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诗?

山野1963


诗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诗是一种思想情绪,是一团生命能量,借助于语言文字传递出来。诗在任何国度、任何一种文化领域里,都是文学的最高境界。不要以为诗很容易做,就胡乱堆砌一些谁也看不懂的生僻晦涩的文字,分行的书写,认为那就是诗了。不是人人都能做诗的,诗人是天生的,一个具有诗人素质和特性的人,哪怕他一生不写一首诗,他也是诗人;反之,即便你天天写诗,写破了笔,也写不出真正的好诗,也变不成诗人。诗不是写出来的,诗是本来就存在的,它就在那里,一直在那里,不远不离,就像一朵朵美丽的花,等着诗人去采撷。


姹紫嫣红开遍


这个问题有坑,我刚想回答,这简单啊!诗就是我们在头条天天读到的那些标签为“诗词”的东西啊。转念一想,题主肯定英明神武,不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所以,胆战心惊回答一下:

解释一

诗是文学体裁之一,通过有节奏、韵律的精炼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怀,可吟咏朗诵。

解释二

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简称。“诗三百”、“不学诗,无以言”,就指的是《诗经》。

《诗经》我们先不作研究,我们来聊聊现在通常意义上的“诗”。(以下这段可以跳读)

诗一般都是字句排列整齐的韵文,本来只要押韵,字句排列整齐,就可以了,称为《古体诗》。后来,那些个文人吃饱饭没事干研究出了格律,大约唐代,弄出了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今体诗,宋代以后称为近体诗,包括全部的律诗和一部分绝句。在隋唐时候,由于西域音乐的传入中原,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燕乐,配合燕乐演唱的词则称为曲子词,或者直接叫曲子。曲子词是配乐演唱的,一开始并不太讲每一个字的平仄调配,但后来随着文人的介入,他们把写惯了的近体诗的格律引入到词中去,于是就有了小令词的格律。后来,又有懂得音乐的文人,按照曲子的旋律,选择与之相配合的字,后代文人不懂音乐,或者乐谱失传,只能根据古代这些懂音乐的词人所写的词的平仄,按照平仄来写词,这就是长调词格律的来源。后人为了便于填词,依照古代名作排比归纳,编辑成工具书,叫作词谱。

复杂得很,如果要把格律给你讲清楚,能出一本书。

不过古人特别爱诗,诗特别能显示一个人的修养,才华,于是围绕诗,古人经常搞联欢活动的,比如“行酒令”,出一个题,大家必须紧扣题目作诗,或者吟咏扣题的诗句,答不上来就喝酒;比如“诗钟”,在规定时间内作诗,钟声一响,答不上来就认罚;比如最高雅的,杜甫他们经常玩的“曲水流觞”,成都的浣花溪公园(记忆中好像)保存有,在一个小桥流水、环境优美的院子里,将酒杯放入溪流,酒杯顺流而下,文人们将流经自己面前的酒杯捞起,咪上一口,作诗一首,然后继续将酒杯放入溪流……

诗,发展到了今天,不再讲究那些格律韵脚,讲究的是意境和文字节奏上的美感。这些更需要平日里的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刚开始练习写诗的,建议先研究一下格律,填词玩玩,找找感觉。

忽然想起在哪本古代书籍里面看到的一个关于诗的笑话,像我一样写不出好诗的朋友,不要急……

话说有一个书生,他想写诗,写好诗,然后改变人生。于是到处寻访名师,拜师学艺。

一天,他借宿在一间客栈。刚想躺下睡觉,听见隔壁房间传来声音“一首……一首……又一首!”他就想啦,隔壁是不是住着一个大才,短短时间,连作三首诗,不得了!

于是,他立刻整理衣衫,前去敲门。等了很久,隔壁房间的人才来开门:“真倒霉,上大号忘带纸了,只能用手……”

书生落荒而逃……


还想看我胡说八道的请稍加关注
下图就是曲水流觞的情景


周大众


意象组合——>喻象=诗,语境=歌,喻象十语境=诗歌。

一,意象

只要是想出来或者画出来的事物和现象就是意象。在诗歌中承载了情感的事物和现象就是诗歌的意象。

意象从形式上可分类:1,心象(古今胜语皆出自肺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2,景象;3,事象;4,物象;5,拟象;6,感象;7,幻象;8,征象;9,实象;10,虚象。

意象从性质上又可分为:一般性意象,艺术性意象,精神灌注果实的意象。

意象的局限性:一是意义模糊,容易被当成山水诗;二是过于含蓄;三是不能单独抽出来句读;四是会错当成散文;五是西方意象派是抽象的名词概念不是诗的意象。正是由于意象的局限性,所以意象只能作为诗的材料而存在。有人认为意象是景。

二,隐比

诗歌核心部分是用一种言尽而意不尽的方法来表达。这种方法是由n(n≥1)个意象组合,通过想像精心推出自己认可的形象即喻象。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隐比”。“隐比”是用想像、用心来比,并借助于事、物、感觉、联想等来比。诗歌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非形象的观念,让思想感情从“隐比”中流出来。 隐比可为生命忧患而比;为性情的悲欢而比;为理性的张扬而比。 古人云,篇中乏隐,等宿儒之无学,句间鲜秀,如巨室之少珍。隐语在近代是一种文字游戏,偏于谐;在古代是极严肃的事,所以 符谶大多是隐语。隐比是用心来比,各有各的比法。原因是:大家活的是境界,小家活的是心态。

关于古之赋比兴: 赋,一是直言,二是铺陈。汉赋只讲究字词的铺陈而缺乏实际内容,所以现在不受欢迎。 比作为表现方法,不仅限于比喻、比拟,还包括象征、寄托一类的手法。如设比言志,托物咏怀,以景寓意,借事抒情等(意志情怀)。比还可分为显性的比和隐性的比,归于修辞学上的比喻、比拟为显比;象征、寄托等用心来比的为隐比。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故言之无罪,闻者足戒。 有象征、寄托的诗词,没读出来,便是没读懂其诗;反之,没有象征、寄托的诗词牵强附会出象征、寄托来便是错解其诗。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触物起情,二托物兴词,三协音发端。

三,喻象

意象与喻象的关系是毛线与毛衣的关系,也可以是毛线与毛围巾的关系,意象是材料,喻象是产品。n(n≥1)个意象组合通过隐比合成喻象。 意象群组合成喻象的种类:1,并列组合;2,宾主组合;3,递进组合;4,交叉组合;5,细节组合。 逻辑的组合才是真美。 喻象是用心想的方法创造的艺术形象。在诗歌中的喻象,是具有完整喻义的语言艺术形象。喻义这是由诸多意象的情感组合想像升华成情趣。圣人立象(喻象)以尽意。 喻象概要:1,有喻象才是真正的诗。2,表达完整的喻义。3,情深厚隐晓谕世人。4,一语多关。5,象外之象。6,言浅意深。7,也可由一到两个句子组成,可独立存在于诗歌、散文、谚语、格言、口头文学。8,给人语言、形象的美感及理性的喜悦。9,喻象不仅仅是观念和情绪的产物。 古人言,诗有三般句:自然句、容易句、苦求句。 喻象句型:1,自然句言浅意深。2,错综句主词优先。3,可以两句见意。4,词意俱不尽。5,词尽意不尽。6,意尽词不尽。 感知是审美发现,喻象是审美表现。有喻象自有高格、自有名句、自有境界。

四,意境

事物和现象融入情感即意象,n个意象组合以符合常人的心态想像推出喻象。喻象带着深切的情感即喻义。喻象的核心是喻义,意象的核心是景。意象合成喻象的核心是隐比。 从意象、喻象、隐比的过程、语境状况可看出情景融合的程度及诗的意境如何。

意境有境近意远之说,境取身边明确的景,意要深远发人深思。写景宜显,写情宜隐。切忌显流于粗浅,隐流于晦涩。

意境有实境虚境之说。实境:是如在目前,是直接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是见于言外,是指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的空间,又称为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是原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由原画面派生出的新画面及不尽之意又称为灵境。(当人心虚弱时,感觉也可能无限扩张) 实者逼肖,虚者自出。

意境:内抒发自己的感情;外足以感人。上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意境的作品:1,深切的感情;2,明晰的景物;3,晓畅的语言和丰富的蕴藉(情景交融让人回味,飘逸)。 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叫韵味。韵味又叫情韵、韵致、兴韵等。韵味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韵者美之极,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是意境的生命。

意境感受力的高低决定了鉴赏者的艺术水平。 鉴赏者在一定的艺术直感下,艺术意境“重现",并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高潮,在兴奋中获得快感,这时候可能是不求甚解但思绪飞扬(作者的情怀与赏者的情怀允许不同),既使过目而去但余味不尽(犹如量子纠缠般联想)。鉴赏者最大的庸俗是装腔作势,最大的媚俗是人云亦云,最大的卑俗是顾影自怜。

五,语境

诗言志,歌咏言,语境等于歌。言由字词组成,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诗歌中的实词是用来隐比的事物和现象。实词材料,虚词感情。要化虚词、实词、词组为情思。化繁为简一句多义(歧义)。 句中藏比虚实相生,比诗眼(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词句叫诗眼)要贵,亦远胜语义、语感、等其他技巧(通感、用典、时空拓展、人物互位、),让张力更大。 精心雕琢的辞藻,只应该用在中立部分,在这些段落里,既没有性格也没有思想,太华丽的辞藻还会掩盖性格和思想。 以实求虚才能通达艺术极境。把情志融入外在世界,它的存在才真实。 格律诗虽在意诗的节奏的长短 ,旋律的缓急以及语词的音质音色的呼应与变化的,但格律过于拘泥,不利语境发展。 喻象=诗,语境=歌,喻象十语境=诗歌。 诗歌先从纯粹的审美开始(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先解决形式美(情语之美十喻象之美=形式之美),而后,为我所用就是最大的政治,再就是民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内容美)。

总之,人们对诗歌等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功用及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生命从被动转化为主动,让感受从纯粹的接受性转变为自主性而形成间接经验。 而且感受到不是单一或简单的情感状态,而是人生的极端,包括了快乐与忧伤,希望与恐惧,兴奋与绝望之间连续不断的震撼。感受的是其内在的运动,而没有外在的重力和压抑性力量的威胁,即有情感但没有压力的一种形态。 诗歌让人们主动参与了解世界,感受时代的变迁,世间的冷暖,社会的发展,并在变化的世界中随遇而安,进而去发现世界的意义,改造世界,以此深化其生命的内涵,彰显心灵的解脱和自由。 再者,凡是艺术都带有几分游戏的意味,诗歌也不例外。一个诗作者过分于形式技巧,容易走上轻薄纤巧的路,是大可不必的。

诗歌是沉静的回味。

《安好》人生寂静断肠时, 平乐宴辞一啸离。 村野桥边庭院陋, 虛廊碎竹故人移。

脚痛恰逢同学会大金湖游什么? 七律一首 《春在心里别有趣》 金湖烟雨船中乐, 峡谷迷蒙溪水情。 春在落英何处去, 人留佳景更谁生。 屈心抑志非其望, 道窄山高怎我撑。 冉冉不群青伞下, 轻轻踏节草丛声。

《致友人》 涛声涌月一轮秋, 皎皎三江入海流。 咸淡飘洋思夜半, 此生何觅福之州。

《飞了香料厂》 春寒梦笔弱时关, 缥缈卅年几改颜。 若是寻常秋月事, 梦回何必绕山间。

当年校园很多白玉兰树,花都开到宿舍窗前,回想感触颇多,一首七绝以表意。 《玉兰香》 绰约新妆凝雪白, 玉儿轻倚读书郎。 一窗明月一窗梦, 几缕幽情几缕香。

《授者》千瓣莲花清脱俗, 实如苦佛静端庄。 纵然跌落尘埃里, 不掩初心映日光。

《梦回》

曾经年少轻狂梦,欲访名山多少重,

杖履独行随暮色,野郊相见笑丛容,

川飞晓瀑千层雪,林吼长风万壑钟,

此念杳然前世忆,迹留恐尽绿苔封。


江山如画无善无恶


什么是诗,我想大家百度就能搜到很多关于诗的定义,平仄格律以及诗的分类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简单说一下我个人对诗的理解。



一. 何为诗

我认为,诗,首先是一种比较简短的文学体裁(当然,其中不乏长诗,如古言的排律,现在的散文诗,但我个人比较喜欢短诗)。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叙述一件事情,抒发一种情感,表达一种依托,甚至,能通过浓烈的感情色彩,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

其次,诗,是有韵的,因为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读书的时候,常常发现背古诗比背散文容易多了,一是因为篇幅不同,二则是因为它的格律,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语感”。



二.如何读诗

读诗,读的不仅是文字,还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只有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情形下创作的诗篇,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整首诗的意境当中。

因为诗人向来喜欢以物喻人,也喜欢咏史言志,如果光看表面,我们或许久看不到文字背后的深意。

比如“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人真的只是单纯地在写一对新婚夫妇的婚后生活吗?显然不是,其实,他这是在毛遂自荐,为自己谋一个前程呢!



所以,我认为,诗是一种格律高雅、浅入深出的文学体裁,而要读懂一首诗,需知其背景,究其根本,方能超脱文字之外,领略更深层次的意境。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补充!


寻韵


什么是诗?说实话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确切的说我们也很难对古代的诗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诗的起源一般认为有两种情况

一,源于宗教形式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之一。

二,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的诗歌。



诗的概说

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 ,只不过那时候是四言的诗。到后来发展成乐府、古体诗和近体诗。乐府可以合着声唱。古体诗不太讲究格律。近体诗讲究格律,分为律诗和绝句(五言和七言,六言的也有,但是很少)。

总说

1、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诗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2、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3、《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关于什么是诗,我尽力了!

感谢你的阅读!


悟文化


什么是诗?实话实说,这个题目确实是太大了!

但是,从狹义来说,诗,就是表现文学作品形式的一种体裁。与散文、戏剧、小说等并称为文学作品的四大体裁。

从广义来讲,中国古代,曾经把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则是合称为:诗歌。

诗歌的发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认为最初的创造是原始人在劳动中创造的,或者是劳动经验的介绍。比如,船夫的号子,建筑时的打夯歌,原始洞穴的壁画,原始舞蹈等等,经过发展、创造、再提高,形成了现代的诗歌、音乐及舞蹈等文学艺术。

诗歌源出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开始和音乐舞蹈结合成一体,是各类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抒发强烈的感受和情绪以反映社会生活。

诗歌要求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将生活中的事件和场面与诗人的特定感受和情绪融为一体。

诗人写诗的过程,也是对生活进行反复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诗人为某些人物或事件所吸引、所触动,受到启发,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某种意义,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与激情。

诗歌的创作,需要诗人积累一定的生活素材,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愿望和理想,萌发足够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想象,并通过作品来表现出来,以传达给读者,影响读者。所以,诗歌应该是以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来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或规律。陶冶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艺术趣味,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这个也是诗歌的特殊作用。

诗歌在表现形式上,要求采用简洁、凝炼的语言、分节分行的句式章法,鲜明和谐的节奏、韵律。其分类,按照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歌谣诗等。诗歌与其他体裁结合,可以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等等。中国的诗歌,按照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新体诗和新诗等等。

注:其中的新诗,即是指自"五四运动"前后,以白话文为主的一种诗歌形式。其写作方法没有固定格律的限制,不求节数、行数、字数的整齐,押韵亦比较自由(但是并非不要押韵),。

但是,诗歌应该坚持的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达到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惊醒人民,感备人民,推动人民,为建设新生活而奋斗。这也是每一位诗人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参考:《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这个问题提得真大,不过提得也真是很好。

每个人啊,对诗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我们能不能寻找一个“权威”来给诗下个定义呢?去网上搜“诗的定义”——百科上说啊,诗,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还说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我们看到这里还是对什么是诗这个问题一头雾水啊。

那么我们问问一些爱好诗的人,你问喜欢诗的人什么是诗啊?他们都能说上几句自己对诗的一些见解。可是如果要给诗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的爱好者怎么能说的清楚呢?所以我在这里的回答也只是我个人一些浅显的见解。请大家多加关注和批评。

我准备谈论两个方面,一是诗的起源,二是诗的定义。

诗的起源

想明白中国的诗啊,我们得先谈论《诗经》,那是一个把各地的歌谣都编辑在一起的合集。在编辑它的时候有一个目的,在周朝的时候有采诗之官,他们啊常常出差采集各地的歌谣,采集歌谣干什么呢?以观民风。就是说啊,通过采集的这些歌谣来知道传唱这些歌谣的这些地方人们的风俗习惯,用来给周天子啊,还有他部门的官员啊作参考。这些采诗官采集的诗歌啊总共有三百篇上下,所以叫做“诗三百篇”。诗三百篇多俗的名字啊,可是从汉朝开始,这个名字就变成了《诗经》了。把它尊称为经,这就很厉害了,诗三百篇被当做了一个有法度的、可以模仿可以尊崇的一部典籍、一部经书。

诗的定义

我们只能尝试着给诗歌下个定义。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你内心的情意有所感动,但是你没写下来,那不是诗,只是说你有点写诗的感觉。写诗的时候你是安静的,所以诗是安静的,因为文字只是文字,不过它所表达的情感啊、意境啊是何其的广阔繁大。我前几天啊,急匆匆地发表了一首散文诗,文字整理的还不够好,过度不够自然,甚至有的词都没有写完整。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多问题呢?主要是写的时候心没静下来 。都说心静不下来,写不出来诗,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你看到好的景啦,遇到让你情绪波动大的事啦,内心能得到触动,可是你内心情绪过大的时候,你写不出诗。只有在你安静下来了,坐在那,准备好纸笔,把你的内心的东西表达出来,那时候你写的东西,才能称作是诗(诗一样的文字)。

这是我前几天在我头条号上发的散文诗,请大家看看有没有我上面所说的诗的那个意思在。

无数次深夜知了的鸣叫,就像是我佛的梵语,令我的心无比宁静。我却装作闹闹样子笑着对你说:"你看,南方落叶,北方飘雪,总是年复一年。"你只是婉然一笑,说:"那又有什么。。。。。。"

我是有私心的,直到现在。因为我在害怕,你的离去的哀伤,每次想起都抹不去。知道你看到这,你的心一定会被不屑塞满,可我已错过了你的到来,而如今你却又要离去。无数次天空阴霾,暴雨将下的时候,我就站在墙外等你。墙内的你在想些什么?是求雨莫打湿了你的纸鸢么?可是你怎么才能知道,当雨还未的落的时候,我的心却已经湿了啊。逝去的时光,总爱沉睡在历史长河的淤泥里,如我因追求你而逝去的思想,一直找不到光明的地方。嘻嘻哈哈中多少句我爱你,已经说出去了。你却从未说过,你也是。。 。。。。
曾经离开你,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只是不想听到你的呼吸。却忘不了那次你睡去,你的安静的鼻息。每次想起,心里安静无比。。在那南方的小镇,我遇到了神的启示。他们管那巷子叫"听雨巷"。说是停下来,沉下心就能听到雨。于是,我驻足,不敢呼吸,却只听到,去爱。。。。。。好吧,我决定去拜访古冢。告诉自己,不论是谁的墓碑,我只管俯地,拜。古冢其实才是最最伟大的诗人,不过可惜,他更愿意说自己是诗。啊,朋友,当有一天你看到古冢时请不要厌恶的走开。因为他也是一个人,否则谁愿意守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无喜,无悲。也请你们不要嘲笑那些纳拜的人,他们与碑的喃喃细语,也许是最美妙的音符。其实我也是一个诗人,嗯,我自己是这样想的。有一天我也愿意化身为碑,至少它比尸体存在的久远。无论是从肉体,还是精神。

这次以散文诗来分析诗是什么这个问题,我的答案与问题一定是很大出入的。还请大家多加关注和批评。


茶诗


什么是诗?诗是韵味的文学体裁。诗可长可短,怀旧,抒情,叙事,归为一句话:诗言志。所以韵味很重要,故有绝律,词牌等要求。现代诗虽无节制,活泼开放,但要有韵味,上口,能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没有这些特点就是口水话,口水话只是人们交流语言,难成诗。这是对诗之我见。


坐看云起时周


诗是一支笔,能写万物的笔。用我的一首来告诉你。

《诗之笔》

/一个小精灵

我把笔从竹筒里拿出来

让诗在纸上生根发芽

横竖撇捺点弯勾组成了大自然

于是 万物便苏醒了

——————

我躺在嫩绿的草地上 轻轻地呼吸

看着诗在大自然中行走

清晨 黄昏 童年 暮年

喜怒哀乐 悲欢离合

——————

一幕幕 一幕幕在眼中流浪

流浪 孤单是流浪的剪影

在这有着瑕疵的俗世里

不如意只能沉淀在心底

——————

堆积如山的不如意

如果没有善良的洗涤

它们会腐烂再腐烂 发酵再发酵

直到它们变成怨恨的营养

——————

油腻的尘世

无助的模样就好像走在深山里迷了路

微微笑 微笑 大笑 狂笑

自由里掏出来的是空洞的慌张

——————

恨 悔恨 怨恨

顺着孤寂盘根而上

邪恶

在品尝痛楚时竟然如此的甜美

——————

不 不 我们都是美好的乞讨者

乞求和平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拨云见日

乞求犯罪后对着信仰叩拜

便能洗掉罪孽

——————

在地球的肚子里

我们都是饥饿的生物

吃完了食物吃欲望

再把快乐挥霍的一干二净

——————

只剩纯洁嗷嗷待哺

死去后在占据一块土地

给灵魂找一个安静没有恩怨是非的家

诗也在另一处生根发芽

——————

我抬笔 诗也连根拔起

落在脚下 窗外 猫跳跃的瞬间

我看见黄昏在草地上写诗

风在叶子上写诗

——————

于是 诗升华成文字的容颜

或是美丽 或是丑陋 或是……

而我在为他们的诗化妆

静静地

——————

看着叶子在树枝上不受世俗的影响

露珠在叶子上不染是非

慈悲竟是如此的熟悉 安静 晶莹剔透

万物原来就是慈悲最好的镜子



一个小精灵1314


答,

什么是诗,

为,言简,字雅,意美,情深。

言简,要求"惜墨如金","言简意赅",像贾岛"推敲"那样用心。

字雅,像《诗经》的"赋,比,兴",应让人读后就感觉心灵如浴春风一般。

意美,令人联想到美画,挚情,震撼心灵,洗涤,发人深思,达到"意无穷"的效果,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

情深,自觉感情浓厚,醇味无穷,久难释怀,具有穿透力,能穿透读者心灵,引起读者心中极大的共鸣。

诗歌,

《古月十五今月十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