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在一線城市買房,或者回三四線城市生活,你選哪個?

剛剛在某音上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在工資打工的普通人用盡自己的積蓄加上父母倖幸苦苦攥下來的存款50W在上海安了家,但是面積有多大呢?12平米,推開大門左手邊就是床,右邊靠著牆面做了一個一米多長不到60公分的木板當桌面,中間僅僅只能下一個狹小的過道在往裡面走兩步就是一扇推拉門,不到4平米的地方卻承擔著衛生間和廚房的功能,無法想象做飯和上廁所都在一個房間是什麼感受,我不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借錢在一線城市買房,或者回三四線城市生活,你選哪個?

而視頻主的理由是這裡有更好的交通、更好的教育和醫療資源。

我也經常想:是該回老家縣城,還是繼續呆在一線城市奮鬥,尋找更多的機會,在夾縫裡生存呢?

答案其實往往並不簡單,生活不是1+1=2的數學題,我們每個人的選擇背後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家庭、也有可能是事業。

在一線城市有更好的教育、醫療、交通資源的確沒有錯,但是想一想,一個花光6個錢包才能在一線城市買不到20平米的房子的人,你還有什麼能力去享受一線城市的醫療和教育資源?買完房子你還有錢去支付這個城市的資源嗎?

1、一線城市的教育支出


借錢在一線城市買房,或者回三四線城市生活,你選哪個?

在我國家庭教育支出是教育總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線城市更好的教育不僅僅是義務教育,還包括了課外興趣和義務教育內的校外培訓。

剛需需求:學費。我國施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所以學費只要集中在幼兒園、高中和大學。而一線城市的幼兒園動輒一學期就是幾萬元的學費,如果是雙語教學可能還會更高一些,而在高中,大學每年的學費加起來平均開支都是超過1W元以上的,而這只是剛需的需求。

彈性消費:興趣教學和校外指導班。

彈性消費的資源才是一線城市對比三四線的優勢。在三四線城市的輔導班成本遠遠低於一線,語數外、藝術類、機器人編程等等,每一門的費用都在輕鬆過萬,其實這種興趣輔導在一線城市以及非常普通,如果你不參與便成了一個另類,參與進去,恐怕你就要後悔留在一線了,如果你有能力給孩子好的教育,留在一線城市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是6個錢包買房,我還是勸你回縣城吧。你透支的不僅僅是自己,你甚至是在謀害父母的性命。

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了一線城市的壓力,你有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別忘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你沒有能力,就放棄留在一線的想法吧。


借錢在一線城市買房,或者回三四線城市生活,你選哪個?


不知道讀者朋友們有什麼想法,很高興能在評論裡面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