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趣味地名大集合,有的颇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中)

上一期的廉江地名解析推出后,受到网友欢迎,催着出中下集。也有个别网友说不该拿祖先取的地名开玩笑,其实并无此意,只是以轻松活泼的形式,让大家了解下湛江的人文历史而已,特别是地名历史,如果不记录一下,可能就在我们下一代失传了。另外,由于篇幅和资料有限,不能将所有地名一一列出,只是精选大一点的、有一定代表性的,供大家从宏观上了解一下。今天接着说廉江的地名——

仰塘圩:以为有什么水塘?其实也是谐音。古代这里为牛集市,原名“牛头营”,由于圩地面积小,1961年废除了,后来在这成立仰塘(牛头的白话谐音)公社,所以改为“仰塘圩”。

大榄田:这里原是长满红树林(又名海榄树)的海滩。清中叶张姓在此围海造田,叫做“大榄围”。后来聚居成村,便叫做“大榄田村”。

大山:这里并木有山,为何叫“大山村”?因为古时把海边的树林称为山,这里原是长满红树林的海滩,被老百姓称为“大山”,所以叫“大山村”。

云峡:跟云没关系,因村处于田围之间,初名“围峡”,后来为了好听改为“云峡”。

艾吉黄:原名叫“牛骨黄”,来历不清楚,后白话谐音为“艾吉黄”。

鱼龙埠:

此地原来是埠头,停泊的渔船多如长龙,所以叫“鱼龙埠”。

波螺埠:村地原来也是埠头来的,渔民经常在这里剥螺取肉,原来的名称比较简单粗暴——“破螺埠”,但破字不雅,后来便改为“波螺埠”了。

凌禄:这个名称历史悠久了,唐朝有个鲜为人知的零禄县,县冶是在现在的营仔镇凌禄村。明洪武年间又设石城县凌禄巡检司。旁边还有条河叫零禄河。后谐音定村名为“凌禄村”。1985年文物普查时,在该村的地面上采集到大量的实足碗底、碟、陶罐、杯、布纹瓦残片和石柱础等,还发现古井一口。经省、市文物工作者鉴定,该遗址属唐宋时期。

犁头沙:清康熙年间形成村落,因村前的沙滩形似犁头而得名。

深山龙:这村的名字霸气,好像某位好汉的名字。该村在深山中,原名“深山村”。据《石城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村中举人张元祥曾任山东朝城等县知县和福建泉州知府,村人觉得深山出龙(指重量级人物),所以改村名为“深山龙村”。

黄竹根:因村里有很多黄竹而得名。曾有一首歌谣说明该村的情况:“黄竹根人穷志不穷,只因无水困蛟龙……”说明这条村过去的情况——因干旱而贫穷,建国后建成包墩水库,才使得百业兴旺。

蛇围:因该村在弯曲形似长蛇的围堤旁而得名。

山华:高大上的村名,一般是改过的。该村因在沙耙嶂(有三峰,呈凸形,像沙耙)南山埇里,原名“沙耙埇”,后觉得不雅,改为“山华村”。

火烧岭:这里真是用火烧出来的村,因为建村时要用火烧掉山上的荆棘,俗称“火烧坪”,后称“火烧岭”。

苏茅角:因这里盛长苏茅草而得名。苏茅草,也就是白茅草。白茅草是一种有害的野草,它侵占土地和森林,毁坏农作物,破坏本土植物,颠覆生态系统。而且白茅草很难被杀死,被点燃时燃烧非常剧烈。由于长满锯齿,也不适合牛羊马食用。白茅草唯一的用处可能就是它的根可以煲水喝,有清热的作用。

廉江趣味地名大集合,有的颇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中)

白茅草是一种有害的草

枫树角:村后长了很多枫树,秋来红染青山一角成一景,所以得了这个名。

肥糯田:这个名如其实,因土地肥沃,盛产大糯米百得名。

虎桥:廉江多山,过去常有老虎出没。相传该村有一棵大榕树跨溪成桥,有人看见老虎在这过桥,所以叫做这个名。

秋风江:该村在武陵河西南岸,河畔多枫树,秋风起时,片片枫叶漂江,景色优美,所以叫“秋风(枫)江村”。

盘龙塘:传说村中有塘如盘,曾经有村民看到有龙自东方来饮塘水,所以得了这个名。

塘雷:相传村前河中有“衣石”,河水冲击石头声如雷鸣。洞中有九个水潭,曾名“九潭雷”。清中叶,为了生存,村民填潭造田,改名“塘雷”。塘雷红烟丝很出名。

墩梅:据传村中有七土墩,其中一墩长了一株奇怪的梅花,因此而得名。

簕古斜、簕塘:都是因为这一带长了很多“簕古”而得名,前者在禾镰斜岭,后者有一口水塘。

佛坛圩:这里原为林木茂密的小山,山中有一佛坛,因此而得名,是比较出名的牛圩。

马鞍山:与全国著名的钢铁基地同名了,因靠近一座名叫“马鞍山”的山名而得名,可以想像这山一定形似马鞍了。

竹头围:因为有竹林环抱而得名,特产红烟丝。

杨名水:最早叫以村前小溪“黄芒水”命名,后村里出了一位举人名叫林之麒,于是改名为“扬名水”,后写为“杨名水”。

庙山: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古时候有一座灵山镇海大王庙而得名。

香岭:并不是因为这里什么花香,而是因为村后岭似香炉,原名“香炉岭”,后简称“香岭”。

烟塘:因为特产红烟丝而得名。

葛麻坝:因村前有一龙湖,原名“湖面垌”,后改为“葛麻坝”。不知为什么要这样改。

蒙村:不是因为有人姓蒙,而是因为昔日竹林茂密,经常大雾朦胧而得名。

雅塘圩:清光绪年间,有人在这里买卖豆类开始成圩,因为靠近瓦仔塘村,所以叫“瓦仔塘豆圩”。因圩名太长,加上“仔”“豆”字不雅,便改为“雅塘圩”。

那贺圩:古时候每逢花生(番豆)收获季节,这里便成了豆圩,因靠近那贺村,所以叫做“那贺豆圩”,后简称为“那贺圩”。

廉江趣味地名大集合,有的颇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中)

古时候卖花生

大人岭:不是有什么大人物,而是村落在猪腰岭的山脚下呈人字形分布而得名。

天九车:因塘铺到这里有九座车陂(斜道),所以得了这个高大上的名字。

瓦里头:因为当时的民居均为瓦屋,说明经济状况还不错,所以得了这名。

瓦窑尾:名如其义,因村里有一个瓦窑而得名,说明廉江旧时烧瓦的窑挺多。

官渡头:坡头也有一地名为官渡,都是因为有古时的官渡而得名。

松树下:其实本来是因为村里有榕树,原叫“榕树下”,后来村民认为松树比榕树更有气节,所以改为“松树下”。

樟木垌:顾名思义,后山多樟木,所以而得名。

龙湾圩:因靠近龙湾河而得名,这里在解放前旱涝频繁,有“十天不雨天大旱,一场大雨白茫茫”的说法。

田螺塘:因该村曾有一塘因盛产田螺而得名。

黄塘仔:因村西有一口水塘,塘水黄浊,所以叫这名。

bang泥塘、上bang、大bang:原谅我用拼音,因为这个字打不出来,发3声。因为村前有烂泥塘而得名。原形应该是“湴”字,左边变成“土”字旁,都是烂泥的意思。该村现已经改为“垭泥塘村”,又称“碰泥塘村”。还有一条“上bang村”和一条“大bang村”在塘蓬镇。

棉花坡:初名“牛栏坡”、“牛郎坡”,后觉得不雅,便以当地棉胎加工的产业改为“棉花坡”。

稔子坡:因山坡上多稔子树而得名。

蓬山:过去这里盛产长藤像帐蓬一样,所以叫这个名。可见过去廉江很多地区未开发,就跟森山老林一样。

青平圩:这个圩名也是有历史典故的。明万历年间成圩,初名“升平”,取盛世太平之意。明亡清兴,改名清平。但商人不喜欢这个“平”字,在白话中是“便宜”的意思,又改为“清贵”,但后来的人为了书写简便,仍然改作“青平”。

廉江趣味地名大集合,有的颇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中)

廉江市青平镇全景

沙chan圩:只能用铲”字替代,原来是一个产字加一个立刀旁。有一条河叫“沙铲河”。相传明万历年间,沙铲河畔有大王庆和几间商店,因被洪水多次冲刷,居民迁到沙铲河西,也就是现在圩这个位置,后来这里变成猪圩,叫做“沙铲圩”。

息安圩:元朝的时候,曾经在这里设了一个“息安驿”在这里,所以叫“息安圩”。

三甲塘:村中有三口塘,排列有序,取科举考试“中三甲”的意头,称为“三甲塘”。

木高山:顾名思义,高山上有木,确实是因为村前山上有五棵大树而得名。

天窝坝:这是少有的把美名改丑的。原名“坡塘排”,后因为河沙坝常有天鹅栖息,改名为“天鹅坝”,不知后来怎么以讹传讹变成“天窝坝”。

石圭坡:村东北有大石,形如龟,最早叫“石龟坡”,后来嫌龟字不雅,改为现名。

白银坡:跟银没关系,其实是因为坡地多簕竹,经常有白鹤群居,白鹤出没时,坡地一片雪白,应该跟白花花的银子一样,所以叫“白银坡”。

长湖坝:传说一次刮龙卷风,将田坝刮出六湖三墩,其中有一湖扁扁长长似橄榄,所以叫“长湖坝”。

那毛角:据说距村400米处有大石,曾有龙准备上天之前,在石上磨角,所以叫“龙磨角”。龙字繁体很难写啊,后简化成“那毛角”。

光村仔:据传初建村时,四周光秃秃的,就是这一条村,因此而得名。“光村仔韭菜花”是当地特产。

花平水:原叫“牛路水”,因村边有一牛车路,雨水由此流入小河。后来嫌土,改为“花瓶水”,为了让老百姓好写,改为“花平水”。

金屋地:不是因为有人姓金,而是相传村屋地像金线吊葫芦,所以叫这个名。

香山:跟北京的香山同名,名字的由来与村后山多香花有关。

保下:村西岭是驻军的旧营堡地,原名堡下,后为了好写,改为“保下”。

律吕石:名字有点怪,只是因为该村靠近律吕石嶂而得名。律吕是什么?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做“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做“吕”。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估计这山岭的形状与律吕相似。

廉江趣味地名大集合,有的颇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中)

古时的十二律吕

铺岭: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因有人在此开小店卖凉茶、白粥,所以叫做铺岭,一直是一个小型的圩市。

飘竹:廉江有两个“飘竹村”,这是青平的飘竹,因为此地昔日多笔,四季竹叶飘落而得名。良垌也有一个“飘竹村”,为了区别,良垌的也叫“瓢竹”。

高桥圩:历史上这里是高、雷、廉的交通要道,是古代的驿站,因地势高,上架木桥而得名。

海南井圩:这里原为三四户人家的小村,传说村上有井泉,泉水涌出槟榔花,海南盛产槟榔,所以怀疑泉水自海南来,所以叫这个名。解放后发展为圩市。

化州山:说起来,这条村还是清末状元林召棠的祖辈从吴川霞街迁来的,因吴川曾被化州府管辖,所以叫做化州山。

平山岗:因村前的平山岗而得名,有名的土匪窝,一条村被祸害得只剩30人。剿匪后才有人敢居住。

平田山:初名“王摆山”,1930年筑碉堡防土匪,改名为“平田堡”,后简化为“平田山”。

坡du村:又是一个打不出来的字,“启”字没有那一点,现在官方名叫“坡督村”。du字是尽头的意思,廉江与合浦在此接壤,坡地到此已尽,所以叫这个名。

塘仔山:跟小水塘没关系。这里原名“唐虞山”,海獠话中,“唐虞”与“塘仔”谐音,久而久之就改为此名。“唐虞”的来历也没有人知道了。

福海:村中土地坛一般叫“福海境”,后变成村名。

车板圩:据说此地原为海滩,因为多盐田,不少木工来此加工盐车的车板出售,后来成圩,便叫“车板圩”。

龙头沙:前面有长沙滩,原名“长沙树”,后因地形似龙头改为现在这个名。这里宋朝就有人居住了。

关于廉江的趣味村圩名,今天先讲到这里。本来打算把剩下的廉江地名写成下集,但廉江确实非常的大,再罗列下去,文章就太长了,而且容易漏掉一些精彩的地名,所以必须分为上、中、下三集。写这系列文章确实比较累,查资料查得很辛苦,希望大家看了给一个赞。由于湛江地名的情况很复杂,错漏之处难免,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