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前,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卻按兵不動,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呆呆牟子


前言: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軍事將領。李自成包圍北京時,崇禎皇帝傳詔左良玉,要求他進京勤王,他卻按兵不動。等到北京城陷,崇禎死難,左良玉卻痛哭不已,傷心欲絕;卻又是一副忠臣模樣。

所以說,左良玉是一個矛盾的歷史人物。

左良玉畫像

左良玉初期在遼東守邊,在孫承宗麾下與清軍作戰,頗有勇力。後來被調往內地鎮壓農民起義。

明軍在遼東與滿清作戰圖

左良玉驍勇善戰,在鎮壓農民軍的戰鬥中,屢立戰功,步步高昇;逐漸成為一個兵力雄厚的軍閥。

左良玉為人驕橫跋扈,擁兵自重;對上司傲慢無禮。對總督熊文燦一點兒也看不起;對繼任的總督楊嗣昌也陽奉陰違,不聽調遣指揮。因為左良玉手握重兵,朝廷也拿他沒辦法。

在與農民軍作戰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令左良玉自己也很納悶。那就是:左良玉出戰,逢張必勝,逢闖必敗。

左良玉曾經數次大敗張獻忠,連張獻忠的妻妾軍師都抓住了。窮途末路之際,無奈的張獻忠派人送厚禮賄賂左良玉,勸他放自己一條生路,以便養寇自重。

但是,左良玉不能與李自成作戰。逢李必敗。1642年,左良玉與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戰一場,結果是左良玉引以自豪的精銳親兵死傷殆盡,自己狼狽逃到襄陽。很長時間以後,經過招集散兵遊勇,擴充軍隊,才算恢復了元氣。但是自此以後,左良玉的軍隊再也沒有恢復到原來的戰鬥力。

左良玉這個人非常奇怪。崇禎皇帝在時,他擁兵自重,不聽調遣,不遵王命。但是,崇禎死後,左良玉卻極度痛心,非常感念崇禎皇帝對自己的提拔重用之恩;每日痛哭,悼念崇禎。

左良玉畫像

後來南明“太子案”發生,左良玉認為太子是真的,他想去擁立太子,以此來報答崇禎皇帝對自己的知遇之恩。這應該是左良玉的真情流露。

當然,此時左良玉的剋星李自成正在清軍追擊下南撤,意圖佔領左良玉的老巢武昌,來作為大順軍的抗清根據地。

在此情況下,左良玉率軍進攻南京,一舉兩得:既避開了剋星李自成的進攻,又去南京擁立崇禎的太子,實屬忠臣之義舉。

可惜的是,在進軍南京途中,1645年4月,左良玉因病死去,從此離開了歷史舞臺。

個人認為,在左良玉最後的歲月裡,他是真心懷念崇禎皇帝的。左良玉進軍南京是真心想擁立崇禎的太子,來報答崇禎對他的浩蕩皇恩的。


惰性人兒


提這個問題其實更應該問的是明朝為何就這麼亡了,當時的北京是個什麼情形,左良玉有沒有機會前往勤王。

如今越來越多的說法是滿清誤華三百年,因為中國近代的落後,中國人民付出了太大的代價,這種代價不僅僅是生命,還有獨屬於中華文明的靈魂,內涵。所以格外對於明朝很是思念,對於上億人口的明朝,被十萬女真大敗,感覺差異,假設左良玉前去勤王,假設吳三桂前去勤王,有太多假設,但我們都忽略了一點“人性”。

明朝的問題太多了,不是一次勤王就能解決的。滿清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撿漏王之一,中國歷史上全面被少數民族佔領只有兩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元朝是蒙古鐵騎一分國土一個城池打下來的,雖然其中也有者漢人的角色在幫忙但是主力依然是蒙古,但是滿清可以說是清風掃落葉,一路南下,就算偶有抵抗也是不成氣候,更為與歷史不同的是,主力幾乎都是漢人,清朝三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都是消滅明朝勢力的三頭獵犬,這還不算其他降清人物,在李自成攻陷太原,宣府,兵力北上直逼北京如圖

農民起義軍失敗多次,幾位起義軍領導明朝均有機會殺死,可是明朝由於種種原因都沒有珍惜,導致死灰復燃。

崇禎十七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即向北京進軍。二月入山西,僅在寧武一戰,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師城下。十七日,官軍三大營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監開門獻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檢自縊。可見龐大的大明首都,幾乎毫無抵抗居然是一路投降。

距離最近的山海關吳三桂都沒有來得及勤王何況遠在武昌的左玉良,然而大明需要自問,為何天下人心不向他朱家。

1.朱元璋手段殘忍,大殺功臣,為皇室權利過度安穩可以說是不問賢良,只看威脅。卻對自己兒格外放縱。失賢者心。

2.朱棣篡位,為鞏固權位,建立東廠,恢復錦衣衛。大興詔獄,誅方孝孺十族,失文人心。

3.明朝宗室歡天喜地世代享樂,卻讓天下人為其買單,失天下人之心。

4.張居正鞠躬盡瘁,死後卻被抄家,子孫受盡殘害,失能者心。

5.袁崇煥雖有問題但是一心為國,屢次救國於水火。卻被凌遲處死,即便現在對於袁崇煥有爭議卻罪不至凌遲,此舉失武將心。

6.作戰督軍不信任,派遣太監督軍,導致作威作福,統兵者怒不敢言,影響作戰。失兵者心

此是明朝後期坍塌之勢難以挽回的重要原因。

當時左玉良已有擁兵自重之嫌,但是其一生依然終於明朝廷說是忠臣還算適用

但是左玉良卻是錯誤不斷,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向對比下多數會選擇個人利益,有機會投靠滿清但他無法接受,但也知道大明氣數已盡,左玉良死後其子投降大清,南明在失重要戰力。


闡釋君


其中要數在武昌的左良玉部實力最為強大,史書記載左良玉部擁有八十萬大軍,對外號稱百萬,但是實際上左良玉部真實的軍隊人數不會超過二十萬,真正有戰鬥力的不過數萬人。因此人數上的問題決定了左良玉沒有實力去勤王,當時李自成的軍力遠在左良玉之上。



另外,左良玉所在的武昌與崇禎皇帝所在的北京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如此遙遠的距離即便是左良玉到了北京城黃花菜都涼了,而且崇禎皇帝也沒有把希望寄託在左良玉身上,真正有實力、有條件能夠勤王的只有吳三桂的遼東軍。

綜上所述,主要原因並不是左良玉按兵不動導致了明王朝的滅亡,實則是左良玉也無能為力。當然左良玉擁兵自重也是肯定的,否則李自成也不會這麼快就打到北京了。
左良玉是忠臣這個評價還是要有待商榷的,左良玉在明末清初這段歷史中,從他的所作所為看談不上是大明的忠臣,左良玉在世時並沒有投降清朝,不過他的兒子左夢庚就是實打實的漢奸。雖然左良玉並不是漢奸,但左良玉還是要為明朝的滅亡負一定責的。


浮沉的歷史



誰說左良玉是忠臣了???

左良玉說白了就是明末自私自利的軍閥代表罷了,他之所以名聲不那麼臭,只不過沒有降敵罷了。

話又說回來了,左良玉沒有降清或者降李自成,並非忠於明朝,而是有兩個原因:

一是說白了,是因為他手中有大軍,畢竟擁有號稱80萬大軍(當然實際上應該二十來萬),這在亂世之中是相當雄厚的本錢,所以自然不甘屈居人下。

二是左良玉死的時機對,病死在統兵東下的窩裡鬥過程之中。如果左良玉還活著,夾在大清和南明之間,那麼肯定也如同他兒子左夢庚一般降清的。

再結合左良玉的所作所為,像左良玉這種人,如果稱他為忠臣,那麼就是侮辱“忠臣”兩個字。

我們先來看看左良玉幹了什麼,發跡於明末,靠著鎮壓農民起義軍起家,成為一方大將。按說朝廷對左良玉不薄,結果是崇禎帝點名叫左良玉勤王的時候,左良玉是按兵不動,慢吞吞的上交一份出兵計劃來拖延時間,直至明朝亡國。

明朝亡國,南明建立以後,當時左良玉害怕李自成的大軍南下來搶他的地盤,他還打不過。

所以乾脆是拿了一份所謂的太子“密詔”統兵動下,以赴南京“救駕”,說白了是不服弘光朝廷,又覺得弘光朝好欺負,因此就找了一個這樣藉口,打算架空弘光帝,成為南明實際決策者,結果是自己還沒有到南京就病死,兒子左夢庚又年幼不足以鎮壓軍心,加之清軍南下,所以乾脆降清。

所以說左良玉是忠臣的話,那才是真正的天大笑話。


宋安之


答:這個道理比較容易理解啊。

他手握有80萬大軍,又舉著大明的旗號,您就得想辦法拉攏他啊,稱他一句“忠臣”怎麼啦?難道您要罵他是“逆賊”,把他推到您的對立面嗎?您傻啊?腦子進水啊?

不過,話又說回來。崇禎死前,左良玉哪有80萬大軍?

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朱仙鎮大戰中,左良玉慘敗於李自成,精銳的兵力差不多喪失完了,不得退避襄陽。

甚至,在李自成圍攻開封時,左良玉已無力再戰,僅據襄陽自守。

而當李自成往攻襄陽,他不得不退避三舍,先退往武昌,再退往九江。

由於他在武昌揮軍公開劫掠,包括劫掠漕糧鹽舶,有了立足的資本,到九江後才重新糾合起二十萬烏合之眾,大敗張獻忠,收復漢陽;並在張獻忠入蜀後,出兵收復武昌。

就是因為左良玉手下有這二十萬之眾,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將他視為救命稻草,崇禎帝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下詔封他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並許諾平賊大功告成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

崇禎對左良玉很夠意思。

當然,左良玉也很對得起崇禎皇帝。

左良玉是個孤兒,自小由叔叔養大,長大後投軍,在遼東戰場效力,立過很多戰功。比較有名的是跟隨曹文詔在洪橋、大塹山、遵化等地與清軍激戰;代替總兵官尤世威到松山、杏山下與清兵作戰。後來陝西的農民起義軍鬧大,他和曹文詔等人一起調回關內,充當了救火隊員。當時明軍軍中都說:軍中有一曹,流賊聞之心膽涼。次左良玉、湯九州。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左良玉揍張獻忠就像揍自己的兒子一樣,想怎麼揍就怎麼揍,怎麼揍就怎麼有理。

崇禎十一年(1638年)正月,張獻忠差點就死在左良玉之手。

彼時,書呆子熊文燦不聽左良玉的勸告,接受了張獻忠的假投降。

這個張獻忠,趁著左良玉前往鄖西鎮壓農民軍,就以明廷的名義襲擊南陽,駐紮在南關。左良玉從鄖西得勝歸來,覺察有異,召張獻忠前來問話。張獻忠做賊心虛,轉身就走。左良玉策馬追趕,連射兩箭,射中張的肩膀,又揮刀猛砍,張被砍得頭破血流,幸好自己的部下趕來援救才躲過一劫。

崇禎十三年(1640年),左良玉在瑪瑙山大戰張獻忠時,眼看就要大功造成。楊嗣昌卻把許給他的平賊將軍印轉授賀人龍。左良玉勃然大怒,放生了張獻忠。楊嗣昌因此氣出病來,不久身亡。

再說回崇禎十七年的事兒。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禎帝下詔封他為寧南伯,並賜給他的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左良玉非常感恩,他立刻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讓人帶回京城上呈崇禎帝。哪知,形勢變化太快了,崇禎帝還沒看到他的奏疏,就被李自成逼死了。

噩耗傳到武昌,左良玉放聲痛哭。

當然,左良玉最受後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後來他在李自成大軍的摧壓下,以討伐馬士英為號,放棄武昌,順江東下,壓迫南明小朝廷。

左良玉在大明帝都陷落後,不斷收拾各支遊兵散勇,軍隊已經達到八十萬了。

但這八十萬士兵的作戰力很水。

左良玉也年近遲暮,雄心已泯,無力約束。

他到了九江,聽了總督袁繼鹹一番勸後,又值九江大火,恨急攻心,吐血身亡。


覃仕勇說史


崇禎死前,此人手握80萬大軍卻按兵不動,為何最後還會被稱為忠臣?

此人便是明朝大將——左良玉!關於左良玉,在明末歷史上很少有關於他的記載,最多出現在我們眼中的人物,基本上就是李自成,張獻忠,崇禎等人,至於這個左良玉,似乎存在感並沒有那麼高!

但事實上,左良玉是明朝末年的重要主角之一,他的存在曾讓李自成和張獻忠都對其忌憚三分。當然,他也是明末歷史上爭議最大的一名武將。僅從崇禎危急,他手握八十萬大軍卻按兵不動一事中就可以看出來了!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親率五十萬大順軍三圍開封。為了抵禦李自成大軍,左良玉率軍十餘萬前往營救,但是當行至朱仙鎮的時候見農民軍勢大,於是便掉頭撤回到了南方。隨後將武昌城奪回,其兵力增長至三十餘萬。

後來眼看著清軍又要進犯北京,崇禎皇帝一籌莫展。而此時的左良玉心裡很清楚,大明朝就如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於是便手握八十萬大軍按兵不動,坐觀大明朝最後的掙扎。崇禎帝也無可奈何,最後便只能允許他世鎮武昌。但是因為他一次次與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對抗,因此到最後還被稱為忠臣。

等到南明政權建立之後,左良玉還被南明福王封為寧南侯,鎮守長江中游防禦清軍。

當然了,左良玉之所以不出兵,除了他知道明朝將亡的原因外,實際上這裡面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從他的性格上來說,左良玉出身行伍,文化水平不高,傳統的忠君思想在他那裡非常的淺薄。朝廷待他不公平,那麼其報效之心也就更淡薄了。對於左良玉來說,此時明朝政權不穩,戰事頻繁,而只有打仗,皇帝就得依靠他,只要他不當常敗將軍,朝廷自然就不能處置他。所以在這和農民軍作戰的十多年中,左良玉做過不少“渾事”,但朝廷都沒有處置他。如果要是有人彈劾他,他就譏笑道:“你們有誰像我這樣‘敢戰’”?

其次,左良玉出生貧寒,多年受盡了文官的氣,他對明朝統治的厭惡憤恨,一點也不比農民起義軍差。農民起義軍所搞的那一套,左良玉也會效仿,比如在某一處駐軍的時候,他就會讓當地的士紳百姓出錢,出糧來為自己養軍。如果不答應的話,那他就會縱兵去搶,跟土匪強盜也沒啥區別。最重要的是,他也不怕朝廷怪罪,朝廷即便知道了,也不敢派兵拿他,當然,也打不過他。

可以說,左良玉的驕橫跋扈,是當時明朝的所有的將軍望塵莫及的。朝廷也深知,這樣擁兵自重的人,不能惹怒,因為一旦逼急了他,他也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流寇”,與李自成等農民軍聯合,這樣一來局面就很難收拾了!

最後一點,左良玉對待自己手下的將士,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每當“繳獲”到財物,他都悉數分給將士們,還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因此很多將士都樂於為他效命。此外,左良玉還善戰,不戰則已,戰則必勝,因此農民軍對他十分忌憚。

因此正式這樣種種原因結合在一起,才造就了左良玉這種多變的性格。所以在清軍將要進犯北京之時,手握八十萬大軍的左良玉選擇按兵不動也就說得通了。至於最後還被稱為忠臣,實際上也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民起義軍對明朝的影響,即便明朝最後還是滅亡了,但其並不承擔主要責任。你麼怎麼看呢?

參考文獻:《明史》;

以上圖片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方圓文史觀


80萬武裝難民罷了!打不了硬仗,禍害下地方還行。


華夏一老卒


左良玉這個人,是有問題的。

左良玉,遼東人,年輕的時候,是個好兵,靠著在遼東打仗,成為了都司。雖然當了軍官,但日子還是過得苦,有時候還要靠偷獵打野食吃,甚至暗中做響馬、盜賊的勾當,有一次意外打劫了軍用物資,罪該殺頭,後來是同夥邱磊獨擔罪名,才得以免死,但是官職木有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邱磊並沒有死,後來在弘光朝廷混的時候被劉澤清殺掉,而劉澤清跟馬士英、阮大鋮沆瀣一氣,由此加深了左良玉跟弘光朝廷的齟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後來左良玉與弘光朝廷的內訌。

丟了官職的左良玉走投無路,找門路投到了侯恂門下,在侯恂的推薦下,他得以在起復,後來立戰功成為總兵。

做了總兵之後的老左,很快就投入到了剿匪的工作中去,也就是剿西北的李自成、張獻忠。老左的這段剿匪經歷怎麼說呢,行為比較怪異。

一般名將都是打出來的,起碼打勝仗的次數,要比吃敗仗多得多,但這位“名將”左良玉同志,在剿匪過程中,常勝,也常敗。他打仗的時候很奸猾,他跟張獻忠打,很少落於下風,而且簡直就是張獻忠的剋星,至少有兩次,張獻忠差點就死在了他手中,而對手一旦換成李自成,他就威風掃地,一敗塗地,還沒開戰,就如鼠如貓。

左良玉見了張獻忠就窮追猛打,十分威風,但遇到李自成,就只能逃跑,但如果說李自成比張獻忠厲害,更強,這說不過去,兩軍的紀律狀況有所差異,但戰鬥力卻不分彼此,論狡詐多智,張獻忠也是不輸給李自成的,論兇悍狂野,比李自成還要強一些,而如果論手下將領實力,老張也要強過李自成,比如後來南明最後的保衛者李定國,以及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這四個乾兒子,實際上要比李自成的劉宗敏、李過、袁宗第強上一些的。

所以老左這個人,是有問題的,他打流賊是有保留的,存的心思大概就是養寇自重,要知道在崇禎時,他的隊伍編制實際上只有4萬,然後跟李自成大戰朱仙鎮時,居然達到了三十萬,而到了武昌時,更是達到了80萬之眾,可見老左這種忽勝忽敗的起伏,目的是逐漸擴張自己的實力,畢竟,袁崇煥之後,明廷就再拿不出手的武將,只能指望這位了。

所以他給朝廷營造了這樣的一種假象,讓朝廷離不開他,而他可以偷偷發展自己的勢力,但間接也壯大了李自成。你要說他想當皇帝,這到不至於,當京師陷落,崇禎上吊後,他的部下強烈建議他自立為帝,他沒有這麼幹,還為崇禎的死哭得死去活來的。

老左實際上頭腦是十分清新的,他的力量並不足以稱帝,為什麼呢?

別看他有80萬大軍,但這八十萬軍隊成分複雜,有很多歸降之眾,而這些投降的大多是原來的流賊,不受約束,老左人老了病多,也約束不了,所以他的軍隊,軍容雖眾,但烏合之眾太多,不聽號令的太多了。

而老左之所以能維持這個局面,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他對自己軍隊的縱容,維持一支軍隊的最起碼的忠誠,所需要的就是利益,而老左的方法是,縱容手下士兵搶掠,相關歷史資料上顯示,左軍搶掠比流賊更恨。

所以老左的80萬大軍,戰鬥力其實沒有多少,而且自從在朱仙鎮敗給李自成後,他被隔絕在了湖北,與袁宗第部對峙,根本來不及北上勤王的。

他不是一個忠臣,但也算不上一個奸臣,他打的主意,大致上跟大多數歷史網文一樣,通過軍鎮的力量來形成一定程度的割據,然後控制朝廷,大概這就是他的目的吧。


江畔初見月


左良玉是明末明朝著名將領,手握重兵,且在剿滅農民軍起義過程中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在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受封寧南伯,成為封疆裂土的國家勳貴。生逢明末亂世,特別是遇上崇禎皇帝這樣刻薄寡恩的老闆,明朝許多文臣武將都存有自保之意,許多文臣武將在忠於大明、歸降李自成、投靠滿清三者之間猶豫不決,搖擺不定。左良玉也不例外,在李自成大軍兵臨北京城下之際,崇禎皇帝下詔要求各地勤王,左良玉卻按兵不動,可謂是不忠於崇禎皇帝。在得知北京城陷,崇禎皇帝已然自殺殉國的消息後,左良玉又悲痛欲絕,儼然是忠臣模樣。但是,後世大都認為左良玉是明朝忠臣,原因很簡單,左良玉雖然擁兵自重,不尊王命,卻沒有投降過李自成或滿清政權。在我看來,說人家左良玉是奸臣叛臣,那肯定算不上,雖然他十多年參與剿滅農民軍起義,雙手沾滿了農民軍的鮮血,但是人家一沒有投靠李自成,估計李自成也不會收留他,畢竟跟自己幹仗這麼多年;二沒有像吳三桂一樣投靠滿清,甘為滿清馬前卒。三在崇禎皇帝殉國後,繼續效忠於南明政權。但是說左良玉是純粹的忠臣,也倒算不上。畢竟在長達十多年的平叛生涯中,多次與農民軍交鋒,深知保全自己實力的重要性,有勝利就領功,不對張獻忠趕盡殺絕,養匪自重,打不過就跑路,落得“逃跑將軍”的綽號。總的來看,左良玉是忠於大明,算是不夠純粹的忠臣,不過這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亂世之中,保全自己乃是人之常情。


滄海拾遺錄


歷史的多巴胺來給你解答:

 

左良玉真的是個雙面人,我高度懷疑他是雙子座。

你說他是忠臣吧,他手握80萬大軍,闖軍來了,他就趕緊開溜,闖軍走了,他才出去騷擾一番。闖軍攻打北京,他也在一旁坐山觀虎鬥。哪有這樣的忠臣?

你說他是奸臣吧,他既不降清,也不投靠李自成,依然打算效忠南明,最後還死在討伐馬士英的路上。

左良玉在寧遠因為軍隊是個月都沒有糧餉,而且前線士兵也吃不飽飯,於是發動了一場兵變,導致左良玉因此事第一次丟官,我覺得這次丟官,給他的教育應該很深,起碼有以下幾點:1、絕對不能拖欠士兵糧餉;2、要有自己的班底,不至於自己人造了自己的反。因為當時駐守寧遠有十四營官兵,只有祖大壽一營沒有參與兵變,祖大壽的班底基本是他的親朋故舊有很強的粘性,雖然捱餓依舊沒有參與兵變。

後來多次戰役,有勝有負,直到與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敗,左良玉精銳損失慘重,這給他的打擊太大,從此不敢再於李自成單挑,不過打張獻忠倒是很有心得。

另外一個事情也可以側面說明左良玉後面的行為——宦官監軍,明朝有這個傳統,讓內廷宦官監軍,左良玉多次不聽調令,宦官肯定會上奏朝廷,一旦戰事平穩,估計也是左良玉被問罪之日,所以他追張獻忠入川,才有“獻忠在,故公見重”,這種文字被記錄下來,他有意放過張獻忠,養寇自重,從而求得自保。不曾想,這間接害死當初器重他的楊嗣昌。

左良玉裝病不再追剿張獻忠,楊嗣昌只得入川親自上陣,結果張獻忠玩了個燈下黑,悄悄溜出四川,設計奪取襄陽,殺掉襄王朱翊銘,楊嗣昌得自此事,活活被氣死。

再往後,左良玉傭兵80萬,眼看著李自成攻破北京……

 

不過話又說回來,遇見崇禎這樣刻薄寡恩的君主,你是左良玉,你又能如何自處?每個時代的人都很難用好壞去衡量,更沒有辦法用忠奸二字去考核。

但是你要說他是忠臣,我只能說:“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