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2020年是閏四月?

用戶5393314713011


我是農村人,“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是一個流傳甚廣和流傳時間很久的俗語。主要意思在以前,我國大部分農作物在五六月以後成熟,在農曆三四月份正是青黃不接的時間,舊糧食快吃完,新糧食還沒有成熟收割,如果有“閏四月”就是兩個四月,農作物成熟收割時間要延遲到五月左右,如果家裡糧食貯備少的話,糧食就不夠吃了,要捱餓。



那麼“閏四月,吃樹葉”,就是當時困難時期一些糧食不夠吃的人們的真實寫照,在閏四月採集樹葉充飢,也是確實存在的。

2020年就是閏四月,但現在情況和以前不同了,人們的生活得到很大提高,首先糧食是夠吃的。因此不會出現“吃樹葉”的情況了。

在農村如果自己的糧食不夠吃,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市場糧食供應是充足的。

由此可見,“閏四月,吃樹葉”是一個古代俗語,也是當時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基本不存在“閏四月,吃樹葉”的情況了。


老姚談植物


村裡年紀最大的農村老人劉奶奶說:今年是十二生肖中新輪迴,鼠老大年頭,又恰好遇見雙春、雙閏年,本來應該是大好年頭,可惜今年閏四月,按照以往的經驗,閏四月的年份,農村又該缺吃少穿。

劉奶奶說的意思其實就是俗語:閏四月吃樹葉。本來閏月是平常事,因為陽曆比農曆總會多一天、兩天的,所以為了倆年份的月份不要差距越來越大,於是就用閏月來解決這個問題。

只不過閏四月卻並不那麼容易,四月是春天,在很久以前,農村老人總覺得四月閏月是預示著莊稼收成不好的意思,為了提醒農民們有計劃過日子,特別是春天,在樹上長了樹葉後,那就添著樹葉吃糧食,萬一到了秋天莊稼沒得收可怎麼辦?

所以閏四月的話,趁四月樹芽新嫩時,農民們會用樹嫩芽做玉米麵菜餅子,這樣的話能省出最少一半糧食,到了秋天,哪怕莊稼缺少收成,最起碼有省出來的一點糧食來維持生計。

而事實上我們現在才不用在意閏四月這個事情呢,因為現在的俗語對於現在的天氣以及莊稼生長沒啥可關聯性,全世界普遍性氣溫變暖,冬天沒有冬天的樣子,該冷時不冷,該熱時還熱,所以俗語對於現在的莊稼生長也沒啥說辭了。

我們目前大概要知道的是:今年春天比往年多一個月時間,種蔬菜可以稍微晚一點種。


看農村說農事


以前奶奶在世的時候,現在的季節會給我弄一些榆錢,做蒸菜當零食吃。每到弄榆錢的時候,奶奶好像想起什麼了,唸叨著:“閏四月,吃樹葉”。我問奶奶啥意思,奶奶說,以前舊社會兵荒馬亂的,她小時候如果收成不好,在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吃不飽飯,吃過樹葉。這是他們民國時候出生的人遭遇過的,所以到爺爺家來,把咱家院子周邊,種上了不少榆樹,年年有餘,圖個吉利嘛,還能夠給小孩打牙祭。

此一時彼一時,吃樹葉的意思早變了!

生在了好時代。隨著我們長大,國家發展的越來越好,人民的日子越來好,不存在因為吃不飽飯去吃樹葉的問題。現在不管2020年閏幾月,老百姓日子也好過。不過奇怪的是,我發現很多人,待到春暖花開時,跑到鄉村弄榆錢、掐柳樹的嫩葉,還有人去荒山上掐花椒嫩葉……挖蒲公英、麵條菜等等。這可不是說人們吃不上飯,而是現在人們喜歡吃這些自然食材。

所以說,別管今年閏四月,年年都有人吃樹葉。只是舊社會人們吃樹葉是由於飢餓,迫不得已的吃;而現在人們是大魚大肉吃多了,為了嚐鮮,感受自然的味道,主動去吃樹葉,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啊!昨天拍攝的榆錢這樣了,過幾天都會被人採擷去做美食吃。此一時彼一時,不要拿老問題說事,吃樹葉的目的不同了,不能一概而論。


三農的高度


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2020年是閏四月?

2020年可以確定的是是“雙春年”又是“雙四月”的好年景。

但是,我們今年開年就碰到了瘟疫。俗話說“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勝於立春,終於春分,止於清明。”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也是佩服古人智慧。現在我們國內疫情遏制住了,2020年註定不平凡。

閏四月的意思是說明今年按照農曆曆法來算的話是有兩個農曆的四月,今天是農曆的二月二十九,後天就進入農曆三月了,但是,現在按照陽曆計算的話,到3月23號了,中間相隔差不多一個月,古代科學家為了保持農曆陽曆換算,就發明了閏月閏年的情況。

今年是庚子鼠年,農曆有兩個四月,第一個農曆四月是在陽曆4月23號到5月22號,第二個農曆四月是在陽曆5月23號到6月20號,也就是說從陽曆的4月23號到6月20號都說農曆的四月,農曆五月從陽曆6月21號開始。

“閏四月,吃樹葉”在我們當地確實有這樣的說法,一般老農民都喜歡說這些老俗話,老農民也很擔心今年莊稼收成問題。從字面上理解的話,閏四月,農民可能要吃樹葉了。

難道樹葉好吃嗎?樹葉當然不好吃,只不過,因為老農民知道,閏四月,從去年年底是暖冬開始,註定今年莊稼收成不會好。暖冬意味著春天有倒春寒,可能還要“雪打清明秧”,這樣的話,莊稼成熟很晚,農民會碰到青黃不接的時候,農民沒有糧食吃,只有吃樹葉了。

當然,這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主要說明今年年景不好,農民會出現缺糧缺食得情況。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請關注我,我們一起進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請點擊關注【鄉村關中】, 分享不一樣的“三農”精彩。

今年是閏四月。我們知道,農曆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月年;但民間習慣地稱為“閏年”,這樣主要是紀年法的不同,就是公曆和農曆紀年法之間產生的天數差異而造成的。通過歷法看來,農曆閏年閏月的推算,一般3年一閏,5年二閏,19年七閏,農曆基本上19年為一週期,這樣才能對應上公曆的同一時間。那麼,在民間有“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這是怎麼回事呢?作為“三農”領域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結合農村生活的習俗,和大家分享如下:

第一,“閏四月吃樹葉”是過去的說法。

過去農民的生活十分貧窮,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都是靠天吃飯,而每年到了四五月間,正處春夏之交,上一年的糧食早已吃完,新糧還沒有收穫,在這個交接的時間,農民為了生活,每年剛一開春,地裡的野菜露出頭腳就趕緊挖回家,與糧食混合一起吃,節約糧食,期盼與新糧能銜接上;但有時遇到天災年景,春夏之交時農民早就沒糧食吃了,就在地裡挖野菜,野菜挖完就吃槐花、榆錢,實在沒有辦法就吃樹皮、吃樹葉、拔草根等用來充飢。因為閏四月要過兩個農曆的四月,莊稼收穫就要推遲一月,這樣糧食就更不夠吃,所以,為了活命的農民就吃樹葉,在那個年代並不算什麼稀奇的事情。

第二,我們應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看到這句農諺,自然想到過去農民艱苦的生活,他們為了活命什麼東西都拿來充飢;相比現在農民優越的生活條件,吃穿住行用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方面,吃得越來越好,生活質量越來越高,都穿著高檔名牌服飾,住、用那就更不用說了,新時代的農民都享受著現代市民的生活。想著過去,看到現在,我們必須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意氣風發,努力奮鬥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總之,社會在發展,農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過去的苦難歲月都成為沉封的歷史,但想想過去,我們就要更加努力,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生活,它也在警惕著我們,不要忘記苦難,美好的生活,都是奮鬥而來的;人總要努力前行,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有通過勤奮的耕種,努力的工作,才能創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農民就更不例外了。

我是職業農民【鄉村關中】,我們一起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你對此有何看法?歡迎留言分享。


鄉村關中


更多農業養殖知識和種植技術,請關注三農堂廣訊,誠邀您的關注,共同探討三農知識。

今年是2020年,2020年是個雙春年,一年會有兩個立春的節氣,這個就是雙春年的由來,但是對於雙春年來說,有很多關於雙春年的說法,比如說雙春年的年份是比較暖和的,畢竟一年中會有兩次的立春的節氣,也是說在2020年不會太冷,2020年的立春是在年前的一次立春,然後到了年後還一次立春,那麼對於說雙春年也是比較少見的,但是今年還是鼠年的雙春年,更是難得一見的年份,當然了今年除了有兩個立春的節氣,還有的就是有兩個閏四月,那麼農村有著“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對於在農村裡,有的俗語也是有著流傳很多年的歷史了,尤其是在很早的時候,農民吃不上飯,主要是遇到災年的情況下,很多的老人都會記憶猶新,到現在家裡的父母都還會說在農村裡沒有分地的時候,大家都過得比較苦,可以說是吃不上飯的時候也是有的,其次就是吃的比較差,和現在的生活也是沒法比的,這些老人都是過了苦日子之後,在我們身邊才告訴我們不要隨便浪費糧食,有的時候想想以前還是比較苦的,這幾年隨著農村的經濟建設發展迅速,農民也是過上了好日子。
就拿幾年2020年來說吧,除了是雙春年,還是閏陰曆的四月,按照正常的年份,今年的陽曆六月份是陰曆的五月,但是幾年閏了四月,所以會閏四月會在6月28日結束,也就是說在閏四月的年份裡,有人在四月出生,那麼就會過兩個生日,這個雖說也是閏四月的問題,但是對於過生日來說,都是隻有一個生日,這些說過兩個生日的也是處於調侃的說法,那麼為什麼閏四月要吃樹葉呢?
其次對於這個問題也是很多老人在以前的時候總結出來的經驗,比如在閏四月的話,就會造成農作物生長出現很多的問題,農作物受到天氣的侵害等,有可能會出現糧食因為天氣的原因造成減產的情況發生,對於在以前的時候,出現災情,農民吃不上飯就是啃樹皮吃樹葉,所以這個也是以前有的老人經歷過的事情,才有了吃樹葉的說法。
這些都是老一輩的老人總結出來的經驗,畢竟在以前,農民種植農作物都是屬於靠天吃飯的行當,如果天氣不好的話,就能造成當年的作物受到侵害,因為在有的年份裡,農時也是和天氣有密切的關係,比如該冷的天氣不冷,該熱的天氣不熱等情況,這些情況都是天氣造成的,像農作物因為節氣推遲生長等情況,都可以造成農作物不能出現豐產的情況,不過,現在也是屬於科技發展的時代,對於一些作物種植和收穫,只要不違背農事,認真的勞作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說有的俗語也是作為茶餘飯後的話題而已,大家也不必太認真。

三農堂廣訊


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閏四月,吃樹葉”的農村俗語,2020年是閏四月?

現在科學技術的發達,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人們從吃飽也逐漸向吃好發展。因此現在我們感覺對閏月沒有什麼特別的,更不要說是對“閏四月,吃樹葉”的這句農村俗語有印象了。但是如果時間迴轉到爺爺那一輩,爺爺們自然對這句話印象極為深刻。因此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農村俗語:“閏四月,吃樹葉”的來歷。




首先說一下爺爺“吃樹葉”的故事:

那是在舊社會里,爺爺由於是貧民,為了生計年輕力壯的不得不給地主做活,以解決溫飽。而在舊社會里,爺爺光靠地主給的餘糧自然養活不了一家,沒辦法的他只好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採集一些榆錢、楊樹牤子等,放在稀粥中以填飽一家人的肚子。

但是在自然災害的季節,特別是閏四月的時候(不知道為啥是閏四月是自然災害的季節),而地主家由於糧食減產,自然也沒有餘糧啊,於是爺爺不得不採集一些柳樹葉、榆樹皮來吃,就這樣飢一頓餓一頓的,等到了新中國的成立。從那以後爺爺也分了幾畝地,終於解決了溫飽問題,也過上好日子。

再說一下“閏四月”的由來:

為什麼出現閏月呢,因為在我國是有雙月份的,為太陰曆和太陽曆。而太陰曆就是我們說的農曆,即月亮圍繞地球一週為一個月。但是農曆屬於一種陰陽合曆,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而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而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而太陽曆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為基礎而制定的。而現在世界通用陽曆是365天為平年,閏年則是366天。

但是來說,由於陰曆和陽曆的每月時間是不同的,太陽曆的一年總是比太陰曆多11天,因此由於每年天數的積攢,古人們則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採用閏月的方式來平衡陰曆和陽曆之間的差距。所以到一定的年份,就出現了閏月的現象,而今年的閏四月則是這樣出現了。

那麼為什麼會有“閏四月,吃樹葉”之說呢?

由於農曆的四月正是萬物復甦的時候,各種花兒也是含苞欲放,比如桃花、杏花、梨花等,也在三四月的時候開始盛開。而四月的糧食也正在發芽,此時的溫度是很合適莊稼的生長的。

但是由於“閏四月”的關係,在今年有兩點四月下,必然第一個四是很冷的,因此也就有了倒春寒的現象發生。在“倒春寒”的災害一凍再凍下,剛剛含苞欲放的莊稼自然經受不住一冷一熱的打擊,因此就出現了莊稼死亡的現象。比如在2018年的時候,在4月份的一場倒春寒,讓蘋果花受到了很大的損失,造成了2018年蘋果的減產,讓蘋果的價格在10元一斤以上。所以來說,這閏四月對莊稼的危害還是有的。

總上來說:

有些農村老俗話還是由於一定道理的,而在古時候,人們科學技術不發達,是靠天吃飯的,當出現自然災害的時候,因為糧食減產等原因,窮苦的農民們是以吃樹葉的。特別是閏四月的時候,因為倒春寒的原因,對莊稼的影響更大,因此就有了“閏四月,吃樹葉”之說。但是現在來看,在吃喝不愁的情況下,很多人自然不會記得這句農村俗語的。


李子說農


農村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地方,而以前農業科技欠發達的時候,農民只能通過自然現象和總結的規律作為農業生產的依據。

閏月就是這麼一種現象,是類似於一種“重置時間”的做法。古老的農曆記時在漫長的變化過程中,與公曆記時產生了“極不相應”的現象,往往就會將農曆記時的某一個月份“再來一次”。在亞洲地區一般兩三年就有一次閏月,是一種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調整時間計量方式。


▼ “閏四月,吃樹葉”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句農村俗語,講的是一年當中有兩個四月則這一年的農作物收成會比較差,可能會出現饑荒,很多人只能以樹葉作為生存的食物。其實作為這句話本身不管它包含的內容參考價值有多大,它都會在農村地區慢慢流傳,有的地方、有的時候還是與這句話比較“吻合”的。無論是閏幾月份,往往在一年的上半年閏月,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都會大一些,而下半年農作物基本是已經生長成型、就等待採收了,農民對月閏月也就沒那麼敏感。


▼ “閏四月,吃樹葉”有道理嗎?

這句話也許是以前的真實寫照,農曆的四月還處於春季,閏四月直接說明這一年的春季比較長。從現在看來,春季延長,那麼很有可能該年的春季氣溫比較低,甚至是倒春寒現象。春季是農作物生長髮育的重要時期,低溫不利於發芽和生根,可能導致農作物壞死。所以,在農業技術落後的以前,“閏四月,吃樹葉”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對農民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 以前的農民吃的是什麼樹葉?

生活艱苦的時候,吃樹葉、樹皮和草根都算好的了,但是現在國家富強了是不可能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了。那麼之前“閏四月,吃樹葉”到底吃的是什麼樹葉呢?還是看季節而定的,基本就是有什麼樹葉吃什麼樹葉、什麼樹葉口感更好就吃什麼樹葉,只要是沒有毒性、採摘方便的樹葉都會被用來充飢。農曆四月正是樹木繁茂的時候,那個時候榆樹葉、槐樹葉、柳樹葉以及香椿樹葉等都是經常被採摘來吃的。


農紀


老農民常說,雙春年一般都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經常出現災荒年。因為雙春年很容易出現一種自然災害,那就是倒春寒。在以前生活條件落後的情況下,經常因為倒春寒導致外面很多流浪漢凍死的情況。因為天氣本已轉暖,很多流浪漢遠出沒有穿足夠多的衣服,倒春寒來得很快,所以晚上很容易凍死流浪漢。

而四月份其實也是青黃不接的事情,去年的糧食也是吃得差不多,農民寄希望於今年的莊稼。根據古人觀察,如果遇到雙春年要當心,所謂雙春年就是指一年有兩個立春。2020年是一個典型的雙春年,而且還是一個閏年,閏四月,這更是一個不好的寓意。按照古人觀念來說,閏月在春季,很有可能導致莊稼大減產,甚至絕收,這種年份很快樂造成饑荒。

所以才會出現農村人常說的“閏四月,吃樹葉”的說法,這並不是空穴來空。以前古代農民糧食生產本來就落後,糧食非常珍貴,基本上糧倉都是非常緊張的。如果一旦遇到閏四月的年份,確實不是很好,倒春寒幾率非常大,在古代農民靠天吃飯,倒春寒很有可能導致糧食絕收,最後可能真的得吃一年的樹葉和野菜為生。

2020年這個年份真的是不尋常,感覺真的印證古人的話,如果這次發生在古代,相信人類又要面臨一次毀滅性的打擊。不過現在糧食儲備比較充裕,即使遇到倒春寒,出現糧食減產,也不會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加上現在農業技術比以前好,糧食品種改良,這些都是可以忽視的。只是今年因為疫情,很多人確實要失業,生活會造成很大改變,希望趕快歸去吧。


少三番


俗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來源於人們日常生活的實踐,具有借鑑指導意義。在古代社會,科學技術水平和認知水平低,人們對自然界的認知會和主觀意識扯上關係。俗語具備以下兩個特徵:一是地域性,俗語不具有普遍適應性,只能適應於部分地域;二是時代性,俗語不會隨著時代發展而出現新的內涵,需要結合當地的時代背景分析。俗語並不是落後文化的代表,其文化內涵需要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豐富,不然就有可能會被打上落後文化的標籤。

閏月是出現源於不同的紀年方法導致的時間差,公曆的紀年方法比農曆的紀年方法會長11天左右,因此就需要閏月來彌補這段時間。在我國古代閏月就開始出現,說明古代社會人們對天文地理就頗有研究,具有極高的指導農事生產的作用,同時也保證了天時和曆法符合,避免時序錯亂顛倒的怪像出現。“閏四月,吃樹葉”正是源於古代社會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即出現閏四月的年份,農作物的生長就會出現問題,饑荒年的概率會增加,甚至需要靠吃樹葉維持生計。

“閏四月,吃樹葉”在古代或許會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現代社會的作用不是很大,科學技術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給農作物豐產豐收提供了保障。糧食是否豐產豐收取決於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是否豐富,營養物質能否保證糧食生長過程中的需求;二是水熱條件,即氣溫和降水能否滿足糧食在不同階段的生長需求;三是人力干預,即選種育苗、水肥管理、病害防治等人為種植管理措施。不管是閏幾月,種植戶的主觀能動性都是決定糧食能否豐產豐收的因素,要辯證的理解和對待。

不同地區對“閏四月,吃樹葉”的理解會有不同,糧食產量下降只是一種解讀。另外一種解讀是這樣的,四月的氣溫會回升,也就意味著高溫天氣相比往年會持續更久的時間。從古至今,普通老百有很多的防暑降溫的方法,喝具有降溫去暑作用的水就是其中一種做法,樹葉在有些地區指的是具有防暑作用的茶水。閏幾月其實不是影響農作物是否能豐產的決定性因素,氣溫和降水受閏月影響不會很大,是否高產更多是要種植戶做好田間的各項管理工作,積極做好巡查防治工作。

2020年是閏四月,但並不會出現俗語中出現的場景,我國的種植技術和糧食儲備足以應對任何不測。今年全球有兩大不確定因素會影響到糧食生產和價格走向:一是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來說仍然具有極大的不可預測性,雖然我國的疫情已經基本控制住了,但全球疫情的防控工作才正式開始;二是非洲蝗災目前仍在蔓延,6月以後的規模有可能會持續擴大,也就意味著全球糧食減產的可能性增大。我國的疫情基本結束,且非洲蝗蟲無法進入我國,因此糧食的供應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