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事件,北洋水师高光时刻,竟让日本服软选择韬光养晦

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东方,中日两国都使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以达到赶走列强维持本国独立的目的。中日两国努力自强的期间爆发了长崎事件,中国利用北洋水师取得外交胜利,而日本服软选择韬光养晦,八年之后全灭北洋水师。

长崎事件,北洋水师高光时刻,竟让日本服软选择韬光养晦

北洋水师

长崎事件始末

1875年,李鸿章奉命组建海军在英国购买了四艘铁甲舰,在此后的五年内清政府不遗余力又继续巡洋舰,铁甲舰使得当时的北洋水师成为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1886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琅威理率领海军前往海参崴接当时参加中俄关于吉林东界勘定谈判的清政府官员吴大澄。由于当时的大清国并没有船坞所以前去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厂进行检修,并对日进行亲善访问。

长崎事件,北洋水师高光时刻,竟让日本服软选择韬光养晦

长崎事件漫画

由于是友好访问,13日当时北洋水兵也登岸购物,但是一些水兵违反军纪去妓院并与当地的警察产生了肢体冲突,肇事水兵被捕。四百中国水兵从军舰冲向警察局要人,军舰大炮直接对阵长崎市区,日本人被迫放人,赔礼道歉。两天之后,日本人和中国水兵再次发生冲突,双方各有死伤,但是由于两国都不想开启战端,于是在西方列强的斡旋之下最后中国取得外交的相对胜利,获得了较多的赔偿。

长崎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犯使得中国对其有敌意

中国官兵仇视日本主要是由于日本长时间对中国领土的骚扰,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874年日本出兵入侵台湾省,对番民进行惨绝人寰的杀害并占领台东地区。清政府听到日本占领台东地区之后朝廷震动,清朝政府立刻警告日本,并且采取多方措施,巩固海防,随时准备作战。

长崎事件,北洋水师高光时刻,竟让日本服软选择韬光养晦

日军入侵琉球

一、加强台湾与大陆的通讯能力;

二、做好番族首领的工作,与番族相互约束,防止有些番族趁机作乱,联合可以信任的番社共同对付外敌入侵;

三、修筑城池堡垒,巩固防卫工事;

四、请求清政府派遣国内力量最强的淮军入台准备作战 ——《清史稿》

同时采用外交手段进行交涉,最终在英国人威妥玛的调停之下,中国赔款四十万两,日军撤兵。正是因为这件事情使得当时的大清朝统治者决定扩建海军,所以在1875年李鸿章花重金买了四艘铁甲舰队。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日本看到中国屈服,于是在1879年吞并琉球,将琉球改为冲绳县,从此之后中国也永久的失去了这块土地。占领琉球使得中国人对于日本充满敌意,清朝统治者觉得西方列强欺负我也就算了,连日本这个弹丸小国也敢来占便宜,所以说当时的中国水兵对日本有敌意。

二.北洋舰队来长崎的目的就是扬我国威

虽然大清和日本当时都属于落后国家饱受欺凌,但是大清朝的家底和国际地位都比日本好得多,所以在两国开始学习和购买外国军舰的时候中国总是掌握主动权。洋务运动公派留学生当时在国外的地位也是是高于日本的,因为中国就算是落后但是一个大国,这也是日本不能比拟的。同时由于琉球事件导致中日之间关系非常的紧张,对于中国而言刚经历过中法战争的失败也不愿意和日本直接开战,但是对于这样不安分的“邻居”不震慑是不行的,所以说北洋舰队来日本长崎修整是小事,更重要的就是对日本进行武力震慑。

长崎事件,北洋水师高光时刻,竟让日本服软选择韬光养晦

北洋舰队,扬我国威

武力震慑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就像孙子兵法中提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说北洋舰队来长崎的主要目的就是“秀肌肉”。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清政府第一次展现出“狼性”,首先是官兵集体冲向警察局救援同胞,军舰大炮直接对准长崎市区。李鸿章也严词要求到:“事件发生后,贵国外务省已经派出调查委员,本国公使也派出参赞,故也请贵领事向本国发出电信,妥善处理解决这一事件。”从李鸿章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来这次长崎事件虽然不在李鸿章的计划之内,但是仰仗的强大的海军震慑住日本。

三.日本人仇视心理以及对右派情绪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人可以说不是善茬,对于中国是觊觎已久,这也是日本明治维新所引起的。明治维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当时的教育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步一步得开始废除与列强的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同时日本完成吞并琉球扩张第一步,军国主义盛行的日本已经开始施行自己称霸东亚的计划。

长崎事件,北洋水师高光时刻,竟让日本服软选择韬光养晦

日本军国主义从娃娃抓起

然而在北洋舰队来到长期的时候,看到如此庞大的中国舰队日本人心情是复杂的,其中就包括了羡慕,嫉妒,以及自卑。要知道日本筹建海军也是不遗余力的,但是日本的体量相对于大清而言就小得多,虽然日本人知道这一点但是还是有点很不服气。同时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得日本的民族自尊心增强,使得日本民族对所有的外来民族都是持有仇视心理的,这些潜意识也是造成长崎事件发生的原因。

长崎事件产生的蝴蝶效应

日本知耻而后勇全力打造海军

长崎事件虽然和平解决,但是在事件中大清对于日本威慑伤害了每一个日本人的自尊心,再加上日本右翼在日本国内造谣“中国威胁论”并加以宣传。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政府,军人,知识分子,老百姓都一致要求国家加快日本海军的建设,并且支持政府倾全国之力打造一支超过北洋海军的日本海军。

长崎事件,北洋水师高光时刻,竟让日本服软选择韬光养晦

明治天皇

国防一事,苟患一日,或将遗百年之悔。


朕兹省内廷之费,6年期间每年拨下30万日元,并命文武官僚,除特殊情况外,在同一期间,纳其薪俸1/10,以资补足造新式军舰之费。 ——明治天皇诏敕

当时的日本天皇自掏腰包三十万,到来后期甚至从自己开始所有官员捐出俸禄的十分之一用于海军建设。看到天皇的慷慨之举,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四分之一的薪俸用做造舰。有钱的富豪则慷慨解囊,为海军建设捐出大笔款项。不到三个月,来自民间的海防捐款总额竟达到103万日元。等到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舰队的规模已经达到42艘战舰,其中新增的战舰数量为32艘,包括大型战舰6艘、中型战舰12艘、小型战舰12艘,此时的日本海军已经拥有和北洋水师一战之力了。

英国教官愤然离开,北洋水师止步不前

长崎事件也导致当时的英国教官琅威理愤然离开辞职,这对于北洋舰队来说是最大的损失。在长崎事件中中日关系恶化,当时的镇远等四舰迅速进入临战状态,褪去炮衣,将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

尽心尽职的琅威理主张直接对日宣战,想要乘日本海军刚刚起步直接扼杀在摇篮之中,但是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丁汝昌的同意。琅威理直接说道:“等回到中国之后,我立刻辞职,让我管理战舰我却没有指挥权。”失去琅威理的北洋舰队同时也失去了背后的英国盟友,因为在英国人看来英国人被中国人欺负了。

长崎事件,北洋水师高光时刻,竟让日本服软选择韬光养晦

琅威理和中国水兵合照

“……济远火炮尚未齐备,经远、来远尚缺尾部主炮,定、镇两巨舰,应添快炮六尊,威远前膛旧炮,不甚灵动……” ——清末海军史料

长崎事件的和平解决在清政府看来,北洋水师已经在亚洲站稳脚跟了所以就开始削减海军军费。1891年的时候在翁同龢的主张下,严禁北洋水师再添新的军舰,军火。经费的大幅度削减直接导致北洋水师举步维艰,炮弹,煤炭都成为了北洋水师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锅炉因为长时间服役导致大多处于报废状态,多次申请更换却宛如石沉大海一般,更有甚者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所用的炮弹多为实心弹,使用这样的炮弹在战争中是致命的。日本此时正在赌国运,各种借高利贷买军舰。

长崎事件中电报密码被窃取

长崎事件中,一个日本人捡到了清军掉落的小字典。小字典内的汉字纵横两侧,标注了0、1、2、3、4、5、6、7、8、9的小数字。日本的电信专家立刻判定这是中国人电报用汉字译电本,从译电本中数字的组合方法,明白了中国人制造密码的方法。

长崎事件,北洋水师高光时刻,竟让日本服软选择韬光养晦

北洋电报学堂

在甲午战争中日方多次破获清军电报,这就使得日本在面对清军的时候总是能得心应手。特别是在《马关条约》签署的时候,中日双方谈判的过程当中,中方的底牌日方知道的清清楚楚,这也让伊藤博文在和李鸿章的博弈中尽得先机。

长崎事件的总结

长崎事件是中日双方发生的一次小的冲突,但是从近代中日战争的全局来看这次事件绝非是中国外交上的一次成功。由于中国军舰的威胁使得日方励精图治大兴海军,而中国不但失去了洋教官还因此再一次陷入“天朝上国”的美梦当中。长崎事件为之后的甲午战争埋了伏笔,可以说就像是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着整个中国的近代。当然在这次事件中清政府表现出应该有的强硬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清政府可以再强硬一点直接对日宣战,将日本海军扼杀在摇篮之中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