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中国历史研究所


白起作为秦国的战神,为秦国立下赫赫功劳,可是到最后还是被赐死了,那是他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白起为什么会死,不是秦昭王不放过他,而是秦昭王要收回军权就必须处死百起,当然借口是白起触怒了秦昭王。




秦昭王前几十年都被宣太后压着不能亲政,宣太后垂帘听政达41年,后来范睢入秦,秦昭王和范睢结成利益共同体,秦昭王通过范睢的谋划,逐步取回了大权,削弱了宣太后的势力,但是也只是收回了政治权而已,军权还在白起等老臣的手里,秦昭王为了稳定,当时也是需要白起去攻打其他六国,所以就暂时没有借口去杀白起收回军权。那时白起攻打赵国,活埋了赵国40万人,白起趁机对秦昭王说要乘胜而机灭掉赵国。这时赵国派出特使劝说范睢,范睢也害怕白起一旦灭掉了战国立了大功,那时秦昭王想收回军权就更难了,当然范睢也是嫉妒白起的军功。于是范睢劝说秦昭王不听白起的建议,和赵国议和,秦昭王也清楚不能让白起立军功,否则难以收回军权。秦赵议和了,一年后,秦昭王再次攻打赵国,只是屡战屡败,没办法的秦昭王只好请白起出山,白起以病为由不出山,说自己也不行,当时活埋40万赵国士兵就是灭掉赵国最好的时机,只是秦昭王不听错过了机遇,自己打也是不会成功的,还是放弃攻打赵国才是上策。无奈的秦昭王只好换其他将领打,结果还是输了,无奈的秦昭王再次请白起出山,可是白起却嘲笑秦昭王“你看,当时不听我的劝告,结果就败成这样了。”,白起就是不肯出山,秦昭王听了后发怒,这是蔑视君王的权威啊,于是把白起从将军贬职成士兵,赶他出咸阳。白起走后,秦昭王想想还是不能放过白起,于是派人赐把剑给白起让白起自尽,白起临死前说“自己坑杀40万赵国俘虏,有违阴德,这是报应啊!”。秦昭王杀了白起后,把那些把持军队的老臣也逐一杀掉,就这样秦昭王彻底收回了军权,成为真正的君王!



白起的起表面原因就是不听君王命令,藐视君王权威,触怒了君王,秦昭王所以杀了他。其实根本原因就是白起功高震主,把持着军权,军权作为稳定王权的关键基石,任何一个君王都要自己掌控,绝不能落到别人手里,秦昭王想大权独揽,就必须亲自掌握军权,所以白起不够聪明自己不交出军权,那么秦昭王就会找个理由杀掉白起,刚好白起触怒秦昭王,就给了秦昭王一个杀他的借口,所以说白起死在自己性格缺陷不够政治经验,在君王手下混,摸清君王的心思是很重要的,战神白起打仗厉害,只是政治斗争就是幼稚的可以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白起都70多了,为什么还被秦昭襄王杀掉呢?

白起的死,死于自己的性格,也死于自己的年龄。

白起太狂了,白起太老了。

所以,秦昭襄王就杀掉他了。

白起太狂了。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在一生中和山东各国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累计杀掉的敌人多达100多万。

其中,最著名的一场战争就是长平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赵国四十几万军队全军覆没,让这个在战国后期唯一能够和秦国打的有来有往的国家失去了整整一代人。

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能力对抗秦国。

于是,秦国为自己统一天下之路扫除了最后一个障碍。

长平之战结束之后,白起希望乘胜追击,直接把赵国给灭掉。

但是,由于当时秦国的军队损失也极为惨重,万一打邯郸失败秦国也得元气大伤。所以秦王决定逼迫赵国割地,如此来蚕食他。赵国是个硬骨头,仗打输了,并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备战,并且拒不割让土地。

所以,秦王在国力稍微恢复之后,发起了对赵国的邯郸之战,希望借助这场战争灭掉赵国!

挂帅的将领并不是白起,是大将王陵,但是没有想到邯郸之战打的并不顺利,赵国面对秦国的咄咄逼人,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所以邯郸之战陷入僵局。

此时,秦王又想到了白起,希望他能够再次挂帅力挽狂澜。

白起此时称病不出,并且告诉秦王这场战争秦国必败。

秦昭襄王只好改派王龁前往邯郸指挥秦军,邯郸战役秦军继续损失惨重。白起又和别人说,你看,秦王不听我话才这样的。

秦王听到后大怒,强令白起前往邯郸。

白起说,不行,现在病的厉害,动不了!

三个月后,秦王再次命令白起前往邯郸前线,这次他拗不过才动身。

白起这种做法太狂了,已经不把秦王放在眼里。

这样的人不杀,秦昭襄王怎么可能解心头之恨呢!

所以,虽然白起已经领命前往邯郸,还是被秦王赐死了。

第二,白起太老了!

正如题主所说,白起的年龄已经到了70多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此时的白起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百岁老人。

虽然白起仍然耳不聋眼不花,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但是,当他指挥完邯郸之战之后,能否再有机会去指挥下一场战争,就成了未知数。

你能想象一个100多岁的人领兵打仗吗?

尤其是在古代军旅生涯极为辛苦,在缺少必要的医疗卫生知识的时候,一旦偶感风寒就可能一命归西。甚至,直到近代这个问题还不好解决,所以美墨战争期间,美军得病死去的比阵亡的要多出好几倍。大小伙子都禁不起折腾,更不要说白起这种相当于现代社会百岁老人的年龄了。

如果白起在邯郸之战中发挥不了作用,也就意味着已经没有作用了。而实际上,白起死的时候,邯郸之战胜负已经明朗,就算他前往邯郸,也难以力挽狂澜。

在秦昭襄王的眼里,白起是无用的,白起是狂妄的,又如此老朽的。

此时,白起唯一的作用就变成了被秦昭襄王杀掉以儆效尤!


历史风暴


白起死于公元前257年,没人知道白起死的时候多少岁,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七十多岁,只知道当时的秦昭襄王已经69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在当时可是算古稀之年,当时的人很少活这么长的,当然了,秦昭襄王算一个,活了75岁。

白起是魏冉举荐给秦昭襄王才起用的,白起首次出战,就大破韩、魏两国24万联军,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之后白起一发不可收拾,不断为秦国攻城掠地,战无不胜,威震天下,因而受封武安君。



长平之战,白起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术,一举包围赵国45万大军,赵军在弹尽粮绝、无法突围的状态下,举军投降,白起随后使用欺诈的手段坑杀赵国45万降军,天下为之震动。

随后白起欲趁长平之战的锐气一鼓作气,进攻赵国都城邯郸,派出亲信卫先生回国请兵粮,准备一举拿下邯郸,攻灭赵国,结果出人意料,秦昭襄王和范睢以秦国长平之战消耗甚大,师老兵疲为由拒绝了白起的建议,并且还杀了卫先生,而且这成为了白起身死的导火索。



白起听闻后,犹如当头一盘冷水,从头冷到脚,作为军事家,他很清楚什么时候应该进攻,什么时候应该休整,但秦昭襄王的命令显然是伤透了白起的心,失去了灭赵的大好时机。

之后等到秦国恢复生机,在长平之战9个月后,秦昭襄王下令再次发兵攻赵,围攻赵都邯郸,这一次白起在家养活病,没有去,结果秦军在邯郸城下大败,而白起也因这次失败而嘲讽秦昭襄王,引起双方矛盾的恶化。秦昭襄王大怒,下令白起出征,而白起却拒不出征,直接导致了身死,不听从国君的命令,嘲讽国君的决策,让身为一国之君的秦昭襄王震怒,直接导致赐死白起,国君的权力是不容置疑的。



而白起与范睢的关系,也是导致白起身死的原因之一,白起前任相国魏冉举荐的,而魏冉是被范睢扳倒,范睢为了加强秦昭襄王的权力,建议秦昭襄王废除掌权的魏冉和宣太后,直接扳倒了魏冉和宣太后,这和白起产生了矛盾。

白起为将,范睢为相,将相不和,而范睢也担心白起的功劳日渐巨大,会导致自已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对于白起也是相当打压,以政治手段削弱白起立功的机会,这也让白起怀恨在心。

白起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本来罪不致死,白起也是一个有性格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却因此白白的丢掉了自已的性命,临死前,白起曾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对于白起自已来说,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已政治上的幼稚性。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白起,有两个原因不能被忽视,其中之一就是白起自己的作死,其二则是应侯范雎在其中推波助澜。当然,已经去世的穰侯魏冉以及东方诸国对白起的仇恨也贡献了一部分力量。总之,白起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他的死可惜却也不可惜。

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就不能不提白起,可以说,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开疆扩土依靠的主要就是白起,没有白起,秦国不可能会如此神速的开疆扩土,从这方面来说,白起绝对是秦国的大功臣,然而立的功再大,他也只是臣,是需要服从国君命令的,然而白起却公然反抗秦昭襄王的命令,大有一种“我想打的时候你不让我打,你想让我打的时候,我偏不打。”的执拗,面对这样的白起,秦昭襄王并不是就拿白起没有办法了,你不打是吧?好,那你去死吧。

不服从君命,这是白起被赐死的一个主要原因。长平之战中,白起打了一场漂亮战,完美避开了赵国的廉颇,与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又不知道秦军主帅是白起的赵括相遇,然后赵国惨败。到底有多惨呢?《史记》记载,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万,再加上之前被杀的,赵国一下子损失了45万。当然这个数字一直是一个迷,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并没有这么多人被坑杀,但无论如何,白起坑杀的赵国降卒一定是个大数量。

赵国有这样的损失,再重新组织兵力反抗是很困难的,而东方五国还处在观望状态,在这个时候,攻进邯郸,说不定就能一鼓作气灭亡了赵国,白起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是,白起调兵遣将准备攻进邯郸。

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赵国一旦灭亡,东方各国也没有好果子吃,所以他们一定会采取措施对抗秦国,这是白起能预料到的,他要的就是兵贵神速。但是韩国和赵国还是派出了苏代到秦国游说应侯范雎,目的就是阻止白起继续攻打邯郸。苏代将白起胜利之后的会官居范雎之上的可能说了出来,以此来刺激范雎的嫉妒之心,范雎考虑一番后就说服秦昭襄王暂停攻打赵国,这让白起很郁闷,也让两人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要知道白起原本是穰侯魏冉保举给秦昭襄王的,白起能够成为一代名将,少不了魏冉的帮助,而魏冉是宣太后的异父弟弟,曾在秦昭襄王继位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之后更是和宣太后执掌国政,而秦昭襄王反而一直无法亲政,这种情况持续了四十年,直到范雎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局势。范雎帮助秦昭襄王亲政,废了宣太后,将魏冉赶出关外。有这样的过去,范雎和白起自然不可能和平相处。而范雎确实在白起的被杀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秦国短暂休整后,秦昭襄王再次要求出兵攻打邯郸,此时白起正在病中,于是秦军由王陵率领攻打邯郸,结果王陵节节败退,秦昭襄王想让痊愈的白起重新上战场攻打邯郸,但是这个时候的白起不干了,他不想攻打邯郸了。

他对秦昭襄王说: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这可以说是分析的相当有道理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邯郸很难攻,诸侯们救兵将至,他们怨恨秦国很久了。而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虽然获胜却也损失了一半。在这样的情况下,远距离攻打人家的国都,肯定会遭到赵军和诸侯军的里应外合,秦国是一定会失败的,即便是常胜将军白起也没有把握攻下邯郸来,而且在灭国战面前,赵国的军民一定会同仇敌忾,到时候他们的战斗力是惊人的。齐国章邯攻打燕国和燕国乐毅攻打齐国的时候就懂出现过这种情况。

但是秦昭襄王却听不进去白起的话,他还是执意让白起出战,而白起也执意不肯出战,面对邯郸的久攻不下,白起甚至还说了这样一句话:“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仿佛是在得意洋洋地对秦昭襄王说:“看吧,您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了?吃亏了吧?”

秦昭襄王逼着白起出兵,白起竟装病不肯去,应侯去请依旧请不动白起。秦昭襄王彻底怒了,将白起贬为小士兵并迁往阴密,白起这个时候又真的病了,于是继续待在咸阳,而秦军败退的消息一次次传来,秦昭襄王终于失去了耐心,逼着白起离开咸阳,应侯觉得这样还不够,他对秦昭襄王说白起对国君的命令“怏怏不服”,秦昭襄王一听,好吧,还是赐死吧,于是白起就自刎在了杜邮。

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固然与白起的不服从君令和应侯的火上浇油有关系,也和诸侯们对白起的态度有关系。秦军节节败退,秦昭襄王不得不寻思解决的办法,白起不出兵,秦军一定会失败,但是损失可以降低到最低,如何平息东方六国的怒火呢?自然是让白起死,白起一生征战,为秦国立下了悍马功劳,但也将东方诸国得罪了个遍,白起打仗的一大特色是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史记》中记载的白起斩首的人数是八十九万,再加上零散的,就是近百万,这样的数字即便有造假成分,但数量也一定少不了多少,这样的白起,哪个诸侯国不想除掉?

于是,白起的死就成了很自然的一件事了,不过,白起到底对秦国是有大功的,在他死后,“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另,说起白起的年龄,史籍中并没有记载,不过公元前294年他成为秦国的左庶长,此时的白起应该差不多三十岁以上,这样算来,到公元前257年,也得六七十岁了,这个年纪也打不了多少仗了,秦昭襄王赐死白起对秦国是利大于弊的。


尚宫女史


我们先说说白起这个人,不可否认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战功卓著,在整个中国战争史上都是光辉璀璨的,被称为“战神”;另一方面,白起因为在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五万饱受谴责,又被称为“杀神”、“人屠”。他出身低微,却凭借战功一路高升,爬上了秦国军功爵的顶端,被封为武安君,一生大小70余战,从未有败绩。

就在长平之战胜利后,他正要趁胜追击攻破邯郸,范睢听了苏代的说辞之后,担心白起官位盖过自己,就鼓动秦昭王撤军回城。秦赵两国的战争可以说是当世两个豪强的争霸战,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都已倾全国之力,谁都输不起,此时撤军给予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从而错过了一举攻灭赵国的最佳时机。因此,白起与范睢也结下了仇怨。

之后秦又发兵,使王陵攻赵邯郸,此时白起有病,不能走动。王陵战局不顺,损失惨重。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秦昭襄王分析利弊,建议不宜攻赵。

秦昭襄王不听劝阻,又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再次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后范雎再次请求,仍称病不起,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秦昭襄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按理说,此时的白起可能真的是伤病缠身,不负当年之勇,因为年纪确实也挺大了(关于白起的年纪,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从时间轴来看,也差不多七十来岁,在当时那个年代确实也算个寿星了)。可为什么秦昭襄王还是容不下这么一个老头子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功高盖主。秦国是个严行军功爵制的国家,作为将领,白起拔城过百座,杀敌逾百万,按例赏赐,秦国将封无可封,总不能直接把王位给你算了。因此,与其说是秦昭襄王听信范睢的谗言,在长平之战后退兵,还不如说这就是他自己的想法,不仅范睢忌惮,他自己也忌惮白起功勋威望太高,只是他们想得到一块儿去了。

  2. 情商太低。白起一生傲气,从不懂得弯腰,毕竟你是臣,他是君,你的建言不管他听与不听,最终决策权还是在君主,虽说是失利了,但也并非是万劫不覆,你再说个风凉话,那谁受得了,昭襄王我不要脸啊。
  3. 矛盾激化。秦国取得了几次大胜,野心勃勃,大有一举拿下六国的架势。但是我前面也说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虽说是胜利了,秦也是举全国之力,耗损巨大,况且已经错过了一举灭赵的最佳时机,其他五国也有所防范,必将倾力共同抗敌。所有人都被胜利冲昏头脑,只有白起能冷静分析形势,一次次的事实都证明了白起的英明,同时也恰恰证明了秦昭襄王的愚蠢。但作为君王,我怎么可能是愚蠢的,在这一点上他与范睢及其他将臣又想到一块儿去了,我们都没错,错的只可能是你白起。而且他又多次抗命不遵,前线又不断失利,所有的矛头只有都指向他。昭襄王及众臣我们都不要脸啊!

因此,一代名将白起很窝囊得死在了自己人手上。而秦国的统一大业,也被生生推迟了几十年。


山高心不止


如果我们真的对长平之战之后的白起有所了解的话,那么我们自然也就不会对身为一国之王的秦昭襄王“赐死白起”之决定有所疑惑了。对于白起之死,我感闻以后,只有一点慨然,那就是: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杀神”白起,最终却没能战死沙场,反倒是是被逼无奈而自刎而死。我想白起最终惨落至如此结局,大家都应该深有同感。

白起同秦国王翦,赵国廉颇和李牧共同被后世尊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而且白起还被尊列为“武庙十哲”。提起白起,我们对“杀神”、“战神”等名号也就随而冠之了,论白起毕生功绩,他足可以称为是战国时期优秀的纵横家、军事家。在其为秦国服役的30多年里,身经百战的他,虽然终日刀头舔血,但其似乎并未品尝过战败的滋味。伊阕之战中,白起率军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中,白起冲锋在前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中,白起利用“离间计”重创赵国主力,长平之战更是使得白起一战成名,受封武安侯。但就是如此劳苦功高之人,最终缺落得个于公元前257年被秦王赐死的凄惨结局。

面对一代战神白起的悲惨结局,我个人的观点是:“非卿之过,非君不明,倒是时代造就英雄的同时却也间接害死了英雄”。

其一:秦王苦相劝,称病不带兵

众所周知,爆发于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最终以秦国损失30万人而获得此次大战的胜利。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相对于因少不更事的赵括“纸上谈兵”而损兵折将45万的赵国来看,秦国虽然在白起的统领下将赵国打败,那也只是惨胜而归,不过秦国此次“杀其一千,自损八百”对赵国的打击,足以使其元气大伤。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欲以“乘胜打击一战”彻底将赵国吞并,但是因为白起一病不起而另寻五大夫王陵,这就是之后令秦军败溃的邯郸之战。王陵一出场,果然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持续一年多的战事,秦军连败退。并且于公元前259年9月遭到了楚国和魏国的双重打击,随即宣告了秦国在邯郸之战的失败。邯郸之战后,白起竟然病愈了,于是毫不甘心的秦昭襄王便迫切请求白起出兵,但是在经历了长平之战后的白起此时面对盛情邀请的秦王时竟然以称病为由不为所动,并且接连直言拒绝。

其二:秦国兵败邯郸,白起谈笑自若

长平之战后的白起,已经是武安侯的爵位了,战国时期尚未一统天下,按理来说,当时最高的位置就是爵位之中的“公”级别了。所以说,此时白起身居之官职已经是升到最高而不能再高了。但其实似乎白起对于这些爵位并不看重,历史告诉我们,白起之死绝非因为功高震主这一原因。

早在公元前259年,白起就曾向秦昭襄王分析过当时的局势。白起认为:“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但是秦昭襄王当时仍然固执己见,并未听从白起的建议,如今邯郸兵败,果真应验了白起当初的预言。

但是白起在秦国兵败之后的表现,着实让人难以忍受。《史记》中记载:当时白起听闻秦军大败的消息后,竟然不悲反嘲,自认为如今局面之难堪都是因为当初秦昭襄王没有听从自己建议的缘故。这边就是秦昭襄王容忍不下白起的原因了,我想换作是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对白起予以宽恕。

公元前257年,白起在被贬谪途中,突然接受到秦昭襄王赐予自己的“尚方宝剑”。此时此刻的白起,似乎在看到宝剑之时,瞬时间便顿悟透彻了一切。于是这一代战神便毅然决然识趣地以自刎而死的方式结束了他这“潮起潮落”的一生。


历史课课代表


主要原因是白起虽然军事上是一把好手,但却不懂“纵横之术”,不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和家人、朋友赌赌气,没人计较;但和秦王赌气使性子,不是找不痛快吗?

让秦王不痛快的人,秦王便会让他痛快地去死。

(秦昭王画像)

一、秦昭王命令白起攻邯郸灭赵,白起拒绝三次,并托病不出,跨出作死第一步。

长平之战,赵国精锐尽失,白起欲乘胜攻邯郸灭赵国!但秦王却中了赵国议和的缓兵之计,令兵临城下的白起撤兵。

与赵国和谈了近两年,秦昭王才发现上当。此时赵国已厉兵秣马、兵强马壮。

秦昭王恼羞成怒,发誓灭赵!但他三次命令白起再打邯郸均遭拒绝。

白起在第一次拒绝出征时就解释过,赵国已不是原来的赵国,此时秦国进攻邯郸不仅会失败,还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若打赵国必败!为此白起还列出了4条有理有据的不能打邯郸的理由。

秦昭王哪里肯信,他觉得白起在长平之战如此神勇,不愿出征只不过是赌气,是托辞,以为自己亲自登门,给足白起面子,白起便会出征,白起只要出山,赵国必亡!他想的很丰满,但现实太骨感!他亲自登门,仍是被拒。

但秦昭王毕竟不是一般人,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便派范雎去劝说白起,范雎是出色的纵横家,有着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才。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动固执的名将白起。

白起不但三拒秦昭王,还递呈了退休报告,说打了三十几年仗,身体不行了,申请退休。

对于秦昭王来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不管你以前多大功劳,你现在不为我所用,留你何用?

这是白起作死的第一步棋。

(秦昭王剧照)

二、白起作死第二步:当他的秦军攻赵必败的预言成了真,逢人便说:“ 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以此笑话秦王愚蠢。

秦军惨败,秦昭王本来就很恼火!要是白起会做人,他首先绝口不能提自己的预言,这样才能不戳中秦昭一的痛处,自己才安全!其次,他应该到秦昭王那里表忠心加表决心。秦昭王很可能还会继续重用白起,白起就有重新掌握秦国大权的可能,进而把政敌范雎击垮,自己也能落个善终。


退一万步,你白起即便真的想退休,更应该少说话以求自保,因为祸从口出啊!

然后白起一没靠拢在秦昭王周围,又到处宣扬自己的预言多么准确!这不是作死是什么?

你到处宣传的预言,在证明了自己英明的同时,不也证明了秦昭王的愚蠢吗?秦昭王不杀你杀谁?!

有人说:白起的死跟他的政敌也有关系。我认为:如果一个人会说话做事,会处理人际关系,即便是有人进谗言也没用;反之,不会做人的人,都替你说好话,你也爬不上去!

白起打仗行,做人做事说话真不行!


小熙为人人


白起最辉煌的一战就是长平之战,这一战不仅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是他功高震主的开始。

长平之战胜利后,秦军乘胜追击,在公元前259年,秦军攻占上党郡,河北大片土地落入秦国手中。慌得不行的赵国连忙找到一个叫苏代的谋士,前往秦国游说。

苏代到了秦国后,面见了秦国丞相应侯,使用反间计将功劳都推到白起身上,劝说秦国丞相要为了自己的地位考虑。秦相应侯就跑到了秦王面前说秦国兵士劳顿,请求秦王批准韩国、赵国割地求和,来修整兵卒。秦王就答应罢兵,把白起撤了回来。白起听说这件事后,就和应侯起了间隙。

同一年的九月,秦王再次派兵攻打赵国。这一次白起因病缺席,由秦将王陵率军围攻邯郸。但是不久后王陵失利的消息就传到了秦国,恰巧这时白起的病也养好了,所以秦王就派白起去接替王陵。白起说:“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应该说白起的这一番军事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当时秦军虽然表面上看强势,其实连年苦战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楚、魏等国再联合攻打的话,秦军危矣。但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秦王却并不当回事,仍然要求白起继续围攻邯郸。白起很硬气,直接没答应秦王的要求。秦王就派应侯去找白起说这事,白起还是不答应。

秦王没办法啊,就派了王龁去接替王陵,但是还是没有扭转战局。不久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统率数十万大军前来救赵,此时疲惫不堪的秦军无法取胜,马上就快撑不住了。这个时候白起不仅不帮着想办法,反而幸灾乐祸的说:“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秦王的耳朵里,这次秦王真的怒了,马上强烈要求白起去前线挽回败局,白起这个时候还敢拒绝,并且装起病来,意思我病了你就别催了。秦王又派应侯去请白起出山,白起仍然不为所动。


秦王气得实在不行了,下令免去白起的官职和爵位,降到士伍行列,发往阴密禁锢。这个时候白起硬不起来了,这次是真病倒了。等到三个月后,秦军在前线一再挫败,应侯再趁机进谗言,秦王气急败坏,迁怒于未能启程的白起,下令他马上离开咸阳,前往阴密。白起拖着病体黯然的出了咸阳西门十里,就停了下来。这时,盛怒中的秦王召集臣子,议决对白起进一步惩罚,决定赐剑让其自裁。

白起拿着剑,说:“我到底有什么罪过呢?”,过了良久,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坑杀赵卒数十万人,足以死了。”于是白起自杀。《史记》本传记载的他在秦昭王十三年至五十一年间,共38年,如果说白起是20岁从军的,那么他去世的年龄应该在60到70岁之间。

白起的悲剧在于,他是一个傲世的军事家,却并不是一个政治家。他能判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但是他却不能规避自己的危险。如果白起不执着于自己对围攻邯郸的意见,接受秦王的命令去前线指挥军队,就算无力回天,秦王也不至于如此震怒。


邯郸醉


因为怨恨。

邯郸之战,秦国倾国之兵,军临邯郸,围城一年,却毫无战果。楚魏援军赶到后,秦军溃败。三晋军队追到汾城之后,秦军才勉强稳住阵脚,这地方都快到黄河边上了。自昭襄王45年来,秦军几十万将士浴血拼杀,获得的土地,几乎丢完了。秦国自孝公变法之后,就么有这么大的失败。

昭襄王怎么看这场失败?自己决策失误?秦军将士不用心?

不,都不是,他认为是因为白起因为意见相左,故意不出战,才导致邯郸战败。

白起战前不看好邯郸之战,加上年老,身体不适,没有统军。数月之后病愈,前线吃紧,他却看笑话,不管是相国,还是秦王,都请不动这位秦国第一的将领,出手挽救危局。昭襄王咽不下这口气,不断增兵邯郸,却不能改变战局。秦军眼看失败,坚持发动这场战争的昭襄王颜面扫地。

战国名将之首的白起多厉害,破城百余,灭敌百万,用兵如神。这样的人,没理由不相信他有转变战局的能力。可到最后,反而成了他的催命符。他有能力,却不愿意出手,战局多惨烈,秦国上下对他的怨恨就多深。

一般人的怨恨,也就是老死不相往来;有能力的,给你多下绊子,让你不舒服;但君王的怨恨,足够让人粉身碎骨。

要是没活够,就别招惹有能力让你粉身碎骨的人!


始于终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白起是什么人。

白起很会用兵,凭着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很快就成为了左庶长。白起率兵攻打伊阙,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活捉了魏将公孙喜,占领了五座城池,白起因功升为国尉。接着白起又指挥秦军渡过黄河,夺取了安邑以东的大片韩国土地。白起升为大良造,率兵进攻魏国,攻克了大小城邑六十一个。

五年后,白起攻打赵国,拿下了光狼城。’

七年后,又拿下了鄢、邓五座城。

秦昭王二十九年,占领了楚国的郢都,楚王被迫向东逃难,白起因此被封为武安君。

以上可以看出白起打仗是攻必克,战必取,百战百胜,白起对战争的指挥艺术达到了巅峰,六国听到白起的名字是闻风丧胆。尤其是秦、赵的长平之战,白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仗斩杀赵国四十五万人,赵国从此一蹶不振,退出了和秦争霸的行列,从此以后,秦秋风扫落叶般的灭六国也只是时间问题,白起立下了赫赫战功。

知道了白起的战功,再来回答问题就容易多了。

白起原本想趁胜灭掉已经成惊弓之鸟的赵国,可白起的功劳太大,引起了秦宰相范睢的嫉妒,眼看白起的功劳就要反超自己,这是范睢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于是,范睢给秦昭襄王建议同意赵国割地求和,白起知道是范睢的主要,从此和范睢就有了矛盾。

同年九月,秦王后悔了,派王陵进攻赵国,但很不顺利。秦王增兵,王陵还是没有拿下赵国,并损失了不少人马。秦王想让白起代替王陵进攻赵国,白起推辞说“邯郸已经不易攻克了,各国联合起来抗秦,形式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还是不要进攻赵国了。”秦王一看自己说不动白起,就派范睢去请白起,白起始终推辞不去。

秦王没有办法,只好派王龁代替王陵,进攻了九个月仍然没有拿下赵国,而且秦军伤亡很大。白起私下说“秦王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呢?”秦王听到了白起的话很生气,马上派白起奔赴前线,可白起推辞有病,范睢再次请白起出山,白起仍然不干。秦王大怒,免掉了白起武安君的封号,削为平民,并发配到阴密去。这时候,各国联军进攻秦国,秦王焦头烂额。并命令白起马上动身,不准在咸阳滞留。

白起动身时间不长,秦王与群臣商议道“白起对于流放耿耿于怀。”并马上派人给白起送了一把剑,叫白起自杀,白起长叹一口气说“我究竟犯了什么罪到了这个地步?我是该死的,长平之战我坑杀了已经投降的赵卒几十万人,有这一条,我早该死了。”说罢,横剑自杀,一代名将,就此告别了历史舞台。

白起死的非常可惜,是因为白起身为将军,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肯定强于秦王。白起给秦王的建议有他的道理,赵国经过长平之战的惨痛教训,上下一心空前团结。各国也已经看出来秦国的狼子野心,为了对付秦国,各国已经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局部战场上已经把秦国的军队赶到了函谷关,秦国已经失去了灭掉赵国的最好战机,即便是白起挂帅也不一定能扭转乾坤,这一点,白起比秦王看的更清楚。作为一国之君的秦王,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三番五次的来请白起出兵,已经给足了白起面子,但白起把军人的名誉看的比生命重要。但秦王的权威也不容挑衅,当两者发生矛盾时,悲剧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白起必须死,不是秦王容不下他,因为,白起不是一般人,他是一个让六国噩梦不断的人,白起不死,秦王永无宁日。

司马迁评论白起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就是说白起分析敌情天下无敌,可是却逃不脱范睢对他的陷害,非常的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