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明:中國資產體現出一枝獨秀

頭條,公號:深圳明心讀書會

當地時間3月24日,美股迎來報復性反彈。三大股指高開後不斷走高,道指漲超11%站上20000點,標普500漲逾9%。

受外圍市場影響,A股市場3月25日雙雙大幅高開,截至收盤,上證綜指漲2.17%,報2781.59點;深證成指漲3.22%,報10241.08點;創業板指漲3.25%,報1937.85點。滬深兩市成交總額為7514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的7125億元增加389億元。

一夜之間,市場似乎從熊市變牛市。

睿遠基金陳光明在近日一場內部交流中指出,疫情不會改變世界的進步和中國的崛起,穿越危機後優質企業的競爭優勢一定會增強。中國資產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在全球範圍內比較來看相對優勢明顯,性價比更好。股票和其他資產相比,如房地產和債券,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但他也提醒,雖然目前各國高度重視疫情防控,逆週期政策的陸續出臺,市場流動性最緊張的時候或許已經過去,但是不排除疫情之後經濟、金融和社會可能還存在次生性災難的風險。

先來看聰明投資者提煉的金句:

1、疫情不會改變世界的進步和中國的崛起,疫情帶來更多是情緒影響,而非持續的經濟和資本市場影響。從歷史上任何一次疫情和中國抗擊疫情的情況來看,它終將消失。

2、穿越危機後優質企業的競爭優勢一定會增強。對於投資而言,陪伴優秀企業,大概率有望獲得較好的長期回報

3、歐美投資人原來都認為美股沒什麼風險,甚至可能還特別樂觀,風險貼現率非常低,所以它的估值很高。但突然來了一隻“黑天鵝”。

4、如果原來無風險利率是一個點,貼現率從4個點變成8個點,相差了一倍,那麼股價就可以跌一半。

5、準確預測市場本身是非常困難的,超越絕大多數人的能力圈,短期市場雖然難以預測,但一旦拉長時間就不難發現,短期的影響對公司內在價值的影響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6、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的確表現出對於超常規流動性的依賴,但槓桿主要加到了政府身上,換言之,就私人部門而言,美國仍具有從企業向居民轉移槓桿的騰挪空間。

7、雖然美國金融危機後積累了一些問題,但似乎還沒有到一定會再次爆發危機並嚴重波及全球市場的程度。

8、如果利率不出現大幅上行,疫情能得到控制的前提下,道指2萬點以下,美國股市不具備繼續大幅下跌的動力。

9、縱觀全球市場,因為海外資金是零利率,中國資產雖然縱向於自己過去比增長率在下降,但橫向比越來越體現出一枝獨秀的特點。

10、中國資產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在全球範圍內比較來看相對優勢明顯,性價比更好。股票和其他資產相比,如房地產和債券,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11、外資今年以來從股市淨流出約280億,但這主要是救急、風險偏好下降的過程,長期來看還是外資進入的過程。

12、收入零增長,利潤零增長,那麼現階段15、16倍的估值,意味著投資潛在回報率約為6-7%,而6-7%回報是可以“秒殺”其他主要的資產類別,更何況這樣的預測,本身是非常悲觀的。

13、在持續創造價值、複利增長過程中,所有中間的回調,都是進步過程中的一個回眸。

14、未來我們相信一定會有更多促進內需、加大基建投資等逆週期政策。

15、資金的流動是遵循比價效應的。海外市場的低利率環境,機會成本很低,甚至完全消失;連時間成本都等於零,甚至負利率,這也必然會導致投資回報率的下降。反觀國內市場,放在長期的角度看,勝算是很大的。

以下是陳光明發言內容,聰明投資者分享給大家。

疫情不會改變世界的進步和中國的崛起

站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的時點,談未來應對是一件不易的事。我們不妨回到投資的原點,思考投資收益來自哪裡,股票的價值來源於什麼,股票是怎麼定價的。另外,短期市場是否可以預測,為何要長期投資,這或許有利於幫助我們理清思路。

對於市場要始終保持敬畏,但同時也要對未來保持樂觀,尤其在市場極度恐慌時可以更樂觀一點。

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雖然來勢洶洶、持續擴散蔓延,但從歷史上任何一次疫情和中國抗擊疫情的情況來看,它終將消失。

疫情不會改變世界的進步和中國的崛起,疫情帶來更多是情緒影響,而非持續的經濟和資本市場影響,未來將始終看好中國未來經濟的長期發展潛力,看好優秀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

中國控制疫情取得成效,歸功於人民的集體主義精神、奉獻精神,這樣的精神也有助於在經濟上取得成功,尤其是製造業。

我們始終相信,優質企業有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有應對危機的能力,在危機中成長,穿越危機後優質企業的競爭優勢一定會增強。對於投資而言,陪伴優秀企業,大概率有望獲得較好的長期回報。

疫情對企業長期價值影響有限

但不排除疫情之後經濟可能存在次生性災難風險

在討論股票收益之前,應首先思考投資股票獲得收益,究其根本,賺的到底是誰的錢?長遠來看,這就是股票的內在價值。而股票的內在價值,來自於企業未來自由現金流的貼現。

從市值損失的角度看,理論上從當前市值中減去今年預計的自由現金流損失即可。比如原來1000億的市值,預計今年賺100億自由現金流,如果由於疫情今年自由現金流歸零,那從合理的反應是市值中扣掉100億元,就是1000億的市值變成900億的市值。

但是市場常常會按照100億乘以對應估值扣減市值,即把短期的影響長期化,這種情況是不合理的,比如今年利潤是零,甚至是負,這個公司價值不應該為零。

雖然疫情對於企業長期價值的影響相對有限,但現實中股價的波動又遠遠超過公司內在價值的變化。這裡面的變化本質上體現了貼現率的變化或者說是風險溢價的變化。

比如歐美投資人原來都認為美股沒什麼風險,甚至可能還特別樂觀,風險貼現率非常低,所以它的估值很高。

但突然來了一隻“黑天鵝”,發現和大家預期不一樣,風險溢價率從3個點上升到7個點,如果原來無風險利率是一個點,貼現率從4個點變成8個點,相差了一倍,那麼股價就可以跌一半。

因此,股價的變化更多的是來自於風險溢價的變化,進而導致估值的變化

,而估值的變化遠大於內在價值的變化,當然公司內在價值也存在波動。

未來一定會有更多促進內需、

加大基建等逆週期政策

就目前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速度,全球疫情持續時間可能比預期長,疫情完全結束後社會經濟活動的恢復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疫情期間,各國政府紛紛出臺逆週期政策,有助於對沖疫情對短期經濟的影響。

其中,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金融、財政措施,降低疫情對經濟的短期影響,特別是關注民生以及因疫情面臨困難的中小企業,防止企業資金鍊斷裂或出現連續經營困難,各地政府也根據當地具體情況不斷推出措施,在防治疫情擴散的基礎上鼓勵企業加快復工復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未來我們相信一定會有更多促進內需、加大基建投資等逆週期政策。

近期,美國等西方國家出臺了系列政策,比如美聯儲3月23日宣佈將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以支持市場平穩運行,不設額度上限,相當於開放式的量化寬鬆政策。

雖然目前各國高度重視疫情防控,逆週期政策的陸續出臺,市場流動性最緊張的時候或許已經過去,但是不排除疫情之後經濟、金融和社會可能還存在次生性災難的風險。

沒有人能預測市場

對於短期市場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準確預測市場本身是非常困難的,超越絕大多數人的能力圈,但人們總希望儘量去預測。

短期市場雖然難以預測,但一旦拉長時間就不難發現,短期的影響對公司內在價值的影響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儘管大家都非常關注短期變化,但事實上對長期價值的帶來的影響並不如預期的大。

以巴菲特為例,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公司在找不到好的標的時,現金就越存越多,從2017年的不到600億美元到2019年末的1280億美金,期間三年道瓊斯指數從20000點上漲至28000點,累計漲幅超過45%。

我們無法準確預測市場的上漲,亦無法準確預測市場的下跌,但我們可以努力去控制自己的貪婪和恐懼。”陳光明說,雖然難以對指數進行短期預測,更多的是看當前所處的位置,相對而言是否是風險更小、未來潛在回報更好;以及在另外某些更高的位置,相對而言是否是潛在回報更低、潛在風險更大。

就企業長期價值而言,如果其內在價值因為這次事件毀損不多,那麼當股價調整遠超過內在價值調整時,未來預期的潛在回報率顯著上升,比如,原來是10個點的年化回報率,現在可能變成了15個點,以下跌的方式帶來未來潛在回報率的必然上升。

所有投資人都是普通人,至今沒有看到有誰具備能夠持續正確預測市場的能力。作為價值投資者,更多的是對風險回報比的權衡,對企業內在價值的專業評估;懂得在低的時候敢於堅定地下手,在高的時候敢於與眾不同地放棄一些收益,更多地去看待風險;在市場高估的時候保持警惕,在風險展開、釋放的時候更願意積極地去看待未來。

道指20000點以下,美股不具備繼續大幅下跌動力

A股和港股在全球範圍內性價比更好

目前,美國市場,風險溢價已經達到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就美國經濟情況來看,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的確表現出對於超常規流動性的依賴,但槓桿主要加到了政府身上,私人部門的債務擴張相對平穩,與GDP的比例從金融危機前的170%下降至2019年的150%。

從結構上講,一方面,非金融企業是近年來加槓桿的主力,該部門槓桿率從2012年以後開始回升,至2019年升至75%的水平,比金融危機前的高點高3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居民槓桿率則一路下行至75%,較金融危機前低23個百分點。換言之,就私人部門而言,美國仍具有從企業向居民轉移槓桿的騰挪空間。

關於非金融企業加槓桿的問題,應該看到的是,這的確是美國經濟基本面的潛在風險之一,但不論從歷史趨勢,還是橫向比較而言,可能都還沒有到一定會觸發危機的程度。

實際上,美國非金融企業槓桿率仍顯著低於G20國家和新興市場的平均水平。當然,在此過程中,美國一些上市公司為了使得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確有發債回購股票,導致資產負債率上升的問題。但從標普500資產負債率的角度講,目前78%的讀數在歷史上看並不高,尤其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83%的水平。

換言之,就私人部門而言,美國仍具有從企業向居民轉移槓桿的騰挪空間。

從估值的角度講,在本次下跌前,標普500的P/E為22倍,較近20年均值高11%左右,的確偏貴,但還沒有到離譜和瘋狂的程度。如果考慮到機會成本的降低,股票的估值泡沫就更小:

在本次下跌前,標準普爾相對於10年期美國國債的風險溢價為3%左右,高於近20年來2.7%的均值。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美股是從一個並不算離譜的高位上開始本輪下跌的。截至3月20日,標準普爾的P/E下行到15倍左右,而風險溢價率則大幅抬升至5.6%,已經接近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水平。

所以,如果利率不出現大幅上行,疫情能得到控制的前提下,目前道指20000點以下,美國股市不具備繼續大幅下跌的動力。

陳光明:中國資產體現出一枝獨秀


因此,雖然美國金融危機後積累了一些問題,但似乎還沒有到一定會再次爆發危機並嚴重波及全球市場的程度。

回到中國市場,就A股和H股市場而言,截至3月23日,上證50的TTM市盈率8.4倍,滬深300的TTM市盈率10.7倍,恆生中國企業指數為6.9倍。

從估值角度看處於近20年的歷史相對底部區域。縱觀全球市場,因為海外資金是零利率,中國資產雖然縱向於自己過去比增長率在下降,但橫向比越來越體現出一枝獨秀的特點。

海外市場的低利率環境使得機會成本很低,甚至完全消失;連時間成本都等於零,甚至負利率,這也必然會導致投資回報率的下降。反觀國內市場,放在長期的角度看,勝算是很大的。

中國資產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在全球範圍內比較來看相對優勢明顯,性價比更好。在這個時點上,股票和其他資產相比,如房地產和債券,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儘管外資今年以來從股市淨流出約280億,但這主要是救急、風險偏好下降的過程,長期來看還是外資進入的過程。

科技進步於市場經濟相互促進

股市底部往往是最恐慌的時候,就疫情而言,恐慌情緒往往不是疫情新增確診人數達到最高峰的時候,而是增長速率最快時對人們的心理衝擊非常最大,一旦增長速度平緩下來,擔憂情緒將會隨之減弱。

如果我們有準確預測市場“頂”和“底”的能力,當市場跌到“底”的時候一定會買入,當市場漲到“頂”的時候一定會賣出。

但猜對且執行到位的概率很低,而且很多時候轉折點之前市場會在原有的趨勢上持續的時間很長,如美國市場在本次下跌之前經歷了長達十年以上的上漲,這對尋找轉折點是非常大的挑戰。

如果從長期來看,即使完全沒有增長,GDP零增長,上市公司也沒有超越GDP增長的能力,收入零增長,利潤零增長,那麼現階段15、16倍的估值,意味著投資潛在回報率約為6-7%,而6-7%回報是可以“秒殺”其他主要的資產類別,更何況這樣的預測,本身是非常悲觀的。

按此計算,目前8.4倍的上證50,10.7倍的滬深300,平均10%的靜態回報率,可以輕鬆超越幾乎全球所有主要資產類別。

做投資的人為什麼要是長期樂觀主義者?更重要的原因是科技進步與市場經濟相互促進。

其原因在於,科技進步是帶來實際GDP增長的核心要素,科技進步可以理解為生產力,市場經濟則相當於是制度保障,可以理解為生產關係。當科技進步和市場經濟兩者相結合時,即從18世紀工業革命至今,世界生產總值增長了近200倍,繁榮擴散的速度超越過往任何一個時期。

基於這兩點,社會一直在進步,一直在創造價值、累積財富,複利增長。其中,1820-1900年的80年間世界收入增加了3倍,之後的50多年增長了3倍,再之後的25年增長了3倍,再之後的33年又增長了3倍,形成令人震驚的曲線。

在全球化進程中,效率提升帶來財富絕對額的持續上漲,雖然不完全公平,但全球絕大部分人都是受益者。

從目前來看,這一機制並未出現大的變化,在全球競爭的背景下效率優先、把蛋糕做大,是永恆的主題。

在持續創造價值、複利增長過程中,所有中間的回調,都是進步過程中的一個回眸。

A股市場有長期慢牛的可能

這不是陳光明近期第一次表達對市場的觀點,此前,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CWM50)銀行理財論壇上,陳光明就曾表示,展望中長期市場,A股資本市場有長期慢牛的可能。

從經濟基本面看,未來較長時間還有保持中速增長的潛力。具體表現為中國政府和民眾對發展經濟的渴求以及勤奮的程度,中國的企業家精神,中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及明顯的工程師紅利,中國巨大的內需市場等條件極為有利。

從市場角度分析,中國居民財富的再配置是一個長期趨勢,可能要通過未來5-10年去做動態調整,不會一蹴而就;

國際資本加大中國資產配置也是一個長期趨勢;政府鼓勵增加直接融資,服務實體經濟,同時也希望保持平穩態勢,這種指導思想有利於市場的平穩和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

在陳光明看來,不成熟的投資人,往往會出現短期高估或低估,而長期投資者就是利用這樣的定價偏差獲利,這也是長期投資的必要性。

投資回報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一是企業自有現金流;二是以博弈為主賺別人家的錢;三是通貨膨脹的錢。

第一類的錢既穩又安心,短期不會暴利,需要靠複利增長,但難度高,要看準企業的長期發展。

第二類錢來得快,短期可能有非常高的回報,但持續性和穩定性不高,容易來的快去的也快。

第三類錢是對長期拿抗通脹資產的一種回報。

長期而言,加大權益類資產是機構和個人的大方向。尤其在中國,優質上市公司沒有明顯的溢價,配置首選其中有成長潛力、並被合理低估的公司。

H股是全球最低估值的市場之一,相對來講潛在回報率比較高。

具體到市場上,陳光明認為,傳統產業頭部公司的性價比更好,全球優質資產呈現資產荒態勢。

首先,低利率環境下,下一輪科技革命尚未到來,之前的科技進步和國際化導致貧富分化加劇。

用低利率方式促進經濟增長,使貧富分化更加嚴重。目前的債務比例高,利率很難抬上去,所以低利率環境下,貼現率就比較低。

其次,寡頭地位穩固。以互聯網巨頭為代表的寡頭強者恆強,贏家通吃。稍微優質的公司估值都較高。相對全球,中國的優質資產定價還不是很貴,若有高估,也是非常小面積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