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我並不是完全沒有使用過 Surface,在 Surface 系列初期,Surface Pro 系列的設計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在大二的時候購買了 Surface Pro 4。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因為那一代 Surface Pro 糟糕的品控和更加糟糕的 Win 10,讓這個 Surface 系列遭遇了滑鐵盧。但一晃多年過去了,Surface 也不斷成長,時至今日該系列已經具備了非常成熟的產品線。

我們也是時候,來重新審視。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對於 Windows 來說,目前市面上的機器可以說是“任君選擇”,為什麼我們卻總是聚焦在 Surface。其實很簡單,市面上的 Windows 再多,本質都是軟件載體,其本身對於 Windows 的理解肯定是與微軟本身有著差距,因為沒有人比微軟自己更懂 Windows 。

Surface 不一樣的點在於,它的軟件和硬件真正「出自一體」的設計,而從未來看「軟硬結合」才是未來智能設備的終極目標。而除了 Surface 以外,電腦還能軟硬一體的只有隔壁 Mac 一家。而我本身又是一個多年的 Mac 用戶,所以這是為什麼我會選取這樣一個角度作為對比。

首先,需要承認的是,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得出一個誰好誰壞的結論,而是希望可以清晰的展示出二者的不同,讓不同需求的用戶做出更加合理的選擇。還是那句話,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工具,只有適合自己的工具。


顏值很重要

我們對於好看的工具追求是骨子裡的,一件趁手的工具一定是取悅使用者本身,那麼悅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這一點上 Surface Laptop 3 的設計理念也是目前普遍採用的「簡潔」風格。整個筆記本的正面就只有一個 Logo 。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Logo 的鏡面設計是絕對的低調但高級。在一些光線環境特殊的情況下 ,甚至是可以在環境中反射出標誌本身。其實能夠用在機身的正面使用自己的 Logo 作為唯一點綴主題的,就說明對於自己的品牌有著非常高的自信。整體的機身都是乾淨利落的金屬材質,金屬給人最直接的兩個印象就是「耐用」和「高級」。

這一次因為評測以後打算送給自己的妹妹使用,所以挑選了一個粉金色。一開始還是比較擔心,因為越是「豔麗」的顏色,越是能夠體現「審美調校」。這種金色其實目前經常出現在筆記本電腦上,比如我們熟知的 Macbook Air。我認為 Surface Laptop 3 的這種粉金色和 MacBook Air 的粉色各有各的粉 ,前者的粉色飽和度更低,而後者的粉色更加接近一種酒紅色。當然,顏色這種東西,就是蘿蔔青菜了。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但一定要我用一個詞來形容 Surface Laptop 3 的顏值,我認為是一體性強。

整體的機身顏色非常協調,尤其是鍵盤顏色和機身的靠色設計,給鍵盤很好的沉浸感。更加關鍵的是,機身是打開蓋子還是合上蓋子的視覺都是一致的,沒有任何割裂的部分,不過這主要是取決於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

隱藏式鉸鏈。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這讓筆記本兩面之間的過渡非常自然,可以在視覺上有著非常好的銜接。

要說整體的顏值有什麼遺憾,那麼就是屏幕的邊框。整體上邊框比較粗的同時,最關鍵的是四邊都是等款,這樣別人的視覺感受是非常笨重的。

我問了身邊很多女性朋友,我問這臺電腦是不是好看的電腦,幾乎所有人的回答都很統一:

「很好看。」

甚至其中有幾位提出想要購買的想法,我想這已經是 Surface Laptop 3 顏值的最好證明。


觸控板的追趕

觸控板一直是 Mac 電腦最引以為傲的組成部分。而這也是軟硬結合最佳的案例。因為從系統支持的層面上來說,觸控的單手指、雙手指、三手指……等等這些操作非常容易就可以支持,只要直接觸發對應的指令即可。但當用戶真正使用的時候,你會發現完全不是一回事。

首先反饋是不是能夠及時、觸控板的響應速度是不是能夠跟手就是成為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很多 Windows 筆記本在這一步就有著一定的差距。但是 Surface Laptop 3 在這一點上表現非常好,每一次滑動都可以給我非常清晰的反饋。無論是單指的點擊,還是兩指的滑動都非常符合直覺。唯一不足的是,過渡動畫不夠自然,不過這一方面就像是安卓和 iOS 是系統層級才能解決的問題。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而硬件上決定一個觸控板是不是好用,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觸控板的面積。這一次 Surface Laptop 3 一個非常重要的升級就是觸控板的面積增大。觸控板面積更大意味著用戶在使用時有更多的操作空間,這種操作空間往往和效率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如果觸控板面積小,那麼界面圖標實際的移動距離相對就會越短,這就意味著會有相應的抬手指操作。但如果是更大的面積,則會能夠在更少的觸控次數的前提下實現更加遠的移動距離。

觸控板的材質。其實很多筆記本忽略的一點就是觸控板的材質問題,因為這個材質往往對於手指的舒適度有著重要影響。摩擦力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是摩擦力過大,使用起來更加費力,手指很容易疼痛。如果是摩擦力過小,那麼很容易誤操作,影響使用的心態。在這一方面 Surface Laptop 3 的表現非常好,整個觸控板的材質非常親膚,滑動起來遊刃有餘。


如果要真的是從單純的「觸感」來說,甚至是比 Mac 的觸控板還要好一些。當然,不足的是按壓的反饋還是生澀很多,並沒有 Mac 自然。

總體來說,Surface Laptop 3 在觸控板上已經非常優秀,雖然還有一些不如 Mac 的細節,但已經完全可以做到「可以不用鼠標」的級別。


為文檔而生的屏幕

屏幕一直是目前絕大多數數碼產品的核心組成部分,筆記本自然也是。因為自己本身從事一些視覺創意的工作,所以對於屏幕內容消費有著很高的要求。但其實不同內容製作者,對於屏幕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在說起具體的數值之前,我們先來說一條容易忽視的特性:

屏幕比例

這是我在使用 Mac 和 Surface 感受到的最大的不同。Mac 電腦的屏幕比例基本上都是 16:9,而 Surface 的屏幕比例是 4:3。這乍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但是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卻有著非常微妙且重要的視覺感受。

16:9 更適合一些影音的內容消費,比如我們看到的一些電影基本上都是寬熒幕的。那麼 16:9 意味著有更好的沉浸感,而 4:3 則會有著非常明顯的黑邊。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但如果我們換一個使用場景,比如你如果是經常閱讀文檔,那麼 4:3 是非常好的閱讀比例,尤其是當你使用兩篇文檔並列的時候,這種差距會更加明顯。顯然,4:3 對於文檔用戶來說是最好的選擇。這種比例可以讓我們在閱讀觀感上有更多的視覺面積和排版效果。

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 Surface Laptop 3 對於自己本身的「文稿工作為核心」的定位。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在很多人眼裡,Surface Laptop 3 的觸摸屏是雞肋,但從實際的使用體驗來看,這就像是 Mac 的觸控欄,你可以說它沒用,但是有永遠比沒有好。很明顯,它並不適合任何的「觸控筆」。因為僅僅是單純的抬手點擊都很累,別說抬手書寫。我使用觸控屏最多的場景依然是網頁瀏覽,但可能是因為這一代 Surface Laptop 3 的觸控板實在是太好用。要不是因為需要評測,我需要告訴自己嘗試觸控,基本上也不會使用到它。

當然,最後還是要回到屏幕素質上來說,這個數據和專業的顯示屏幕肯定相差較遠。比如現在高級別的內容創作需要的 P3 色域肯定是無法滿足,但如果是內容消費是綽綽有餘。屏幕本身是非常清晰和銳利,但依然尷尬的是 Windows 系統的屏幕觀感很多時候取決於軟件本身。比如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但如果是本身就非常清晰銳利的內容,它依然有著和 Mac 相當的表現。


夠用,是對它的最佳褒獎

性能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這句話可能聽起來比較彆扭,但是事實上這是很多人最容易誤會的需求。我們在選購一臺筆記本的時候,總是下意識的想要更好的性能,但是這種更好的性能往往會在預算中讓用戶走入一種兩難的境地。對於門外漢來說,並不能在自己的需求和性能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對於一個門內漢來說,往往又會很容易陷入一種不自覺的「性能崇拜」。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但無論哪一種,在一開始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麼」,往往比直接選擇 i5 還是 i7 能夠獲得更加恰當的結果。Surface Laptop 3 的發佈時間節點自然是 10 代 Intel 處理器,標配就是 4 核。當然這樣的數據對於門外漢依然是過於抽象,所以在這裡我簡單的分享一些我自己在使用中的一些看法:

1.大量的文字工作。其實不僅僅是因為性能,還有 Surface Laptop 3 對於 Office 的適配。其實我覺得已經不能用「適配」這個詞來形容,因為畢竟 Office 就是微軟的招牌,用在自己家的硬件上,應該是原生才對。所以這裡也就正好說一下,如果你真的是一個 Office 三件套的重度用戶,我是說基本上就是每天都在和這些軟件打交道的人,那麼我強烈建議你,放棄 Mac,老老實實選擇 Surface。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2.中度的圖片處理工作。我自己因為經常需要大量的處理照片,所以自然都是 Adobe 全家桶用戶。 Surface Laptop 3 在全家桶上的表現稱不上足夠好,不過也是夠用。處理一些工作、或者是生活中的照片基本上沒有問題。攝影作品上,目前主流的相機照片基本上壓力都不大,4000 萬像素 Lightroom 也不是不行。Photoshop 只要你不是過分的高數量圖層,響應也非常好。但還是那句話,你不能指望著它可以專業。而且如果你真的想要更好的視覺工作,那麼 13 寸本身尺寸也不適合,你更應該考慮 15 寸。

3.少量的視頻工作。4K 素材別想了,是真的不行。但是話說回來,生活中真正需要 4K 視頻剪輯的真的少好。因為你要知道的是,目前國內還沒有任何一家流媒體網站視頻上傳可以很好的支持 4K。也就是說,4K 視頻剪輯目前來說對於絕大多數人都是一個偽需求。強行上 4K 剪輯,不是不可以只是會很痛苦。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4.基本的遊戲需求。如果你是一個專業或者是重度的遊戲玩家,顯然這臺機器並不適合你。這臺機器的遊戲表現可以滿足「工作間隙來一局」的水平。大多數網遊都可以流暢運行,像是《英雄聯盟》、《絕對求生》都可以有著不錯的體驗。Steam 上絕大多數遊戲可以試一試,但是一些本世代的大作基本不行。

總結來說,這臺機器的賣點並不是所謂的性能。它是一臺標準的「生產力工具」。如果你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在 Office 上解決,它會讓你很愉快。如果你有一點小愛好,做做照片、玩玩遊戲當然可以滿足,但也絕對只能停留在愛好。


帶的出去,才是真正的超級本

能讓我帶的出去的電腦並不多。而能讓我帶的出去的第一個指標 Surface Laptop 3 已經在前面「達標」,這就是顏值。而能夠帶的出去的第二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輕便。

Surface 的機身重量是 1288 克,這樣的數字在今天絕對是稱不上驚豔。畢竟在 Windows 的陣營中,早就已經出現過很多薄如蟬翼的筆記本產品。但這樣的產品,往往建立在對於性能的巨大犧牲上。所以 Surface Laptop 3 依然可以算作是「輕盈」的代表。這種輕盈不僅僅是手感,還有視覺上。在 Surface Laptop 3 上不僅機身的本體採用了一種「楔形結構」,甚至是兩側的邊緣也是向內收縮。這讓整個機身在觀賞上非常輕巧,並不笨拙。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但筆記本和其它設備不同的是,我們在說到便攜的時候,絕對不僅僅只關注機身本身的重量。我們還需要關心充電器重量,和電池的續航。

其中續航在我眼裡一直是便攜式筆記本的第一硬指標。因為如果你的續航足夠優秀,這就意味著在很多的場景中我們可以減少對於電源的依賴。不帶充電器這件事,重量的減少僅僅是一方面,更多在於空間的收納。這對於很少使用揹包的女性用戶來說,絕對是非常重要。你會驚訝的發現,當你的包塞進機身以後就是很難塞進充電器。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在這一點上,Surface Laptop 3 一改我對於 Windows 的傳統印象。首先 Surface Laptop 3 能夠做到我可以在咖啡廳安心的待半天。當然能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使用場景,但是目前大多數人對於筆記本的需求更多的依然是文字處理和網頁瀏覽。這也是我自己在咖啡廳處理最多的事。

另一個好感在於,Surface Laptop 3 的電量反饋非常真實,沒有出現電量的「過山車」,這樣可以讓用戶準確的把握自己的電池用量。

但對我感觸最深的是「合蓋能耗」。因為我已經習慣了「開蓋即用,合蓋停止」的習慣,所以基本上很少把筆記本關機。在我的 Windows 經驗中,Windows 筆記本很容易在合蓋以後莫名地掉電。這就會導致,前一晚你使用後還有 80% 的電,第二天卻發現已經無法開機。但是 Surface Laptop 3 在這方面表現極佳,合蓋待機以後電池沒有出現崩潰現象。每次打開電量都能有效保持,這給用戶非常強烈的踏實感。

這裡也正好說一下 「Instant On」,也就是隨時喚醒使用。很顯然這個功能點事對標 Mac 的隨開隨用。從我這幾天的使用來看,這個功能的確起到了明顯作用。因為我使用 Mac 隨開隨用的習慣在 Surface Laptop 3 上可以很好的沿襲下來。這其實真的很重要,我認為這是 Mac 沉浸式使用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在你可以在 Windows 上體驗。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當然,我知道總是會有用戶不放心,還是希望可以隨身攜帶充電器。那麼 Surface Laptop 3 的充電器是絕對的優秀。首先是造型上非常的小巧,基本上就是兩根口紅並列的大小。中看以外,還非常的中用,支持快充。一個小時就可以充滿 80%,雖然對於今天已經習慣了手機快充的技術對這樣的參數已經無法興奮,但在實際使用中卻依然有著非常強烈的感知。這意味著即使你早上起床以後,Surface Laptop 3 即使在關機的狀態下,洗漱早飯以後依然可以讓 Surface Laptop 3 快速找回狀態。


最後,不得不說,我真的實在是太喜歡這個 Surface Connect。這種磁吸的接口,不僅在連接的時候很爽快,最關鍵的是,真的可以在電源線被意外拉扯的時候保護到筆記本本體。

它真的值得一個單獨的接口。


生態,是對自由的嚮往

前面提到的任何一點,都只能算作是選擇的一個因素,真正能夠左右做出選擇的是 Windows 系統的自由度。Windows 的開放和包容才是 Surface 系列相對於 Mac 最大特點。

我在拿到這一臺 Surface Laptop 3 以後做的第一件事是就是安裝了各種之前因為 Mac 系統限制無法下載的遊戲和軟件,比如人人皆知的《英雄聯盟》。其實我本身也是一個英雄聯盟愛好者,但是因為自己本身是用的 Mac 電腦無法支持,很多時候就少了和好朋友們的開黑時光。

《英雄聯盟》其實僅僅是一個縮影,它映射的是 Mac 電腦上在生態上的「限制」。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如果你是一個 Steam 玩家,能夠支持 Mac 的可以說寥寥可數,尤其是你會發現越是優質的遊戲越是很難能在 Mac 平臺登陸。其實這無關筆記本的性能,因為畢竟 Mac 也有著很高性能的筆記本產品,本質依然是「生態差異」。正因為有了 Windows 本身的包容和開放,才會有 Steam 這樣的遊戲平臺的成長。

而更進一步的是,由於微軟已經早早就介入了主機遊戲市場,所以在近幾年甚至已經開始消除主機遊戲和 PC 遊戲之間的界限,你甚至可以在 Surface Laptop 3 中直接看到 XBOX 的遊戲中心。並且隨著這幾 微軟 GamePass 的遊戲訂閱服務推廣,讓越來越多的 PC 用戶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接觸到最好最時髦的遊戲資源。

但反觀 Mac,不僅僅遊戲訂閱的業務剛剛起步,甚至是理念也僅僅停留在「看性能和畫質」的初期。

你想要的電腦軟件,Windows 上永遠都有,但 Mac 可能沒有。而因為 Windows 本身的巨大裝機量,幾乎導致所有的學校、政府都在使用。學生時代,我的 Mac 電腦無法安裝一些校園網客戶端。工作了以後,我的 Mac 無法使用稅控盤和企業網銀。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會影響到我正常工作生活的要素。如今 Mac 雖然也在普及,但是因為本身生態環境的封閉,就意味著很難短時間改觀。

Windows 這種自由雖然也有代價,比如軟件質量層次不齊。系統穩定性也大打折扣,比如我使用的幾天裡還是出現了藍屏。

但 Surface 上的 Windows 讓我感受到了一種轉變。而正是這種轉變,至少現在我願意繼續用下去。


尾聲

Surface Laptop 3 有 2 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首先是在上一代中很多人吐槽的獨特鍵盤材質在這一代中,作為了可選項。其次在這一代中,Surface Laptop 3 在接口上選擇了一個 USB-C 和一個 USB-A 的設計。這兩個細節看起來沒有任何的關聯,但是正是這些細節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

Surface Laptop 3 並不想著做什麼未來的電腦,而是作為一臺「現在好用」的電腦。

八年 Mac 用戶的 Surface Laptop 3 體驗

USB-A 可以很好的兼容老設備,而 USB-C 又可以讓你接納更好的新設備。它本來可以像 Mac 一樣激進的選擇直接配備兩個 USB-C 的電腦,但這樣討好更多的是那些走在時代前列的數碼極客,而那些對於數碼本身並不感冒的用戶這本身可能是不需要的額外成本。所以雖然不起眼的 Surface Laptop 3 沒有像 Surface Pro 和 Surface Studio 一樣擁有屬於未來的設計,但當你意識到自己只是想要一臺電腦的時候,它一定可以出現在選擇的名單上。

而要是再加上,你的工作基本上就是 Office 為主,那它可能就是前幾名。


作者 | @Derrick Zh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