個時候,咱在輿論上還是不承認小鬼子對琉球有主權。

後來到了1880年,這事一直拖著,小鬼子一直想在法理上咱有琉球,滿清被小鬼子逼的沒法子了,這就找美國佬調停。

美國佬很乾脆,把這琉球一分為三,北邊的歸小鬼子,中間的歸人家琉球,南邊的歸滿清。

李鴻章一聽,咱多少還佔了一點,可以啦,這就要同意。結果琉球人不同意,咋了,好端端的一個國家您一句話就整成了三份,這那成啊,於是琉球流亡大臣林世功就到北京總理衙門口自殺。(請大傢伙記住這林世功就是閩人三十六姓的後裔)

於是這事讓李鴻章感覺面子上過不去,這就反對,主張琉球復國。

這事就這麼黃了,可小鬼子他就不死心,這時間就到了1882年,小鬼子鬼迷溜眼的這就提議將南邊倆島子給琉球國,讓他呆那地當國王,其他的地都歸小鬼子。

我去,這李鴻章又準備答應,可總理衙門口的大臣不同意,為嘛那?就那倆破島子別說住人了,連鳥都不願意在哪裡呆,你還當國王呢?這不就耍著人玩呢?得,這事又黃了。

這時間到了1894年,甲午海戰開打了,結果大傢伙都知道,滿清敗了個稀里嘩啦,原本朝堂上支持收回琉球,面對這個結局,這事就擱淺了。

收復琉球拉倒吧!一個《馬關條約》別說琉球了,臺灣都整沒了。

到了現在,琉球人一直都有脫離小鬼子的意願。

事就是這麼個事,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呦!


梁老師說歷史


中國在古代就是亞洲國家的中心,由於國力雄厚,周圍的許多小國都曾向我國稱臣納貢,也正是與中國的友好交往,才使得一些國家得以發展起來,甚至成為強大的地區大國,擁有55個島嶼的琉球王國便是其中之一。


琉球王國在明朝的時候就是其附屬國,朱元璋很早就意識到琉球的特殊地理位置,因此在看到琉球國忠心耿耿的向他納貢時也深受感動,派遣福建周邊的許多漢人和不少工匠前往琉球,幫助他們發展經濟文化。

公元1429年,中山國統一整個琉球群島,明朝政府冊封中山王為琉球王,從此琉球王國的國王繼位都需要中國的冊封。

隨著琉球國家的不斷髮展,兩國關係也越來越密切,琉球甚至一年間嚮明朝納貢近200次。


這樣的友好關係持續了100多年,在明末,日本薩摩藩兵入侵琉球王國,強迫琉球向日本納貢,此後琉球成為了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的屬國。

清朝建立後,琉球主動向清朝納貢,請求清朝冊封,使用清朝年號,也一直是清朝的附屬國。


直到清朝晚期,日本明治維新後,琉球王國的局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1872年,日本強行將琉球王國廢止,變更為日本的琉球藩,甚至還將琉球王室挾持到日本,之後威脅琉球向日本運輸糧食,將這種威脅稱為朝貢,以此證明琉球是自己感覺的附屬國,甚至威脅琉球不得再向清朝進貢。日本人為了讓琉球人忘掉他們的國王及對大清的念想,就將琉球改名為沖繩,正式將琉球納入它的版圖。
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曾主動向清政府歸還琉球一部分地區,卻遭到了李鴻章的拒絕,這是為什麼呢?

從日本強行攻佔琉球開始,清政府就一直在反抗, 琉球國王多次向清政府求援,此時俄國正在新疆,日本人在福建頻頻製造事端,清政府顧及不下,無能為力,正所謂弱國無外交,日本對於中國的抗議根本沒放在心上,照樣我行我素。


直到北洋水師的成立,在李鴻章的操辦之下,北洋艦隊發展迅速,擁有了亞洲第一的船艦,再加上當時李鴻章與美國總統私交甚好,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日本壓力,面對這樣的情形,日本也識時務寫了一份合約,稱願意將琉球的一部分歸還給清政府,日本保留一部分。

但日本的這個提議遭到了李鴻章的嚴厲拒絕,李鴻章認為只要自己的艦隊不斷髮展,之後定能完全收復琉球。


不料在之後的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收復琉球也成了泡影,這也成了李鴻章的一塊心病。

或許李鴻章的作法是正確的,琉球本來就是大清的,是日本強行併吞的,不是歸還一部分的問題,而是應該從琉球全部撤走軍隊,還小家子氣,歸還一部分打發叫花子。


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貪婪而又卑鄙的國家,到嘴的肉根本不會吐出來,它早就對臺灣及整個中國虎視眈眈,日本的狼子之心我們要永遠提防。




遺產君


在漫長的古代歷史歲月裡中國與周邊鄰國形成了一種宗藩朝貢體系:古代的東亞世界是以中國為核心的,而周邊鄰國則通過一套冊封朝貢機制確立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宗藩關係形成的歷史是極為悠久的:中國古人很早就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意識,正是在這種意識指引下秦始皇嬴政得以構建起大一統的華夏帝國。張騫通使西域後使中原王朝發現原來在中原之外還有著廣袤的世界,而在大一統思想的體系中天無二日,那麼人間自然也只能有一個天子,然而現實和理念是存在差距的——號稱受命於天的中原天子實際上是無法完全控制當時已逐漸被國人所知曉的普天之下的全部土地的,而解決之道就是與這些處於實際控制之外的地區確立一種冊封朝貢機制。在這套機制下只有中原王朝的君主才有資格稱帝,才是真正受命於天的天子,而周邊各國的君主只能稱王,在理論上他們都是天子的藩屬。由於在相當漫長的古代歷史時期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領域都具備對周邊鄰國壓倒性的優勢,於是這種宗藩朝貢體系就得以構建起來。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東亞世界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不同於近代西方列強構建的殖民體系——儘管兩者都存在將國與國分為核心國家和附屬國家的不平等性,但古代中國並不試圖干預藩屬國的內政,也從不掠奪藩屬國的財富,恰恰相反當時的中國秉承的是厚往薄來的理念,事實上中國皇帝回贈藩屬國的禮物的價值遠遠大於藩屬國的貢品。其實朝貢體系對很多藩屬國而言實際上是一條貿易生財之道,與此同時身為宗主國的中國還對藩屬國負有保障其國防安全的義務——明王朝的抗倭援朝戰爭實際上就是在履行與李氏朝鮮的宗藩義務。正因為與中國確立宗藩關係可以獲得貿易和國防安全上的諸多好處,所以當時中國的周邊鄰國基本上對與中國確立宗藩關係是持積極主動的態度的。

隨著近代西方列強的入侵使傳統的東亞宗藩朝貢體系受到了破壞,最終東亞宗藩朝貢體系被以西方模式構建的近現代國際條約體系徹底取代。在這一過程中朝鮮、越南、緬甸等昔日的中華藩屬儘管曾一度遭遇殖民主義的統治,然而最終都成為了獨立主權國家,相比之下有一個藩屬國的命運就大為迥異了——這個國家就是琉球。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羽騎尉朱寬奉隋煬帝之命出海尋訪海外異俗,當朱寬一行途徑今日北起奄美大島、南至與那國島(今釣魚島西南170公里)時見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浮在海面中,“若虯龍浮在水面”,遂為其取名流虯。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將此地更名為琉球。需要注意的是:這時還沒有琉球國的概念,這時的琉球其實是對包括我國臺灣島和琉球群島在內的東海諸島嶼的統稱,後來為了將屬於我國領土的臺灣島與琉球群島進行區別而將臺灣稱為大琉球,而琉球群島則稱為小琉球。臺灣問題屬於我國內政問題,不在本文探討的範圍之內,歷史上的琉球國係指小琉球。關於琉球國的起源問題在《中山世鑑》、《中山世譜》和《球陽》三部著作均有記載:天神阿摩美久下凡,用天帝所賜予的草木土石做成島嶼,然後又求上天賜予人口,於是天帝將其子女二人賜予阿摩美久,此二人結合生三男二女,長男天孫氏建立了天孫王朝。天孫王朝共有二十五位國王,歷時17802年,傳至第二十五代王思金松兼王時為重臣利勇殺害,天孫王朝遂告滅亡。後來一個叫尊敦的人起兵誅滅了利勇,於是百姓擁立尊敦為君,號稱舜天王。這一事件大約相當於我國宋代時期。公元1253年—1259年據稱是天孫王朝後裔的英祖擔任舜天王朝義本王的攝政,公元1260年義本王禪位於英祖,由此開創了琉球歷史上的英祖王朝。事實上直到此時的琉球仍處於一種近似於神話傳說的混沌迷濛狀態,英祖王朝末期琉球分裂為山南、中山、山北三國,三國之間時不時會爆發戰爭。

這一時期琉球的歷史記載開始逐漸清晰起來,與此同時當時的中國明王朝的《明實錄》和李氏朝鮮王朝的《李朝實錄》中也出現了對琉球的記載,因此可以實現多方印證。綜合琉球人自己的史書以及《明實錄》和《李朝實錄》的記載:南山王國以大里按司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頭、東風平、島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豐見,大致疆域相當於今日沖繩島南端國場川—與那原一線以南的地域;中山王國以首裡按司為中心,包括浦添、首裡、那霸、北谷、讀谷、越來、中城、勝連、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為南至國場川—與那原一線,北至仲泊地峽;北山王國以今歸仁按司為中心,包括今歸仁、羽地、名護、國頭、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為沖繩島仲泊地峽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島和伊平屋島。1372年(明洪武五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遣行人楊載向琉球三國發布詔諭——這是明代第一次遣使琉球。同年十二月琉球中山國國王察度派遣自己的弟弟泰期等人隨楊載入朝貢獻方物。1373年(洪武六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繼嚮明朝進貢。至此北山、中山、南山三國開始嚮明政府朝貢,使用明朝年號,成為明王朝的藩屬國。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派遣福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支援琉球的造船航海事業。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中山國國王察度去世。1403年(明永樂元年)世子武寧遣侄三吾良疊訃告中國。1404年(永樂二年)2月中山王世子武寧來朝告父喪,明成祖朱棣即遣行人時中赴琉球祭弔,“賻以市帛”,繼而頒詔宣佈世子武寧“襲爵位”。從此琉球新王登基必須經明朝冊封成為慣例。頻繁往來琉球的明朝使者甚至根據出使路線寫成《順風相送》一書,此書明確記載了當時明朝使者出使琉球的路線:由福州出發途經臺灣海峽,趁著東南季風順著黑潮流向,經過釣魚島等島嶼之後進入琉球國境。目前此書已成為我國對釣魚島主權的一大佐證。1429年中山國王尚巴志結束了三國紛爭的局面,統一了琉球群島。1430年明宣宗正式賜姓琉球統治者“尚”姓,在之前琉球人只有名,從此以後琉球人才有了姓,這時的琉球王朝因此被稱為第一尚氏王朝。

琉球王國的統一使其具備了對外開拓的能力:1440年琉球國北上與日本九州地區的諸侯大名島津氏爭奪奄美群島併成功攻克了奄美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奄美大島。1466年琉球國王尚德率2000人馬和50艘戰艦御駕親征喜界島。然而琉球王國並沒能控制住整個奄美群島:在之後相當一段時期內琉球王國一直與日本薩摩藩的島津家族就奄美群島展開爭奪。日本在古代東亞世界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國家:當時東亞各國幾乎都與中國確立了宗藩朝貢體系,然而日本卻始終是遊離於這一體系邊緣的一個例外。在當時的宗藩朝貢體系下藩屬國的君主只能稱王而不能稱帝,日本君主卻獨樹一幟自稱天皇。日本聖德太子曾致書於隋煬帝聲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由此可見日本很早就將自己置於和中國平起平坐的地位。日本很早就效法中國的宗藩朝貢體系試圖構建以自己為核心的天下秩序:從公元4世紀起日本就不斷對朝鮮半島展開行動,直到公元663年日本勢力在白江口之戰中被唐朝和新羅聯軍徹底逐出朝鮮半島。白江口之戰後日本按捺下試圖和中國平起平坐的野心,開始不斷向中國唐朝遣使學習更為先進的治國之術,然而隨著李唐王朝的日漸沒落使日本逐漸終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在征服喜界島3年後尚德王撒手人寰,迄今為止關於尚德王的死因仍眾說紛紜,不過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他應該是死於權臣的陰謀暗殺。尚德王死後琉球隨即爆發內亂,尚德王的兩個兒子均在內亂中被殺死。1470年伊是名島出身的宮中御鎖側官(管理財務的宮廷官員)內間金丸(一稱金圓)被群臣推舉為君,金丸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對外宣稱自己是尚氏王朝的後裔並改名為尚圓。1471年尚圓以尚氏王朝世子的身份向宗主國明朝報告“父喪”,次年明朝使臣抵達琉球並冊封尚圓為琉球國王。至此琉球國名義上仍處於尚氏王朝的統治下,但實際上這時的琉球王室與之前的尚氏王族並無直接的血緣傳承關係,因此後世一般將其稱為第二尚氏王朝以與第一尚氏王朝區別。1500年琉球王國出兵迫使距離琉球本島西南方向303公里外的宮古島稱臣納貢。1507年久米島主動臣服於琉球國。1509年琉球派遣46艘戰船和3000人馬進攻八重山群島並相繼佔領了西表島、石垣島和與那國島。明嘉靖元年(1522年)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的尚真王將勢力擴張到宮古島、八重山群島,基本確定了琉球南部的版圖。1537年尚清王率軍北伐攻取奄美群島。

至此琉球王國橫亙於中國臺灣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疆域北起奄美大島、東到喜界島、南止波照間島、西界與那國島,蜿蜒1000公里,總面積約3600平方公里。琉球王國的政治典章制度、衣冠服飾、法律法規幾乎都仿照明王朝而創設,和當時的朝鮮、越南等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一樣的是:琉球王國儘管有自己的口語,但在書面文字上以漢字作為官方文字。琉球王國的國都首裡城仿北京紫禁城而建,在其王宮之前以中國的牌坊為原型混合中國唐代建築的風格和琉球的傳統手法而建的守禮門至今被視為琉球建築的典型代表,守禮門上掛有以漢字書寫的“守禮之邦”匾額。整個有明一代琉球始終作為一個恭順的藩屬國的存在,明清易代後琉球繼續稱臣於清王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琉球王尚真曾獲得康熙皇帝御筆欽賜的“中山世土”匾額並將其懸掛於王宮正殿。琉球王國不僅通過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從中國獲得大量的物資供應,還發展成為鎖國狀態下中國的海上對外貿易“總代理”。琉球的船隻不僅往來於那霸與福州之間,還北上日本、朝鮮,南下安南、呂宋、暹羅、亞齊、爪哇、滿剌加等,足跡遍佈整個南洋群島,琉球也因為海外貿易的發達而被譽為“萬國津樑”。明天順二年(1458年)琉球國以漢字鑄造長154.9公分、直徑93.1公分、重約721公斤的萬國津樑鍾,將其國都首裡城的正殿內。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琉球很快發展成為明王朝同朝鮮、日本、東南亞乃至此時東來西洋勢力之間的貿易中轉站並因此積累了豐厚的財富。也正因為如此使琉球招來了惡鄰的覬覦之心:15至16世紀琉球就不斷遭到大量倭寇海盜的騷擾,這對琉球國的海外貿易造成了很大損失。事實上覬覦琉球的並非只有作為烏合之眾的倭寇海盜,此時日本九州地區的諸侯大名們也紛紛打起了琉球的主意。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向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重新發起了挑戰,這導致明王朝被迫在朝鮮半島和日軍展開了長達七年的戰爭。事實上豐臣秀吉在對朝鮮展開軍事行動的同時也向琉球、老撾等國遣使要求稱臣納貢。1590年豐臣秀吉向琉球方面透露了自己即將進攻朝鮮和明朝的消息並要求琉球方面提供可供7000兵馬食用10個月的糧草,同時還要求琉球方面提供一部分勞力參與侵朝大本營名護屋城的建造。一向與明朝保持親密關係的琉球面對日本方面的咄咄逼人進行了兩手準備:一方面象徵性地提供了一小部分糧草,同時緊急派人前往明朝通報豐臣秀吉的企圖。當日本方面進一步催討糧草時琉球以國力貧弱為由而加以拒絕。這一事件加深了琉球同日本九州地區的島津家族的矛盾:從1440年起琉球王國就同島津氏展開了對奄美群島的爭奪,而在豐臣秀吉與琉球的交往中一直是由島津家擔任中間人,在這一過程中雙方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日本薩摩藩領主島津家入侵琉球,在薩摩入侵的過程中琉球人民進行了自發的抵抗並誕生了琉球歷史上一位抗擊外來侵略的英雄人物——鄭迥:他是福建長樂移民鄭肇祚的後裔,1540年出生於琉球國久米村的鄭氏湖城殿內家族裡,1606年57歲的鄭迵被任命為三司官。當薩摩軍隊進犯那霸港時鄭迵據守那霸港附近的三重城,然而最終寡不敵眾——鄭迵和琉球國王尚寧王等人都成為了薩摩軍隊的俘虜並被虜至鹿兒島。1611年薩摩藩主島津忠恆強迫尚寧王簽署了《掟十五條》:承認薩摩藩對琉球的控制。同時將奄美五島(即喜界島、德之島、奄美大島、衝永良部島和與論島)劃歸薩摩藩直轄。此外琉球還必須遣使謁見日本幕府將軍。對此鄭迵給予了嚴詞拒絕和厲聲斥罵,惱羞成怒的島津忠恆下令將鄭迵投入油鍋烹煮。琉球人為紀念鄭迵而將這一事件記載在了他們的國旗上——這是一面類似太極圖的旗幟,在琉球叫做“三巴紋”——所代表的正是鄭迥和將其投入油鍋的兩名獄卒。

在簽署《掟十五條》之後無論是當時實際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或是作為半獨立政權的薩摩藩儘管將自己的勢力成功擴張到琉球,但還是默許了琉球作為獨立國家存在的事實——這主要是考慮到琉球同中國的特殊關係,如果日本方面執意吞併勢必將再次引發像萬曆年間的朝鮮戰爭類似之事。從此琉球進入到同時向中國明朝和日本薩摩藩稱臣進貢的兩屬時期,每當接待中國使者時琉球總是要將同日本相關的一切藏起來。就這樣忙於內部問題的中國方面竟一直對薩摩已迫使琉球稱臣一事矇在鼓裡。當中國發生了明清易代之後琉球作為之前明朝的藩屬國仍向清朝稱臣朝貢,中國和琉球之間的宗藩關係仍繼續維持著。這時的日本還無力挑戰中國作為東亞第一大國的地位,所以對中國和琉球之間的宗藩關係也並沒試圖抵制。儘管如此,日本仍暗中加強了對琉球的控制力度:1632年(日本寬永九年)薩摩島津氏在琉球那霸設立“在番奉行”,以監視琉球內政和監督貿易和進貢。1853年5月美國海軍准將佩裡的艦隊首次到達琉球。1854年3月佩裡又到達了日本江戶(今東京),在美國炮艦的威脅下日本被迫簽訂《神奈川條約》,在籤汀過程中佩裡要求日本開放疏球的那霸港。對此日方表示:琉球是獨立的主權國家,日方無權決定其港口開放權。這表明至少在1853年日本仍承認琉球系獨立自主的國家,而不是隸屬於日本。於是1854年7月11日佩裡又與琉球政府以中英文兩種文字簽訂了開放那霸港口的《琉美修好條約》。

1872年日本政府借明治天皇親政之機,削琉球國號設為“琉球藩”。1875年7月日本強令琉球王國停止對清政府的朝貢並改用日本年號。1877年10月日本政府又將琉球的司法權納入大阪高等法院的管轄之內。1879年日本宣佈琉球廢藩置縣,完成所謂的“琉球處分”,將琉球強行併入日本,改為“沖繩”縣。在日本吞併琉球的過程中自身實力有限的琉球只得寄希望於身為宗主國的清政府:1875年日本派內務大丞松田道之出使琉球,強迫琉球斷絕與中國的宗藩關係,琉球國王在日本方面的壓力下只好派官員赴東京請願。然而與此同時琉球也開始暗中積極聯絡清政府以避免被日本吞併的命運:紫巾官向德宏奉琉球國王之命以前往伊平屋島祈禱作為幌子掩護自己秘密出使中國的行動,琉球在中國的留學生林世功等一行19人也隨同前往。1877年4月12日秘密出訪中國的琉球使團抵達福州,向德宏、林世功等人將國王尚泰的密信呈給閩浙總督何璟並提出直赴京師請願。這時的清政府儘管已被列強的堅船利炮強行打開國門,然而閉關鎖國的心態卻沒多少改變,以致於當何璟的上書送達京城後朝廷大員們才知道琉球所發生的一切。恰逢此時沙俄正在新疆製造事端,因此中國一時無暇顧及琉球局勢,日本也就趁此時機完成了對琉球的實際吞併。儘管此時琉球國實際上已然被日本吞併,然而包括林世功等人在內的大量流亡在中國的琉球人士展開了復國運動:他們以福州、北京、天津為據點,向清朝總理衙門、禮部和李鴻章、左宗棠等朝廷重臣遞呈請願書,要求清政府就琉球問題向日本交涉。日本對琉球的吞併行為從未得到清政府的承認,這就使琉球問題仍是擺在中日外交關係中的不確定因素。日本公然吞併琉球的行為使清政府感受到了來自日本的巨大戰略壓力,實際上這時日本已然開始將中國的臺灣鎖定為下一個目標,而中國的北洋艦隊實際上從成軍伊始就是以日本為假想敵的。

從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以來中日之間圍繞琉球問題不斷展開交涉:1879年6月12日美國前總統尤里西斯·格蘭特在天津會晤中國政府代表李鴻章時被邀請就琉球問題進行調停,而格蘭特也慷慨答應。7月3日格蘭特一行乘坐“里奇蒙德號”抵達橫濱,7月22日格蘭特與日本政府要員伊藤博文、西鄉從道等人就琉球問題舉行會談。在聽取了日本方面的意見後格蘭特認為日本吞併琉球侵犯了清國的海上貿易利益並將對中國的臺灣構成巨大的戰略壓力,為此他提出只有和平談判才是解決琉球問題的方法。8月10日格蘭特會見明治天皇時指出若是日本吞併琉球將“斷絕清國與太平洋之通道”,建議日本“予彼以太平洋之廣闊通路,如至此議彼將應承之”。中國駐日公使何如璋發電報通知總理衙門稱格蘭特提出“琉球三分方案”:包括琉球本島在內的中部各島歸還琉球,恢復琉球國,將宮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島劃歸中國,將包括奄美大島在內的五島劃歸日本。總理衙門表示贊成這一方案,但事後美國方面不承認這是格蘭特提議的。這時的日本羽翼尚不豐滿,對號稱”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還是有所忌憚的,加之有美國方面的調停,最終日本方面為避免過分刺激清政府從而使自己在尚未做好戰爭準備之前被動捲入與清政府的衝突中決定在琉球問題上採取一定”讓步“:1880年3月日本方面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分島、改約”案:琉球群島的北部和中部島嶼歸日本管理;宮古島、八重山等南部諸島則歸清政府管轄。這就是題目中所謂日本主動提出歸還琉球一事。在日本方面看來:這已是他們做出的重大讓步。這時的日本在琉球問題上秉承的是強盜邏輯:既然琉球實際上已被自己吞併,那麼日本也就理所當然將琉球視為自己領土的一部分,如今主動提出將琉球南部諸島交給中國,至於中國在得到琉球南部諸島後是恢復原有的琉球國作為藩屬或是直接將其納入中國直接管轄則由中國自行決定。

不得不說日本人的如意算盤打得精:琉球本來就不是日本領土,如今日本用吞併得來的領土與中國交易,那麼即使在讓出南部諸島後日本仍是淨賺。然而作為當時中國方面談判代表的李鴻章卻不能接受日本的這一提議,因為在他看來:琉球國本就是中國的藩屬國,是被日本強行吞併的,只有日本完全從琉球撤軍才能算琉球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如果就日本方面的方案進行談判,那麼實際上相當於中日合謀瓜分琉球,這不符合中國對待藩屬的興亡繼絕之道。況且在日本的方案中琉球北部和中部絕大部分地區都處於日方控制下,而中國只得到土地貧瘠的南部諸島,中國通往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仍受到日本的遏制,臺灣仍將面臨來自日本的巨大戰略壓力。可以說中國儘管在表面上看似得到琉球南部的幾個島嶼且可以將其併入自己直接管轄的領土,然而卻無助於改善中國東南海疆的戰略態勢,反而還要揹負與日本合謀瓜分藩邦的惡名。與此同時日本方面的方案是附帶交換條件的:中國應修改日清通商條約,允日享有最惠國待遇。有鑑於此的李鴻章也擔心日本會利用這一條款趁機向中國索要更多政治經濟利益,從而為將來埋下隱患。日本提出的方案公佈後流亡在中國的琉球人士再三向清政府情願表示宮古、八重山二島土地貧瘠,無法生存,萬不可接受。林世功甚至在北京總理衙門前自殺以示抗議。林世功自殺後清政府拒絕在談判條約上簽字,於是中日之間圍繞琉球問題的談判就此擱置。也許當時李鴻章等人還想著暫時擱置爭議以待日後解決,然而甲午戰敗後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締結《馬關條約》。至此清政府連自己的領土臺灣都割讓了,至於早已被日本實際吞併的琉球就無力聲索了。

縱觀中日之間圍繞琉球問題的博弈全過程不難發現:所謂日本主動歸還琉球而李鴻章拒不接受一事的真相其實是日本以讓出宮古島、八重山等琉球南部諸島換取中國承認日本吞併琉球的既成事實。儘管清政府是一個喪權辱國的腐朽政府,然而在琉球問題上就事論事其實並無不妥——拒絕接受日本提出的將宮古島、八重山等琉球南部諸島交給中國的方案實際上就是拒絕承認日本對琉球的吞併行為。儘管腐朽的清政府無力懲罰日本公然吞併自己屬國的行為,最終只得以拒不承認的方式作為一種無聲的抗議。然而今天我們回頭重新審視這段歷史可以說這種無聲的抗議並非是毫無意義的:如今的國際體系是由西方式的條約關係為主基調的,而東亞傳統的宗藩朝貢體系早已成為歷史,條約體系在東亞取代宗藩體系是經歷了一段相對漫長的歷史時期的。在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及其藩屬國的過程中一開始是承認在東亞已維持數千年之久的宗藩朝貢體系的,所以中國近代相當一部分不平等條約中都包含有廢除宗藩關係的條款:1885年的《中法新約》中清政府宣佈廢止與越南的宗藩關係,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1886年的《中英會議緬甸條款》中清政府承認英國取得緬甸主權;1895年的《馬關條約》中清政府宣佈廢止與朝鮮的宗藩關係......正是通過這一個個條約使中國及其藩屬國由傳統的宗藩體系過渡為西方式的條約關係。這樣就形成一種慣例:中國與藩屬國關係的轉型是通過條約確立的,儘管今天我們認為這些條約是不平等條約,但當時的中國政府的確聲明放棄對越南、緬甸、朝鮮等國的宗主權,然而在東亞世界由宗藩體系向條約體系轉型的過程中琉球成為了一個例外:琉球是被日本強行吞併的,儘管事後中日之間圍繞琉球問題展開過談判,但並未達成任何協議。甲午戰爭後日本是有機會迫使清政府以條約形式承認日本對琉球的佔領的,然而也許是當時的日本醉心於戰勝的喜悅之中竟忘了完善這樣一道手續。這意味著什麼呢?越南、緬甸、朝鮮等國脫離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關係都是通過條約形式得到確認的,然而從清政府到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再到人民共和國政府從未有任何一屆中國政府在承認日本吞併琉球的條約上簽字(哪怕是不平等條約),也就是說作為琉球原宗主國的中國從未聲明放棄過對琉球的宗主權。儘管宗藩體系在今天看來似乎早已成為歷史,然而如今的國際法體系是由西方國家所主導的,而在此之前東亞的宗藩體系早已運作了數千年之久,在東亞地區被動納入到西方式的國際體系過程中實際上締結的各種條約實際上形成了這樣一種慣例:中國與藩屬國關係的轉型是以中國通過條約形式承認放棄宗主權而實現的,偏偏在琉球問題上卻沒形成類似的條約,那麼至少在國際法層面中國實際上還保留有在琉球問題上發聲的法理依據。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琉球本是東海之外的一個王國,明清兩朝均為中原藩屬,近代被在明治維新中崛起的日本所覆,變成了如今的沖繩縣。19世紀後期,日本迫於外力,曾經提出有條件歸還琉球群島的一部分給清朝,然而最終卻並沒有成功。

當時日本提出將琉球一分為二,群島西南部的先島群島歸清,餘下歸日本,同時日本還提出了一系列附加條件。最終清朝李鴻章思忖再三拒絕了分島方案:一來,清朝當時憂患不斷,琉球的利益相對不大;二來,日本的條件太多苛刻可能引發後患;三來,李鴻章是準備暫時擱置以待來日。


早在隋朝,隋煬帝就遣使出海到達過琉球,明朝建立以後,琉球三國合併為完整的琉球王國,接受明廷冊封進行朝貢,成為中原藩屬;清朝入關以後,琉球繼續向清廷稱臣納貢。明清兩代五百年,琉球對中原一直都恪守臣禮忠心不渝,關係也非常緊密不遜與當時的半島。

然而琉球另一邊的日本也沒閒著,從明後斯開始,日本趁著明朝無暇顧及的空閒入侵琉球,強佔琉球的島嶼,並且要求琉球納貢。琉球實力薄弱無力反抗只能順從,所以很長時間裡,琉球是“一藩兩屬”,同時對中原與日本稱臣納貢。近代,日本也憑著這段過去進行各種篡更,為日本佔據琉球提供所謂的依據。


琉球被日本所滅以後,琉球的王族貴胄大量前往清朝,請求清朝擔負起宗主的責任與日本交涉,恢復琉球的宗廟國祚。於清朝而言,琉球終究是自家藩屬,也不能不管,可如何管就是個問題了。李鴻章與美國公使格蘭特商議之下,覺得還是請列強介入比較合適。最初的方案是將琉球一分為三,北部歸日本,南部歸清朝,中部留給琉球恢復自家山河,結果被日本給拒絕了。

直到1880年日本再次提出“分島協議”,將琉球一分為二,中部與北部還屬日本,西南的先島列島交給清朝,清朝可以留給琉球王室重建家園。然而李鴻章經過綜合考慮,加上琉球舊族反對,並沒有同意。


首先,交給清朝的先島列島面積狹小土地貧瘠,根本不足以恢復琉球;而且日本交出這一“雞肋之地”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允許日本進入清朝腹地通商,享有與歐美列強同等的權益。這一旦同意,勢必引起西方更多貪慾群起而攻之,到時候清廷根本無力招架。

何況當時北方的沙俄一直虎視眈眈,還派了艦隊遊弋於東北,琉球作為清朝藩屬,一旦清朝同意了日本的方案恐怕會讓沙俄有例可循,勢必也會有樣學樣佔據朝鮮半島,進而染指東北。按全局考慮,清朝也不能同意日本提出的所謂“交還琉球”的方案。

清朝晚期內憂外患不斷,所有的心思都在洋務運動與北洋水師的建設之上,認為琉球的問題暫且擱一擱也沒什麼問題。待到將來實力強大起來,再與日本進行交涉也不遲。只不過清朝怎麼也想不到,後來北洋水師在甲午一役覆沒,更加無力與日本來處理琉球。


澹奕


日本提出歸還琉球?這個小島國可沒這麼好心。他們是想霸佔琉球相對富庶的北方島嶼,而將比較貧瘠的南方兩島歸還中國。當時的琉球國人不同意,大清朝當然也不會同意了。而代表大清的李鴻章只能拒絕了。

琉球群島是被日本武力佔領的中國領土,不管是從歷史淵源上,還是被各國所廣泛認可的世界級公約上,都是可以找到可靠證據的。從更有說服力的法理上,中國擁有琉球的主權,這是不容置疑的。琉球遲早是要回歸中國的。

琉球即現代的日本沖繩縣,美國駐軍的地方。

中國關於琉球的史料記載,最早出現在《隋書》中,有專門的“流求傳”,記載此地有“流求國”。

在14世紀,琉球出現了南山、中山、北山三國,分別位於琉球主島的南、中和北部,這個時期被稱為“三山時代”。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曾派楊載向琉球三國發布詔諭。三國在接到詔書之後,相繼嚮明朝進貢,表示臣服,正式成為了明王朝的藩屬國。朱元璋還派遣了福建善於造船航海的匠人前往琉球,幫助他們建造船隻,教授他們航海術。

根據史料記載,琉球臣服明朝後,日本的一些土著酋長還曾入貢琉球中山國,向琉球偷學明朝的造船術。

琉球此後經歷了“第一尚氏王朝”、“第二尚氏王朝”,並將琉球發展到了“三省並三十六島”的強盛時期。

1609年,日本薩摩藩進攻琉球,並將琉球劃入了管轄範圍。但是,薩摩藩不敢得罪明朝,琉球王國繼續存在,作為大明的藩屬國,繼續嚮明朝入貢。即使是明朝滅亡,清朝建立之後,琉球還是中國的藩屬國。

1872年,日本單方面宣佈琉球王國是日本的“內藩”,並於1873年兵臨琉球,廢除了原國王。1874年,日本還以保護琉球人民為由,派兵登錄臺灣東岸,屠殺當地土著。無能的清朝卻認為此舉是“保民之舉”,還向日本賠款,這讓日本霸佔琉球的野心進一步增強。

1875年,日本大舉入侵琉球,要求琉球停止向中國朝貢,禁止琉球接受清朝的冊封,並冊封琉球國王為“琉球藩王”。自然,日本的舉動遭到了琉球國王的拒絕,琉球國向清朝求援,軟弱的李鴻章不想因琉球與日本失和,竟然拒絕了。

1879年,日本將琉球國王尚泰綁到了東京,並將琉球改置為沖繩縣。但中國和流落在外的琉球人均拒絕承認日本對琉球群島的主權。

1880年,滿清和日本多次談判,在美國的調停下,準備將琉球分為三部分,北方島嶼歸日本,南部島嶼歸中國,而沖繩島歸琉球王國,保持琉球王國的存在。

關鍵點來了,原本李鴻章代表滿清,是準備同意這一提案的,但是遭到了流亡到清朝的琉球國人的強烈反對。琉球國大臣林世功在北京總理衙門前,以自殺明志,阻止協議的簽訂。李鴻章受到震撼,開始反對對日議和,主張琉球國復國,恢復國王尚泰王位。

1882年,日本曾提議將琉球南部兩島割讓給清朝,然後冊封琉球王,讓尚氏世襲沖繩縣令。但是,除了兩島之外的其他島嶼,實際上被日本篡奪了。李鴻章竟然還準備答應,但是沒有得到總理衙門其他大臣的支持,只能作罷。

李鴻章作為一個確確實實的賣國賊,是有才能,但他主要是靠出賣國家利益,才在國際上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1894年,清朝向日本宣戰,揭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原本琉球流亡清朝的大臣向德宏提議清朝收復琉球,也得到了眾多官員的支持。但是,在慈禧、李鴻章治理下的清朝,已經爛透了。甲午戰爭,清朝慘敗,靠清朝收復琉球已經無望。

甲午戰敗的第二年,清朝簽訂了《馬關條約》,將臺灣、琉球都割讓給了日本。李鴻章還收復琉球,在李鴻章的手下,不要說琉球,臺灣都被日本割走了。

還好,滿清很快滅亡了,民國政府在1941年正式向日本宣戰,加入了同盟國,並宣佈廢除《馬關條約》。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抗戰勝利,成為了二戰戰勝國。

戰後所簽訂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中,明確規定了對日本的處置,日本領土僅限於日本四島,當時的日本昭和天皇接受了這些規定。隨即,臺灣、澎湖列島相繼歸還中國,而琉球群島暫時被美國託管。

1953年,中美交惡,美國將琉球群島中的薩南諸島交給日本。1961年,美國准許琉球人懸掛日本國旗。1962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公開承認日本對琉球群島的完全主權。1972年,美國又將沖繩諸島和先島諸島交給日本。至此,日本完全控制了琉球群島。

但是,在二戰後的宣言和公告中,明確指明瞭,日本領土僅限本土四島,其他的地方都不屬於日本。所以,琉球群島已經明確了並非日本領土。

在歷史上,中國作為琉球長期的宗主國,在琉球國滅亡後,從法理上講,中國將擁有琉球的領土。日本之所以擁有琉球,完全是靠武力搶佔的。如果以此為原則,那中國也可以用同樣方式收復琉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