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寶塔山的歷史與故事?

羅小胖246559

延安寶塔山的歷史與故事

流光溢彩的寶塔山夜景

寶塔山簡介
寶塔山位於陝西延安,因山上有寶塔而得名。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代後稱嘉嶺山,海拔1135.5米,位於延水之濱,山上寶塔建於唐代,現存為明代建築,為八角形,樓閣式磚塔,高44米,共九層。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是中國革命聖地延安的重要標誌和象徵。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



寶塔山的傳說故事

根據《太平廣記》中記載,在唐代大曆年間(公元776——779),延安有一年輕貌美的女子,經常一人孤單地在城中游蕩,城中年輕男子多與她有染,幾年後女子病亡,城中人都很惋惜,合夥將其安葬。忽然有一天,從西域來了一位高僧,看見其墓,打坐坐下,焚香具禮,連續幾日。圍觀的市民非常不解,說:“這是一個人儘可夫的女人,大家可憐她死後無人收斂屍骨,才將其安葬於比。大師為何對此墳如何尊敬?”和尚說: “你們恐怕都不知道吧,這是一個大聖人啊,慈悲喜捨,為了滿足世人淫慾,甘願犧牲奉獻自我。這就是鎖骨菩薩,你們若不信,可打開墓查看其骨。”大家打開墳墓,見其全身之骨,皆如鎖狀,果如僧言。大家均感到奇怪,為其設大齋,建造高塔。因此寶塔來源據傳說是為了感謝鎖骨菩薩普度眾生,不惜忍辱負重滿足人間私慾,死後又遭世人鄙視,後被胡僧說破,即啟發民眾‘知恥’而覺悟而俢建的。

寶塔山的故事

延安古名膚施,是西北的邊塞重鎮。宋代名相韓琦、范仲淹曾在此鎮守,是中原王朝對抗西夏的前沿。寶塔山下留下了范仲淹的隸書磨崖題刻“嘉嶺山”與“胸中自有數萬甲兵”。山上也遺留下範公井、摘星樓、東嶽廟、嘉嶺書院、烽火臺等古蹟。

范仲淹在延安戍邊期間所做的《漁家傲秋思》



明清時期,這裡又廟宇眾多,紅極一時。至今寶塔旁還留有一口明代鑄造的大鐵鐘,當年中共中央駐地延安時,這口鐘就用來報時和報警。

當然延安寶塔山廣為世人所熟知的是1935年紅軍長征結束後到達陝北延安,中共中央開始了在陝北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打鬼子,解放全中國的13年崢嶸歲月。自比以後,寶塔山也就成了革命聖地延安的標誌和象徵。

第二套人民幣上的寶塔山



如今我們紛紛從全國各地奔赴延安參觀寶塔山,正是對“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那段光榮革命歲月的懷念。人們歌頌寶塔,懷念寶塔,實際是在懷念延安歲月,歌頌延安精神,緬懷黨中央在延安的革命業跡,追尋革命前輩的光輝里程,繼承他們的偉大理想,沿著他們所開創的偉大道路繼續前行。

獨立自由勳章上的寶塔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