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趣味地名大集合,有的頗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中)

上一期的廉江地名解析推出後,受到網友歡迎,催著出中下集。也有個別網友說不該拿祖先取的地名開玩笑,其實並無此意,只是以輕鬆活潑的形式,讓大家瞭解下湛江的人文歷史而已,特別是地名歷史,如果不記錄一下,可能就在我們下一代失傳了。另外,由於篇幅和資料有限,不能將所有地名一一列出,只是精選大一點的、有一定代表性的,供大家從宏觀上了解一下。今天接著說廉江的地名——

仰塘圩:以為有什麼水塘?其實也是諧音。古代這裡為牛集市,原名“牛頭營”,由於圩地面積小,1961年廢除了,後來在這成立仰塘(牛頭的白話諧音)公社,所以改為“仰塘圩”。

大欖田:這裡原是長滿紅樹林(又名海欖樹)的海灘。清中葉張姓在此圍海造田,叫做“大欖圍”。後來聚居成村,便叫做“大欖田村”。

大山:這裡並木有山,為何叫“大山村”?因為古時把海邊的樹林稱為山,這裡原是長滿紅樹林的海灘,被老百姓稱為“大山”,所以叫“大山村”。

雲峽:跟雲沒關係,因村處於田圍之間,初名“圍峽”,後來為了好聽改為“雲峽”。

艾吉黃:原名叫“牛骨黃”,來歷不清楚,後白話諧音為“艾吉黃”。

魚龍埠:

此地原來是埠頭,停泊的漁船多如長龍,所以叫“魚龍埠”。

波螺埠:村地原來也是埠頭來的,漁民經常在這裡剝螺取肉,原來的名稱比較簡單粗暴——“破螺埠”,但破字不雅,後來便改為“波螺埠”了。

凌祿:這個名稱歷史悠久了,唐朝有個鮮為人知的零祿縣,縣冶是在現在的營仔鎮凌祿村。明洪武年間又設石城縣凌祿巡檢司。旁邊還有條河叫零祿河。後諧音定村名為“凌祿村”。1985年文物普查時,在該村的地面上採集到大量的實足碗底、碟、陶罐、杯、布紋瓦殘片和石柱礎等,還發現古井一口。經省、市文物工作者鑑定,該遺址屬唐宋時期。

犁頭沙:清康熙年間形成村落,因村前的沙灘形似犁頭而得名。

深山龍:這村的名字霸氣,好像某位好漢的名字。該村在深山中,原名“深山村”。據《石城縣誌》記載,清嘉慶年間,村中舉人張元祥曾任山東朝城等縣知縣和福建泉州知府,村人覺得深山出龍(指重量級人物),所以改村名為“深山龍村”。

黃竹根:因村裡有很多黃竹而得名。曾有一首歌謠說明該村的情況:“黃竹根人窮志不窮,只因無水困蛟龍……”說明這條村過去的情況——因乾旱而貧窮,建國後建成包墩水庫,才使得百業興旺。

蛇圍:因該村在彎曲形似長蛇的圍堤旁而得名。

山華:高大上的村名,一般是改過的。該村因在沙耙嶂(有三峰,呈凸形,像沙耙)南山埇裡,原名“沙耙埇”,後覺得不雅,改為“山華村”。

火燒嶺:這裡真是用火燒出來的村,因為建村時要用火燒掉山上的荊棘,俗稱“火燒坪”,後稱“火燒嶺”。

蘇茅角:因這裡盛長蘇茅草而得名。蘇茅草,也就是白茅草。白茅草是一種有害的野草,它侵佔土地和森林,毀壞農作物,破壞本土植物,顛覆生態系統。而且白茅草很難被殺死,被點燃時燃燒非常劇烈。由於長滿鋸齒,也不適合牛羊馬食用。白茅草唯一的用處可能就是它的根可以煲水喝,有清熱的作用。

廉江趣味地名大集合,有的頗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中)

白茅草是一種有害的草

楓樹角:村後長了很多楓樹,秋來紅染青山一角成一景,所以得了這個名。

肥糯田:這個名如其實,因土地肥沃,盛產大糯米百得名。

虎橋:廉江多山,過去常有老虎出沒。相傳該村有一棵大榕樹跨溪成橋,有人看見老虎在這過橋,所以叫做這個名。

秋風江:該村在武陵河西南岸,河畔多楓樹,秋風起時,片片楓葉漂江,景色優美,所以叫“秋風(楓)江村”。

盤龍塘:傳說村中有塘如盤,曾經有村民看到有龍自東方來飲塘水,所以得了這個名。

塘雷:相傳村前河中有“衣石”,河水衝擊石頭聲如雷鳴。洞中有九個水潭,曾名“九潭雷”。清中葉,為了生存,村民填潭造田,改名“塘雷”。塘雷紅菸絲很出名。

墩梅:據傳村中有七土墩,其中一墩長了一株奇怪的梅花,因此而得名。

簕古斜、簕塘:都是因為這一帶長了很多“簕古”而得名,前者在禾鐮斜嶺,後者有一口水塘。

佛壇圩:這裡原為林木茂密的小山,山中有一佛壇,因此而得名,是比較出名的牛圩。

馬鞍山:與全國著名的鋼鐵基地同名了,因靠近一座名叫“馬鞍山”的山名而得名,可以想像這山一定形似馬鞍了。

竹頭圍:因為有竹林環抱而得名,特產紅菸絲。

楊名水:最早叫以村前小溪“黃芒水”命名,後村裡出了一位舉人名叫林之麒,於是改名為“揚名水”,後寫為“楊名水”。

廟山:

這也很好理解,因為古時候有一座靈山鎮海大王廟而得名。

香嶺:並不是因為這裡什麼花香,而是因為村後嶺似香爐,原名“香爐嶺”,後簡稱“香嶺”。

煙塘:因為特產紅菸絲而得名。

葛麻壩:因村前有一龍湖,原名“湖面垌”,後改為“葛麻壩”。不知為什麼要這樣改。

蒙村:不是因為有人姓蒙,而是因為昔日竹林茂密,經常大霧朦朧而得名。

雅塘圩:清光緒年間,有人在這裡買賣豆類開始成圩,因為靠近瓦仔塘村,所以叫“瓦仔塘豆圩”。因圩名太長,加上“仔”“豆”字不雅,便改為“雅塘圩”。

那賀圩:古時候每逢花生(番豆)收穫季節,這裡便成了豆圩,因靠近那賀村,所以叫做“那賀豆圩”,後簡稱為“那賀圩”。

廉江趣味地名大集合,有的頗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中)

古時候賣花生

大人嶺:不是有什麼大人物,而是村落在豬腰嶺的山腳下呈人字形分佈而得名。

天九車:因塘鋪到這裡有九座車陂(斜道),所以得了這個高大上的名字。

瓦里頭:因為當時的民居均為瓦屋,說明經濟狀況還不錯,所以得了這名。

瓦窯尾:名如其義,因村裡有一個瓦窯而得名,說明廉江舊時燒瓦的窯挺多。

官渡頭:坡頭也有一地名為官渡,都是因為有古時的官渡而得名。

松樹下:其實本來是因為村裡有榕樹,原叫“榕樹下”,後來村民認為松樹比榕樹更有氣節,所以改為“松樹下”。

樟木垌:顧名思義,後山多樟木,所以而得名。

龍灣圩:因靠近龍灣河而得名,這裡在解放前旱澇頻繁,有“十天不雨天大旱,一場大雨白茫茫”的說法。

田螺塘:因該村曾有一塘因盛產田螺而得名。

黃塘仔:因村西有一口水塘,塘水黃濁,所以叫這名。

bang泥塘、上bang、大bang:原諒我用拼音,因為這個字打不出來,發3聲。因為村前有爛泥塘而得名。原形應該是“湴”字,左邊變成“土”字旁,都是爛泥的意思。該村現已經改為“埡泥塘村”,又稱“碰泥塘村”。還有一條“上bang村”和一條“大bang村”在塘蓬鎮。

棉花坡:初名“牛欄坡”、“牛郎坡”,後覺得不雅,便以當地棉胎加工的產業改為“棉花坡”。

稔子坡:因山坡上多稔子樹而得名。

蓬山:過去這裡盛產長藤像帳蓬一樣,所以叫這個名。可見過去廉江很多地區未開發,就跟森山老林一樣。

青平圩:這個圩名也是有歷史典故的。明萬曆年間成圩,初名“昇平”,取盛世太平之意。明亡清興,改名清平。但商人不喜歡這個“平”字,在白話中是“便宜”的意思,又改為“清貴”,但後來的人為了書寫簡便,仍然改作“青平”。

廉江趣味地名大集合,有的頗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中)

廉江市青平鎮全景

沙chan圩:只能用鏟”字替代,原來是一個產字加一個立刀旁。有一條河叫“沙鏟河”。相傳明萬曆年間,沙鏟河畔有大王慶和幾間商店,因被洪水多次沖刷,居民遷到沙鏟河西,也就是現在圩這個位置,後來這裡變成豬圩,叫做“沙鏟圩”。

息安圩:元朝的時候,曾經在這裡設了一個“息安驛”在這裡,所以叫“息安圩”。

三甲塘:村中有三口塘,排列有序,取科舉考試“中三甲”的意頭,稱為“三甲塘”。

木高山:顧名思義,高山上有木,確實是因為村前山上有五棵大樹而得名。

天窩壩:這是少有的把美名改醜的。原名“坡塘排”,後因為河沙壩常有天鵝棲息,改名為“天鵝壩”,不知後來怎麼以訛傳訛變成“天窩壩”。

石圭坡:村東北有大石,形如龜,最早叫“石龜坡”,後來嫌龜字不雅,改為現名。

白銀坡:跟銀沒關係,其實是因為坡地多簕竹,經常有白鶴群居,白鶴出沒時,坡地一片雪白,應該跟白花花的銀子一樣,所以叫“白銀坡”。

長湖壩:傳說一次刮龍捲風,將田壩刮出六湖三墩,其中有一湖扁扁長長似橄欖,所以叫“長湖壩”。

那毛角:據說距村400米處有大石,曾有龍準備上天之前,在石上磨角,所以叫“龍磨角”。龍字繁體很難寫啊,後簡化成“那毛角”。

光村仔:據傳初建村時,四周光禿禿的,就是這一條村,因此而得名。“光村仔韭菜花”是當地特產。

花平水:原叫“牛路水”,因村邊有一牛車路,雨水由此流入小河。後來嫌土,改為“花瓶水”,為了讓老百姓好寫,改為“花平水”。

金屋地:不是因為有人姓金,而是相傳村屋地像金線吊葫蘆,所以叫這個名。

香山:跟北京的香山同名,名字的由來與村後山多香花有關。

保下:村西嶺是駐軍的舊營堡地,原名堡下,後為了好寫,改為“保下”。

律呂石:名字有點怪,只是因為該村靠近律呂石嶂而得名。律呂是什麼?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樂律的器具,從低音管算起,成奇數的六個管叫做“律”;成偶數的六個管叫做“呂”。後來用“律呂”作為音律的統稱。估計這山嶺的形狀與律呂相似。

廉江趣味地名大集合,有的頗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中)

古時的十二律呂

鋪嶺: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因有人在此開小店賣涼茶、白粥,所以叫做鋪嶺,一直是一個小型的圩市。

飄竹:廉江有兩個“飄竹村”,這是青平的飄竹,因為此地昔日多筆,四季竹葉飄落而得名。良垌也有一個“飄竹村”,為了區別,良垌的也叫“瓢竹”。

高橋圩:歷史上這裡是高、雷、廉的交通要道,是古代的驛站,因地勢高,上架木橋而得名。

海南井圩:這裡原為三四戶人家的小村,傳說村上有井泉,泉水湧出檳榔花,海南盛產檳榔,所以懷疑泉水自海南來,所以叫這個名。解放後發展為圩市。

化州山:說起來,這條村還是清末狀元林召棠的祖輩從吳川霞街遷來的,因吳川曾被化州府管轄,所以叫做化州山。

平山崗:因村前的平山崗而得名,有名的土匪窩,一條村被禍害得只剩30人。剿匪後才有人敢居住。

平田山:初名“王擺山”,1930年築碉堡防土匪,改名為“平田堡”,後簡化為“平田山”。

坡du村:又是一個打不出來的字,“啟”字沒有那一點,現在官方名叫“坡督村”。du字是盡頭的意思,廉江與合浦在此接壤,坡地到此已盡,所以叫這個名。

塘仔山:跟小水塘沒關係。這裡原名“唐虞山”,海獠話中,“唐虞”與“塘仔”諧音,久而久之就改為此名。“唐虞”的來歷也沒有人知道了。

福海:村中土地壇一般叫“福海境”,後變成村名。

車板圩:據說此地原為海灘,因為多鹽田,不少木工來此加工鹽車的車板出售,後來成圩,便叫“車板圩”。

龍頭沙:前面有長沙灘,原名“長沙樹”,後因地形似龍頭改為現在這個名。這裡宋朝就有人居住了。

關於廉江的趣味村圩名,今天先講到這裡。本來打算把剩下的廉江地名寫成下集,但廉江確實非常的大,再羅列下去,文章就太長了,而且容易漏掉一些精彩的地名,所以必須分為上、中、下三集。寫這系列文章確實比較累,查資料查得很辛苦,希望大家看了給一個贊。由於湛江地名的情況很複雜,錯漏之處難免,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