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期李鴻章手下有多少兵力?

歷史漏砂


甲午戰爭時期李鴻章手裡掌握了當時中國最為精銳的全部軍隊,這些軍隊包括北洋海軍以及淮軍,這兩支軍隊是維護清王朝統治以及抵禦外國侵略的主力。雖然當時清王朝全國的軍隊號稱有近百萬但是那些軍隊都是老式軍隊,主要是八旗和綠營,這兩支軍隊承平日久,雖然經過洋務運動裝備有所改變,面對國內叛亂還可堪一用,但是面對外國侵略者則是很少有什麼傲人的戰績,因此李鴻章在進入朝廷中樞以後把強軍作為頭等大事來做,可以這樣說他一輩子都在把強軍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他明白國家想要發展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內外部環境。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甲午戰爭時期李鴻章手裡的主要作戰力量。

首先就是海軍,甲午戰爭時期北洋海軍有十艘主力作戰艦艇,分別是:定遠艦,鎮遠艦,經遠艦,來遠艦,致遠艦,濟遠艦,平遠艦,超勇艦,揚威艦,總排水量29970噸,大小火炮共188門,平均航速15.9節(後期由於缺乏維護至戰前平均航速只有8節),船員2133人。輔助艦艇12艘,分別是:鎮東艦,鎮西艦,鎮南艦,鎮北艦,鎮中艦,鎮邊艦,康濟艦,威遠艦,泰安艦,鎮海艦,操江艦,湄雲艦,這些艦艇屬於炮船,總排水量6336噸,大小火炮71門,平均航速8.8節,船員1019人。其他的還有魚雷艇十五艘以及六艘水雷艇等。

陸軍方面總共49營,分別是:盛軍18營,人數九千人,將領衛汝貴,駐地天津小站;銘軍12營,人數四千人,將領劉盛休,駐軍大連灣;毅軍十營,人數四千,將領宋慶,駐地旅順口;蘆防淮勇四營,人數兩千,將領葉志超(葉志超被稱為逃跑將軍,在平壤之戰中葉志超不戰而逃,致使清軍大亂,清軍在日軍的追擊下傷亡慘重),聶士成(聶士成曾參加抵禦八國聯軍的侵略戰爭,在戰爭中作戰英勇,在天津保衛戰中被敵人炮彈擊中身亡)駐地蘆臺北塘山海關;仁字虎勇五營,人數兩千五,將領聶士成,駐地營口;總人數21500人。

這些軍隊構成了清軍在甲午戰爭時期抵禦日本入侵的主要作戰力量,也是李鴻章唯一可以直接調遣指揮的軍隊,淮軍在甲午戰爭中初期也取得一些勝利,隨著戰局的不斷惡化,淮軍也就失去了抵抗意志作鳥獸散,戰後清政府在天津組建新軍,袁世凱重新召集淮軍舊部,這支軍隊再次成為清軍主力,後來逐漸成為袁世凱的私人軍隊。北洋海軍覆滅以後清政府後來又花重金重新組建了北洋水師,但是實力已經大不如從前,在隨後的歲月中重建後的北洋水師再也沒有任何作為,1909年清政府改組國內海軍,北洋海軍被編入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自此北洋水師成為歷史!


李帥領


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軍幫助鎮壓,李鴻章派清軍1500人前往朝鮮,同時早已覬覦朝鮮的日本,也立刻出兵8000人趕往朝鮮,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日本此舉立刻激化了中日矛盾,於是中國再度增兵朝鮮,1894年7月25日,日寇突然襲擊中國運兵船,就此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朝鮮東學黨
這個時候清朝駐紮在朝鮮的大臣,正是李鴻章的學生袁世凱,戰爭爆發後,駐朝事務基本上全權由李鴻章負責,雖然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朝總共動員了兵力六十萬,但是這些軍隊並不是全權由李鴻章指揮的,並且也不是全部投入了戰場。李鴻章手下主要是北洋水師和直隸部隊,陸軍總共也只有兩萬多人,北洋水師在最初的戰鬥中出動了12艘主力戰艦,這些是歸李鴻章統領的,可搭載的乘員也不過才兩千多人。

甲午海戰時的李鴻章

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總計動員了兵力二十萬,海軍和北洋水師一樣,動員了主力艦艇12艘,如果我們就此看來,清軍在海上和日本可以說是勢均力敵的,在陸地上是絕對佔據優勢的,然而戰爭並不是看數據就能說明白的,清軍入朝鮮的部隊,從一開始就面領著一個問題,以少打多,部隊分散。

甲午戰爭爆發後,清軍和日軍首次交火是在牙山戰役中,在這場戰役中清軍的投入兵力3000多人和日軍4000千多人交戰,清軍傷亡兩百多人後戰敗。後來到了在朝鮮戰場比較重要的平壤戰役,這一場戰役清軍彙集了進入朝鮮的所有主力,在這場戰役中,清軍加上外圍的兵力達到了1.6萬人,日軍集結了2萬部隊進攻平壤,在經過了進兩個月的防守後,清軍傷亡兩千多人,平壤失守,清軍撤回中國,所有陸地上能讓李鴻章指揮的軍隊真的非常有限。

平壤戰役

我們在來看看甲午海戰,在黃海海戰時,北洋水師重創了日軍多艘軍艦,日本軍艦也重創了揚威、超勇二艘艦艇,可以說打了個勢均力敵。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10艘軍艦,8艘附屬艦艇,再次和日本聯合艦隊交戰,北洋艦隊"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被毀,數千名士兵陣亡,清政府慈禧為首的一黨主張和談,李鴻章和翁同龢交惡,也導致北洋水師沒有得到任何增援,李鴻章誤判形勢命令北洋水師入威海衛港內,結果日軍登陸成功後,北洋水師腹背受敵,全軍覆沒。

甲午中日海戰

所以在李鴻章手下直轄的軍隊非常有限的,除了整個北洋水師之外,能動用的陸軍只有不到兩萬人,並且一直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而放到整場甲午中日戰爭之中,清軍從全國調兵後,最多時投入戰鬥的軍隊也不過才二十餘萬,但是由於兵力分散,荒於訓練,最後仍然被日軍擊潰了。

威海衛炮臺佈防圖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李鴻章初建的淮軍,有了14個營頭的建制(每營正勇505人,長夫180人,共685人)。李鴻章採用一系列招降納叛,兼收幷蓄的措施,擴充實力在掌握地方實權後,他在江蘇大力擴軍,使淮軍在2年內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萬人,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


轉眼一生


1、陸軍。 清在甲午時期,八旗、綠營已經腐朽不堪,勉強可做地方維持治安只用,全無作戰能力,實際可用主要是各地練軍和勇營,甲午戰爭爆發前,中國各省練、勇兩軍人數三十四萬九千七百人。其中淮軍約4萬,裝備較好,有當時先進的連發步槍、加特林機槍、火炮等,其他部隊責裝備差距很大,有裝備進口槍炮的,有使用老式火槍的。 日軍在維新以後,已經建立了比較先進的陸軍體系,1893年有7個師團,約7萬人。但是藉助動員體系。甲午時期日本陸軍實際有二十四萬零六百一十六人,伕役十五萬,戰鬥兵力略少於清軍。裝備主要是國產的單發步槍和75毫米火炮。



2、清軍人數雖多,號稱百萬,但是實際有戰鬥力的部隊不過35萬,略多於日本的24萬,考慮到各地駐防、調動上的困難,實際用於一線的,還不如日軍投入一線的17萬多。 清裝備存在很多問題一是部分部隊裝備了較先進的武器,但是多數部隊裝備還比較落後;二是各部隊甚至同一部隊,都裝備了好幾種口徑的步槍,補給困難,各部隊需要建立自己的後勤補給體系;三是清軍由於多用於鎮壓國內起義,所以火炮裝備比較重視輕便性,裝備火炮多為37毫米過山炮。而日軍的單發步槍雖然不如清軍的連發槍,但是總體水平和清軍平均水準相當,而且口徑統一,便於後勤補給,同時日軍的炮兵部隊已經向西方學習,統一裝備了75毫米火炮,炮兵火力遠超過清軍。 日本已經完成近代化的改革,軍隊建立了參謀體系,統一制定戰略、統一指揮。而清軍則甚至連統一指揮都做不到,沒有統一的司令部進行戰略制定、協調,戰場上甚至出現了地方官員為保護本地利益,將部隊調離戰場的事情。更不要說雙方軍官對於現代戰爭的認識了。



3、海軍 。清末經過幾次海防大議,清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廣東等幾支近代水師,但是除北洋已經成軍外,南洋、福建在中法戰爭中遭受重創,之後又缺乏資金支援,已經破敗不堪,不堪作戰,同時南北洋互相對立,也不願參戰。而廣東水師雖有兩廣總督、李鴻章的哥哥統轄,願意參戰,但是除3艘巡洋艦外,其餘多為炮艇,無多少戰鬥力。 雙方實際可用兵力清軍有鐵甲艦2艘,巡洋艦11艘,魚雷艇12艘,加上炮艦等總噸位41200噸,日軍有鐵甲艦、半鐵甲艦3艘,巡洋艦19艘,魚雷艇37艘,加上炮艦等59000噸,日軍略佔優勢。同時北洋海軍成軍較早,各艦到甲午時已經老舊,而甲午前清由於財政緊張,停止外購軍艦軍火兩年,北洋各艦保養、軍火都嚴重不足,而日本有多艘軍艦都是戰前剛剛完工,裝備了新式的中口徑速射炮。

所以總體實力上,海軍也弱於日本。


流雲君


兵不在多,將不在逛,心態和目標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