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愚又呆”的郭靖,為何武林大師們人見人愛,又終成一代大俠?

1、

司馬光《資治通鑑》第一篇寫得是“三家分晉”,其中第一節寫得又是“智宣子立後”的故事。話說晉國的領導人智宣子想要立自己的兒子智瑤為接班人,結果宗族裡的智果反對說智瑤不如智宵。他給出的理由是,智瑤優點很多,比如他英俊高大,騎馬射箭的能力雙全,口才好會說話,性格也堅毅果斷。但是他也有一項致命的短處,就是為人不夠仁義忠厚。如果他用自己的五項長處去控制別人,行不忠不義之事,那麼誰能跟他長久友好相處,那時智氏恐怕就離滅亡不遠了,結果智宣子聽了不以為意。

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瑤)當政,有一次他與韓康子和魏桓子在藍臺喝酒,期間智襄子故意侮辱了韓康子和他的家相段規。智瑤的臣子智國就跟他說,主公您一定要小心提防否則災禍很有可能發生。智瑤就說,我明明掌管著人們的生殺大權,我不給他們降災禍就不錯了,他們還敢暗中搞事不成?智國於是又說,賢德的人往往能夠謹慎小心,所以才不會招致大禍。可主公您卻在宴會上將人家的主人和相國都侮辱了,還認為沒關係,蚊蟲螞蟻尚能害人,我們豈能不早作防範?但智瑤跟他父親一樣聽不進去。

後來智瑤向韓康子要地,韓康子當然不想給,他的家相段規說,不給他定要討伐,不如給他,他得手之後愈加狂妄還會向別人索要。這樣我們不僅免於一場災禍同時又可以伺機而動。結果驕傲的智瑤果然又向魏桓子要地,魏桓子當然也不想給,這時他的家相任章說,但欲取之,必先予之,天要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我們不如表面上答應他,然後暗中找到同盟共同對付他,何必我們親自去做他的敵人。結果智瑤要到趙襄子這碰了釘子,智瑤怒不可遏馬上率領韓、魏兩家軍隊一同前去攻打趙襄子。趙襄子逃到先主最得民心的晉陽,眼看晉陽城即將完全被水淹沒,趙襄子派人悄悄去找韓魏二人,說明唇亡齒寒的道理,隨後韓魏趙結成同盟,裡應外合,大敗智瑤。

“又愚又呆”的郭靖,為何武林大師們人見人愛,又終成一代大俠?

2、

郭靖是金庸筆下被著墨最多跨度時間最長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事蹟貫穿《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郭靖有幾個最顯著的特點,第一,天性愚鈍、不聰明,為人真誠厚道,一輩子沒有耍過半點小聰明,初看“又傻又笨”;第二武功蓋世,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左右互搏、空明拳等等;第三,武林高手們都想收他當徒兒,所以師傅特別多,洪七公、黃藥師、周伯通、一燈大師等等,他學得並不快,領悟能力也一般,但正因為“心眼死”從不偷懶,所以學什麼都一門深入;第四,一輩子親身踐行了八個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他看來,行俠仗義、濟危扶困還遠遠不夠,真正的江湖俠士還要心繫蒼生、為國為民。

第五、一生重情重義,對國家人民盡忠,對父母雙親盡孝,對朋友義薄雲天,對妻子忠貞不二,對後輩關愛有加。他曾在勉勵楊過時說:“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地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於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郭靖用一輩子的時間身體力行了從“愚”進化到“大智若愚”的成長蛻變過程。看到他怎樣為人處世,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麼多江湖前輩們都會對他青眼有加,為了朋友即使被打也不背叛,給他重金相謝他也不要,不論對武林前輩、無名小輩抑或像楊康那樣狡詐之徒,他都真心以待。張無忌曾說:“未必聰明穎悟的便一定能學到最高境界”,這誇得就是威震武林的前輩郭靖。郭靖的一生遇到那麼多貴人的提攜幫助,跟他最後成長為一代心繫家國的大俠是絕對分不開的,為什麼前輩們都喜歡他相信他,不是因為他聰明能力強,反而恰恰是因為他身上從始至終伴隨左右的樸實真摯、忠信仁厚。

“又愚又呆”的郭靖,為何武林大師們人見人愛,又終成一代大俠?

3、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

大意是說,智瑤之所以滅亡,是因為他的才能勝於他的德行。才能和德行是不一樣的,但是一般人並不能夠分辨它們,只把它們統統稱之為賢才。聰明、明察、堅毅、果斷是才,正直、忠厚、公道、平和是德。才是德的輔助,而德是才的統帥……所以,德才兼備的人是聖人,德才皆無的人是愚人,德高於才的是君子,才高於德的是小人。

但凡我們在識人用人之時,如果不能得到聖人和君子,就算選擇愚人,也不能選擇小人。為什麼呢?因為君子利用自己的才幹做善事,而小人往往利用自己的才幹做壞事。利用才幹做好事,善行便沒有做不到的,利用才能做壞事,那就會無惡不作了。愚人就算想要做壞事,因為他的才能不夠,所以難以做出大的危害……古往今來,國家的亂臣,家庭的不肖子,因為才能有餘而德行不足而顛覆得太多了 ,難道就只智瑤一個人嗎?

《論語·顏淵》中有樊遲問仁的故事。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仁就是愛人;樊遲又問什麼智,孔子回答說是瞭解人就是智;樊遲還不明白,孔子就給他舉例說,選用正直的人,不用那些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人改邪歸正。由此可見,在識人選人用人這個問題上,古聖先賢們立場其實本質都是一致的。仁者愛人,大智若愚,厚德載物,德是一,沒有一,不論後面有再多的零,都徒勞無益。做人做成郭靖郭大俠那樣忠孝節義的完人恐怕很難,但即便如此,也萬萬不能做智伯那樣唯獨“缺德”的能人。識人用人者亦然。

“又愚又呆”的郭靖,為何武林大師們人見人愛,又終成一代大俠?

謝謝關注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